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s 发帖数: 70028 | 1 如果非要给国妖徐才厚选择一个“幸运”数字,那么恐怕非“315”莫属了。
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年前的3月15日,徐才厚从中央军委副主席任上退休;一年前的3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对徐进行调查;2015年3月15日,曾经叱咤风云的军中二号人物终因病医治无效死亡,成为建国后被查办的最高级别军中将领。
撇开徐才厚,对于中国而言,2015年3月15日,也注定会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中缅边境冲突引发的舆论喧嚣高烧不退,全国两会在一阵鼓噪中闭幕。李克强按照预定时间举行记者招待会,与中外记者唇枪舌剑。怎料失误连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成功补缺四个全面的李克强,却将那句耳熟能详的“有腐必反”错说成“有反必腐”,引来了一阵唏嘘和极其之后的会心一笑,视之为“一不小心,歪打正着!实话实说,客观活脱”。紧接着,中纪委快马加鞭拿下两虎,其一是最具争议的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其二是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此两人都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今年的两会,却都在两会闭幕之日被宣布落马。
正是在这样的氤氲气氛之下,徐才厚因膀胱癌多发转移,医治无效死亡的官方消息于凌晨时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鱼贯而来。
人生如戏,虽然徐才厚被调查前,就已经是病榻上的半死老虎,但是待到死讯真正到来,还是引起了不小躁动。防火墙外鸡蛋里边挑骨头者认为,徐的死亡意味着中国政府避免了一起可能“很尴尬”的审判。为何尴尬?给出的理由不外乎闭门审判遭遇的密室政治反攻,权力最高层受贿内幕曝光可能引发的舆论震荡。阴谋论者揪着徐究竟是病死还是他死不放,他死部分至少包含了救治不力、政治迫害、同党灭口等耸人听闻之说。而在防火墙内,没有鼓掌欢呼也没有点蜡祭奠,被刷屏的全部元素,只是从官方口径流出的那则简短消息。
舆论场瞬间被点燃的三种情绪和观感,尤其是前两者,有其必然性,却少了必要的合理性。必然性在于,徐案本身的敏感性和重大性,以至于剧情稍有变化都可能勾连起各类纷争和政治流言,浅层次的沉渣泛起,或是深度的演绎和添油加醋;不合理在于,任何一种说法,要么舍本逐末,要么管中窥豹,概而言之,只看到其一且想当然地隐匿掉了其二。
徐才厚
先说“尴尬论”。西媒看似有理有据的逻辑,却经不起任何推敲。一方面,打破了“刑不上常委”潜规则的周永康案,远比徐才厚案复杂、重大,“两高”在两会上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说法,周案会比薄熙来案更加开放,何来审判层面的尴尬之说?另一方面,军中另一只西北狼还在传言的裹挟下喘息,如果最终坐实,对其公开审理显然是中共绕不开的挑战。既然搅和着政变问题和贪腐问题的周案都开放了,西北狼也已经成为刀俎上的鱼肉,面对病恹恹的徐才厚,硬塞给中共一个“尴尬”的表情,不免太过牵强和一厢情愿。
再论他死说。《解放军报》于徐才厚病亡次日刊发的署名谢正平的评论文章《其人已盖棺 反腐步不停》,正是为反驳这一说法而作。在军报看来,之所以徐才厚死讯公布后,朋友圈开始出现一些“貌似合理”的分析和“来源神秘”的流言,是因为这当中有人们对国家建设、军队反腐的疑虑担心,有国人热衷八卦政治秘闻的心理,也不排除别有用心的推波助澜,正所谓“政治流言背后有推手,经济流言背后有利益”。此论调符合军报一贯的口吻,也是政治之所需的必然衍生物。
最后是中国这厢黎明的静悄悄之态。新京报以《徐才厚之死为何会刷屏朋友圈》给出了很表面却也无懈可击的解释,“也许因为死者为大,所有人都在转发着他癌症不治死亡的消息,却少有人发出任何评论。”所幸,解释过后,刚刚作为都市报代表获得了总理记者会提问机会的《新京报》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以“诤友”的身份对当局进行循循善诱的一轮倒逼。毕竟,现在通过起诉和审判来公布其贪腐罪行已无可能,但军事检察院既称“徐才厚涉嫌受贿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可以预见的是,有关方面将来会在适当时机向社会公布案情。
早死一年国葬,晚死一年国妖。除此哀叹之外,普罗大众为何也不再激扬文字?很简单,徐才厚贪腐丑闻早已传得沸反盈天,2014年末港媒的长文报道,也已经给出了足够多以飨读者的细节。而今,瞠目结舌于其疯狂敛财卖官鬻爵已过,慨叹担忧于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已旧,听闻这只巨贪硕虎在病榻上结束了可悲可耻的一生,也只能静静等待官方的下一步棋怎么走。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2015年作为改革和法治元年,一死虎不法治,又何以法治整个中国?要知道,抓出徐才厚是由习近平决定并督办的。就已有动作来看,中共也确实做到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病亡前,并没有因为徐才厚身患重病就在党纪处分上放他一马,中央军委也没有在军规执行上手下留情。病亡后,当局也没有让“人死账消”的旧传统死灰复燃,而是依照已有调查证据以及相关法律,继续追查家属及相关涉事人员。
一切法说了算,而不是将法权一股脑儿让渡给个人,也是消除因“有反必腐”而会心一笑群体心头疑虑的最为直接和便捷的渠道。
消解情绪之余,徐才厚病亡之前两则名不见经传的消息,其一是皇甫欣平以财新网作为载体发出的“新四人帮”论,其二是港媒披露的徐、郭二人的“密谋论”,虽然被中缅边界冲突以及总理记者会冲刷得影影灼灼,但是却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长长尾巴。“新四人帮”以此巧妙方式登上大雅之堂,背后有着怎样的政治盘算?密谋论如若坐实,那么刨除何时拿下西北狼之问,胡锦涛时代军中的此哼哈二将,究竟有着怎样的密谋分工和长期布局?比徐才厚官阶更高一级的郭伯雄,在“新四人帮”的政变图谋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以时下的政治开放度论,“新四人帮”可能最终风过无痕,“密谋论”更是雁过无声。毕竟相对宽松的网络舆论场该词组尚且处于封锁状态,更遑论党报官媒开诚布公使用。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还不妨来听一听《红楼梦》中为跛足道人所做的那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