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试论俄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之失策 ZZ (转载)
相关主题
苏联大清洗年代的“叶若夫现象”十月革命的开国元勋托洛茨基被清洗内幕
乌克兰1917-1924年的历史好复杂啊图说中国:历史的残片和课本里教的正相反30图
苏军真正的高手是图哈挈妇司机被毛宠幸的高干姐妹(图)
讨论一下,为什么斯大林肃反没有遇到任何反抗吧列宁在十月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三次大审判 (zz)要说电影,俺还是怀念《列宁在一九一八》
89《工人日报》文章 (转)除了数坦克大炮之外,总算有人说苏联史了
胡耀邦、赵紫阳倒台是诬陷华国锋的报应你们说说,国家为什么存在?
米犹为什么痛恨苏联红军?某些令人震撼的历史残片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和约话题: 俄国话题: 签订话题: 列宁话题: 德国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f*******n
发帖数: 1406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farmerson (农村出生的人),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试论俄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之失策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28 11:37:36 2014, 美东)
http://www.maguang.net/archives/102
提要:对于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史学界鲜有争议,认为和约的签订给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以暂时的喘息机会,避免了政权的过早夭折,是俄国外交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但笔
者对之表示怀疑。实际上,通过对和约签订前俄德双方的国情和国际局势的分析,通过
对和约带给俄德及其他国家的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和约的签订是俄国外交政策
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关键词:布列斯特和约 列宁 国际局势外交失误
试论俄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之失策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4级历史学基地班,马光)
1917年11月,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1918年3月3日,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为了争取时间巩固政权,与同盟国的德、奥、保、土四国集团签订了停战和
约——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对此,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它虽然是一个“不幸的
和约”,但是和约的签订使苏俄退出了一战,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从而得以集中力量解
决国内的政治经济问题和准备反击外国武装干涉;这是一种革命的妥协,是为了以后更
容易地战胜强盗,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利用帝国主义矛盾的一次
典范[1]。因此,这种暂时的妥协和退却又是十分必要的[2]。列宁对这一条约也大加赞
赏,“我们交出了许多空间,但是我们赢得了足以巩固自己的时间”[3]。他并为自己
辩护道:“媾和是积聚力量的手段”[4]。 但是,笔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发现这
一传统观点多有站不住脚之处[㈠]。下面,笔者拟就和约签订前俄国、德国国情和国际
局势,以及和约签订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来分析说明之,乞教于方家。
一、和约签订前的俄国、德国的国情和国际局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协约国(英、法、俄等国)和同盟国(德、奥、保、土)各国人民以
沉重的灾难。作为主要参战国之一的俄国,是这次大战中遭受人力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
。战争中,俄国强征了1500多万壮丁队伍,几乎占全国男劳动力的一半。到1917年1月
