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1
相关主题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三)如松:大清如何“印”出垮台前最后十年的繁荣?
晚清财政收入和结构变化表[合集] ZT揭秘: 维持高额贸易逆差对美国的巨大战略好处
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二)让人啼笑皆非的“鸦片战争”(zz)
西方自古海军就发达啊鸦片战争就是东印度公司倾销鸦片补偿贸易逆差
两次鸦片战争的军费问题明确实亡的可惜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 正文- 白银的流入明朝的漂没现象
zt: 北京城被破时崇祯究竟有多少银子 (转载)中国帝王真实排名:成吉思汗竟然未进前十(转载)
大清帝国最后十年的回光返照与落日垂阳雍正改革:朕只是比你们多想了一些(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白银话题: 亿两话题: 中国话题: 贸易话题: 流入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b****a
发帖数: 4465
1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
三多
清政府到底知道不知道明是亡于白银的?反正从它的诏书上是看不出来的。对于政
府,禁海的理由是保护人民,对抗海贼,开海的理由是照顾民生。堂皇说辞掩盖着
它的真实目的。就是试图控制白银。这从它的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来的。首先是
长达28年的禁海,而且不是明朝的那种禁法,是真正的饿死人都在所不惜的禁海。
这样的政策,你看一眼就明白了,北方人重新夺回了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堵住了天
朝流血的伤口。白银流入总算被遏制住了。接下来的问题,国内的货币流通怎么办?
用钱!24朝里清是铸钱最多的朝代,大大超过北宋。而且清初的钱法不是中华传统
钱法。它是以银为基准发行的。一文等于一厘银。1千文等于一两银。清政府甚至讨
论过发行“直千钱”对应白银一两。这样一来,请初的钱一文的重量就不是传统的
一钱,而是要根据白银的市价随时调整,有时是八,九分,有时可以重达一钱四分。
总之,意图就是保持1千文等于一两的汇率,将民间的用银习惯慢慢地调整到用钱上
来。这个货币政策,其实用性和可行性且不去说它。从这种怪异的反传统做法上可
以看出清初政府的思路:就是要用铜将银驱逐出流通领域去。当然它是失败了的。
这样的奇怪政策缺点很多。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人口快速增长给铜钱的供应带来了
巨大的压力。这个问题请政府是没有办法彻底解决的。因为铜源有限,云南,日本
二地是主要供应地,最多不会超过年一千万斤铜的供应量。而要大量使用日本铜就
不得不面对海外贸易问题。康熙二十四年废除海禁,其中一个考虑就是扩大日本铜
的进口量,因为光靠官船,运输量太小,必须利用民间资金。
到了康熙二十四年,满清统治已经维持了四十年了。这时它对白银,对海外贸易有
了新的认识。也切身体会到了明不得不用白银的苦衷。中国太大了,人口又这么多,
铜钱,且不说它根本就不适合做大额贸易,光从数量上讲就不能满足民生的需求。
一味强调用钱,你连税都收不上来。所以康雍间常有诏书下去鼓励民间用银。你要
人家用银,你就要放开海外贸易的口子。再说海外贸易也不光进来白银,还有铜,
还有米,这些都是清政府急需的。南方人口这么膨胀,钱,粮的压力都很大,海外
贸易是一条出路。
海禁一开,白银就又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中国。但是在白银流入这个事上,清和明不
一样。明基本上是控制不住海外贸易的。禁的时候,走私遍地,放的时候管理缺失。
总之,是个宽容的政权。清则严酷的多。税重,管理到位,有一整套的制度和办法。
在清,海外贸易是政府严格约束下的有限贸易。绝对不要解读为自由贸易。反映在
白银上就是流入的速度完全操控在政府手里。直到乾嘉之际才失控。从东印度公司
的贸易纪录上可以看到,白银大量输入中国的年份都是中国政府财政困难的年份:
康熙末,雍正,乾隆末,整个嘉庆朝。到了道光转向白银流出。那么从康熙二十四
年到鸦片战争,一共有多少白银流入中国? 这是个不好回答,靠谱的证据只有东印
度公司纪录的7千万两。其他的都是估算。马尼拉和长崎港务当局对进出口船只的吨
位是有长期的纪录的,一般的研究都是根据这些吨位数据推算出每年的白银流入量。
最后的结果各个不同。我比较倾向于2.5亿两这个数据。就是说清初至鸦片战争这200年
的白银输入和明1550-1650间差不多,你可以看出在清政府的操控之下,白银流入中
