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s 发帖数: 70028 | 1 收视率买卖公司看中林心如主演的《大祠堂》。
“有内部人士算过一笔账:花200万元买一个‘好看’的收视率统计数据,能换来1500万元的广告回报。”13日,某传媒高层通过实名认证微博披露,假造收视率牟利是业内的潜规则。高达1誜7.5的投入产出比,令不少人发出“受惊不小”的评论,甚至戏称修改买卖收视数据是“暴利行业”。
上周,支付“推广费”就能拉高数据的消息,揭开了收视率造假的黑幕。本报以《收视率,“被游戏”的游戏规则?》为题,围绕收视率数据,渐渐形成“公关”样本户、影响收视、叫卖数据的灰色产业链进行了报道。眼下,1比7.5的投入产出比,让人看到了这条灰色产业链的巨大“能量”。动辄关乎千万元资金的流向,让人不免发问,谁制造了假数据,谁又是假数据的最大赢家?
谁在制造高收视率数据
“帮电视台提高收视率,我做了好多年,用各种办法找收视率调查样本户,送点礼品,让他们多看看节目……”本周,“新疆小邓”通过微博表示,他就是一周前在“5000万元可以把收视率买进前十”新闻中提到的所谓可以提升收视率的“文化公司”负责人。不过,“小邓”否认了5000万元能买进收视率前十的说法,并坦言自己不能直接改数据。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新疆小邓”微博的留言和评论中,不少人对花钱买收视率的事似乎并不介意,甚至还有不少人表示“有需求”。有人问他要联系方式,称想提高自己节目的收视率数据;有人向他取经,问如何找到样本户,好让他们多看看自己的节目;还有人说,“小邓”这样的数据公司不过是收视率利益链上的小角色。
相比一些所谓的咨询公司、公关公司,提着水果月饼求样本观众多按几下遥控器的做法,如今的数据造假方式已经更新换代。一个电视人告诉记者,有媒体曾报道,通过行贿收视调查公司、广电系统相关人员,就可以直接进入数据库篡改收视率,或者在选择样本户时做手脚,把收视率测量仪装在喜欢特定节目的观众家里。
减少了中间环节,混在正常数据中,这些用所谓高级方式制造的虚高收视率是否能被发现?
“发现数据造假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想用数据说服广告投放、电视台购片,数值必须“给力”,而一些明显波动的不合理数据,背后很可能就有猫腻。“比如,曾有数据公司拿改动收视率作秀当广告,将一档节目的收视率从平时的0.4%,一夜之间提高到1.14%,两天后又回落到0.4%。将近3倍的数据波动,足以引起监测的高度关注,并启动调查程序。”
假造数据肥了谁的荷包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指出,收视率已经成为电视台、广告商、广告主等各利益方交换的“货币”。高收视率可以让一档节目在竞争中被保留,可以让一家制作公司获得更多的合同,还可以让广告代理公司拿到更多的广告代理费。业内人士表示,表面上,电视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从高收视率数据中获益。
不过,收视率还兼有对传播效果、媒介发展的考量,虚假的收视率虽然能在经济上获利,但最终会对全行业造成损害。某影视频道负责人曾被自己频道60%至70%“好成绩”吓一跳,在他看来如此高的收视率根本不可能,因为网络等新媒体已经让影视频道的内容优势稀释——“收视率越高,广告费越高,获益最大的大概是代理频道广告的公司,但是频道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广告投放,却因此而会被误导,最终很可能内容滑坡,还背上不诚信的骂名。”
就连此次“5000万元可以把收视率买进前十”的曝光,也被很多人当做一场借机炒作。有观众表示,事件双方一个是做电视剧的,一个是做数据的,都是收视率造假的利益相关方,所谓“爆料”能保证权威和客观吗?
那么,权威、客观的收视率数据又该如何产生?有学者表示,必须营造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通过招标方式决定收视率数据提供商。同时目前国内还缺少一套完善的监督制度,比如出现异常波动的数据时,应该有监督机制过滤“可疑数据”,或启动备用样本户,以保证数据的纯洁。
不过,面对业内“唯收视率”的论调,不少人心生疲倦。一位广告人无奈地告诉记者:“工作时,我会和客户说,高收视率意味着市场大、消费多、收益高;作为观众,几个频道播出同一部电视剧,上演类似的娱乐节目,看谁不是看啊。”说穿了,收视率和老百姓真没多大关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