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四) “申汇”现在是个陌生的词汇,在1949年以前,如果你参与经济活动
相关主题
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二)股票投机引发的清末金融大恐慌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三)古代银票感觉很好伪造。。
杨迪爆料—— (转载)新疆其实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投资者帮左宗棠收复的
Re: 揭秘:中国缘何放弃对日战争2.3亿两白银索赔索赔[zz]在美国如何换人民币
晚清财政收入和结构变化表汕头千亿元洗钱黑幕 Re: import/export?
清政府赔给八国联军的4.5亿两银子现在何处?在八国的国库里?100万美金怎么汇到美国 (转载)
清末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吗?汇丰的业务会大减吧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1急问从国内寄一万美金到美国的方法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汇丰话题: 白银话题: 上海话题: 结算话题: 中国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a
发帖数: 3698
1
四)
“申汇”现在是个陌生的词汇,在1949年以前,如果你参与经济活动,那你是天天和这
个词接触的。它的意思是“在上海议付的汇票和本票”。它首先是一张票据,不是现银
,第二,它的议付地点在上海。出票人在上海,在北京,在重庆,这个都不是问题,关
键是票据最终要在上海议付。所以才叫做申汇嘛!理论上当然也可以有“京汇”“渝汇
”,但是实际上不需要。一张重庆开出的申汇票据,如果你半路上想在汉口拿钱,自然
可以在汉口的钱庄,银行里贴现。当时的申汇市场是全国性的,任何有信誉的申汇票据
都可以在全国任何一家钱庄,票号,银行买卖。这个申汇市场的龙头就在上海,因为绝
大多数的申汇是上海签发, 上海议付,最后在上海结算,收回销毁。考虑到当时上海
是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整个19世纪再加上20世纪的前50年,共150年间上海的钱庄数
目就一直维持在50-120家之间,在全国除了山西票号,和后来的银行,无可与之争锋者
。那么这个所谓的申汇其实就是准货币,是中国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须的血液。这血液有
多少呢?
来看申汇的结算。在1930年代银行抢夺了钱庄的结算权之前,上海票据结算一直由钱业
公会垄断。这个钱业公会就是钱庄的行会。每天的到期票据都在这里对冲抵消,余额以
宝银结算。宝银重50漕两,成色985.88,50两宝银里的纯银相当于52.7两纹银(935.
374)里的纯银,所以结算的时候50两宝银可以当作52.7两来计价,升水2.7两,故称为
“二七宝银”,是上海钱庄的专用结算工具。也可以不用宝银,再开一张票据作为结算
之用。这个牵涉到信用这个金融运行的根本,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的。真金白银作为最
后的结算工具容易得多。只是你能拿出多少呢?当然这是后话,现在要搞清的是申汇的
结算金额到底是多少?上海钱业公会的正式结算数据从1925年才开始有记录。1925-
1929年的五年数据,平均起来一年上海钱庄的申汇“汇划”125亿规两。去掉九八升水
,得122.5亿两纹银。所谓“汇划”是指隔天进帐。若是要想当柜立刻进帐,那只有到
外国银行去议付,这种汇票叫做“划头”。 现在准货币的数额出来了, 起码120亿两
以上。
这样疑问就来了。准货币归根到底还不是货币嘛!它是要以货币做准备金的嘛。那么这
120亿两的准货币到底有多少准备金做保证呢?铜钱自然被排除,它是零售支付工具,
从来不是结算工具;银元主要的还是用于支付,不是用于结算。当然实在宝银紧缺,银
拆高涨,洋厘低落,银元理论上可以回炉变成宝银。但是中国近代金融史里白银变成银
元的事情大量发生,银元变回宝银不太听说。越到后来,银元的使用量就越大,是当时
中国城镇的主要支付工具,同时还要做钞票,存款准备金。一般而言,即使到了宝银紧
张的时候,也是从外面进口白银来应对,很少直接用银元来做结算的。 那么可以用来
做这个120亿两的货币保证的银两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看几个数据:
1883年年初的上海金融恐慌到2月7日初步稳定下来后核算,整个钱业亏空160万两。就
是说1月12日那天要是有这个160万两垫着,这个危机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到了1910年橡
