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dline版 - 中国人偏好负面评论 患上了“坏消息综合症”
相关主题
中国人患上“坏消息综合症”源于“人性不完美”
张靓颖:我已不是十年前的那个超女了
爱因斯坦如何从普通低薪员工变成伟大科学家?
又一个婴儿被捂死,快看看这些症状你家宝宝有没有
巴菲特做新年五大预言 股市还将大幅波动(图)
鹿鼎记播出后陈小春火了18年 另一男主却消失了
他是身价上亿的老板,演戏是他的爱好,没想到一炮而红
赵丽颖自称拼命三娘, 拍戏落下病根, 却被嘲笑漏洞百出
中英印三国女人择偶标准大对比 中国女性最物质
中英印三国美女择偶准则大对比 中国女性最看重钱(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坏消息话题: 负面话题: 评论话题: 综合征话题: 新闻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s
发帖数: 70028
1
美国尼尔森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也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众多中国网民患上了所谓的“坏消息综合症”。
调查
美国尼尔森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也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上周的调查显示,对于尼尔森这一调查结果,41.3%的中国网民明确“认同”,41.9%的网友认为批评性言论更有价值;35.6%的网友认为负面评论多表明中国网民维权意识增强。上述调查只是将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习惯局限在商业消费领域。
原因
为什么人们会有“坏消息综合症”呢?因为人性,人骨子中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私自利,决定着他们偏爱坏消息。“坏消息综合症”首先源于“人性的不完美”。
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往往是那些负面的有噱头的内容更能引起广泛转载和评论,这不仅仅显现在网络的新闻频道、论坛、微博,甚至一些社区网站也将这一“特点”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坏消息,至少这些消息带给受众的感觉不那么振奋人心。网民喜欢“坏消息”,或许这和新闻本身的传播特质有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本身就是呈现问题的,否则何以成为新闻。受众之所以对这些负面内容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这其中承载着与他可能共通的命运。通过这些负面消息和负面评论,他们借此得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以说,网民之所以喜欢转发、评论这些“坏消息”,是因为“坏消息”在这里已经成了承载他们情绪出口的一个工具。好在,在专家眼里,中国网民的言论渐趋理性,带有宣泄成分的评论已经越来越少;有的虽是宣泄,也是一种“爱之深、恨之切”。喜欢发表负面评论的不仅仅是“网民”的习惯,众多评论者也都陷入了“习惯性质疑”的漩涡。从另一角度而言,习惯性质疑也可看作“为公代言”的姿态。文明与愚昧,真相与谎言,很多时候都在我们生活周围进行着激烈博弈,以一种蓄满良知的力量和对自己生存空间负责的态度,去为一种社会信念而质疑或呐喊,这终归应该是一件庄严的事情。不过,值得警惕的是,“偏好负面评论”能否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习惯性质疑”的背后有没有看到蹒跚的进步,这些习惯是不是一种无可挑剔的时代美德,这似乎也有进一步商榷的空间。
“坏消息综合征”,你有没有?
面对网络纷繁的信息,你是否喜欢点击那些写着“绝密”、“揭开黑幕”等字样的消息?恭喜你,你患上了当下的一种流行病:“坏消息综合征”。不久前,某网站评选出“2011年度网络谣言”——食用碘盐成了防核辐射良方、少林寺方丈嫖娼被抓、金庸“被死亡”……为什么谣言在网络中能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这就是“坏消息综合征”在作怪。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在互联网上,坏消息点击率总是很高,而好消息问津的人很少。美国尼尔森发布的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也印证了这一流行病。报告称,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是亚太区域内唯一分享负面比分享正面评价多的消费者。
当然,按照“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理论基础,新闻本身就是呈现问题的。现代社会,请打开电视看新闻,或者翻开一张当天的报纸,掰着手指稍稍统计一下,坏消息数量还真是惊人。而在一些突发事件的进展中,网络谣言往往满天飞,权威通报也就很可能无法成为令人信服的定论。
你有压力,我有压力!——若干年前,香港巴士阿叔在公交车上的突然爆发,道出了都市人压力大的心声。说到底,“坏消息综合征”的根源在于压力和抱怨。从某种程度上说,负面报道或多或少可以释放内在压力——受众之所以对这些负面内容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这其中承载着与他可能共通的命运。据说,所谓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比较获得的。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用坏消息安慰自己,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当失败时,可以用坏消息为自己推卸责任,将不满都推给外在环境。在中国人常说的那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包含着小老百姓达到内心平和的民间智慧,其精髓也不外乎此。
应该看到,在负面消息中,负面评论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因为负面评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网友维权意识的增强。只是需要警惕的是,“偏好负面评论”要朝着有效促进问题解决的方向去引导,让“习惯性质疑”有螺旋式、阶梯式的上升和改进。
美国学者康拉德·芬克说,我们很容易患上坏消息综合征的原因在于,我们在潜意识里放大了做好人好事的成本和难度,热衷于冲突而不是和解,因此容易偏爱坏消息。不过,怀疑一切终究不如沐浴阳光那般舒适,但愿“坏消息综合征”不要成为消极人生态度的借口。
1 (共1页)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中英印三国美女择偶准则大对比 中国女性最看重钱(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美人 中国各地女性特点大盘点(图)
胡军:《蓝宇》让我无所畏惧 不后悔走过的路
刘强东和奶茶妹:战士总是在寻找战士
“匠人”白百何:一辈子就做演戏一件事
李晨身价不菲 住亿万欧式田园风格豪宅
她是悲剧皇后,曾和刘晓庆齐名,至今单身无子女
林青霞虽上了年龄,但美是一种习惯!
奥巴马西点演讲捧红了这位读书小伙儿(图)
杰克逊离世细节被曝光:死后脉搏还“跳”十分钟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坏消息话题: 负面话题: 评论话题: 综合征话题: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