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a***s 发帖数: 12296 | 1 9月25日,一名45岁男子在北京地铁站内发生心源性猝死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普及程度的质疑。
三天之后的9月28日,深圳一学生在打篮球时突然晕倒,校医和老师用校园内配备的AED救助,120急救人员赶到后将该学生送往医院,学生的神经功能完好的存活了下来。
有没有及时使用AED救助,似乎成为两条生命走向不同命运的关键差异。
资料显示,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因此,心源性猝死救援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而AED设备,正是从心脏骤停到120赶到救援现场的这一黄金时间段的“救命神器”。
“从前,心脏除颤设备都在急诊室,但现实生活中,心源性猝死往往都发生在家中,公共场所中,因此从前猝死的挽救率很低。”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其实早在1998年,李宗浩就提出,由于AED的便携性、易于操作性,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的医疗设备,它将成为“21世纪灭火器”。
1990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就开始了除颤计划,明确要求AED的安装地点在消防栓旁边。如今已经将心源性猝死救援成功率提高到了52%。
而中国也在2006年便开创了在公共场所配备AED的先河,北京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内安装了11台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设备,但这一股浪潮并没有席卷到国内各个公共场所。
据央视报道,公共场所每十万人口拥有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数量,日本为接近394台,美国为317台,而中国大陆只有0.2台。
李宗浩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中国心肺复苏理念基本上和发达国家是同步发展的,只是没想到普及速度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差异。业内专家指出,AED可以将挽救率提高到50%。
业内人士李响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据他了解,上海市的AED使用人次为16人,成功挽救8人。
如今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猝死率在年年提升,猝死人群在向年轻化趋势来发展。国家心血管中心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这就意味着,如果AED普及到位,每年至少有27万人可以得救。
然而为何中国迟迟不能普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市民不敢救。遇到突发倒地的陌生人,如果没救活,算是谁的责任?李响认为,大众对这一相关领域的法律的认知还不够完备,如今我国的法律已经让“热心市民”不再有后顾之忧。
“我们知道AED的配备很重要,但让市民敢用AED更加重要。”因此2016年正式出台的《条例》中明确规定:即使没有医疗执业证,只要认为自己有技能可以操作AED,也可以开展救助。并且该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
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其中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自此,“好人法”已在全国范围内生效。
“敢救”是第一步,下一个棘手的难题是,如何让如此庞大的群体学会使用AED?9月28日的深圳一中学使用AED设备成功挽救学生的事件中,老师一开始并不会操作AED设备,整个救援过程是在校医和120的远程指导配合下共同完成的。
针对学生不会使用的问题,李宗浩强烈建议中国效仿日本,从小学开始培训,从中学开始模拟练习,“AED的操作方法其实很简单,在课本里多增加几张图,两个课时就能讲清楚,这件事真的不难。”
李响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表示,如果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都学会了AED的使用方法,那么五年十年后,是不是全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会用了?
不只是学校,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学会使用AED设备,“我认为企业至少要保证百分之50以上的员工会使用AED设备,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含糊。”李宗浩表示。
敢用、会用的环节都打通后,还要做到够用。《条例》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明确规定,今后在轨交站点和机场等交通枢纽、学校、体育场馆、文化娱乐场所、旅馆、商场、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都必须配备急救器械。
在李宗浩看来,中国的公共场所中,AED的普及率不高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了权责分配上,“假如患者在公共场所用了AED之后还是去世了,那是不是公共场所也要承担责任?既然可以选择不承担这个责任,为什么要主动承担这个风险?”
所以他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采取强制性措施,不但公共场所要配备AED,酒店、饭店这些人群密集的地方也必须备案,“不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他还建议中国政府也效仿美国,“美国的迪士尼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要求必须配备AED,以此保证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中国如果不再采取硬性措施,北京地铁站猝死事件还会一次次发生,并且只可能越来越频繁。”李宗浩担忧的说到。
虽然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AED设备普及率仍然不高,但李响和李宗浩对未来AED的普及都持乐观态度,“AED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供货量不是问题,使用方式也很简单,现阶段只有全面普及没有做到。”李宗浩认为,虽然中国心源性猝死救援的成功率为1%,西方发达国家在10%左右,看上去有十倍差距,但想达到这个标准一点也不难。
而作为一名从事急救体系多年的从业者,李响也感受到,近几年来,AED的普及速度与市民的认知程度已经大幅度提升。“普及AED不是买一些设备按照要求放在那里那么简单,每一个环节都要一点点打通,提高人们的认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需要给它一些时间。但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件事情真的不难做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