胶风波的时候,上海道台向外国银行借款350万两冲抵拆票,再挪用了庚子赔款400余万
两,注入钱业,勉强支撑住了上海钱业不再继续崩盘。后来朝廷查下来,收回200万,
上海钱庄立马倒成一片,只好由商会出面再向汇丰借200万两补足。可见当时的市面七
,八百万两的周转是必须的。1911年辛亥革命时外国银行停止拆票,盘点下来总共放款
数800万两。 1931年,“一,二八”事件,日本银行联合制裁中国,造成隔夜拆借利率
飙升,上海钱业集资1583万两,保住了金融结算的正常运行。
这样看来,从1880年代到1930年代,支持申汇结算的上海宝银准备金一般都在二,三百
万两到二千万两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长。而同时期上海市面的整个白银库存即
行话所谓银底,洋底也不过在八,九百万两到1亿两之间。 说出来你不相信,100多亿
的经济就是靠这点钱来维持。当然外埠也有自己的同城结算系统,也会维持一定的结算
资金和流动资金, 全国的数字我没有,上海数字的代表性已经足够了。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中国是资金极端绷紧的国家。虽然当时中国还有黄金2000吨左右。(估计数,还
没找到确实的数量)当时上海的标金市场是世界第三大黄金市场,仅次于伦敦,纽约。
年交易量,1930年代初达到1-1.5万吨。2000吨黄金准备应付这些交易已经够吃力了。
从来没有听说过用黄金来做申汇结算的。
想想我们中国,我们这个民族选中了这块土地来谋生,有幸,也有不幸。一个不幸就是
货币一直短缺。这么大一个经济盘子,无论有多少货币,一均摊总是不多的。我们又没
有金山银山,铜山以前倒是有过的,一摊起来就不多了。所以我们8世纪就有汇票了,
12世纪就有纸币了,都是世界第一。你也许感觉到自豪,我却从中体会到了苦涩。好容
易熬到了金山银山的出现,都在人家地盘里,人也不白给,得拿血汗去换。吃辛吃苦
500年,到1910年,也不过12亿两。12亿两,农村就根本指望不上,它一直就在用铜钱
,甚至货货交易。城镇才能看到些白银,还不能全部用白银,基本日常生活里用的是铜
元。银元是用来做大额支付的。当时所有大额交易都是以两计价,以元支付。而真正几
千,几万的现大洋支付基本就没有,除非你发军饷。当时的老百姓手上弄几块,甚至几
百块现大洋都不是件难事,去趟钱庄,银行就是了,但是几千,几万的,一定要用汇票
。而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其白银准备就是可怜巴巴的这么一点。那么你不是有12
个亿吗,从内地多调些白银来不就行了?那就要以农村的金融萧条做代价了。1930年代
,白银往上海走(原因后叙),到了1934年,上海积聚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白银储备,将
近5亿两。那么30年代中国农村是什么局面,普遍的钱荒,市面上看不到钱,连铜钱都
没有了,富人都没钱,穷人就不用说了。有些地方开出月息10%居然借不到钱,鸡蛋都
成了货币。30年代的农村破产和白银流向上海大有关系,所以要闹革命嘛!这个革命你
要是放在1912-1925年之间,闹不起来的。就是说1亿两上海白银储备差不多是个极限,
再多经济就要崩溃的。1911年到1925年的上海白银储备平均起来就是5000多万两,前期
不过3000多万,甚至更低。那么用1000多万两结算,5000多万两储备来保证120亿一年
,4000万一天的经济运行?这个戏法怎么变呢?上帝,或者说天意真是个天才的魔术师

汇丰的作用-白银周转和外汇平衡
(一)
先来说一下甲午战争前中国的金融状况。1880年代的中国是个落后国家吗?别的方面也
许是,金融贸易上绝对不是。特别是金融,我们和英国几乎同步。数量上,1855年伦敦
私人银行57家,英格兰威尔士全境内股份银行100家,乡村银行252家。1776-1796年,
上海县钱业公所下注册钱庄106家,1876年上海有钱庄105家;山西票号24家;典当100
多家。金融工具上,他们有汇票,有融通汇票,我们有申汇,其中也分汇票和庄票,庄
票就是本票,类似于英国的融通汇票。 金融理念上他们有虚镑,我们有虚银两。金融
制度上我们都有票据结算中心,都以金属为结算工具,都有当日请结的概念。都有全国
性的票据买卖市场,有隔夜拆借市场,有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全国金融的指导利率。总之
,我要是一个英国商人初到上海,至少在金融上我不会有一点点的不适应。可以这样说
,英国殖民者走遍世界,没有遇到过有比中国更好的贸易环境的了,而且这个环境是自
然形成的,和印度,马来亚需要支付行政成本人为塑造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为什么英
国人对中国这个自由贸易的环境异常珍惜的原因。
但是为什么又说是“几乎”呢?
