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i***s 发帖数: 39120 | 1 当地时间1月20日,美国华盛顿州出现第1例新冠肺炎疫情确诊。
而仅仅过去131天,美国新冠累积确诊就已经突破181万例,达到全球总数的30%;累积死亡也已经超10.5万例。
在过去的小半年里,听到很多人感叹:2020年的世界,2020年的美国真是一天比一天魔幻...每一天我们都在见证历史......
我们梳理了美国疫情的时间线 ——
1月:
首例新冠确诊
早在1月3日,特朗普就已收到关于新冠病毒的第一个正式通知。
但1月18日,在接受卫生部长阿扎尔的详细汇报时,特朗普还认为这是“危言耸听”。
1月21日,一名最近有过境外旅行史的男子成为美国本土第一例已知感染病例。
特朗普在1月22日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被问到是否担心这种流行病,他说:“不担心,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住了。”
2月:
特朗普除了多次举行和参加千人政治集会、访问印度在能容纳11万观众的板球场发表演讲以外,还悠哉地打过好几次高尔夫球。
彼时,美国的首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竟出现严重缺陷,CDC在2月12日宣布这一重大消息。
这导致检测结果不准,导致试剂无法使用被迫撤回,让美国在防疫的过程中浪费掉最关键的头三个星期。
3月:确诊人数超过10万
3月3日,周二,纽约州宣布纽约出现第一例人传人病例。与此同时,美国卫生部长敦促美国人保持冷静。
他们称对全球病例的研究表明,16%的冠状病毒病例发生在老年人和那些有潜在健康问题的人身上,而不是健康的人。
面对已经开始的社区传播,纽约市卫生专员奥克斯利斯·巴波特博士则表示,这种冠状病毒“不是一种通过偶然接触就能轻易传播的疾病。”
他说:“我们希望纽约人继续过他们的日常生活,乘坐地铁、公交车等。”
美国官方从副总统到CDC都一直在强调:“戴口罩没用”、“不要恐慌,去世的80%以上都是身体不好的老人”。
同样是3月3日,美国确诊病例破百。
纽约的一线传染病医生怒喷CDC:“已经三月了,我手头还是没有检测工具!”
他透露,截止3日,纽约州仅进行了32次检测,这当中就确诊了一例。
纽约市长安德鲁.科莫表示:“80%都能自愈,没必要去医院。”
特朗普千吹万捧CDC,称他们的测试很完美,“所有想检测的人都会得到检测”,
而这句话,直到一个月后仍未成真。
尽管加州早在3月4日就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3月8日,洛杉矶仍倔强地举办了洛杉矶第35届万人马拉松大赛,超过27000名参与者一窝蜂似的挤在现场。
特朗普在3月9日发推,将新冠病毒与季节性流感作对比,说流感每年导致数万人死亡,但生活和经济仍在继续,最后扔出一句“想想吧”。
3月11日,美国疾控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亲口承认,在美国,确实有一些“流感”死者实际感染的可能是新冠肺炎。
一系列迷之操作造成的影响,很快从股市上体现了。
3月9日—3月18日,美股四次熔断。
这恰恰反映了现实人们的恐慌,连股神巴菲特都说“活久见”:
3月20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破万,死亡203例。
从这时候起,美国的新冠疫情“刹不住车”了。
“机智”的特朗普当然不会袖手旁观,自16日第一次在推特上称呼新冠肺炎为“中国病毒”之后,接连使用这种严重种族歧视的叫法,频繁发推特。
让人愤怒又唏嘘。
3月29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破10万。纽约则成为了美国疫情“震中”,不到十分钟就会有1人死于新冠。
4月——医护人员崩溃大哭
像世界上所有地方一样,美国也有一群最美的逆行者。帝国大厦为他们闪烁急救灯光,为纽约的医护人员致敬。
有的医护们都因为眼前的景象崩溃大哭了:人的尸体被装进尸体袋中,草草地扔进冷藏车。
从夜里到白天,尸体一卡车一卡车地往外拉,仿佛人间地狱。
纽约医护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有医护人员不得已拿垃圾袋当防护服。因为缺乏保护,医护人员面临极高的感染风险。
与此同时,美国“李文亮”、华裔医生Ming Lin找到媒体曝光医院应对疫情不力,之后竟然被开除了。
据4月14日的美国《国会山报》报道,已有至少9282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
当天,特朗普突然以以世界卫生组织应对新冠病毒疫情不力为由,宣布美国暂停向世卫组织缴纳会费。
这种毫无根据的指控,引来多方批评和谴责。
5月:
新冠死亡病例破10万
截止2020年5月底,美国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数将近十万。每日平均死亡人数超过1,100人。
作为世界强国,美国为何会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疫情最严重国家?
日报采访了生活在不同州的当地学生和中国留学生,希望通过大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展现疫情下真实的美国。
自海外疫情爆发后,留学生数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或是经历了一些不被理解、焦虑,又或是因计划有变存在一些遗憾。
我们希望这则视频能带给所有留学生一些正能量和鼓励。
疫情终会过去,美好和希望就在前方。而无论何时,日报将坚定地和大家肩并肩,we will get through this difficult time together!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