国的的速度平均比明慢了一半。它的峰值最高也就是3,4百万两一年,这个和明一
样。但是绝没有如明那样放任它横行50年这样的事。而且清海外贸易的内容比明复
杂。它有银货贸易,有货货贸易,有纹银和银元的贸易,有黄金和白银的贸易,有
白银借贷流入。所以鸦片战争之前的这个2.5亿的流入和明朝的那个2.5亿的流入,
其意义是不同的。清海外贸易上的问题不是被人家任意发行货币掠夺,而是自身卡
得太严,完全忽视了长江流域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堵住了释放这种生产力
的渠道。按照清政府的行政能力,这种忽视不应该发生,而且堵塞人民的生产能力,
不能不让人怀疑清政府的动机。清亡于乾隆,这是一条理由。 向外看,终乾隆一朝,
外部世界天翻地覆了。英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华物资的需求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一个
有巨大的初级产品生产力,一个有巨大的消费力,反过来看,一个经过工业革命,
已经拥有了无穷尽的工业品生产能力,一个是具有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二者之
间只隔着一个自私的满清皇帝。最后二次鸦片战争解决了这个矛盾。对于这二场战
争以及它带来的后果,对于鸦片这样东西,我相信后世的中国人一定会重新解读。
不过要等到中国重新在东亚树立了主导权以后。
到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白银存量大概在5亿两左右。鸦片导致的白银流出大概1亿
两不到吧,也就是战争前后那二十年时间里,1850年后就又入超了。 原因嘛,一是
土烟的竞争,二是江南生丝,茶叶的生产力被海外需求激发出来了,一发不可收拾。
另外鸦片交易只有在违禁之际,才具有吸取中国白银的特异功能,一旦开禁成为普
通商品,反而失去了这种作用。甲午战争以前那三,四十年是清外贸的黄金时代。
政府的限制取消了,国外的需求滚滚而来,触角从上海伸出,遍及长江流域。而西
方物质文明又还没有形成对大众的吸引,西方的东西能被中国普遍接受的,就是棉
纱,棉线,和少量的棉布。再有就是鸦片了。从海关的进出口纪录来看,1864年到
1889年这26年里,贸易顺差总共1.46亿关两,合1.53亿库平两。而这个时期的白银
流入大约也是这个数。就是说截至甲午战争,西方国家对中国并没有形成绝对的贸
易优势,中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入超。反过来也说明,以农业,初级原料为主
要出口商品的落后国家其实不难维持其国际收支平衡。只有当它开始工业化后,收
支状况才会恶化。再进一步观察,只有当落后国家的国际收支急剧恶化之后,整个
社会才会惊醒,进行资金动员,收刮最后一分钱投入到工业化的洪流中去,至少中
国和日本是这样的。
从洋务运动开始,西方的工业机械产品,重化工产品慢慢进入中国。经常性的顺差
中会出现个别的逆差。1889年是旧中国总体贸易顺差的最后一年。之后则很少顺差
可言,除了1915,1916这二年,人家打仗,我们喘了口气。这个农业产品对重化工
业产品的逆差,一旦形成很难消除。而且逆差本身有拉动出口的作用,逆差越大,
拉动出口就越厉害,否则国际收支无法平衡。那你一个农业国,被人硬拽着贩卖,
你能卖什么?弄到最后,只有卖身。中世纪初欧洲对中东,北非的贸易逆差就是用
白奴来平衡的。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做法没那么残酷,它是通过引进外资设厂,雇佣
劳动,让生产贴近市场,让运费,关税转化成利润,来缩小贸易逆差,改善国际收
支,从而打开了农业国迈向工业文明之门的。不过呢,事实远比理论复杂得多。文
明存在于器物之中,你接受了西方文明,你就必须消费它的货物,洋枪洋炮,洋轮,
洋机器,洋铁路,洋灯,洋电,小到洋伞,洋钉。这种消费一经习惯可以飞速成长,
牢不可破。而你生产这些器物的能力却阻碍重重,发展缓慢。理论上的那个平衡点
究竟何时到来?最终是否会到来?你都控制不了。理论上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能
够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但是有较多自由选择的一方总能占据主动,赢得更多的利润。
不是吗?茶叶可以拿到印度去做,生丝可以在你的产地开厂缫丝。你的强项会很快
被替代抽空,你的弱项则一直会弱下去,那你怎么办呢?怎么来支付汹涌而来的进
口产品呢?那只有借贷。用债务来平衡国际收支是万劫不复的开始,新债连旧债,
还本付息可以占到你国民收入的20%到30%。到了这时你就成了他的提款机,永无出
头之日。或者还有一条路,干脆就让英国来管理你的金融贸易,处理你的国际收支,
