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i***s 发帖数: 39120 | 1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近日,著名70岁老导演张纪中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他带着39岁娇妻杜星霖和孩子一起在郊外渡假的“吹风照”,引起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有说张纪中“老牛吃嫩草”的,有说杜星霖是冲着张纪中的钱去的,也有说他们组成的家庭是“畸形家庭”的⋯⋯不一而足。像张纪中与杜星霖这样“老少配”组成的家庭真是“奇型家庭”吗?笔者不敢轻易下结论,在这里想跟大家边喝茶边聊天,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有识之士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家庭是爱情的产物。社会发展到今天,与过去封建社会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过去,年轻男女想要组建一个家庭,多凭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自己是没办法选择配偶的。有不少夫妻第一次见面都是在洞房花烛夜,当老公掀起老婆的盖头之后,双方才能看到彼此的真容。这样的家庭是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要说有感情,那也是洞房花烛夜之后慢慢培养出来的。那个时代的女人也没有什么地位可言,女人是要靠男人生存的。因此,“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说法流传了几千年。在中国历史上“一夫多妻”制度源远流长,从黄帝尧舜开始就是“一夫多妻”制了。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一夫多妻制主要在帝王、诸侯、 御大夫中实行,在有些民族中也成习俗。实行多妻制除为了满足男子性欲、生育子女增加劳力以外,也为了提高社会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一 直存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直到1912年,即中华民国的元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才明文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是多配偶制的通常形式,一个男人可以同时与多位女人结婚,或一个已婚男人同时与多位女人结婚。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建立起来的家庭,表面上看来比较稳定,但其中到底有多少“幸福”在里面,我想,恐怕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夫一妻制成了家庭稳定的重要基础。男女想结婚成家白头偕老,一般来说都是先有感情基础才慢慢走进婚姻殿堂的。感情基础的建立,要么在学习中,要么在工作中,要么在劳动中。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来建立关系。那些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品德高尚,身体健康,容貌美丽,家庭出身良好的青年男女,常常被异性垂青。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守护边疆,保卫祖国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成了广大优秀女青年梦寐以求的对象。四十多年前,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全国上映的年月,英雄“杨子荣”成了广大女青年心中的偶像。在湖南永州某中学有一位女高中生看了电影《智取威虎山》后,被英雄“杨子荣”的光辉形象深深吸引,她发誓非要嫁给“杨子荣”不可。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更没有电脑,只能靠邮局鸿雁传书。她四处打听“杨子荣”的地址,接连给“杨子荣”写了数十封情书,结果都石沉大海。后来,当有人告诉她“杨子荣”已结婚时,她便在一夜之间精神失常。可见那时候的英雄人物是多么受女青年崇拜。那时候“写情书”是未婚男女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女,基本上都有过写情书的体会。如果谈得来,走进婚姻殿堂,组建家庭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婚姻观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格魅力越来越突出,经济地位也越来越独立。嫁汉嫁汉不再是为了穿衣吃饭,而是为了快乐的生活,为了灵魂的升华,为了与丈夫一起长大。因此,各种年龄搭配的家庭无处不在。多数家庭夫妻年龄相差无几,不少家庭老公的年龄比妻子大很多的,甚至还有妻子年龄比老公大很多的。家庭不再是约束男人和女人的“牢笼”,因此,在一二线城市,离婚率越来越高,有些城市的离婚率甚至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离婚家庭中,相当一部分男女的年龄是相差无几的。那些说张纪中和杜星霖组建的家庭是“畸形家庭”的人们又如何解读现在的离婚家庭?
其实,现代社会判断“畸型家庭”的标准并非年龄的差距多大,而是在这个家庭里丈夫与妻子的灵魂契合度有多高。法国总统马克龙娶了大自己二十四岁的女老师为妻,物理学家杨振宁娶了比自己小五十六岁的翁帆为妻,大导演张纪中娶了比自己小三十一岁的杜星霖为妻,还有那千千万万夫妻年龄相差无几巳离婚或未离婚的家庭,畸形否?幸福否?我以为旁人是无法判断的,每一个家庭的夫妻,无论年龄相差多少,他们才是自己家庭畸形与否的真正裁判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