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f*******5 发帖数: 1815 | 1 本会战,自叁十七年十一月六日开始,至叁十八年一月十日终止,历经六十六日,共军
约有四十馀万人死伤,国军亦死伤叁十馀万人,按两军参加战鬥人数计,共军约损耗百
分之五十七,但其能适时适地得到整补,故仍保有相当战力;国军则损耗百分之七十九
,且武器、装备、物资全部损耗,战力尽失。
综上所述,一个短短两个月的战争,双方共投入兵员一百一十馀万人中,死伤人数竟达
七十馀万,真是数百年来所未有。再加上当地区人民所遭受生命财产的蹂躏损失,实是
我大中华民族对日本军阀八年抗战以外的一场大浩劫,深感痛心。
第二项 我对徐蚌会战的看法与感想
一、就国军言,无论武器、装备、物资都远胜共军,且有空军全力协同,却战不过共军
,且为其全部消灭,原因为何?
㈠战略错误和战术僵化。国军於济南失守後,即采用所谓「内线作战」,亦即「守势作
战」,退守徐州。敌人不来,就定点守备,敌人来了就被动抵抗,使部队完全失去攻击
歼敌的旺盛企图心,也使敌人在外线有充分自由的运用作战时间、空间和有利机势,这
样的作战,不失败也难。我甚至为黄伯韬、邱清泉两位智勇卓越的指挥官非其战罪自戕
而叫屈!
㈡所谓「得民者昌,失民者亡」,这里可以充分引用。当时国军完全是以老大心态,进
行纯军事作战,完全没有政治愿景,没有精神鼓励,更没有组织民众、教化民众,以致
失去民众。在接战地区,民众害怕,先行逃避,有的远去投靠亲友,攻讦政府和国军,
有的被共军诱骗收编,利用为蒐集国军情报的工具。部队也不知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而这些负面因素,却完全为共军所取得利用,这也是国军失败的一大原因。
㈢ 国军将领多存留有军阀思想,鲜能识大体,救大局,各顾自身利益,如华中剿共总
部,竟不听国防部指令,不让战力颇强之第二军赶赴战区增援,以致增援徐州之第十二
兵团在双堆集被围,既无法达成增援之任务,反遭致该兵团自身的全军覆灭。
㈣ 国军指挥权责紊乱不专,缺乏协同精神,各级指挥官企图心不旺盛,多存敷衍心态
,以致不能适应战机,为共军各个击破消灭。
㈤ 部队风气败坏,战志消沉,依赖友军与空军支援之期待过切,多存侥倖心理,缺乏
独立作战之决心与必胜信念。
㈥ 对共军战略和战术情报工作,均未作好,共军部署与战略行动,事前多不知悉,一
经接触即发生激战,以致遣兵调将,难以周延适当。
㈦第叁绥靖区所部第五十九、第七十七军之叛变,使运河、不老河全行开放,共军得以
长驱南下,顺利接战,为第七兵团被歼之主因;第八十五军之第一百一十师师长廖运周
率部叛变,又为第十二兵团失败之关键;第叁十二师之一营长於杜聿明副总司令準备率
所部全力反攻前叛变投共,洩漏该所部之企图,亦为该所部突围不成之要害。
㈧ 将领相互间、兵团相互间,平时在精神上,既多隔阂,战时在战术上,又不易协同
,故虽有大军,却难发挥大效用。
㈨ 国军将领,自私自利之心太重,率多有保存实力之观念,不肯牺牲,以致最後同归
於尽。
㈩ 国军在被围期间,多有依赖空投补给心理,遇有袭敌机会,往往迟疑不前,坐失良
机,以致士气消沉,让共军逐渐包围,终致全部被歼。
二、就共军言,共军得自国军「内线作战(守势战略)」而自然形成其「外线作战(攻
势战术)」的战争形态,为其致胜的最重要关键,特就此形态下,分述其作战要旨和利
得:
㈠共军於国军第叁绥靖区第五十九、第七十七两军叛变之良机,迅即包围第七兵团;又
於国军徐州撤退时,迅速截击第二、第十叁、第十六等兵团,以及拦截第十二兵团授予
第四十九师撤退命令後,当夜即包围该兵团,显示共军指挥统一灵活,行动迅速,作战
协同密切,尤善捕捉战机。
㈡ 陈毅和刘伯承两人协同密切,行动机敏,陈部一面阻止第二、第十叁兵团之增援,
一面迅速包围攻击第七兵团,刘部则利用河川障碍,阻击第十二兵团,最後在浍河与肥
河间适当地点施行包围攻击,充分发挥其所谓「围点打援」、「阻援打点」与「口袋战
