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g 发帖数: 805 | 1 坤宁宫之所以不能住人,已如前述;乾清宫自世宗以后,除了穆宗因为负气,曾在此独
宿以外,其他诸帝只有崩没,遗体才移此“正寝”,生前多不宿此。那么住在哪里呢?
住在养心殿。
宫闱事秘,皇帝的私生活,外间了解者不多,因此,有种种离奇的传说。但可断言者,
清朝如穆宗不免荒嬉外,其他皇帝绝无如前朝任性而行、近于荒淫的恶德,即如穆宗的
荒嬉,亦不过微行一事,较之明熹宗毫无心肝、根本连皇帝的责任是什么都不知道,还
算高明多多。
皇帝的生活,照衣食住行的区分,我介绍溥仪自述的情况;这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当然,他的衣食住行跟他的祖先已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了。
为皇帝管理衣着的太监,名为“四执事”,四者:冠、袍、带、履。贮放上用冠袍带履
,名为“四执事库”,实即乾清宫东廊的端凝殿,取“端冕凝旒”之义。
所谓“食前方丈”,所谓“玉食万方”,在一般人想象中,天厨珍供,纵非民间传说的
龙肝凤髓,亦必是在材料上水陆杂陈,无所不有;在烹调上,煎炒烹煮,花式繁多。事
实上大谬不然。
先说材料,平淡无奇,以猪肉、羊肉、鸡、鸭为主,海味极少,鲜鱼罕用;素菜配料,
亦不过口蘑、白菜、菠菜、山药、茨菰、萝卜、豆腐、豆芽之类。不但比不上河工、盐
商的饮食,就一般富家,亦比上方玉食来得讲究。
谈到烹调方法,更是简陋粗糙,大部分都是预先炖好,盛于黄砂碗中,移置铁板之上,
下燃炽炭,碗上再盖铁板,复燃炽炭,因此黄砂碗中始终保持沸滚的状态。一声“传膳
”,膳夫们迅速移去铁板,将黄砂碗中的菜,倾覆于御用瓷器中,扣上银盖,即可进奉。
这种菜好吃吗?当然不好吃;究其实际,根本不吃。那么吃什么呢?溥仪说:
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
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美味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
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自康熙时代开始,便盛行小厨房制度,至慈禧听政以后,变本加厉,御膳房已如赘疣,
但从无人敢言废除。内务府相传的心法是:无例不可兴,有例不可灭。何况御膳房是应
有的制度,更何况御膳房是内务府一大利薮。
谈到住,帝后妃嫔,各有所主。照理论上说,皇帝住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太后住养
心殿之西的慈宁宫,太上皇则住“东六宫”之东的宁寿宫,妃嫔则住坤宁宫左右的“东
西六宫”,即所谓“掖庭”。但实际情形未必如此。
先说帝后。坤宁宫之所以不能住人,已如前述;乾清宫自世宗以后,除了穆宗因为负气
,曾在此独宿以外,其他诸帝只有崩没,遗体才移此“正寝”,生前多不宿此。那么住
在哪里呢?住在养心殿。
养心殿在乾清宫右前方,自雍正初年开始,成为皇帝的寝宫及治事之处;嘉庆七年曾重
加修葺。养心殿除东西暖阁,后面还有两进房子,有名的“三希堂”即与西暖阁相连,
此外有随安室、无倦斋、梅坞、能见室、攸芋斋等轩馆,皇后即住随安室,与东面皇帝
的寝宫相对。
东西六宫,妃嫔所居,此为喜读宫闱故事者所艳称之处。大致东六宫保留着明朝的遗制
,变化不大;西六宫则颇有更张。先谈东六宫。
东六宫分成两排,每排三座:第一排由南往北为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此三宫之东
,由南往北为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其中最有名的是永和宫,明末为田贵妃所住,
吴梅村的《永和宫词》,哀感顽艳之中,不尽兴亡之感。而无独有偶的是,清朝最后的
皇后隆裕,亦住永和宫。隆裕崩后,端康太妃入居永和宫,端康即光绪瑾妃。
在隆裕以前,穆宗嫡母慈安太后住钟粹宫,此为称“东太后”的由来。
西六宫的规制,本与东六宫相同,但从明朝开始即一再改作,第一排本为永寿宫、翊坤
宫、储秀宫,第二排本为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永寿、咸福两宫如旧,翊坤与储秀
,启祥与长春则双双合并,名称亦有更改。
翊坤宫为慈禧太后封妃时所住,穆宗即诞生于此。与储秀宫合并时,拆除储秀门,就原
址改建为体和殿;殿后储秀宫,后为宣统皇后秋鸿所住。两宫东西前后,皆有厢房,其
中翊坤宫东面后厢房名为平康室,不知哪位皇帝所题,竟不讳“平康”二字,亦是怪事。
第二排启祥宫与长春宫合并后,启祥宫改称太极殿;又拆除长春门,改建体元殿。启祥
宫本名未央宫,明世宗本生父兴献王诞生于此,因而更名为启祥宫,清末为穆宗瑜妃所
住。
长春宫为慈禧回銮以后所住,后来宣统的妃子文绣居此。长春宫的特色为走廊四周画了
“《红楼梦》图”,西厢名承禧殿,设有至圣先师神位,为文绣读书之处。
文绣写有一篇短文,名为《京苑鹿》,说“野畜不畜于家”,苑鹿失去自由,“犹狱内
之犯人,非遇赦不得而出”。结论是:“庄子云: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不论其死为骨