第一,人家的金融体制是为全球贸易打造的,我们是国内贸易,量自然不同。第二,人
家的体制是金字塔形的,内部层次分明。有服务型银行,比如伦敦西区的银行,乡下的
乡村银行,有汇兑性银行,专门汇兑票据,作短期的资金融通。最后英格兰银行高高在
上作为政策银行,平衡国际收支,指导利率,做世界金融的最后贷款人。我们的钱庄,
票号体系没有这么分明的层次。但是且慢,分工我们是有的。钱庄的开办人往往都是成
功的商人,自己开个钱庄融通资金,因此钱庄的草根性最强,非常贴近工商业,而且各
自的专业分得很细。做大豆贷款的不会去抢生丝业生意。我们的钱庄大部分都是服务型
的。汇兑型的我们也有哇,山西票号就是以汇兑为主的,一些大型的老字号钱庄也以汇
兑为主要业务。我们缺的是最上层的中央银行。这个我们的确没有,连概念都没有。但
也不是彻底的没有,山西票号的一些做法非常像英格兰银行。你看一样地贴近政府,一
样地为政府做大量的汇兑,一样地贷款于政府,一样地不向工商业贷款,只对信誉良好
的钱庄融通资金,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了最后贷款人的位置上了。具体的实践我们都有
,我们缺的是一个概念,一记棒喝,豁然醒悟,在理念上达成圆满。这记棒喝最终由英
国人来完成。
中国的问题还是在于统治理念,你指望饱读经书的儒生来理解,实践现代金融体系,怎
么可能?希望终归来自于域外。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嘛!而且这个和尚本身的层次高于你
,一眼就看穿了你的问题。1865年汇丰进来了。当然不光是汇丰,还有麦加利,有利,
丽如,都是大英帝国的金融政策工具,汇丰的重点在中国,其他几家重点在印度,南洋
,中国只是兼顾,是汇丰的备份银行。汇丰是作为贸易服务银行进入中国的,主要业务
是汇兑。但是从它的行为上可以看出来,它从进来的第一天起,就不甘心只做一家汇兑
型的银行,它要做中国金融的最后贷款人,就是说要做中国的央行。何以言之?看它的
贷款模式嘛,汇丰和英格兰银行一样对工商业从来只做短期融资,而把政府当做其长期
贷款的唯一对象;它和英格兰银行一样对投资铁路大有兴趣;它还从来不投资房地产。
奇怪吧?一家自称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银行,置身于1865年到1930年上海这样的环境
里,居然对房地产投资毫不动心,似乎也不受股东的责备。那你再看看英格兰银行就明
白了,它也是从来不投资于房地产的。题外话,英格兰银行也是一家私人银行,也是由
外国商人开办的。历史何其相似。
那么汇丰除了买卖汇票,发行钞票,平常还干什么呢?参加票据结算。什么?汇丰不是
上海钱业公会下的钱庄,怎么参加结算?那它手里一大堆钱庄的庄票,不参加结算怎么
办? 那么这一大堆庄票是哪里来的呢?这就要说说它具体的汇兑操作了。出口商货物
上船后,开出汇票,附上提单向收货人收款。当然你可以直接寄收货人,这个有风险不
说,时间上不好周转。习惯的做法是将出口单据送进当地的银行,在上海就是汇丰了。
汇丰拿到单据后直接贴现给出口商,叫做“押汇”。银行业务术语叫做“买入汇票”。
买入汇票后,这个货理论上就是银行的了,4个月后,货在伦敦上岸后,汇丰拿这个汇
票向收货人托收。实际上是向出口商融通了4个月的资金。汇丰不但收了汇兑手续费,
而且还收取了融资的利息,一鸭二吃。这是出口。进口的情况反过来。进口商要求当地
银行向发货人发出付款担保,这个担保,或者叫做信用证,是一张有条件银行汇票,这
个条件就是见到提单才生效。这个在银行业务里叫做“卖出汇票”。发货人收到银行的
信用担保后,自然放心发货,货一离港,发货人就凭提单和银行信用证向当地银行结算
货款。4月后货到上海,收货人向银行支付货款换取提单。理论上,汇丰买入汇票须付
出白银,卖出汇票须收进白银,但是实践上,白银很多都是以钱庄的庄票来替代的。
中国对外贸易里面看不到白银,这是老问题了。1840年前就是这样。那时洋货到了广州
就存放在十三洋行,土货也从十三洋行拿,差额以白银结算。顺差洋人拿出白银。逆差
十三行拿不出白银来,只好拖到来年。事情有时候闹得挺大,惊动了皇帝,发旨痛骂,
认为失了大国体面。所以正常的贸易逆差其实不一定会造成中国的白银外流。只有鸦片
贸易才能有效地从中国挤出白银来。因为鸦片是违禁品,交易讲究个银货两讫。这也是
洋行中最有实力的无一不是鸦片商的原因。汇丰银行自己就是以鸦片商为主体办起来的
银行。等到上海通商了,正经商人货物发到上海,拿不到白银这是个正常的事,洋人一
点都不奇怪。既然生意要做下去,那就只好收庄票了。再看这时的中国国内贸易也是用
庄票的,洋人收进庄票也不会烂在手里,他可以在收购土货的时候支付出去。那么到了
汇丰1865年进来的时候,庄票视同白银早就是上海乃至全国的商业习惯了。 可是,外
贸是有进又出的,如果外贸在某个时间段里是平衡的,那么这个时期里汇丰手里的庄票
进出相抵,应该一张不剩的。汇丰能逐渐地积累起相当数量的庄票,说明了在某些时间
段里中国外贸就是入超的。 那么汇丰把这些庄票怎么办?自然要参加上海钱业的结算