底已经损失了600万人(包括死、伤、失踪、被俘)。丧失了波兰、立陶宛的大片土地
。农业粮食收获量减少1/4 [5]。工人、农民和士兵们忍无可忍只得起来斗争。二月革
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克伦斯基政府,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终于取得了成功。
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面临着国内经济崩溃、士兵厌战、领土被占、政权需要巩固、人民
需要和平与面包等困境,在这种情况之下,退出战争,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是
必须的。但是,退出战争的方式可以有几种选择,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接受类似布列斯特
和约这样的条件。在当时情况下,俄国要想退出战争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积极争取所有参战国接受《和平法令》,缔结公正的和约来结束这种战争
,以便在国际和平的环境下稳固政权,医治战争的创伤。无疑,这一选择应该是最佳的
。 但历史证明,这条最佳路线是行不通的。早在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二天即11月8日晚,
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就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政府立即签订
为期至少三个月的停战协定,以便在这一期间内由所有卷入战争或被迫参战的民族和国
家的代表参加和平谈判,并使各国全权代表机关,最终批准和约条件[6]。11月21日苏
维埃政府向美、英、法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大使发出照会,建议在所有战线签订停战协定
和开始缔约谈判,并附送去了“和平法令”,但协约国各国政府没有接受这个建议。11
月底12月初苏维埃政府又几次建议协约国同敌方进行和平谈判,可是都未得到肯定的答
复。相反,协约国各国政府还对之深感不安。法国外长毕勋在众议院会议上说,法国政
府将不同苏维埃政府保持任何关系,也不进行和平谈判[7]。法国军事当局要求俄国的
杜鹤宁将军“阻止谈判地开始,并把俄国军队留在前线上”[8]。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
勋爵声称,英国政府不打算承认列宁的政府,但将支持哥萨克和乌克兰人,即支持反对
苏维埃政府的卡列金和乌克兰的中央拉达。美国国务卿罗·兰辛指示本国大使,对于苏
维埃政府的任何和平建议概不答复。
由此可见,苏俄的和平建议与“协约国帝国主义者希望保持东方战线,以便利用俄国削
弱并战胜参加四国同盟的国家”的企图发生了矛盾,于是最佳选择落空了。
第二个选择就是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即实行所谓的“不战不和”的方针。这
种观点是由托洛茨基等人提出来的。1918年2月10日,托洛茨基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
克发表了拒绝签订和约的声明:“我们退出战争。我们把这一点通告各国人民和他们的
政府。我们向目前正在抵抗德国、奥匈敌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的我国军队发出了全面
复员的命令。……我们不能以俄国革命的名义在给千百万活着的人带来压迫、痛苦和不
幸的条件上签字。”[9] 在当时情况下这也不失为一种良策。其实在签订和约的谈判之
前,列宁和托洛茨基就已经约定,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他们就坚持拖下去,等他们下
了最后通牒再让步。这种拖延方针是得到中央同意的,目的是等待西方爆发革命。
第三种选择就是签订屈辱性的和约,退出战争。这是最下策。当时列宁根据俄国的经济
崩溃、士兵厌战、领土被占、政权需要巩固、人民需要和平与面包等情况力主签订和约
。列宁的主张在前期非常没有市场,在党的多次会议上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
持。1918年1月21日党中央召开会议,列宁宣读了他的《关于立即缔结单独的割地和约
问题的提纲》。参加会议的有60人,会议表决结果是:主张进行革命战争的左派共产主
义者的32票,主张不战不和的托洛茨基得16票,列宁得15票 [10]。列宁的同德国签订
和约的主张在2月3日的布尔什维克党有各派代表参加的中央会议上又被多数票(9比5)
否决了。直到德国下达最后通牒的2月23日的中央紧急会议上,列宁的主张才在7票赞成
、4票反对、4票弃权的情况下得以通过!(在这次会议的表决中,托洛茨基和他的支持
者投了弃权票!)
列宁对自己的立场所做的辩护并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而是完全出于现实的策略考虑。
