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dline版 - 丧心病狂!英国“厌女男”骇人枪击案,其母亲及3岁女童遇害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s
发帖数: 1
1
英国南部普利茅斯市日前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一名丧心病狂的枪手为“报复社会”,残忍杀害了5名无辜民众,受害者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以及一名年仅3岁的女童。随着凶手身份的曝光,一个卑劣的网络亚文化群体“Incel”(非自愿独身者)的病态心理引发了媒体的高度聚焦,动机相同的凶杀案件在美国和加拿大均有先例。这种因“找不到对象而报复社会”的现象已经被一些国家列入恐怖主义威胁范畴。
遇害者中包括凶手的母亲和3岁女童
综合英国《太阳报》、《每日邮报》、路透社等媒体报道,这起凶杀事件12日发生在普利茅斯市的凯厄姆地区,凶手的活动半径有限。案发当晚6时许,枪手持一支霰弹猎枪在自家先杀害了51岁的母亲。之后,他离家并在沿途当中对多人进行射击,共造成5人死亡,死者当中包括年仅3岁的女童苏菲和她的父亲马丁,整个作案过程持续了6分钟左右。结束杀戮后,凶徒饮弹自尽。案发第二日晚,普利茅斯市为受害者降下半旗,当地民众也在晚间举行了烛光守夜活动。
英国首相约翰逊惊呼这场枪击事件“过于骇人”,并呼吁当地执法部门对凶手获取枪械的途径进行严查。相比控枪薄弱的美国,英国对私人枪械管控相对严格,而这起凶案是该国2010年以来第一起大规模枪击事件,对英国社会冲击尤为强烈。调查显示,当地警方对这起重大治安事件存在严重疏漏:原来,凶犯早在2020年底就因为暴力袭击指控而被当地警方吊销了枪支使用证照,作为凶器的霰弹枪也被没收;而就在上月月初,当地警方又莫名其妙地将枪支交还给凶手,相关责任人正在接受调查。
“我还是那个又肥又丑的处男”
案发后,英国警方很快查明了枪手的身份——现年22岁的吊车驾驶员杰克·戴维森,并从他的“遗言”当中了解到他的作案动机。戴维森在制造凶案前曾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传了一段充斥着“厌女”情绪的独白,指责女性“一切向钱看”,是“头脑简单且浅薄”的存在。他还在视频中大谈自己的“失意人生”,表示“被生活挫败”且“动力全失”。他说:“我努力过,但如今已经到了不愿再尝试的地步。”说到激动处,他几乎是对着镜头咆哮称:“我还是在原地踏步,还是那个又丑又肥的处男,啥也改变不了。”在视频末尾,几近疯狂的戴维森开始大谈“杀戮”,并叫嚣自己就是“终结者”。
英媒推测,戴维森应该是从青少年时期就缺乏异性人缘,渴求与女性交往却屡屡失败,极度的挫败与压抑让他对女性产生憎恶。据《伦敦标准晚报》透露,他的母亲就在最近还在央求他赶紧去接受精神治疗。
愈发偏激的“Incel”群体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戴维森的行为符合“Incel”(非自愿独身者)群体的特征,这个男性群体大都存在异性交往问题,并有强烈的“厌女”情绪。在互联网上,Incel扎堆活动的社交平台大都负能量爆棚,充斥着针对女性的不满、仇恨与压抑,以及发帖者的自我厌恶和自我怜悯。比较激进的论坛甚至会鼓吹对女性以及性生活较为活跃的人士实施暴力。
Incel群体最早活跃于管控宽松的小众社交平台,在该群体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与“白人至上”等仇恨团体相互交叠、相互影响,其成员也愈发偏激。让Incel“出圈”的大事件发生在2014年:为了“报复拒绝自己的女人们”,美国22岁青年戈因·罗杰当年写下了137页的“复仇宣言”,并在YouTube上发表了“厌女演讲”,声称大学上到三年级仍然没有性生活让他感到心理极度失衡。于是在当年的5月23日,已经心理变态的罗杰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附近实施了一场惨绝人寰的连环杀人事件:他以枪支、刀具和车辆为凶器接连作案,共造成6人死亡,14人受伤,之后在警方的追捕过程中饮弹自尽。
尤为讽刺的是,这样一名穷凶极恶的杀人犯竟然被Incel圈内奉为“英雄”和“守护神”,引发一系列效仿。自2014年起,Incel人群至少制造了8起大规模杀人事件,共导致61人死亡。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一起凶杀案发生在2018年4月:作为罗杰的“狂热信徒”,加拿大人阿莱克·米纳西安在多伦多闹市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厢式货车杀人案,共导致10人死亡,16人受伤,加拿大当局将这起案例定性为“厌女恐怖主义”。
事实上,从2018年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将Incel的意识形态视作恐怖主义威胁,多国执法部门均已对这种病态的亚文化现象发布过警告。2019年5月,一名美国男子因发布恐怖主义威胁而被判入狱5年,当时他在社交媒体叫嚣“见到女孩就杀”。CNN称,虽然英国警方此次并未将戴维森案定性为恐袭,但这一惨案势必将促使英国对反恐立法展开广泛讨论。英国恐怖主义立法独立审查员霍尔表示,如果类似的案例再次出现,国家可能把这种犯罪情节认定为恐怖主义行为。
1 (共1页)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