,换回白银。问题是上海的钱庄哪里拿得出这许多白银?一定要将手中的庄票如数兑成
白银,那只有金融崩溃,贸易停滞这条路好走了。这条路不符合英国的利益,作为大英
帝国政策工具的汇丰无论如何是不会这样干的。 那就只好承认那些最终无法兑现的庄
票也可以用来做最后的结算。钱庄行话叫做“拆票”,就是说钱庄的资金转不过来的时
候,可以写张庄票到汇丰去拆借资金。这个资金是不要抵押品的,据说还只收正常利息
的一半。 19世纪的最后10年起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上海金融基本就靠拆票维持运
转。拆票的金额就是上面讲的日均余额二,三百万两到一千万两,这是维持上海金融运
转的最低准备金额。 这个实质上就是以汇丰银行为首的外国银行向中国经济里注入白
银。
d********a
发帖数: 3698
2
那么你回头再来看看这件事,它的意义之大,怎么说都不会过分的。上面已经说过了,
当时的中国就是个资金绷紧的国家。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所以上海的钱庄
老是出事,金融风波一波接一波。1866年,1875年,1883年,1898年,1910年,基本上
每十年就要来上一次大的。归根结底,银根太紧。银根紧到什么程度?1872年到1930年
上海银拆,即上海的隔夜拆借利率的峰值59年平均下来在年息26.84%。这段时间里英格
兰银行的贴现率最低2%,最高不过10%。法国年金公债长期在5%。当然你可以说人家是
平均值,我们是峰值。我们的平均值1872年至1930年也不过6.14%,相差不大呀。这个
地方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判断银根的紧和松,还是从利率峰值上观察比较可靠,平均值
是危险过后的常态,不足以用来考察金融危机的存在和力度。当然我这里最好拿人家的
峰值来和我们的做比较,可惜我没有这方面的数据。或者我可以用另一个例子:1876年
左宗棠西征借款中的第四次借款是由汇丰操作的。左付出的利息是年息15%,而汇丰以
此债权在欧洲分析出售的利息仅8%,这在当时的欧洲已经算是高利率了。不管怎说吧,
19世纪下本叶直至20世纪初,中国的利率水平比世界高许多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中国缺
资金吗?一个已经有了成熟的汇票市场的经济体怎么会缺资金呢,它可以创造资金嘛!
中国缺的是结算资金。白银实在太少。而且这太少的白银还总是作单向运动。即从内地
向口岸特别是上海流动,从口岸向海外流动。 以中国的贸易逆差水平,三,五年的单
向流动足以摧毁整个国家经济。1930年代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这么回事。但是从1890年
到1930年,这种本应该分分秒秒发生的危机一直没有发生。理论上的白银单向流动实际
上没有流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汇丰给庄票这个古老的金融工具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在
这个新意义之下,庄票成为了中国对汇丰的贸易结算差额的债务保证。 也是汇丰对中
国的资金融通。(刚刚读到的,19世纪上半叶,美国对英贸易逆差也是用对英债务来结
算的)中国用这个债务保证来结算国际收支的出超。如同当今的美国国债。中国手中的
美国国债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不就是用来结算其对华贸易逆差的债务凭证吗?那你把现
在中美贸易之间的事想明白了,反向套回到当时去不就行了。因为庄票有了这样的新功
能,它可以替代白银来流动。不光是在上海金融界和汇丰之间做结算,内地对上海也是
常年的逆差贸易,他们的结算也可以用庄票了结。 这样白银才能安安稳稳地分布在全
国各地,上海这样的一个中国金融贸易的绝对中心,1920年到1930年,日常白银存底总
在二,三千万两到七,八千万两之间。这个奇迹归根到底要汇丰能承认这个债务,如同
中国现在承认美国国债可以用来结算对美贸易顺差一样。当然中国可以不承认,坚持黄
金清算,那么当今国际金融贸易秩序就垮了。秩序垮了,中国有什么好处?这个道理拿
到当时的汇丰去也是一样的。从这一点出发,再仔细想想,其实1890年-1930年,中国
是吃了外部世界的补助的。你想啊,发出去的是白条,收进来的是东西。技术支持有英
国人负责,那东西背后的血汗还不是全世界的?反正1930年前,中国的白银12亿两,逐
年或进或出则有之, 长期的因贸易逆差而大量流出则断乎没有。
说书到此,还没有被我绕昏的,尚保持头脑清醒的同学有疑问了。你说来说去,无非就
是“算了”二字。就像我国对手中的一万亿美债一样,不就是“算了”吗?那个还会指
望美国人还这个一万亿?(所谓“算了”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通俗说法。其实是不可能
