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y*d 发帖数: 2226 | 1 優質石英砂在中國分佈很廣,量也很大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0261.htm
而且山東,江蘇等地還出產純度很高的天然水晶
如果說燒製透明玻璃是一個技術問題的話,開採加工天然水晶則是非常容易的
水晶和軟玉硬度接近,不難加工
相比遠在昆侖山的和田玉,處於龍山文化,良渚文化腹地的水晶可以講是唾手可得的
但是,有趣的是,除了北方遊牧民族偶爾使用以外,中國歷史上一直很少使用水晶製品
唯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中國人不喜歡透明的玻璃or天然水晶
其他透明的寶石,比如鑽石,藍寶石在中國也有出產,但是也一直沒有獲得重視
直到非常晚近的時期,玻璃种翡翠才開始流行
中國人心中最好的石頭是玉
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
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絮之方也
溫潤,含蓄,堪比君子之德的玉,才是國人所追求的
水晶透亮,泛賊光,又無金玉之聲,只能算是二流貨色
回到玻璃的話題,中國古代不是沒有玻璃
考古發現,在戰國時,鉛鋇玻璃的工藝就已經十分成熟
這裡所謂的鉛鋇玻璃是指在石英(二氧化硅)以外,加入了大量鉛,鋇成分的玻璃
鉛,鋇的加入不是因爲原料中含有雜質.相反是爲了使玻璃混濁,模仿玉質,而特別加
入的
吹制玻璃的工藝,最晚在唐代也已經傳入中國
但是一直不很流行
所以中國古代沒有透明玻璃,既不是因爲礦產,也不是因爲工藝
而完全是因爲審美取向使然
順便說一句
瓷器不是用土燒的
燒瓷的所謂瓷土,是將一種叫高嶺土的石頭搗碎得到的 | s****7 发帖数: 2507 | 2
罗马人是从火山那知道了做玻璃.
中国人没有这条件.
罗马人还用火山水做混凝土呢.中国也不会.
不是不喜欢,是不知道有玻璃这东西.
【在 y*d 的大作中提到】 : 優質石英砂在中國分佈很廣,量也很大 :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0261.htm : 而且山東,江蘇等地還出產純度很高的天然水晶 : 如果說燒製透明玻璃是一個技術問題的話,開採加工天然水晶則是非常容易的 : 水晶和軟玉硬度接近,不難加工 : 相比遠在昆侖山的和田玉,處於龍山文化,良渚文化腹地的水晶可以講是唾手可得的 : 但是,有趣的是,除了北方遊牧民族偶爾使用以外,中國歷史上一直很少使用水晶製品 : 唯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中國人不喜歡透明的玻璃or天然水晶 : 其他透明的寶石,比如鑽石,藍寶石在中國也有出產,但是也一直沒有獲得重視 : 直到非常晚近的時期,玻璃种翡翠才開始流行
| o****d 发帖数: 5454 | 3 大約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西方學者多半都認為古代的中國沒有生產玻璃的技術,並推
斷許多出土的玻璃器皿都來自埃及、伊朗等地。從中國的古代典籍中尋找玻璃的影子,
也可以屢屢發現玻璃由西域傳入的情況。如《魏略》中有“大秦國(即羅馬帝國)出赤
、白、黑、黃、青、綠、縹、紺、紅、紫十種琉璃”。《魏書》中還有:"波斯"(即伊
朗)出金瑜石、珊瑚、琥珀、東渠、瑪瑙、多大珍珠、頗黎、琉璃。”更有西晉文學家
潘尼留下了《琉璃碗賦》,其中盛讚“濟流沙之絕險,越蔥嶺之峻危”而遠來的玻璃盛
器明澈精美,“凝霜不足方其潔,澄水不能喻其清”。
台灣的張宏實先生在其著述《戰國琉璃.璀璨古珠》中講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1929年的某一天,在中國河南傳教的懷特先生(Winter.W.C)有了重大發現。他閒逛集
市時收購了一些質樸而華美的琉璃珠。這位基督教司教早年曾任教于多倫多大學的考古
學系,他直覺這些珠子來歷非同尋常,並鍥而不捨地找到了出土它們的洛陽金村。後來
,通過同位素檢測等科學手段,幾位玻璃專家發現懷特找到的玻璃珠屬於戰國時代,裏
面含有大量的鉛、鋇,完全不同於同一時期的西亞玻璃。如玻璃起源的傳說所述,西亞
的玻璃製作時需要大量的鈉,屬於鈉鈣玻璃。他們回顧玻璃史並根據玻璃的成分演進分
析,西方的玻璃含鉛量微乎其微,而高鋇玻璃更是在19世紀才出現。於是,惟一合理的
解釋就是,這些玻璃珠當屬中國本土製造。
2002年夏天,在南寧召開的中國南方古玻璃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幹福熹發佈了中
國古玻璃研究方面的又一個成果。他說,儘管我國古代玻璃以“鉛鋇玻璃”為主,但在
廣東、廣西出土的玻璃大多是高鉀低鎂玻璃。這些古玻璃的氧化鎂含量僅有0.06%至1.
