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o***s 发帖数: 42149 | 1 “厉害了我的哥!”在收藏界,32 岁的冰城小伙儿孙杨有个有趣的名号——孙长老。
在全国数百位资深瓶盖儿藏友组建的“盖帮”里,他凭借丰富的藏品位列“国内三强”。7年来,孙杨搜罗了上万款国内外不同年代的啤酒、饮料瓶盖儿,其中国内啤酒瓶盖4500 款,国外瓶盖4000 多款,饮料瓶盖2000 多款。
瓶盖儿里的门道儿
瓶盖儿藏友一般与啤酒颇有渊源,不少是酒友或者酒厂职工,但孙杨加入“盖帮”纯属偶然,他平时滴酒不沾,一喝酒就过敏。2010年秋天,孙杨网购时被一张照片吸引了,几十种花花绿绿的瓶盖儿排列在一起,看着挺漂亮,他跟卖家一聊,没想到对方竟然是国内顶尖的瓶盖儿收藏者,顺道给他“科普”了不少瓶盖儿知识。
在收藏圈里,金属材质、四周带有齿状的瓶盖儿俗称“皇冠盖儿”,有流通和非流通之分,上面带喷码的叫流通盖儿,非流通的一般是指未被使用过的“厂盖儿”,不过究竟哪个更有收藏价值,大家一直争论不休。收集瓶盖儿其实挺练眼神儿,方寸之间的细微变化,往往难逃藏友们的“法眼”,孙杨笑着解释,“有的瓶盖儿乍一看长得差不多,但其实仔细端详,不同时期的瓶盖儿颜色、字体、胶垫都不太一样。”
收藏瓶盖儿讲究品相,首选没有折痕的。起瓶盖儿咋能没折痕?孙杨给记者展示了几个“秘密武器”:一把国外为藏友特制的瓶起子,一个修复折痕的压盖器,一根不锈钢钢棒。这根钢棒是他专门请朋友用车床做的,内径跟啤酒瓶盖几乎一样大,有时他会像修鞋一样,把变形的瓶盖儿固定在钢棒上,用橡皮锤敲平整。
孙杨告诉记者,他的第一批瓶盖儿“成本”颇高。为了攒盖儿,他从各大超市买了20多种啤酒,自己不喝酒扔了又怕浪费,于是邀请朋友来家里连吃带喝。聊起那次酒局,孙杨一脸愧疚,“其实他们挺遭罪的,每款啤酒只有一瓶,20多种酒一掺,大家喝得晕头转向!”
到啤酒厂“蹲点儿”被当成制假酒的
黑龙江、河北、安徽、江西……如今,孙杨的档案柜里,整整齐齐地摆着19本瓶盖儿专用收藏册,主要按啤酒产地归档,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省份,藏品多达4500多款,仅“哈啤”瓶盖儿就有160多款。
城市的犄角旮旯埋藏着各种“宝贝”,孙杨经常周末开车去找盖儿。其实这活儿挺考验逻辑推理能力,他认真研究过瓶盖儿最可能出没的地方,翻过香坊的废铁处理厂,去过道外大型废品收购站和拆迁工地。有些地方地图上搜不到,他就跟收废品的人打听。他甚至还跟一位五常藏友去过阿城的一家制瓶公司,俩人戴着手套,拿着小耙子,满头大汗地在瓶盖堆里扒拉了好几个小时收获颇丰。
多数时间,孙杨的收藏爱好难以被人理解。他曾到一家啤酒厂“蹲点儿”,想出钱托员工帮他在厂里捡瓶盖儿,结果等了2小时没人搭茬儿,还以为他要制假酒。第二回,孙杨特意找了个女员工,寻思好说话,没想到这个人正是该厂的老板,她看了孙杨手机里留存的瓶盖儿照片,被他的执着感动了,帮忙找来了很多老盖儿。
孙杨的朋友们都挺上心,帮他四处搜罗,“每回他们出差或旅游,喝酒之前总要先拍瓶盖儿,然后给我发微信,‘哥们,这个有没有’?”另外家人也比较支持他,逛公园时,孙杨的岳父逐渐养成了习惯,常在野餐的草地上寻寻觅觅……
