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l******s 发帖数: 3045 | 1 《天工开物》自明代以后曾一度消声匿迹,等到宋应星这位圣贤化泥近两百年后,
《天工开物》和宋应星的价值才被中国人自己发现。但此时,崇尚西方的日本和众多西
方国家已经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当成了旷世奇书。那么,这部奇书是怎么样在中国
消失,又是怎样失而复得的呢?
牌楼村东北的一处断垣的门廊上嵌着一块“瑞吸长庚”的石牌。根据遗址,可以看
出这是一幢建筑面积很大的明代建筑。如今,古宅内的厅室已经成为菜园。宋名熺说,
宋应星字长庚,听老辈人说,这幢宅子是他著书之所。但徐钟济却指出“长庚”是指启
明星,否定了“瑞吸长庚”与宋应星有关的说法。但“瑞吸长庚”还是将我们带入了另
外另外一个时空。
19世纪,由于日本“脱亚入欧”崇尚西学,用甲午海战的炮弹震醒了清政府,中国
随即兴起了日本留学潮。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的江苏人丁文江就是东渡留洋的一名。
民国三年(1914年),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的丁文江奉命来到云南个旧考察
,在《云南通志·矿政篇》中发现了一段有关《天工开物》对冶铜法的详细记载,觉得
具有非常价值。但回到北京后,遍访书肆和藏家却一无所获。
中国地质学家章鸿钊告诉丁文江,在日本东京帝国图书馆曾见到过这部书。丁文江
便托人在日本转抄,但几年过去仍旧没有消息。民国十一年(1922年)丁文江乔迁天津
,和友人罗振玉偶然说到《天工开物》时,罗振玉说,为了这部书,他花了30多年的时
间未曾得到,后来偶然在日本古钱肆主人青森斋那里发现了,并用一些古钱从那里换来
。这部书是日本菅生堂根据明崇祯十年底本翻刻的。
丁文江立即借来阅读,又另抄副本加以句读。同时,受罗振玉之托,丁文江找到商
务印书馆与在印刷业界十分出名的张菊生商定以拍摄原图制版、排校铅字的方式印刷。
但由于日本菅生堂翻刻的《天工开物》出现残缺和谬误需要纠正被搁置。民国十五年(
1926年),章鸿钊又从日本购得一部残缺不全的《天工开物》,用于校订罗振玉的那部
,但丁文江终因公事所累,没有完成校勘、重印的心愿。
暖洋洋的阳光把牌楼村印成一幅泛黄的木刻版画。徐钟济说,当时,并非只有丁文
江和罗振玉在寻找《天工开物》并发现它的价值,完成了大家的夙愿是另有其人。
徐钟济说到的另一个人,就是天津近代藏书家陶湘。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丁文江在天津得知陶湘准备重印《天工开物》,并在北
京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桂辛处看到了即将重印的书稿。由于菅生堂本附图粗劣简略,已
失宋氏之真,所以根据清代《图书集成》中所引用的附图临摹,尽量接近原貌。其中部
分内容按照两淮、四川等地的《盐法志》校正。
丁文江看到重印工作如此细致,感慨万分地说:“我想做的事,陶君已经做了一大
半。”随后,应陶湘和朱桂辛的邀请,欣然为重印的《天工开物》作跋。接着,陶湘又
请罗振玉题写书名。从此了却众人的心愿。
那么,陶湘为何钟情《天工开物》呢?在《重印天工开物缘起》中,这位充满智慧
的藏书家说:“现在科学昌盛,但经验教训由此发端。三百年前农工实业的专著,没有
一部能跟《天工开物》相比。”
既然丁文江等人未能实现心愿,那么陶湘重印的《天工开物》又是以何作为样本的
呢?
徐钟济说,陶湘自称借到日本尊经阁所藏的《天工开物》旧刊本,和日本菅生堂刻
本为基础,参照中国清代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授时通考》等书校订成的,并
进行了增补。
“新版《天工开物》3册石印本,1929年刊行。这是20世纪以来《天工开物》第一
个新版本”。换句话说,重印之后,这部被称为中国四大科技名著之一的《天工开物》
才在在中国流传至今。
明清版本为何湮没无闻
在宋景的官宅里,几根硕大的木柱横卧在瓦砾中。宋名熺说,原来这宅子里住着很
多户人家,但因为没有修缮,偌大的官宅就逐渐成了废墟。宋名熺说不清宋应星的宅子
到底在哪里,可白色的阳光下,我们仿佛看到布衣宋应星在油菜花丛中襟带飘摇的无声
情景。
宋应星写了《天工开物》后,崇祯十年在同年中举人,曾任四川按察司副使的新建
人涂绍煃(字伯聚)的资助下,于南昌府刊刻初版。全书3卷18篇,所叙内容涉及中国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30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
17世纪末,《天工开物》“东渡”日本,在松户时代掀起了“开物之学”。18世纪
,《天工开物》传到朝鲜,19世纪传到法国。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看了法国人译的
《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20世纪以来,日本学
者三枝博音称此书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
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
既然《天工开物》有如此价值,为何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却沉寂无声呢?