第一,苏维埃政权没有军队,而没有军队就谈不上任何战争。其次,列宁并不讳言这是
一种投降。他说,投降一般说来是件坏事,但是这个只得重视的真理并不适用与每一个
别情况,“因为在显然不利的的条件下放弃战斗也可以叫做投降,但是这样的投降却是
严肃的革命者应该做的”[11]。第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应当支援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
,然而更重要的是必须首先保住已经诞生的无产阶级政权。第四,退却是暂时的,是用
空间去换取时间。为了革命战争的利益,“应该在实际上退却,让出领土,以便赢得时
间”[12], “媾和是积聚力量的手段”[13]。
但是列宁对当时的形势估计是片面的,他只是重点考虑了当时俄国的国内情况,没有完
全认识到美国参战给同盟国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德国政府内部以及德奥之间的分歧,并
巧妙地加以利用,而是力主俄国单方面做出退让。因此说这个策略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一
种失误性选择。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签订和约前的德国情况和当时的国际局势。
早在和约签订之前,德国就曾经积极同俄国单独媾和,以便在西线集中所有的军队同英
法决战,取得主动后再反过来进攻俄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如意算盘,德军最高统帅部的
鲁登道夫采取了有意的冒险行动,诱使俄国人上钩即退出战争。除坚守他们的防线外,
德军停止了东线的一切军事行动。这样,1917年后的东线实际上是半战半休。为加速使
俄国退出战争,鲁登道夫还安排反对战争的尼古拉·列宁和一批革命家经德国从瑞士到
波罗的海小口岸城市扎斯尼茨,再从那里赴瑞典的马尔默。在德国的请求下,由瑞典政
府把他们运往芬兰(当时属俄国)。就这样,列宁才于4月16日回到彼得格勒。德统治集
团这一态度和行动表明了它迫切希望俄国退出战争,待它在西线胜利之后再返过头来收
拾苏俄。
德国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措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这是由其国内的国情和当时的战争局势
所决定的。首先,在军事上,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的两线压力越来越大。战争形势
在1917年开始发生了变化,4月5日美国以德国无限制潜艇攻击了美国的商船为理由,对
德国宣战;接着又有中国、巴西、希腊、古巴、利比里亚及其他一些中南美国家也参加
到协约国方而作战,形成了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因此,胜利的砝码开始倒向协约国。
在西线,德军将希望寄托在无限制潜艇战上,力图切断协约国军队的物资供应。而在东
线,战事较为平静,德军明显仍在观望。同盟国方面在1918年2月18日以前没有采取规
模较大的军事行动。对德国来说,美国的参战是对他们的最大的威胁。鲁登道夫认为德
军可在四个月内彻底粉碎西线的协约国军队。而在此之前,美国向欧洲派出的军队尚不
足30万人,并且在联合指挥等问题上尚未与英法方面达成协议。因此,早在1917年底,
德国就开始了将东线军队调往西线的工作。丘占尔在其回忆录中也认为:1917年年底,
道夫要求霍夫曼(时任东线德军参谋长)做出交排,将50个师和5000门大炮共约一百万人
的兵力从俄国运往西线,于是1918年惊心动魄的西线大会战就按其指定的路线而进行了
,东线战事也由此宣告结束[14]。因此,所谓德军会不顾西线战事而倾其人部兵力以彻
底击溃苏俄的战略意图,无论是在德国政府内部,还是军方都不曾有此计划。
其次在德国国内,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交织在一起。经济上,在一战的打击下,德国的
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1918年德国的工业生产比1913年下降了43 %,农业收获量1914年
一1918年间比1909年一1913年减少了 1/3以上,进出口贸易分别减少了3/5和3/4,物价
从1913年到1918年上涨了四倍 [15],于是战争赖以进行的经济基础摇摇欲坠了。雪上
加霜的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民主党左派即斯
巴达克派欢呼俄国革命取得的胜利也是德国人民的胜利,称布尔什维克在“全世界范围
内把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决战大大地向前推进了”,并确信俄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
“未来是到处属于布尔什维主义的”。于是它到处散发传单,号召德国工人仿效俄国工
人的榜样,不断对政府施加压力,促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群众的反战罢工也增