“可能在别人看来,送几个瓶盖儿微不足道,但对我来说,每一个都是厚重的礼物。”孙杨感激地说。
为捡瓶盖儿险与大狼狗“贴脸”
每回出去旅游,孙杨不忘带着“任务”,人家抬头看风景,他低头找瓶盖儿。有一回,他们全家到鞍山旅游,孙杨还专门花了半天时间,打车到当地的一家废铁处理厂,拿着小棍蹲在泥地上扒拉了半天,突然听到喘粗气的声音,抬头一看,一只大狼狗正呲着牙,和他几乎“贴脸儿”了,吓得孙杨寒毛都竖起来了,撒腿就跑……
经常旅游找盖儿不太现实,如果想收集一些外省的瓶盖儿,就得加入“帮派”,大家互通有无。据孙杨讲,“盖帮”中以东北三省、北京、山东、浙江等地的藏友居多,“帮里还挺有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老人儿要给新人‘见面礼’。”孙杨回忆说,当年他刚入帮时,就收到过不少从自全国各地寄来的瓶盖儿,里面真有不少稀罕物。
镇守在各省的“长老们”,一旦发现自己辖区内有新品面市,会在网上拍图帮大家代购。如果关系处好了,有时也能得到老前辈的“真传”。比如,孙杨就曾花费数万元,从哈尔滨和山海关的两位老玩家手里收购了不少宝贝,其中不乏一些罕见的“孤品”。
有点儿惊险的是,当时这位山海关玩家是通过认识的列车员将瓶盖儿捎来的,孙杨去接货时心里忐忑极了,生怕东西运丢了,而且火车停车时间很短,正赶上春运不卖站台票,他愣是买了张火车票进到站里,才安全地把“宝贝”捧回了家……
为了找到更多心仪的瓶盖儿,孙杨有时也去国外网站“海淘”,请妻子当翻译。一些国外藏家会在网上拍卖,比如较早的青岛啤酒瓶盖儿,还有一些北京、天津的“老盖儿”,再加上邮费,一个瓶盖买到手得二三百元,他不惜为此节衣缩食。
小瓶盖儿背后里的酒厂变迁
哈尔滨的“新三星”、齐齐哈尔的“明月岛”、伊春的“兴安塔”、佳木斯的“佳凤”、巴彦的“驿马山”,牡丹江的“花河”……黑龙江是啤酒生产消费大省,当年很多市县都有自己的啤酒品牌,这些年代感十足的老瓶盖儿有的锈迹斑斑,而酒厂大多早已蛛网盘结。
7年来,孙杨去过佳木斯、七台河、大兴安岭、黑河等13个地市,还跑过30多个县,到荒废已久的啤酒厂房里“寻宝”,徒手从排水沟里扒拉出不少稀罕的老盖儿。
孙杨不止一次被问到,“你留这破玩意儿干啥?”他坦言,最初是因为觉得瓶盖儿好看,但随着藏品渐多和对啤酒厂史的深入了解,他的想法发生了转变,“我想通过这些老瓶盖儿,记录下咱黑龙江的啤酒文化,也留住一些快要消失的东西。”
寻访路上,孙杨遇到一些酒厂老员工,当他们看到自己年轻时生产的啤酒盖儿时激动得两眼放光,感慨道“这些东西我们都没有了,谢谢你能帮大家伙儿留着。”而欣赏过这些瓶盖儿的普通酒友,也在满眼花花绿绿的图案里,找寻着各自的啤酒记忆,怀念起家乡啤酒的味道,以及当年一起举杯共饮的人……
一位藏友曾送孙杨一本《中国啤酒工业集》,里面记载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所有的啤酒厂。“我打算按图索骥,搜集更多的瓶盖儿,以后有机会办个藏品展。”孙杨笑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