“算了”的。比如我们的那一万亿美元的国债,明知收不回来,谁也不会明言“算了”
。汇丰也不会。长期而言,汇丰是尽量将拆票控制在一个范围里,不让它无限膨胀。办
法是时不时一边放出白银,一边催逼兑现庄票。真遇到大危机就逼着中国政府承认下部
分债务,另外的部分谁欠谁还,决不轻易销账的。辛亥革命后,上海金融界共欠外国银
行800万白银,一直逼债,直到20年代末才全部还清。同理上海对内地也是如此,账随
欠随清,随清随欠,虽然欠款金额越来越大,实际上形成了内地对上海的永久性债务,
但技术上,也不能说人家欠账不还。)那么上海对内地可以用“算了”来了结贸易逆差
。汇丰对上海也可以用“算了”来了结贸易逆差。但是汇丰回过头去不是还是要对外付
出外汇的吗?全世界的发货人是不会用“算了”来了结对华贸易货款的。那个“算了”
的链条到汇丰为止。那么汇丰对中国用“算了”来了却中国的付款义务, 对世界却要
承担起全中国的对外支付。那它还是个商业银行呢,利润考量何在?就算是大英帝国的
政策工具,自私自利不就是大英帝国的一贯政策吗?凭什么来为中国做这个雷锋?不是
说了吗,汇丰的利润主要的来自中国,汇丰这么多海外分行都不赚什么钱,真正赚钱的
只有在中国。那么这些钱哪里冒出来的?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外贸逆差和外债赔款
,单靠庄票这个单一工具无法阻挡白银流向汇丰,这个趋势到了庚子以后就越来越明显
,汇丰一手托两家,对外,要付出外汇,对内要放出白银,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解答得了这些疑问吗?我解答得了,那我的中国近代史就算是通了。我可以试一试。
中国近代史是个艰难的题目。资料浩如烟海,一辈子都看不完。有些资料你还永远看不
到。比如汇丰的日常账册,来往信件,汇丰是永远不会让人看的。日本人当初抄了汇丰
的时候倒是看到过一眼,不过你得懂日文不是,还要看东亚研究所在战败前那短短的几
年里到底窥探出多少秘密。1950年代汇丰被赶出中国的时候知道一个时代结束了,于是
想到了撰史。它组织了一个内部人的班子,察看旧档案,摘抄出部分来,提供给一个英
国历史学家来写汇丰史。1965年汇丰百年大庆,这部书出版。人家历史学家在前言里开
宗明义,说我原始资料一份没见着,这部书是根据汇丰自己的摘录写成的,因此有点像
个通俗故事,而且这也是汇丰的本意。汇丰愿意让人看作一个灰姑娘般成功的故事,至
于怎么成功的,这些都是要带进坟墓的。其他的汇丰银行研究,或者中国近代金融研究
,我读了这么多的书,记忆所及,没有一条资料是直接引自汇丰原始档案的。一般国内
研究汇丰都是源自当时的报刊杂志和汇丰自己的财务年度报告。国外就是Frank HH
King的那本汇丰史。大概到了1987年,汇丰觉得以前的那部汇丰史太不专业了,就挑了
个香港大学的自己人,King 嘛,重写一遍。这次的确专业了,大部头四卷。似乎没有
中文版。而且连英文版本地图书馆里都没有,Amazon上旧的一卷都要一百多,哪里读得
起啊!不过我看读过此书的中国学者的引用也多是些财务报表等公开资料。
(二)
其实呢,大部头的汇丰史我虽然很感兴趣。但是跟我现在写的这篇小文不太相干。我不
用这么浩大卷帙,我只想知道汇丰史里的一小条,它在技术上是怎么做到对内放出白银
,对外平衡外汇的。白银的事比较容易,因为这个事不是秘密,许多中国史料里都有记
载。唯独外汇平衡的秘诀只有汇丰档案里才有,统治之术啊!怎么可能公布?你们自己
猜去。
如前所述,中国在甲午战争前,外汇的压力并不大。因为外贸还没有形成一面倒的逆差
。外债也不过4000万两,还都还了,余额有,不大。这个时期的汇丰手里没多少银子。
它的拆票金额常年维持在一,二百万两左右,还时不时地撤回融资。那个时候它还穷啊
。不过穷归穷,做央行的志气并不短。那个时候它就瞄上了中国政府,要做政府的债权
人。可是你不是没钱嘛?那有什么关系?可以做投行嘛!因为那时的欧洲资金泛滥,一
个普法战争,50亿法郎的赔款,相当于10亿银元,二次公债就搞定了,还超额申购2倍
,不单把债还了,法国战后复兴的资金都有了。利率呢?不过才5%。那你看看左宗棠
1876第四次西征借款的利息15%,差多少?这里面汇丰实际只拿了10%,另外5%被个德国
洋行拿走了。为什么呢?汇丰哪里有钱?不是要去找钱吗?欧洲大把的钱,清政府不愿
拿,它还是比较偏爱在中国地界找钱,缓急之间,手可以撩着。中国地界谁有这个五百
万两?除了洋行还有谁?这样的一个借债模式其实汇丰并不喜欢,因为它不涉及外汇。
债权债务双方都在中国地界,汇丰不过是一中间人,这样的中间人谁都可以做的,这不
,左大人第五次借款不就找上胡雪岩了吗?要达到垄断清政府的债务,必须涉外。而且
光白银周转是没用的。比如左宗棠的这1375万两西征借款,一部分还不是要付出去购买
西洋军火?白银怎么支付? 不是还要靠汇丰兑成英镑?那汇丰哪里来的英镑?它还不是
要靠外面汇入来平衡嘛?与其汇丰想方设法吸引外汇,不如中国政府直接对外借债,汇
