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b 发帖数: 65 | 1 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他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
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
雍正的父亲康熙,可以说是雄才大略,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稳定边陲,为大一统的清
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康熙在晚年,由于“太平盛世”而滋长了政宽事省的思
想,这时期他处理朝政的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在朝野上下的官僚队伍中,
虚诈、迎合、粉饰、浮夸等种种腐败之风严重泛滥,已经直接威胁着“盛世”的存亡。
于是,惩治腐败、整顿官场风气的重担就落在了雍正的肩上。
雍正执掌朝政的十三年,可以说,是以务实精神治天下的。雍正刚一即位,便针对腐败
衰颓之风进行了坚决的惩治与清肃。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文武百官:“朕生平最憎‘虚诈
’二字。”“最恶虚名。”这一“憎”一“恶”,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虚伪、欺诈等腐败
风气的批判态度。
虚假不实的奏报,在封建官场上比比皆是。因为有那么一种所谓巧于仕宦的官员,往往
能通过弄虚作假吹拍阿谀而获得那些好大喜功的君王的赏识,从中捞到好处。然而,这
一套在以务实精神治天下兴邦国的雍正皇帝那里,却是行不通的。
清代官场上流行着这样一种陋习,各省文武官员刚到任时,几乎都是极力地诉说当地的
吏治如何地糟,等过了几个月,就一定奏报说,通过雷厉风行地整顿,情况已如何地好
转,以此显示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对这类奏报,雍正说见得太多,都看得厌烦了,他毫
不客气地指出:“只可信一半。”
对大臣奏折中的浮夸成分,雍正总是毫不客气地明确指出,并进行尖锐批评。雍正四年
(1726)七月,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索琳上折说:台湾地方官兵严加操练,精益求精,
可保海疆万载升平。看了这一言过其实的奏报,雍正警告说:凡事最重要的是务实,不
欺不隐才算良吏,“粉饰、迎合、颂赞、套文陋习,万不可法”。主管河南山东一带黄
河河道的总督朱藻曾接到雍正这样一则谕训:地方上一点小事,“何用如此夸张”,你
的奏报往往是虚浮不实,“朕甚不取”,“一处不实,则事事难以为信也”。雍正告诫
百官,虚假奏报将会失去皇上日后的信任。
雍正对笼统含糊的奏章也不放过。雍正十年(1732)四月,直隶总督刘于义奏报说,所
属地方三月份雨水充足。雍正览后批评他“所奏甚属含糊”,“不明不实”,指示他日
后将各州县雨水情况细加分别上报,不可一笔糊涂账。同年闰五月,江西巡抚谢旻有两
个折子,一个说冬雪颇足,春雨亦调;一个说麦收情况不如往年。雍正仔细看过批复道
:既然雨水一直充足,麦收为何减产,二者必有一处不实,着明白回奏。
清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官员,无不存在着欺上瞒下的虚假劣习。为杜绝官场上的欺瞒
互骗,雍正反复提醒内外大员,凡事要躬亲办理,不可轻信属员下手。雍正三年(1725
)秋,湖北沔阳遭受水灾,巡抚法敏将分设篷厂煮粥施赈之情奏报,雍正告诫他:“此
等事只要勤实办理,万不可听信属员下役之欺隐。”清代刑罚,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的
,多比照旧案,由于案例灵活多变,办案人员便可随意比附,稽查档案的书吏接受请托
、收受贿赂后,往往是断章取义,或删去前后文词,只摘中间数语,或避重就轻,随手
高下。针对这种弊端,雍正谕令刑部衙门,一切“稿案”由司员“亲自主稿”,以免被
书吏造假欺骗。
善于搞迎合把戏的朝臣,除了对皇上的话不敢说半个不字外,还想方设法地讨好皇上,
但这种人在雍正那里却往往讨个没趣儿。山东兖州知府吴关杰曾奉到一道谕旨,内容是
令他实心任事,为政勤慎。吴关杰把皇上的谕旨奉为至宝,先是“悬挂堂中”,朝夕瞻
仰,后来又找工匠把谕训一字一字地刻在府衙大堂的屏门上。他把自己如何尊奉圣旨的
举动详细奏报,说如此“时凛天颜于咫尺,勿忘圣训于须臾,触目惊心,甚为有益。”
极力想以此博得皇上的欢心。吴关杰甚至还请皇上命令各省文武官员,一律在大小衙门
的屏门上刊刻谕旨,使圣旨高悬,举目皆是。雍正当即给吴关杰泼了一瓢冷水,教训他
:你本不是什么超群之才,料理好你分内的事就足可以了,“此等迎合之举皆不必”,
“此等多事朕皆不喜”。
对臣工奏折中肉麻的称颂和不着边际的套话,雍正十分反感,每有这类折子送达御前,
必遭严厉痛斥。雍正二年(1724)二月,广东巡抚年希尧奉到雍正一道口传谕令,教导
他如何治理地方,年希尧写折子奏谢说,皇上所颁谕旨不仅周详备至,而且料事如神。
雍正看后批道:“写来套话,何尝有一句你心里的话。”雍正三年(1725)八月,福建
学政黄之隽写折子称颂“皇恩浩荡”,雍正训斥他:“凡百只务实行,不在文字语言。
颂圣具文,朕实厌览。”雍正毫不客气地郑告群臣,歌功颂德的套话空文“实听厌矣”
。(周云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