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zt晚清留美幼童与倪宋家族
相关主题
蒲实:容闳- -耶鲁人,中国人中国的精英集团
大清留美幼童 (转载)马家军为什么和西路军过不去
中国近代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及中国幼童留美运动的帖子合集 (转呵呵,有人贴过吗?老佛爷的历史贡献
讲述中国留美幼童故事的纪录片《幼童》李鸿章和中国海军
宋嘉树有心机吗?郭松龄反奉 60
宋庆龄:一见孙文误终身还是来如果把,左宗棠要是进士出身
我看宋庆龄这一生好像有人写了一半
zt: 对照原始电报看<历史的回顾>清朝那些赔款真的赔了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宋嘉树话题: 留美话题: 幼童话题: 川沙话题: 内史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w
发帖数: 2257
1
晚清留美幼童与倪宋家族
修缮一新的内史第。□本报记者 徐网林/摄
川沙内史第宋氏家族居住处,位于今新川路与南市街交汇口。
首批留美幼童集体照,摄于招商总局大门口。
是哪一位浦东人成为中国第一次公费留学计划学生,远渡重洋赴美留学?是谁铺设
了宋嘉树与倪桂珍的鹊桥,迈出了“宋家王朝”的第一步?
川沙城中内史第,难道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浦东的标志或象征?
本文作者经过多年的史料搜集与整理,从新的视角叙述海南(文昌)青年宋嘉树是
如何踏上上海滩,携妻走进内史第的经历,从而进一步引发对内史第抑或对浦东文化的
深层思考。
■潘建龙
到过川沙镇,了解内史第的人都知道,内史第是清内阁中书沈树镛之家,除原主人
沈家居住外,这所江南宅院还居住过黄炎培、宋嘉树家族。
流连内史第,笔者常想,黄家入住内史第,是因着亲戚关系。那么宋嘉树——一位
出生海南文昌、闯荡美国的海岛年轻人,又怎么会举家借居于上海浦东川沙内史第?又
是通过什么途径与倪家联姻?
寻找现存的历史印记,或许能给我们新的启示。
留美幼童中的浦东人
翻开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川沙县志》,在大事记里有如下记述: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农历七月),高昌乡少年曹吉福公费赴美留学,为川沙
出国留学第一人。”经考证,曹吉福即为美国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毕业生容闳所极力倡
导的中国第一批公费留学美国的学生之一。当时赴美留学者年龄大都在12至15岁之间,
故史称“留美幼童”。
第一批留美幼童中广东孩子居绝大部分,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自然是日后成为中
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作为留美幼童的发起地江苏仅3人,且居住地都位于今日上海市
的行政区域内。川沙——一个清王朝的末等小县,在中国近代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史上却
不甘居于人后,首批江苏3人中就有其一。
留美幼童共计120人,先后分四批赴美求学。就是这120人中涌现了清政府外务大臣
梁敦彦、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
安等一批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上述4人在美求学时都是哈特福德公立高中的学生。哈
特福德高中创办于1683年,是美国第二古老中学,名闻世界的美国著名金融大亨摩根(
J.P.Morgan)曾是他们同时期校友。川沙高昌乡少年曹吉福也有幸成为这所古老高中的
一名学生。
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今浦东新区范围内,除首批曹吉福外,另有2名留美幼童,
一为原川沙县高昌乡(顾路乡安基村安基陆家宅)人陆德彰(曾任松江电报局局长),
一为原川沙县洋泾乡源深村人沈寿昌。俩人均为第四批留美幼童。沈寿昌与陆德彰在美
求学时同住一户美国家庭,同进康涅狄格州诺威奇自由学校。1881年沈回国,进入北洋
水师学堂,后至北洋海军服役,任济远舰帮带(副舰长)兼任大副。中日甲午战争中,
沈寿昌英勇奋战,击伤日舰两艘,头部被弹片击中,当即阵亡,年仅32岁。今同济大学