丰做个媒人,外汇白银一次搞定。可是清政府对大规模海外借债是有顾忌的。外债最远
发到香港为止。甲午战争后,自然顾不上这么许多了。这以后,中国的外债模式是这样
的:中国还本付息的白银付到汇丰,汇丰将之兑成英镑汇出,这样汇丰手上有了白银的
多仓,英镑的空仓。这二个仓是必须平掉的。白银积累在汇丰使本来就不宽裕的上海银
根绷得更紧,影响所至,深入内地,极大地损害中国的贸易环境;外汇不能平衡将使得
中国失去充足的外汇供应,阻碍中外贸易。这些都事关中国的生死存亡,绝不可等闲视
之的。可惜当时的中国无一人懂这个道理,当时的中国之所以懵咚咚走了过来,完全是
因为有汇丰在牵手。办法就是还旧债,借新债。由汇丰做独家代理,还必须是汇丰做代
理,因为白银在它手里,代理中国政府向欧洲发行政府公债,这样外汇进来可以平衡以
前的空仓,外汇空仓一旦平掉,白银的多仓自然成了应付账款,支付给中国政府,最终
重新注入经济。以后,随着其他外国银行手中也慢慢积累了中国的白银,债权中介由汇
丰独家,变成银行团分享。还规定中国政府的外债必须先向银行团筹借。袁世凯就不服
,向比利时借了点。那比利时和中国没什么贸易,他手里没有因对华贸易顺差而积累下
的白银,他也不能将白银船载以入,他给老袁的款子就是外汇汇入,可是老袁要外汇何
用?老袁要的是白银!那白银还不是要过银行团这个关?银行团哪里肯用自己的白银为
比利时作嫁衣裳? 结果这借款硬是被银行团逼得吐了回去。老袁还是不懂呀!货币统治
这套东西直到1949年中国没什么人懂,银钱业里有几个懂得,不过生意人不谈国事,谈
也是白谈。在朝的孔宋,看着象懂行,其实也是半懂不懂。
这样叙述下来可以引出两个问题。一,中国永远被债务套牢了,成了以汇丰为首的银行
团的提款机,你不想当这个提款机还不行。当经济和国际接轨,成了那个体制里的一分
子之后,想退都退不回去。政府成了经济的人质,必须借债。不然自有别人来做这个政
府。庚子赔款后,中国士大夫心里很怕,怕这个债子子孙孙都还不清。所以拒绝再借债
,咬着牙自己还,一年5500万两地失血,最终还是撑不下去了,1910年要和美国商量着
来一笔“币制改革大借款”。 钱还没到,国已亡了。袁世凯被迫接盘,来了笔2500万
镑的“善后大借款”,折合2亿两白银。那你把历年庚子赔款数加起来到1911年就是2.
18亿。这2.18亿积聚在银行团的库房里,不放出去怎么了得! 而且还有2700万镑的外
汇空仓, 不借款,如何收拾?什么叫殖民地?这就叫做殖民地!
d********a
发帖数: 3698
3
二)
先不说收支平衡的事。先说货币总量。海关纪录是有缺陷的,因为他只盯着船货。对于
个人携带不太注意。那么这个漏洞里居然能跑出5亿两?的确如此!这就不得不说下中
国的契约劳工了。截至1850年为止,已开发的世界就是欧洲,中国,印度等地区。其余
都是荒蛮之地。工业化,殖民化都是对着这些荒蛮地区而来的。要开发,就要有劳动力
,荒蛮之地嘛,哪来的劳动力?所以印度,中国就成为提供这个劳动力的必然之选。这
个世界有今天,印度,中国的劳工居功至伟。血汗是他们流的,利润西方人拿走了。劳
工们只拿到了一些可怜的工钱。具体到中国,这些工钱有多少?这不可能说清楚。但是
不说清楚还不行,你凭什么认为这多出来的5亿两是劳工们带回家的工钱?所以大致估
算一下,还是必须的。
估算之前先做一个设定,1880年前的加元,美元,叻元,港元,墨元和银元等值,荷印
盾等于0.7元。1880年以后的一加元,美元等于二银元。其余照旧。这样计算方便,设
定也不很离谱。接下来来估算劳工人数。这里一直有二个数据:一个,从1847年到1930
年,中国劳工出洋总人次1000万。其实华人出洋明朝就有了,劳工也不是从1847年开始
的。只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劳工才大规模出洋。所以就取1847年为界。还有一个数据就是
700万华工。这里折中一些,承认有1000万人次的华工出洋,但实际到达800万人次,再
去掉100万人次没有熬过前二年的艰辛而去世的。实际为中国创造出财富的就是700万人
次。然后再来算工时。这700万人次的劳工平均干了多少年的活?合同上一般是3-5年,
也有8年为期的。这个不多见。少于3年肯定不可能。因为劳工都是借钱出的洋,还本付
息起码要一年的工钱,一般是一年半。做满3年,你实际上只赚了一年半的工钱,哪里
够回家,一张船票都要大半年的工钱。所以都会一直做下去,直到五年。五年中实际赚
钱的不过三年。所以平均工时依照3年估算。这是最保守的了。实际上很多劳工在5年期
满后不回国,继续找工做下去。最后由华工变成了华侨,这多出的部分收入在人次上,
和以后的侨汇收入上估算。
最后,来估算工资。工资是分地区的。美国的工资最高,总在每月20美元到40美元之间
。平均工资30美元吧。西部荒蛮,消费也高,考虑到华人节俭,每月20美元总可以存下
来。加拿大也差不多,不可能差很多,人员都可以流动的嘛。 那么北美有多少中国劳
工呢?美国西部1880年反华之前似乎最高不超过5万,流进流出就不可估算了。加拿大
也一样,5万。夏威夷2万,共12万,再加上些零星的,算15万吧。这15万人3年可以积