术」等高度作战效能。
㈢ 共军善於利用地形地物,在决战地区,开阔地形则挖掘壕沟达叁公尺宽、二点五公
尺深,以阻国军坦克装甲及重砲之运动,在有村莊、丘陵、池沼地区,则以重兵埋伏、
轻兵诱敌之战术,逐一击溃国军。
㈣ 共军得外线作战之自由便利,使其後勤补给非常快速周到,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大军
会战中,兵员补充、物资、粮弹补给,一方面就地徵集纳为己用,一方面净空当地民众
物资,不为国军所用,使己随时随地克服困难,供应作战需求,使敌日夜损耗,整补困
难。
㈤ 共军虽处於外线,有进退自由之便利,但其决战求胜之意志和企图心极为旺盛,在
此会战中多次遭受重大伤亡,兵员不继,濒於溃败时,仍能不顾一切,忍痛苦撑至最後
五分钟,收穫战果。
㈥ 共军引诱、组织、运用地方民众,从事对国军宣传破坏、情报蒐集等工作,至为成
功,对国军精神士气意志力及诸般战情,极为瞭解,使对作战,获致极大便利。
综合来说,我认为共军政治建设——精神教育、宣传蛊惑、民心争取与民运遂行的成功
,比其军事作战所收效果尤大,只是政治战较为恒久、深邃、隐忍,没有军事对战後,
优劣胜败立知那麽彰显而已。
我记得在抗战末期时,我们家乡见不到国军,实际上是有的,只因军(国军)民心理与
行为彼此阻隔无法沟通认清而已,但共军时常在我们村莊驻紮,我们不怕他们,也没有
被抓伕的顾虑,我们都叫他们土八路(後来才了悟到正因为「土」,才容易教化,不易
转变)。後来国共和谈结果,八路军改编为新四军,我当时不过是十二、叁岁的少年,
到今天还记得他们唱的一首军歌:「我们新四军,都是为穷人,打起仗来望前进呀,呵
呿,活捉日本人儿唷。」(呵呿,是家乡土话,是助词,无意义,但共军就能适地「取
材」。)他们还告诉我们百姓说:「国军九个人打一个日本人,新四军一个人能打九个
日本人。」这是真的吗?当然不,但我们老百姓就听得进去,就相信是真的,老百姓就
敬爱共军而又怕又恨国军,老百姓在心理上就有如此种因,两军作战时会帮谁,就不言
而喻了。
我要特别强调,此会战共军全胜,自有其远因在,已略如前述,但国军败战,也不能说
就一无是处,更不能说所有将领都是贪生怕死、无勇无谋的沙场败将。其实徐蚌会战国
军战败,实以战略失败与失去民心归向、民力支持为其主因,导致部分将领失意投机,
变节降敌,但有的将领在大势已定、无可奈何下所表现的悲壮忠勇,慷慨赴死,是值得
颂扬的。特举二例如後:
一、第七兵团司令官黄伯韬将军。会战时总统蒋公曾亲函:「此次徐淮会战,实为我革
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既说明了本会战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对黄司令官的倚
重和期许。黄司令官乃於十一月叁日召集第二十五军连长以上之幹部训话:「我军具有
悠久光荣之历史,南麻、豫东等地之辉煌战绩,我们不但应予保持,且须发扬光大,勿
使染有瑕疵,沾污我以往殉职成仁之袍泽。本军屡蒙总统嘉奖,人人应引为无上之光荣
,切自奋勉,尽忠职守,达成任务,用符总统之期许,兹特召集大家,举行宣誓,裨能
更明确遵循。」旋即取出亲拟之誓词,领导宣誓:「余誓以至诚,奉行命令,恪守军纪
,不论战况如何激烈,不怕死,不贪生,受伤不退,被俘不屈,不吐露军情,抱定有敌
无我、有我无敌之决心,坚定成功成仁之意志,效忠领袖,捍卫国家,如有违背誓言,
愿受最严厉之处分。」十一月六日正式与共军接战後,均是亲临前线督战,迨至十一月
十二日,六十叁军陈章军长自戕殉职,一百军四十四师师长刘声鹤师长战至最後亦自戕
殉国,并嘱侍从将其屍体焚化,免沦敌手,其壮烈情形,闻者恸惜。黄司令官又召集各
幹部说:「吾人必须努力争取胜利,歼灭敌军,以慰陈军长、刘师长之忠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