你的税收,你的国库,乃至你的所有国家收支都在英国的掌握之下。英国人把这叫
做文明进步,“白人的负担”。你自己心里明白你成了什么了。国际收支的平衡事
关国运,也是国家对外关系的核心问题。贸易逆差,货币出超的一方要想翻过身来
是很难的,但也不是不可能。英国自己就是一个例子,美国,中国也是。怎么会翻
过来的?为什么别人翻不过来?这就要求教于历史学家了。我认为中国近代史的核
心任务就是要解答这个问题:中国怎么就咸鱼翻身了呢?回答正确了,中国今后200年
的道路也就豁然开朗了。
民末清初中国的货币总量及其运行模式
(一)
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同样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在进
入19世纪殖民全球化浪潮之前,迅速达到了一个超级规模的人口数量。大概4亿多吧,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人口结构相当年轻。这样的一个形势造成了二
个结果:一个,旧中国中央集权,全盘控制,扬本抑末的统治术走到了尽头,4亿人
口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控制能力。二个,这样的人口规模和结构自身爆发出强劲的
生产力,而且主要集中在“末”上。所以晚清这70年, 社会底层孕育着巨大的能量,
岩浆般的沸腾,而上层政府则千方百计压制这种能量的爆发,以维持那个延续了2千
年的旧制度,旧的意识形态。这样的一个矛盾靠什么来解决?靠一次次的战争。每
打一次,上层对下层的束缚就松一下,社会生产力就解放一点,社会经济就繁荣一
点。这个有税收数据为证。
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税收最多150万两,加上其他三个海关不过200万两洋税。到了第
二次鸦片战争时,五个海关的关税总数就在600万两。当时赫德到北京,在总理衙门
里拍胸脯说可以到1000万两。结果20年不到,就超过了2000万两,甲午,庚子后海
关的税收上升到4000万两。不光是海关税收,全国总税收都在上升。乾隆间是中国
旧生产力的顶峰。不过4500万两收入。其中地丁3000万,耗羡450万共3450万农业税,
这个不可能再增加了,其余盐税700万,关税(洋,常)400万。大块的就是这点了。
清后期的税收增长全出在盐,厘,关,茶,鸦片上。就是说,全出在新生产力上。
庚子后全国税收在1.2亿,10年后翻倍至2.3亿两,到了国民党时光海关税一项就达
2个亿。这是什么势头?!
中国近代史上有几个明显的节点。鸦片战争是一个,下来就是甲午战争。战前战后
中国的社会形态不一样。战前的社会仍然是以前那个不急不慢的旧社会,所开放者,
仅仅是贸易一块。这个也不光出于外部压力,内部的人口压力也不小。从田赋上看,
地丁银从乾隆到宣统一直保持在3000万两。但是米价却从乾隆时的1.5两/石涨到了
宣统的4两/石。那农民的实际税负减轻了一半还多。 天底下有这样的慈爱政府吗?
究其原因,只能是人均耕地的减少,亩产中自用的比例大大增加了。有个数据讲农
户自食的比例达到亩产的60%-80%。这样看来5-6%的清末田赋也不能算轻徭薄赋了。
所以开放贸易,全民经商, 税由末出就是条不得不走的路。而且茶,鸦片这种东西
也不占耕地,利用的都是旧时荒废的山地,其产出效益却高过上好耕田。那厢边,
洋人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也暂时停留在贸易上,即使开银行,办工厂也是顺着贸易链
走下去一格。
甲午战争后,这些都变了。首先看几个数据 ,战前十年年均进口额差不多1亿两,
出口与之相抵,顺逆互现,但差额都不大。战后1895-1904年平均进口额2.6亿两,
出口2.2亿两。逆差达4千万一年。而且不再像战前那样,进出口你追我赶地互超,
它是年年逆差,数字越来越大。1906-1915年,进口年均4.8亿两,出口3.8亿两,逆
差1亿两。1916-1925年,进口年均7.9亿,出口7亿,逆差还是1亿两。1926-1935年,
进口年均10.9亿,出口8.6亿。逆差达2.3亿两。怎么来理解这些数据呢?它和上面
税收数据说的都是同一件事:盖子一旦揭开,中国经济爆发出了火山般的生产能力
和消费能力。那个盖子就是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里,日本出头为列强争得了在华
投资权,这个权利西方列强一直想得到而清政府一直推托的。此门一开,外资从贸
易转向实业,民族资本看样学样,紧跟其后。贸易已经不能满足商人的逐利之心了,
投资成为风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这些翻倍增长的贸易数字,你能感觉到中国奔
跑着冲向现代化的气势。
好,回到基本问题上来。中国经济的繁荣,反映在外贸上,则从1894年到1930年进
