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eadline版 - 袁隆平为何时隔近半年后才安葬?助手解释原因!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s
发帖数: 70028
1
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美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骨灰安葬仪式15日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当日北京时间9时38分,湖南省农科院主办袁隆平院士追思礼,展开对袁老的深情怀念,及近期科研成果进展的分享。
“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我们对您的怀念”
综合中新网、北京《新京报》报道,当日,袁隆平的骨灰上面覆盖着中国国旗。在悲伤和思念中,袁隆平家人和生前的同事、学生等前往送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罗锡文、邹学校等出席仪式。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老人,长眠在他深爱的土地上。
在送别仪式上,湖南农业大学大三学生袁雅文和同学流泪满面。“袁爷爷是我们的超级偶像,他亲切、和蔼可亲,对科研一丝不苟。2019年开学典礼上,他寄语我们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秘诀’。”袁雅文说,每位农大学子都把袁隆平的种子精神当作动力,“袁爷爷艰苦研发杂交水稻不放弃,我们年轻人遇到困难也不能放弃。”
袁隆平的学生、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方志辉称,在非洲,特别是马达加斯加发展杂交水稻,倾注了袁老很大的心血。“我们始终铭记老师‘电脑上种不出水稻’的教诲,继续践行他‘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梦想,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上更多人民。”方志辉说,袁老走后,他和团队成员将继承老师遗志,加大杂交水稻种子在马达加斯加的本土化生产,建设好杂交水稻走向非洲的桥头堡。
在社交媒体上,网民们也纷纷表达对袁隆平的悼念之情。有网民表示:“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我们对您的怀念。”还有网民称,“禾下乘凉梦,十里稻花香。袁爷爷,一路走好”。
生前实现了“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宏大愿望
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1976年起,杂交水稻的成果在全中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为了实现“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宏大愿望,他又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不断向水稻要高产。
中新社报道,袁隆平夫人邓则近日在接受采访时,首次讲述袁隆平去世前的情形。她说,袁隆平去世前仍向前去探望的同事询问杂交水稻试验田的产量,最后时刻仍没有放弃,他说,“我杂交水稻也没搞完,我要退休了。”
袁隆平生前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赓续向前,捷讯频传。
9月28日,四川省米易县,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三优2号”实现了第三代杂交水稻作为中稻种植的超高产收成,平均亩产为1085.99公斤。
10月17日,湖南省衡南县,第三代杂交稻“三优1号”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36.1公斤,加上7月份此地测产的早稻平均亩产667.8公斤,得到了一个让人惊喜的新纪录——双季稻周年亩产1603.9公斤。
10月26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双季稻测产结果为1586.86公斤,也实现了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创造了当地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
此外,耐盐碱水稻在广东江门淡咸水地种植,达到亩产501.2公斤/亩;今年还选育出了多个镉低积累水稻新材料,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
助手透露袁隆平逝世近6个月后下葬原因
今年5月22日,袁隆平与世长辞,享年91岁。其为何时隔近6个月后下葬?
袁隆平的助手杨先生表示,因袁院士去世后社会各界、政府对他的安葬地都很重视,长沙、江西的家乡等希望袁隆平院士能够归葬到他们那里,经过多方面考察后,最终确认安葬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
值得一提的是,袁隆平5月逝世的消息引发国际社会关注。5月24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发表题为《全球各地悼念袁隆平逝世》的文章表示,我们与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怀着哀思悼念袁隆平的逝世。
1 (共1页)
进入Headline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