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s*******w 发帖数: 2257 | 1 BBC:为何中国科学家至今同诺奖无缘
http://www.creaders.net 2014-10-08 14:36:09 BBC
[15条评论,查看/发表评论]
2014年度的诺贝尔医学、物理和化学奖纷纷揭晓。获奖的有英国、美国、德国和日
本等国的科学家。然而,名单中仍是没有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学者表示,中国官本位的体制和鼓励“寻求正确答案”的教育使中国科学家至今同
诺奖无缘。
中国人可以说有很强的“诺奖情结”。今年诺贝尔奖预测时,预测获奖的名单中出
现了四位华人面孔,得到了中国媒体的广泛报道。报道都特别提到其中两人是在中国国
内受过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留学,做出了出色成绩。
诺贝尔奖揭晓,四位华裔科学家没有获奖。中国媒体报道纷纷表示遗憾。
然而,即使他们四人这次获得了诺奖,也是在国外研究的成果,不能说是中国科学
研究的骄傲。
诺贝尔奖建立100多年来,虽然偶尔也有华裔科学家登上领奖台,但至今没有一个
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此殊荣。这种状况也不断引起中国国内的讨论和反思。
早在1996年,中国科技界的权威性报纸《中国科技报》就曾发表一篇文章,探讨这
个问题。文章作者的结论是,中国未能赢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中国科学政策上的偏误
造成,即科技政策上“重术轻学”。
在北大校庆100周年的聚会上,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对北大学生说:“获奖与否关键
问题是需要一个肥沃的土壤”。
中国土壤的条件显然不够。
曾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张炜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表示,中国出不了
诺贝尔科学家是体制出了问题。
“中国目前的体制还是没有以科学家,以科学为本位,而是官本位。无论是资源的
分配还是社会上对他们的承认,都是引导着科学家朝官本位的方向走。这就分散了许多
科学家的精力。而且,在中国是科学家为官员服务,而不是官员为科学家服务。这是一
个最直接的原因”。
他说道,每个中国科学家背后都有好几个领导在领导着他。申请经费要找这些官员
,他要得到这些官员的支持,否则很难做出成果。很多在海外学有成就的科学家回到中
国,希望用中国的资源为中国做些事。结果发现要花费很大精力搞人际关系。不得不做
一些官员喜欢的工作。被迫参加一些与科学无关的工作。
今天的中国能成功发射卫星,把载人宇宙飞船送入太空,下潜到数千米的深海。不
过张炜指出,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开创性的。而不过是在延续别人的理论,重复别人的做
法而以。不能代表一个国家总体的科学发展的水平。
思维方法
中国本土难出诺奖科学家也同中国体制所鼓励的思维方式有关。
张炜说,中国无论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提倡的都是“寻求正确的答案”
,而不是鼓励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他问道,如果在政治课,社会教育课等方面都要求学生循规蹈矩的寻找官方正确答
案,又如何能想象学生们会在科学课上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呢?
偏见?
中国国内有一种说法,认为诺贝尔奖的评选存在意识形态偏见,也有说诺奖“重欧
美轻亚洲”。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学者潘晓松表示,冷战以来,诺奖的评选一直是跟着政治潮流在
动,就是说全球的政治潮流朝哪边波动,或者加上全球化以后的经济潮流朝哪边来动,
他的关注点就往哪边挪。
关注重点会变化并非没有道理,不过说诺奖评选存在意识形态偏见或重欧轻亚恐怕
站不住脚。前苏联曾获得过十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而获得诺奖的也有多名亚洲科学家。今年获得物理奖的就是三名日本学者。
经济学者张炜说,对科学家的评定,不敢说完全没有偏见,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
在国际上讨论经济问题的时候,这种偏见是不大的。诺贝尔奖总体来说,大家普遍认为
是公平的。
他说,中国的问题是,从小到大的教育,妨碍创造性地思维。这种做法毁了两代人
。因此从这两代人中要产生有创意的科学家难度极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