出口总额从3亿两增长到24.6亿两。这还不光是外贸,国内贸易也在迅猛增长,那么
中国的货币是怎么来保障这个日益膨胀的经济的?具体来说就是:一,货币总量怎
么来保证经济的发展?二,日益庞大的贸易逆差靠什么来平衡?回答这二个问题是
非常痛苦的,因为找不出答案是不行的,可是要清清楚楚地回答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近代史里有很多的谜。
先说货币总量。上面说了,到鸦片战争前为止,中国白银总量大概在5-6亿两之间,
鸦片导致的白银流出,后来江南的生丝和茶叶又赚回来了。另外19世纪下半叶开始
不断地有国人出洋谋生,华侨汇款逐渐成为一笔重要的收入款项。但是一牵涉到具
体数字就不好说了。白银的进口,1894年前只有净进出口数字,1894年后有全部的
进出数字。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数字。1850年到1890年白银净进口2.5个亿。而从
1864年开始的海关贸易进出口纪录显示从1864-1890年,中国的外贸顺差是2.2亿两。
二个数据可以相互支持。那么扣除1850年前白银的流出1个亿,,则到1890年,中国
的白银总量大概在6.5-7.5亿之间。侨汇方面的数据,海关造册处马士在前人的资料
上于1904年追溯了1880年代的侨汇数据。据说是平均2千万两一年。这个数字到底准
不准确只有天晓得。考虑到中国很早以前就有劳工出洋,鸦片战争后达到高潮,光
绪后逐渐退潮。那么到1890年,作为劳务收入流入中国的白银怎么也有1亿两。这样
估算出来,以1890年为界,中国白银总量在8-9亿两之间。但是这个估算却在物价上
遭到了反诘。因为1870-1890年间是中国物价的低谷期,以白银计价的物价长期走低,
似乎当时不应该有大量的白银流入。(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是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使
得白银流入的速度跟不上)还有一个证据:1904年精琦在北京问当时的户部主事赵
尔巽到底全国有多少银元,赵回答七,八亿元。折合为5-6亿两。如果赵所述不错,
1890到1904年白银净进口才5千多万两。这样看来1890年以前中国的白银存量连6亿
都不到, 还和鸦片战争前差不多,但是经济是比鸦片战争前增长了许多了。所以才
会出现银贵物贱嘛。其实以铜价计算,物价来得更低,明显的货币总量不够的样子。
怎么办呢?只好折中,以待后人了。截至1890年,中国的白银总量大概在7亿辆左右
吧。
1890年以后的事就更莫名其妙了。1910年,清政府终于决心改革币制了,于是对全
国的金融机构做了一次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估算,当时金融机构里现存白银
约12亿两左右。 那么按照上面的估算,从1890到1910年,白银应该净流入5亿两才
对。可是海关纪录显示这段时期的白银净流入才479万两。同时期贸易逆差9.2亿两,
另一个估算数据是17亿两。这些巨大的逆差是怎么来平衡的?这都稀里糊涂呢,还
要在平衡之后入超个5亿两?那只有超级魔法师才有这个本事。但是中国经济确确实
实是做到了这一点。结由历史打好了。怎么把它解开则是历史学家的任务。
f****r
发帖数: 5118
2
写的很好,从侧面论证了布林顿森林体系的垮掉,也就是美元与黄金脱钩确实是黄金的
开采量赶不上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是美帝的衰落,是经济文明升高一个等级的必然。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雍正改革:朕只是比你们多想了一些(转载)两次鸦片战争的军费问题
改革红利与国运嬗变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 正文- 白银的流入
Re: 揭秘:中国缘何放弃对日战争2.3亿两白银索赔索赔[zz]zt: 北京城被破时崇祯究竟有多少银子 (转载)
清政府赔给八国联军的4.5亿两银子现在何处?在八国的国库里?大清帝国最后十年的回光返照与落日垂阳
中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三)如松:大清如何“印”出垮台前最后十年的繁荣?
晚清财政收入和结构变化表[合集] ZT揭秘: 维持高额贸易逆差对美国的巨大战略好处
国金融史之换视角检据与思考(续二)让人啼笑皆非的“鸦片战争”(zz)
西方自古海军就发达啊鸦片战争就是东印度公司倾销鸦片补偿贸易逆差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白银话题: 亿两话题: 中国话题: 贸易话题: 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