为贵也。”到了民国二十年,溥仪还在天津时,文绣提出离婚的要求,成为轰动一时的
社会新闻,结果如愿以偿。而她有个哥哥,在天津《商报》上发表一封给文绣的公开信
,说:“漫云逊帝对汝并无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在汝亦应耐死忍受。”又说:“纵
中宫待汝稍严,不肯假以辞色,然抱衾与裯,自是小星本分。”此等妙文亦曾传诵一时。
据溥仪说,他“一年到头都在做衣服,做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总是穿新的”。
又引用一份资料,统计出某年十月份中,做了皮袄十一件、皮袍褂六件、皮紧身二件、
棉衣裤和紧身三十件。照此看来,棉衣裤和紧身,每天都可以穿新。又说:“单单一项
平常穿的袍褂,一年要照单子更换二十八种,从正月十九青白嵌皮袍褂,换到十一月初
一的貂皮褂。”
按:二十八种袍褂,载明会典,固然不错,但亦并非一成不变、到时候非换不可。溥仪
为冲人,身不由己;内务府及内监,唯有靡费,始能中饱,故有如此大量制备衣服的情
形。在此以前,殊不尽然,宣宗尤为节俭。
上用的衣料,不必外求,在洪杨以前,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衙门负责制办上用四季
衣料;其他如皮统子则由边疆西北各省进贡。所需购自市上者,不过“贴边、兜布、子
母扣和线这些小零碎”。但据溥仪记载,光是制作前述的皮棉衣服,这些“小零碎”就
开支了银元两千一百余。
在穿的方面,我必须指出一个错误的流行观念:如电视连续剧上所表现的,皇帝一出场
必是龙袍在身,或者明黄袍褂,事实上大谬不然。除了仪典所定,必须照制或服御以外
,皇帝便殿燕居,乃至接见大臣,亦着便服;不过那时的便服,即是现在的中式礼服,
包括长袍与现在称为马褂的“卧龙袋”,以及瓜皮帽等。
关于食,溥仪有一段很生动的描写: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
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时间——并无固定时间,
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按:由于溥仪住在养心殿,无人管束,故可任意而为。在溥仪以
前,宫中传膳的时间,我在前面已经谈过;宫中规矩甚严,不容随便破坏。溥仪的情形
是特例,非常规。)——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
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
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按:乾清门
内,东西各一门,东曰“日精”,西曰“月华”。月华门内,北起漱芳斋,经过储秀宫
、翊坤宫、永寿宫、养心殿之东而达内右门,名为“西一长街”。溥仪所说的“西长街
”即指此。一进内右门,西首即是御膳房,位置与养心殿遥遥相对。御膳房南面墙外,
便是军机处。)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运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
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
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
。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盒具是绘着龙纹和写着“万寿无疆”字样的明黄色瓷器;冬天则是银器,下托以盛有
热水的瓷罐。
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了同样的原因,菜
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过,叫做“尝膳”。在这些东西摆好之后,我入座之前
,一个小太监叫了一声“打碗盖”,其余四五个小太监便动手把每个菜上的银盖取下,
放到一个大盒子里拿去。于是我就开始“用膳”了。
长春宫后面的重华宫,自乾隆开始,亦为皇帝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所在。雍正在位时,皇
子并未分府,高宗封宝亲王,婚后住重华宫;高宗即位后,重华宫即成“潜邸”,大加
装修。内有崇敬殿,殿额题作“乐善堂”;高宗为皇子时所印的诗集,即名《乐善堂集
》。重华宫的故事,可记者有二,《国朝宫史》:
每岁十二月初一日,懋勤殿首领太监陈龙笺、大笔、墨海于重华宫祗候。以“赐福苍生
”笔,书福字十余幅,悬贴各宫。自是将军督抚奏函至,并御书缄赐之。十五、六等日
召御前大臣、侍卫至重华宫;二十六、七日召诸王大臣、内廷翰林等至乾清宫赐福字。
按:召近臣面赐福字时,有一仪节:皇帝面南,立书福字;受赐者北面而跪,当御笔初
下时,即开始磕头。等写完,两太监移福字自受赐者身上移过,置于地上候墨干,名为
“一身是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