0%,也屬世界罕見。因為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區出土的玻璃,氧化鎂含量高達3%至9%
。這再一次說明我國古代玻璃是用國內原料自己製造的。
如此,中國製作玻璃的啟蒙時期可以推算到春秋末戰國初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大
約比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第一塊玻璃晚上整整2500年。河南輝縣玻璃閣出土的吳王夫
差劍上鑲嵌有3片玻璃,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上鑲有2片玻璃,它們差不多是中
國現在已經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玻璃了。難以想像的是,這5片玻璃幾乎見證了整個吳越
春秋。
古代的中國人嗜玉如命,有專家分析他們在玻璃中加入鉛和鋇,是為了降低玻璃的
熔點,並且增加其混濁度和光澤,使其外觀上看起來更加像玉。也有一說認為玻璃是中
國乞求長生不老時大興煉丹術的副產品。因為煉丹爐溫度高
,而且裏面有鉛,所以東漢王充《論衡.率性篇》有載說:“道人消爍五石,作五色之
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別。”
在古代中國一直擔當著貴族標誌的玻璃中,有一些舶來品,也有一些純屬“中國製
造”,但是,玻璃中加入鉛和鋇之後,易碎的它變得更加易碎了。大概因為很難製造而
且容易失卻,玻璃在那些時代一直是顯貴和奢侈的代名詞。想那勾踐、夫差都是一方王
者,其名劍上鑲配的就是玻璃,玻璃該有何等尊貴!
玻璃在古代中國曾有多種稱謂。其中發音非常相近的就有琉璃、流璃、璧琉璃、陸
璃、玻黎、琉琳、還有五色玉、藥玉、罐子玉、水玉、水精等等。還有古籍賦予玻璃“
明月”、“夜光”美名。
關於明月珠有一個傳說:西元前四百多年,湖北的隨侯有一天乘船出獵,滿載而歸
時突然遇到風浪。臨危之際,才發現船頭出現了一條大蛇,口含明珠感謝隨侯數年前的
救命之恩。大蛇送給隨侯的這顆明珠光彩奪目,後人稱之為“明月珠”或“隨侯珠”。
《莊子》裏曾經提及這顆隨侯之珠,說“其質甚美”。《淮南子》中更把隨侯之珠
與和氏璧相提並論,上載:“譬如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貴,失之者貧”。隨侯
之珠美名天下,但是直至1976年隨侯之墓出土人們才明白,它就是精緻而華美的戰國琉
璃珠!
在晉武帝統治時代,世風奢靡。石崇誇富、敲斷晉武帝珊瑚樹而後擺出數十棵認賠
任選的故事廣為流傳。相較之下士大夫王濟(武子)的奢侈生活鮮為人知。然而《世說
新語》的“奢汰篇”並沒有放過他。書上說,有一次,堂堂的晉武帝司馬炎臨幸王濟家
,王濟生活作風太過奢靡,“武子供饌,並用琉璃器”,晉武帝又妒又怒,飯沒吃完就
起駕回宮了。如此看來,判定他奢侈的一個鐵證就是使用玻璃。
在中國古代,玻璃如此尊貴,一直高高在上于普通人的生活,它的生產一直沒有成
大氣候。旋即,西域的鈉鈣玻璃涌入中國。這些玻璃比中國鉛鋇玻璃耐溫性能好,更結
實更耐用式樣也更豐富。一時間,中國本土的玻璃價格被迫跳水,本來就不景氣的玻璃
業雪上加霜,而模倣西方玻璃的風氣日益盛行。
直至明清,特別是清代,因為鼻煙壺前後約四百餘年的風行,中國玻璃才從沉寂中
甦醒,並在世界玻璃史上留下了不少稀世珍品。
相傳鼻煙和鼻煙壺是1581年由義大利人利瑪竇帶進中國的。鼻煙風靡一時,尤其是
康熙、乾隆年間,從最高貴的帝王到最底層的貧民,無論貧富貴賤無不好之,甚至將其
視為第二生命。於是鼻煙壺製造業應運而生。大概因為利馬竇帶來的鼻煙壺是玻璃胎的
,加之玻璃質密不漏氣、不會受潮,又透明,從外面就可以鑒別鼻煙的成色,所以在中
國“制壺之始,僅有玻璃,余皆後起也”。
玻璃胎的鼻煙壺當時名為料煙壺,它是清代鼻煙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玻璃藝
術家充分利用了玻璃晶瑩剔透的藝術品質,把國畫的創作借用於鼻煙壺這塊方寸之地,
留下了不少佳話。
明初始起灶的山東博山玻璃作坊,是有史可證的中國最早的玻璃作坊。相傳博山的
西冶街是玻璃作坊的集中地,在這條街的城門上就刻著“珍珠瑪瑙翠
,琥珀玻璃街”10個大字。該地生產的料煙壺,曾在歐洲名噪一時。
而第一個宮廷玻璃場也在鼻煙壺生產的黃金時代問世。清廷于康熙三十五年(西元
1696年)設玻璃廠,隸屬“養心殿造辦處”,高薪聘請了德國傳教士紀裏安協助營建。
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史實是,這位皇帝在建圓明園時在中國首次使了玻璃窗。不過,傳
世的料煙壺大都是乾隆時期及其以後的製品。其中的極品——料胎畫琺瑯彩鼻煙壺,在
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在 s****7 的大作中提到】 : : 罗马人是从火山那知道了做玻璃. : 中国人没有这条件. : 罗马人还用火山水做混凝土呢.中国也不会. : 不是不喜欢,是不知道有玻璃这东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