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o***s 发帖数: 42149 | 1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青山一道司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以上都是印在日本援助抗疫物资上的赠语。这样的“引经据典”,让网友感叹,日本似
乎比我们更重视传统文化。
而说到“引经据典”这又让我不禁想到了一位颇受争议的主持人——汪涵。
因为汪涵就非常喜欢在自己的节目里“引经据典”,借此来分享读过的书籍、诗歌和传
统文化。
但是,有人说汪涵只是抖机灵,重复别人的想法,并没有将文化浸淫自己后的观点。
空有文化之形,而无文化之实。
所以,一直被人诟病爱“装”。
但他真的在装?
公允讲,在一个关注度很高的舞台如此发声,对传统文化和一些经典,不管你喜欢或者
不喜欢汪涵的输出方式,这些知识点它都在那里,不增不减。
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孔子不也曰过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识没有高低贵贱,或许汪涵的表达看上去不一定很高级,但如果有一个人把书本上的
东西讲给你听,把你可能不了解的传统文化告诉你,这何尝不也是一桩美事?
即便非要说“装”,那这样的“装”也值当。
汪涵出生于江苏,成长于湖南。他曾戏谑:我父亲是江苏人,母亲是湖南人,他们说我
是个“江湖人”。
在江苏的那几年,汪涵跟奶奶一起生活,油纸伞、小巷子,是他记忆里一抹不可多得的
温暖。
后来,汪涵随父母迁往湖南省湘潭市,深深根植于湖湘文化。吃着糍粑、嗦着米粉长大
的汪涵,曾经叫做汪建刚。
虽然年少时体弱多病,但向来鬼点子最多的人就是汪涵。据他自己透露,在高中时代,
他曾干过诸如“用新的单车链子做皮带,把牛仔裤剪成乞丐裤”这样标新立异的事情。
从湖南广播电视学校毕业以后,1996年,汪涵应聘到湖南经济电视台工作。
当时,他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做的净是一些跑龙套的活儿。比如场工、剧务,
搬桌椅,发礼品,调动现场气氛。
回忆起那段青葱岁月,汪涵直言:当时和另一个场工李维嘉一起,高高兴兴地跑上跑下
、搬这搬那,活得很是开心。
汪涵本名汪建刚,1995年进入湖南电视台,后因名字过于土气,遂改名为汪涵。
1996年,没文化、没水平的汪涵进入湖南经视,做起了抬桌子、搬凳子的打杂活计。
彼时,谢娜还在娱乐圈挣扎,何炅则在北外做老师,过的都比他潇洒。这时的汪涵是没
有傲气的,有的只是低在尘埃里的自卑。
由于常年扎根基层,又经常接触现场活动,汪涵积攒了不少导演经验,也为其后来的腾
飞奠定基础。
1998年,慧眼识才的仇晓一眼相中汪涵,并与他组成搭档,担任《真情对对碰》主持人
。自此,汪涵踏入娱乐快车道,事业一飞冲天。
此后,新人走的走,老人退的退,而他却依旧稳扎稳打。
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到2008年的《天天向上》,再到2015年的《我是歌手》,他用
实力担起了“台柱子”的名号。
“汪涵是一个永远都能静下心来,做什么事都可以游刃有余的人。”何炅曾这样评价这
位老搭档。
“人红是非多。”有了底气的汪涵,逐渐也受到了公众带给他的质疑和谩骂。他的回应
很简单:扛住,不松劲!
和汪涵一道成长的何炅,同样也是湖南卫视数一数二的人才。不少人将其与汪涵做对比
,甚至有好事者YY二者的矛盾。
在《开讲啦》的舞台上,主持人撒贝宁不怀好意的问道,“汪涵老师,如果何炅和杨乐
乐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呢?”
这明显是一道“送命题”!可汪涵却接过话柄,顺势说了下去,“如果真这样的话,我
想汪涵会立马把杨乐乐救起来,都不用我下水。”
此言一出,观众立马乐了。汪涵用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便将二人的关系解释了个明白。言
下之意很明显:我们哥俩好着呢!
除了质疑二人关系外,不少人还诋毁其主持功底,认为他之所以走红,完全靠运气。
在2015年《我是歌手》的直播赛上,孙楠的突然离场令观众大呼惊讶,而汪涵却不慌不
忙地走上舞台,做了一番接近5分钟的“演讲”,堪称教科书级的“救场”可谓打脸众
人。
除了主持人之外,汪涵还多了不少头衔,比如:湖南省博物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湖湘
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文明交通形象大使;湖南省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
如今,这是一个有着“涵哥”的江湖。无论男女老少,都亲切地称呼汪涵为“涵哥”。
这与他满腹诗书的形象以及妙语连珠的幽默不无关联。
在名利场里走一遭,赢得关注和尊重,从“抬桌子”变成了“台柱子”。
与其说汪涵是一个名嘴,不如说他其实是一个匠人。
出口成章、博古通今的汪涵,心里住着一个木匠。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有味》。在湖南
方言里,“有味”表示“有趣、有意思”。
汪涵在书中写到了做木桶的“于爹”。
做木盆的于爹总是“说着简单的话”。这简单的话里却有很深的禅意。
他写:只有于爹不关心外面的世界,那些大的概念他都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人和他说过
,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理想,什么是人生哲学,什么是时光流逝,也不知道他其实是天
底下最快乐的木匠。
读汪涵的文字就像听他簌簌地讲那过去的事情。仿佛一个老先生一样在絮絮地念着,对
于工艺对于传统。
那些古巷手艺,在汪涵的笔下,活成了一种情怀。
从前的日色慢,什么都慢。慢慢地打磨、慢慢地研制,慢工出细活儿。
至少汪涵书写的文字似乎与这个匆忙的时代无关,它记录的似乎是另一个慢悠悠的时空。
他写油纸伞,说“它的精巧需要一点纷繁的油彩,需要一支轻盈的绿竹”。
他写墨,说“墨中的极品也是这样的紫色,这是不可多得的感觉,清水塘的墨境,总是
遥远地指向西边岳麓山的深山、清泉、古刹”。
阅其文晓其人,才知道,汪涵是个真正有味的男人,而且越老越有味。他总是严肃认真
地开着玩笑,又插科打诨地说出真知灼见。
无论国籍、年纪、性别,都会被汪涵逗乐。
汪涵研究方言,喜收藏、爱字画。他的语言天赋了得,学习能力更是惊人。他写得一手
好字,弹得几曲古琴。这些都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得益于每天的坚持。
这种坚持,难道不正是那种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么?
汪涵非常喜欢顾城的一首诗,也是他对岁月静美最好的诠释:
草在结他的籽,风在摇他的叶,我们站着什么都不说,就十分美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