多,其中仅1917年4月柏林就有30万工人罢工。在罢工中,工人们冲破工会领导的阻挠
,提出了废除戒严法,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成立工人苏维埃等要求 [16]。
鉴于德国国内外出现的这些情况,德国政府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政策作一系列的调
整。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苏维埃第二次代表人会通过了列宁亲自起草的《和平法
令》,主张立刻开始进行和平谈判,缔结不兼并和不赔款的和平条约,并建议各交战国
首先缔结三个月的停战协定。在苏俄明确将退出战争的情况下,德国也视实际情况将战
略作了重大调整。政府方面以首相赫特林为代表,主张在东线实现有节制的和平,坚决
反对向俄国勒索过多。切尔宁代表同盟国在布列斯特发表的声明(1918年1月7口)也明确
指出:“各同盟国代表团(按照他们的政府一再声明的立场)认为俄国人提出的主要方针
是缔结这种和平的讨论基础。四同盟国代表同意立即实现不强行占有领土和不要战争赔
款的普遍和平”[17]。以屈尔曼为代表的德奥两国政府对同苏俄实现停战靖和是完全表
示赞同的。而以鲁登道夫和兴登堡为首的军方虽然主张在东线实现最大的战略利益,但
应竭力避免俄国的完全崩溃,即使采取军事行为,其目的也仅仅在于“恢复我占领区毗
邻地区之秩序与平静……军事行动应能确保我方边界,使其以少数部队即可护卫,从而
解脱出大部队以开往西线 [18]。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德国也是困难丛丛,它既面临这两线作战的巨大压力
又面临着国内经济和政治出现严重危机的压力。因此,德国对与俄国实现停战的愿望并
不比俄国低,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录中认为:德国当时的情况也并不妙,粮食状况是困
难的。“人民疲于战争,因此德国早就想同俄国缔结和约以便腾出手来去同法国进行斗
争”[19]。而俄国政府提出的签订和约的请求可谓正中其下怀。
从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当时的协约国是极力反对俄国与德国单独签订和约的,他们之
所以这样做,主要是想利用俄国的军事力量来牵制德国在东线的部队。于是协约国就千
方百计地阻挠俄国单独退出战争,并对之进行一些“援助和支持”。1918年2月,英、
法、美等国表示,如果苏维埃俄国愿意继续同德国人作战,那么它将得到这些国家的军
事援助。2月22日在党中央会议上讨论了这一问题。布哈林等坚决反对接受帝国主义的
援助,“我们不能容许任何帝国主义的支持”。而列宁和托洛茨基则主张接受这种援助
。列宁在缺席的情况下写了一个书面声明:“请算我一票:赞成从英法帝国主义强盗那
里拿到土豆和武器”[20]。列宁之所以这样选择,其目的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利用帝国
主义间的矛盾来巩固自己的力量。“我们缔结单独和约,就能在目前可能的最大程度上
摆脱两个彼此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利用它们相互之间的敌视和战争,——这种敌视和
战争阻碍它们勾结起来反对我们,——取得一定时期的行动自由,来继续进行和巩固社
会主义革命。”[21]但是随后俄国又于德国签订了和约,因此,协约国的援助与支持也
就无从谈起了。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当时俄国和德国的情况来看,还是从当时的国际局势来分析,俄国
签订屈辱性的和约的选择都是一个下策。再退一步讲,如果俄国不退出战争而是选择继
续进行革命战争——正如布哈林等人所提出的那样,其胜利的可能性也不是说没有一点
希望。布哈林认为,主和派对革命的社会力量的估计不足,这很像十月革命前夕党内一
部分人(指以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为代表的反对起义者)对革命力量的估计不足那样
。我们的全部的社会力量现在还没有用尽,还没有把庄稼汉发动起来去对付德国人。他
还认为,如果德国人进攻,那就会激起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起来保卫祖国,保卫土地
和家园。他认为列宁对群众的力量估计不足[22]。捷尔任斯基说得很清楚,“列宁同志
隐蔽地干着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十月里所干的事情”[23]。托洛茨基也持这种立场
。他同样认为群众中存在进行革命战争的潜力,应当发动他们投入反对德国帝国主义的
战争。他们的观点虽然多有偏激之处,但是他们对当时的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的潜力的
认识还是应当肯定的!
二、和约的签订带来的影响
评价一个和约签订的合理性,不但要看和约签订前的局势影响,也应该分析其和约签订
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下面笔者就来分析一下和约签订后带给俄国、德国和其他国家的
影响,并以此来证明和约签订的失误性!