蓄1亿元。这样估算当然有偏差。1880年以后的工资都得乘上2才能得出银元数,这是一
个。再有就是华人淘金客的收入可不是月30元这样简单。且不说金头吧,一般工人至少
是60-100元/月。而且他们的工时何止三年,他们沿着西海岸到处挖掘白人留下的废矿
,从旧金山挖到温哥华。这些因素加起来,北美华工的收入算是1.5亿元吧。
北美的华工收入在全球华工总收入上占的比重很大,但是人数比例极低。反映出盎格鲁
萨克逊人虽然利益冲突起来也会翻脸,但是大体上还是讲规矩的,是主张资本主义的基
本原则的。弱肉强食是没错,油水尽管少还是能滴下来点的。比较同样殖民的其他欧洲
人,西葡,法德,荷比,不得不承认英美不同凡响。全球化这么多道路试错,只有他走
通了。来看中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其实中国劳工大量流入的是古巴和秘鲁,二地共25万
人。75%以上尸骨无存。什么合同,根本就是欺骗,一上岸就是奴隶,比黑奴还不如。殖
民时代的西班牙人代表了人性中最暴疟,最卑劣的一面。所以中南美的那25万人能活下
来就已经不错了。不可能有什么收入的。
去掉了美洲这边40万人,剩下的660万基本都在东南亚。当然还是要有调整,一战劳工
去欧洲就有15万嘛,加上全球零星分布,在东南亚的中国劳工总数算是630万吧。这里
还需要区分工种。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去热带雨林里开矿开荒的,有一小部分人有手艺
,或者找到了码头工,帮佣,建筑工等轻活,这些人不用去原始森林里博命的,当然工
资也低。大多数劳工就是所谓“苦力”的必须走进森林。数量算是600万吧。这些人的
工资也是有区别的。在新加坡及马拉亚沿海地方干活的工资年平均30元。进入内地荷印
辖区的工资高一倍,可以达到60元/年,甚至100元。但是那些地方荒无人烟,生产资料
,甚至生活资料都要靠资方提供,从工钱里扣除。不比新加坡有很多选择。而且在内地
的原始森林工作,死亡率极高,一般3年过了没死的肯定不会再干下去了,所以工时只
有一年半。3年合同结束后,工人能带回家多少钱?有个资料说是人均100元左右。那么
你在新加坡干5年其实也是这点回乡钱。30元工资,扣除资方提供的饭食6元,存得每年
24元。其中即使有花费,也是在华人圈里流动,不会落入其他族裔之手。所以可以忽略
不计。去新加坡的费用相对便宜,没有内陆运输嘛。5年里可以赚足4年,4x24=96元。
差不太多嘛。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劳工都是选择留在新加坡的。就算是去荷印那边的,在
新加坡一停靠,听乡亲们一说,都是跳船的。所以后来去荷印的船就不停靠新加坡了。
这样算下来600万南洋劳工,3-5年下来人均净收入100元,得6亿元。加上上面北美劳工
的1.5亿元的收入,1847-1930年中国契约劳工的总收入为7.5亿元,折合库平5.4亿两。
这些白银不会全部流回中国,华工变华侨后需要生活,工作的本钱,所以扣除20%,得4
.32亿两。时间上这笔钱的大部分应该在1910年之前流入中国。因为之后,北美,南洋
都开始了机械化生产,对苦力劳动的需求下降了,同时中国沿海自身也在现代化,同样
需要大量的劳工,所以再扣除20%,估算出1910年前进入中国的劳工收入3.5亿两。
还有就是西方公司为了引进中国劳工在中国沿海是有成本的。扣除船票,一个劳工的沿
海成本大概是20元。其中包括3-5元安家费,10元中国政府的离岸税,8元香港中转费。
以1000万人次计算,这笔就有2亿元。其中流入中国的起码有1亿元。安家费也不可能全
部带上船,流入香港的白银迟早总会流入大陆,所以这里还有1.5亿元的白银流入,合1
.08亿两。80%就是0.864亿两,总起来算,1910年前流入中国的契约劳工收入大概4.36
亿两。这个数字只会多不会少。
从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呢?以前说起中国的白银流入都只说贸易顺差所致,忽视了劳务
收入这一块。其实这一块很大的,几乎等同于贸易顺差流入的白银。第二,海关纪录的
金银进出口量,聊胜于无吧。中国人肩挑背扛的运进运出的量绝对不低于海关纪录。第
三,当时南洋的生活远比中国便宜。在中国一个精壮男子一天耗米一升,一年3.65石。
1890年前的米价2两一石,得7.3两,折合银元10元多一点。这还是光吃米,蔬菜呢?酒
肉呢?南洋一年的饭食才6元,这还是吃公司的,自己做恐怕4元就差不多了。一人在南
洋找个一年10元的工作问题不大,10元在南洋养活自己足足有余,紧巴巴的可以养活一
家,不说老婆孩子都可以出去做的。难怪福建,广东整村整村地下南洋。
(三)
就这样,我们到达了1911年。当时中国的现银存量是12亿两。那么这个12亿两够不够当
时中国经济运转需要呢?远远不够的。1910年度支部的那次调查是对全国货币现钱总量
的摸底。结果不光是12亿两白银,还有铜钱6.41亿吊。按一两合1.35吊折算,相当于4.