涂绍煃出资刊印了《天工开物》后,福建书商杨素卿在清初刊行了第二版。1725年
,官刻大型著作《古今图书集成》部分摘录了《天工开物》,并对《天工开物》中的“
北虏”等“反清”字样改为“北边”。1742年,大型官修农书《授时通考》也引用了《
天工开物》中一些文章。后乾隆设四库馆修《四库全书》时,在江西进献的书籍中,又
发现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和友人陈弘绪等人的一些著作中有反清思想,因此《天工开物
》与《四库全书》无缘。之后,没有人刊刻此书,因此《天工开物》消声匿迹。
“杨素卿的坊刻本无确切刊刻年代,曾被藏书家黎子鹤收藏。”徐钟济说,1965年
,这部书被北京市中国书店购买,同年12月也转归北京图书馆收藏,因此与馆藏的明代
版本珠联璧合。“而此前,涂、杨两版本都被藏诸书箧,秘不示人以至湮没无闻”。
有关宋应星
崇祯十一年(1638)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
品),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他任期未满,于崇
祯十三年(1640)辞官归里,十六年(1643)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毫州(今安徽阜阳地区)知
州(正五品),然此时已值明亡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
,官员多出走。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崇祯十七年
甲申(1644)初,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当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亡。四月,
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甲申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
为弘光元年。南明时,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是介于省及府州之间的
地区长官),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明亡前,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亦无意恋
官,遂挂冠归里。
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权迅即
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宋应升于1646年服毒殉国。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
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大约卒于康熙五年(1666),享年80。卒后遗有二
子,长子士慧字静生,次子士意字诚生,二人均有文才,人称“双玉”。宋应星生前教
导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子孙皆能奉父祖遗训,在家乡安心耕读。至清嘉庆
年(1796—1820),他的后代都成为贫苦农民。 | o****d 发帖数: 5454 | 2 最后一句亮了。。
导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子孙皆能奉父祖遗训,在家乡安心耕读。至清嘉庆
年(1796—1820),他的后代都成为贫苦农民。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天工开物》自明代以后曾一度消声匿迹,等到宋应星这位圣贤化泥近两百年后, : 《天工开物》和宋应星的价值才被中国人自己发现。但此时,崇尚西方的日本和众多西 : 方国家已经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当成了旷世奇书。那么,这部奇书是怎么样在中国 : 消失,又是怎样失而复得的呢? : 牌楼村东北的一处断垣的门廊上嵌着一块“瑞吸长庚”的石牌。根据遗址,可以看 : 出这是一幢建筑面积很大的明代建筑。如今,古宅内的厅室已经成为菜园。宋名熺说, : 宋应星字长庚,听老辈人说,这幢宅子是他著书之所。但徐钟济却指出“长庚”是指启 : 明星,否定了“瑞吸长庚”与宋应星有关的说法。但“瑞吸长庚”还是将我们带入了另 : 外另外一个时空。 : 19世纪,由于日本“脱亚入欧”崇尚西学,用甲午海战的炮弹震醒了清政府,中国
| c*******l 发帖数: 2083 | 3 写的书有反清内容,居然没有被株九族,清风不识字都死啦
【在 l******s 的大作中提到】 : 《天工开物》自明代以后曾一度消声匿迹,等到宋应星这位圣贤化泥近两百年后, : 《天工开物》和宋应星的价值才被中国人自己发现。但此时,崇尚西方的日本和众多西 : 方国家已经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当成了旷世奇书。那么,这部奇书是怎么样在中国 : 消失,又是怎样失而复得的呢? : 牌楼村东北的一处断垣的门廊上嵌着一块“瑞吸长庚”的石牌。根据遗址,可以看 : 出这是一幢建筑面积很大的明代建筑。如今,古宅内的厅室已经成为菜园。宋名熺说, : 宋应星字长庚,听老辈人说,这幢宅子是他著书之所。但徐钟济却指出“长庚”是指启 : 明星,否定了“瑞吸长庚”与宋应星有关的说法。但“瑞吸长庚”还是将我们带入了另 : 外另外一个时空。 : 19世纪,由于日本“脱亚入欧”崇尚西学,用甲午海战的炮弹震醒了清政府,中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