(一)和约的签订并没有带给俄国以喘息的时机。列宁之所以极力主张同德国签订和约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认为和约的签订能使俄国退出战争,从而赢得短暂的喘
息时机。列宁提道:“为了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胜利,必须有一段时间,至少是几个月,
使社会主义政府得以放手首先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并且安排好广泛尔深入的群众性的
组织工作。”[24]然而,对利用喘息时机的可能性,布哈林表示怀疑。他认为,几天的
喘息机会是不值得去争取的,因为在短短的几天里什么也做不成。这种喘息时机不会给
予我们任何东西,因为无论是整修铁路,整顿运输,整顿经济,还是对居民进行射击训
练,在几天之内都是办不到的。“这样的工作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几个月的时间
,无论是霍夫曼将军还是李卜克内西都不会给予我们”。布哈林认为,所谓的喘息时机
是“幻想的东西,而这种幻想的东西倒确实可以认为是空谈,而且远不是革命的空谈”
。如果根据这种现实不存在的前景来解决问题,那就会有遭到最严重的打击的危险[25]。
事实情况也是如此。和约的签订并没有带给俄国以预期的效果,因为和约签订后,俄国
同同盟国之间的交战状态并没有结束,列宁和苏俄所企盼的东线停战并没有完全实现。
和约对德奥集团没有真正的约束力,并未绝对制止住德军在东线的军事行动。布列斯特
和约划出了双方的分界线,向南划到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向北划到维多姆尔附近并
延伸到沃尔姆斯岛以西。但在此线以北、以南的广大地区却存在着漏洞。德奥集团的军
队仍然有活动的自由,当时德军利用和约中规定的“必须待苏俄军队全部复员和普遍和
约签订以后,德军才撤出界限以东的领士”这一条款,不仅继续滞留在占领地区,而且
还有选择地向东推进,先后占领了库尔斯克、普吉夫尔、奥廖尔、沃罗涅什等重要城市
。弗里茨·费舍尔毫不讳言地指出:“德国的对俄政策还从来都没有遵守过布列斯特一
里托夫斯克条约所划定的边界;1918年夏季他们就越过这个界线长驱直入,攻进高加索
。”[26] 实际上,“在整个1918年的春夏季节,霍夫曼的军队仍在漫长的战线上跋涉
,当鲁登道夫在西线进行决战而战局处于白热化时仍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布列斯特
和约签汀以后,德国从东线抽调的兵力少之又少,因为剩余军队还要执行威摄和掠夺苏
俄的任务。可以说从东线抽调兵力支援西线的任务早在1918年3月之前就已基本完成。
苏俄无论签约与否,面临的形势都大同小异的!
(二)和约的签订使俄国损失惨重,并由此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的各种矛盾。
1、的签订使俄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布列斯特和约共14条:宣布双方终止战争状态;
苏俄承认包括波兰东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白俄罗斯一部分划与德国;南高加索的阿
尔达汉、卡尔斯、巴统三地区交与土耳其;苏俄承认芬兰和乌克兰为独立国家,从那里
撤退红军部队等。8月双方签订的补充条约还规定了俄国应缴付60亿马克的赔款 [27]。
根据这个和约,苏俄丧失了欧洲部分12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6200万人口、以及27%的收
入、80%的糖厂、73%的铁和75%的煤。德国议员布雷特承认“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过
比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和约更严重的吞并主义的政治行为。”[28] 列宁也多次承认
,它是一个“不幸的和约”,是一个使苏俄受到“极端屈辱”的和约。
2、由于国内的严重的经济损失,社会动荡不安,国内阶级敌人在协约国的指使下兴风
作浪。前沙皇将军斯柯罗帕茨基领导的乌克兰中央拉达、卡列金领导的哥萨克人活动猖
撅,严重地威胁了政府的存在。1918年5月英、法、美在伏尔加河中游和西伯利亚地区
策划了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叛乱,五万名叛乱军趁苏维埃军队兵力单薄的机会,占领了
许多城市,并在那里恢复了资产阶级制度。此外国内阶级敌人大搞暗杀恐怖活动,1918
年8月30日社会革命党人卡普兰恶毒地行刺列宁,企图从内部摧毁革命政府的领导力量。
3、更为严重的是围绕着和约的签订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内分歧斗争十分激烈,险些造
成党内部的分裂,这次激烈的争论对以后的政治生活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在党的第
七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列宁指出,“由于党内形成‘左的’反对派而遭遇道的严
重危机,是俄国革命所遇到的最大的危机之一”[29]。围绕和约的签订问题,当时党内
形成了三个主要派别,分别以列宁、托洛茨基和布哈林为代表。三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了激烈的争斗。1918年2月22日布哈林等几个中央委员和人民委员向中央委员会递交声
明,反对中央通过的媾和决定。左派共产主义者竭力反对签订和约。在布哈林的鼓动下
,身为党中央委员和人民委员的乌里茨基、洛莫夫等人公开发表声明,要求辞去在党内
和苏维埃政府内所担任的职务。左派共产主义者把持的莫斯科委员会在2月24日通过的