75亿两白银。另外还有4亿元的钞票。就是说当时货币现钱总量大概在20亿两左右。那
么问题变成了这20亿两够不够支撑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这就要看当时中国的经济规模
有多大了。有本书叫做“世界千年经济史”里面引了联合国经合组织的数据,说1913年
中国的GDP是2400亿美元。这个美元是1990年的美元。按金价折成1913年的美元大概是
120亿吧,相当于中国银元240亿元。这个数据对不对?是可以大致估算的。10亿亩耕地
,亩产2石,米麦均价算5元一石,就是100亿了。粮食之外,衣食住行的费用,农村4.1
亿人口,假设都自给自足,日常人均需求3分大洋一天好了,就是45亿元的生产值。城
镇人口3700万,合800万户。每户每月2石米,300市斤的开销应该是最基本的了。这个
就是10元,上海远不止10元。这3700万人口的劳务产值一年就是10亿。全国商品销售,
1913年的进出口总值是10.5亿两,合15亿元(陈争平数据);厘金4500万两,按2.5%税率
计,内贸的金额为18亿两,合25亿元;食盐年销售70亿斤,平均8分大洋一斤,得5.6亿
元。这样相加就已经是200亿元了。另外还有什么呢?那个时候,中国正在经历大规模
的城市化,房地产增值惊人。光上海租界4.5万亩土地,一年每亩增值1万两好了,就是
4.5个亿,合6.25亿元。这还只是土地,上面的房产增值,创值还没算呢。不光租界,
华界房地产也在增值。还不光是上海,全国都一样。具体数据没有找到,说10亿元估计
不会过分。再有就是企业利润,照我估计当时全社会企业利润总额应该在10亿元左右。
所以联合国经合组织的这个240亿元的数据应该是靠谱的。
那么这个240亿元的经济总量里去掉140亿元的自然经济部分,货币经济部分就是100亿
元。这20亿元的货币现钱要转上个5次?怎么可能?我查了一下1930年代的美国社会总
资本的年周转次数是0.6。 按照这个尺度来契合,我国清末民初时的货币总量应该在
150亿元以上。就是说还需要130亿元左右的准货币。这些准货币哪里去找?
kx
发帖数: 16384
4
不错啊,前面的在哪里,后面的在哪里,有全的吗?
m********8
发帖数: 7463
5
他这个理论。基本就跟现在有些哗众取宠的人士一说就是各大淫行 衍生品持仓总量多
少多少吹,一旦有风吹草动如何如何。跟本文听是一个道理的
基本上,淫子不够是存在的。但是文章结论“因为缺淫子,以至于整体经济已经走钢丝
的程度。” 还是有点太危言耸听了。
酱子

【在 kx 的大作中提到】
: 不错啊,前面的在哪里,后面的在哪里,有全的吗?
kx
发帖数: 16384
6
这不正说明钱的本质其实就是信用么
钱本身什么都不是
大家都信,就是钱
大家不信,就什么都不是
具体到这里,大家都认淫子,缺淫子就不干,你再怎么鼓吹淫子不能吃不能穿也是没有
用的,虽然淫子确实不能吃不能穿。

【在 m********8 的大作中提到】
: 他这个理论。基本就跟现在有些哗众取宠的人士一说就是各大淫行 衍生品持仓总量多
: 少多少吹,一旦有风吹草动如何如何。跟本文听是一个道理的
: 基本上,淫子不够是存在的。但是文章结论“因为缺淫子,以至于整体经济已经走钢丝
: 的程度。” 还是有点太危言耸听了。
: 酱子

w***u
发帖数: 17713
7
明朝似乎就有金属货币供应不够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 m********8 的大作中提到】
: 他这个理论。基本就跟现在有些哗众取宠的人士一说就是各大淫行 衍生品持仓总量多
: 少多少吹,一旦有风吹草动如何如何。跟本文听是一个道理的
: 基本上,淫子不够是存在的。但是文章结论“因为缺淫子,以至于整体经济已经走钢丝
: 的程度。” 还是有点太危言耸听了。
: 酱子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急问从国内寄一万美金到美国的方法晚清财政收入和结构变化表
中国人胆子真大:黑钱存入汇丰 中国破最大地下钱庄清政府赔给八国联军的4.5亿两银子现在何处?在八国的国库里?
汇50w刀来应该怎么办?清末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吗?
香港哪家银行汇美金到美国比较方便?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1
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二)股票投机引发的清末金融大恐慌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三)古代银票感觉很好伪造。。
杨迪爆料—— (转载)新疆其实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投资者帮左宗棠收复的
Re: 揭秘:中国缘何放弃对日战争2.3亿两白银索赔索赔[zz]在美国如何换人民币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汇丰话题: 白银话题: 上海话题: 结算话题: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