决议,主张继续同德国作战,更把这个论点推向极端,说:“为了国际革命的利益,我
们认为,做好可能丧失目前完全流于形式的苏维埃政权的准备是合适的”[30] 。2月28
日苏维埃通知四国集团,同意接受最后通碟。同日,莫斯科省委就作出决定,声明对中
央的不信任,要求改组中央政府。反对派布哈林毫不含糊地指出“签订和约是不适当的
行为”!主张进行革命战争的党的彼得堡委员会也发表声明说,签订可耻的和约就是“
面对着未来的国际革命现在就放弃我们的阵地,并意味着作为这一革命的先锋队的我们
的党必然灭亡”。托洛茨基以及一些左派共产主义者的辞职声明其实就是分裂党的行为
。所幸的是在2月24日中央会议上,列宁等人从大局出发,建议他们继续留在党内工作
,这才避免了一次党的内部大分裂。但由于这次大争论所引起的“后遗症”在三十年代
的苏联却爆发出来了。包括布哈林等人在内的大批的优秀党员因这次与列宁等人的激烈
争论而被戴上各种反动罪名,最终还是被“清洗”掉了……由于反对订立布列斯特和约
,布尔什维克党的最后一个政治盟友——左派社会党人也与它决裂,甚至主张组成一个
新政府来取代列宁的政府。
(三)和约的签订激化了俄国与其它协约国的矛盾,给协约国进攻俄国扼杀新生的苏维
埃政权以借口。俄国原本是协约国集团内的重要成员,也是东线抗击德军的主力,它对
战争的胜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虽然俄国国内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但其它协约
国为了打败德奥集团、重新瓜分世界,希望俄军在东线拖住德军。但苏俄政府反其道而
行之,矛盾于是表面化和尖锐化。1918年在苏俄退出战争而且是以对德做出重大让步这
种方式退出战争以后,“协约国在对德军作战的借口下开始了武装干涉”[31]。 1918
年3月,英法军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美国军队则在5月登陆继而占领了阿尔汉格尔斯克
。到1918年夏季,英法等国在苏俄北方人约集中了1. 5万人的兵力。在远东地区日本以
保护侨民为借口,于1918年4月在海参威登陆,兵力最高时达到7.2万人。到1918年10月
中旬,“穿越西伯利亚而通到离莫斯科仅三百里的那个地区的铁路交通线,都落入联军
的手中”[32] 。由此可见,和约的签订并没有给俄国带来和平的环境,俄国只是“从
一方面摆脱了同一个联盟的战争,立刻又从另一方面遭到帝国主义的进攻”[33]。反而
又受到了另一个帝国集团的武装干涉!
(四)俄国的“投降政策” 牺牲了小国的利益,使其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辉形象在其他
迫切要求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心目中大大折扣,削弱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在布
列斯特和约中,俄国同德国达成协议将一些的弱小国家和地区划分给德国,忽视了这些
被割让地区人民的族自决权。因此,“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被割让的地区和人民刚刚
摆脱了沙皇的剥削压迫,却又被苏维埃政府送人了帝国主义的魔掌之下,使这些地区新
诞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为地倒退到资本主义社会。民族自决权的被剥夺、历史的倒退暴
露了新生的苏维埃政府仍然具有大俄罗斯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之弱点,极大地影响了民
族间的团结,也极大地削弱了十月革命给世界无产阶级带来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向往,削
弱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和苏维埃俄国的统治基础。”[34] 布哈林等人认为在无
产阶级敌人的初次逼迫之下,就同意签订和约,“是国际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向国际资
产阶级投降的行为。它在全世界面前表现了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软弱无力,从而使国际
无产阶级的事业受到打击,而在西欧发生革命危机的时刻,这种打击就先得更为严重,
并且使俄国革命脱离了国际运动”。他们声明:“在夺取政权以后,在彻底粉碎资产阶
级最后的堡垒以后,在无产阶级面前必然会提出把国内战争推到国际范围的任务,为了
完成这个任务,无产阶级国内任何危险面前都不能止步不前。放弃这个任务就会使它由
于内部瓦解而灭亡,就等于自杀。”[35]
三、结语
通过上文分析,笔者认为,历史证明俄国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俄国外交史上的一
次严重失误。它使俄国为获得一个所谓的喘息时机付出了过于惨重的代价,给俄国带来
了一系列的沉重灾难。同时和约也使德国获得了巨大的军事、经济等利益和领土特权,
并且和约的签订也是俄国民族利己主义思想的反映,它给其他的一些弱小国家和地区带
来了灾难,使之从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正如托洛茨基在就列宁的的观点进行发言时所
指出的:“这条道路有着‘某些现实的希望,但是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它可能引起这
样的结果:生命是拯救了,但生命的意义却失去了。’”[36]
m**n
发帖数: 9010
2
说了那么多, 唯一没具体提的, 就是不签和约, 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能不能撑下去?
撑不下去的话, 说其他的事都没用.

【在 f*******n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 发信人: farmerson (农村出生的人), 信区: Military
: 标 题: 试论俄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之失策 ZZ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28 11:37:36 2014, 美东)
: http://www.maguang.net/archives/102
: 提要:对于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史学界鲜有争议,认为和约的签订给新生的苏维埃政
: 权以暂时的喘息机会,避免了政权的过早夭折,是俄国外交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但笔
: 者对之表示怀疑。实际上,通过对和约签订前俄德双方的国情和国际局势的分析,通过
: 对和约带给俄德及其他国家的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和约的签订是俄国外交政策
: 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f****r
发帖数: 5118
3
列宁当时在国际上空前孤立,所以到处乱许愿,和德国的协约是一个,还有著名的还中
国领土,也是同一时期抛向中国的大饼,只不过信息不通,迟了半年才传到中国政府那
里,苏联形式变了,就再也不提了,但是中国知识分子还在空欢喜一番
d******a
发帖数: 32122
4
喷了那么一大盆,居然连最基本知识都没搞清楚?
--------------
二月革
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克伦斯基政府,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终于取得了成功。

【在 f*******n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 发信人: farmerson (农村出生的人), 信区: Military
: 标 题: 试论俄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之失策 ZZ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28 11:37:36 2014, 美东)
: http://www.maguang.net/archives/102
: 提要:对于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史学界鲜有争议,认为和约的签订给新生的苏维埃政
: 权以暂时的喘息机会,避免了政权的过早夭折,是俄国外交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但笔
: 者对之表示怀疑。实际上,通过对和约签订前俄德双方的国情和国际局势的分析,通过
: 对和约带给俄德及其他国家的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和约的签订是俄国外交政策
: 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a*p
发帖数: 495
5
事后诸葛亮来看,列宁是被德国的最后通牒吓坏了。
俄国的退出,使得德国喘了一口气,得以专注于西线,但是即使这样,仍然无法阻止其
在西线的失败。俄国若不退出,德国只会败的更快。
由此可见,如果列宁有点见识的话,就会采取拖下去的策略,德国人无论如何也打不到
莫斯科的,怕个球呀。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某些令人震撼的历史残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三次大审判 (zz)
党卫军勃兰登堡部队在布列斯特要塞到底起了什么作用?89《工人日报》文章 (转)
关于布列斯托要塞的影评胡耀邦、赵紫阳倒台是诬陷华国锋的报应
1918年是谁在德国背上捅了一刀?米犹为什么痛恨苏联红军?
苏联大清洗年代的“叶若夫现象”十月革命的开国元勋托洛茨基被清洗内幕
乌克兰1917-1924年的历史好复杂啊图说中国:历史的残片和课本里教的正相反30图
苏军真正的高手是图哈挈妇司机被毛宠幸的高干姐妹(图)
讨论一下,为什么斯大林肃反没有遇到任何反抗吧列宁在十月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和约话题: 俄国话题: 签订话题: 列宁话题: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