沪西校区(原上海铁道学院)内有沈寿昌墓(真南路500号)。
志书中的倪氏家族
1872年8月11日,载着清政府派遣的第一批30名留美幼童的蒸汽轮船,从上海港出
发,向着太平洋东岸的美利坚合众国驶去。在这艘船上,来自江苏嘉定的牛尚周年仅11
岁。谁能料到若干年后就是这位牛弟弟与川沙倪家联姻,从而改变了某些人的命运,甚
至影响至中国近现代史。
挥手兹去,漂洋过海行程三万二千里。巅波起伏历时40天,留美幼童之船抵达美国
旧金山。在旧金山逗留数日后,30名幼童乘坐3年前才竣工通行的火车横跨美洲大陆。
经过近10天的轰鸣,终于抵达留学目的地——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在旧金山的摩
天大楼前,在飞驰的火车上,30个幼小的心灵除了新奇外,更多的感觉是垂垂老矣的文
明古国与开足马力前进的年轻美国的巨大落差。
在一个30人的小范围内,日夜相处近2个月,又怀揣着共同目标,同坐着一条船、
一列车。试问川沙的曹吉福与嘉定的牛尚周能不相见相识?然而是否一见如故、志趣相
投,我们不能妄下判断,不过新中国《川沙县志》中关于倪家的记述,为牛、曹关系,
也为我们的丰富联想提供了较为有利的佐证。
倪氏先祖是安徽桐城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受《南山集》案株连,被遣至浙
江鄞县,以渔业为生。一次来到川沙白龙港外海面捕鱼,不幸遇到台风,渔船倾覆沉没
,所幸全家得以脱险上岸,从此定居川沙城东北处务农。随着倪家人口繁衍增加,所居
地逐渐形成倪家宅。
倪家后人倪为堂(倪桂珍祖父),生育子女3人,其中长子蕴山,娶徐光启后裔徐
氏为妻,举家迁入川沙城中市街。蕴山幼年读私塾,长大后从事鞋业,后来转业在上海
为外国教士烹饪西餐。约于同治八年(1869年)入耶稣教,不久成为本土牧师,这在当
时的上海乃至中国极为少见。倪蕴山夫妇生育子女10人,长成者仅5人,其余皆夭折。
长子锡令,任牧师;二女桂金,嫁牛尚周(字文卿,曾任江南制造总局帮办);三女桂
珍,嫁宋嘉树,生儿女蔼龄、庆龄、美龄、子文等;七儿锡纯,曾任设于上海的汉治萍
煤铁厂矿公司商务所所长;九女秀珍,嫁温秉忠。
在黄炎培主编的民国《川沙县志》中载有曹吉福传。曹吉福回国后,最初在上海电
报局工作,后来在上海的英国按察署内任职文案,当时英按察使为皇家律师威金生,与
曹共事极为融洽。然而根据《留美幼童记》所述,曹吉福回国后以律师职业为生。曹吉
福夫妇育有三女,长女秀清嫁给上海颜福庆博士为妻;三女儿嫁给本县倪锡纯(倪桂珍
弟弟)硕士;曹氏另有养子霖生,亦留学美国学习军事。
从两部志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曹吉福、牛尚周、温秉忠(第二批留美幼童)与
倪家联姻的事实。曹家三女嫁于倪蕴山之子倪锡纯硕士。曹吉福与倪家从而结成儿女亲
家。倪锡纯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以官费留美,先后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习
,获学士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铁道管理专业及雪拉科斯夫大学桥梁建筑工程专业学习
,均获硕士学位。
牛尚周、宋嘉树、温秉忠分别娶倪家二女儿桂金、三女儿桂珍、九女儿秀珍为妻。
围绕倪宋两家、围绕川沙内史第,已有三位留美幼童与倪家联姻。
世界如此之大,漂洋三万二千里赴美,历时十年三人先后回国,他们或他们的儿女
婚姻竟神奇般地与川沙的同一个家庭交集。是巧合,还是因为同坐过一条船、一列车,
远赴同一个国家求学的经历和相同的价值观使之然,抑或是19世纪末的浦东川沙大地已
能吸引留美归来的游子?笔者不能肯定地回答。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如
果没有晚清留美幼童之举,没有牛、曹同为中国首批赴美学子,那么三位留美幼童共同
与浦东川沙倪家联姻的概率微乎其微。更不会有宋、倪两家的秦晋之好,继之入住内史
第的故事。除了以上的种种因素,自然也离不开倪家大女婿牛尚周的功劳。
不可或缺的牛尚周
有关资料称牛尚周是一位伟大的男红娘。是他,撮合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对
夫妻——宋嘉树和倪桂珍。这对恩爱夫妻,生下了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
宋子良、宋子安6位重要人物。
早在美国留学时,几位留美幼童常常来到宋嘉树的堂舅兼养父开的丝茶店购买生活
用品。接触多了,牛尚周和温秉忠与店员宋嘉树成为好朋友。牛、温俩人常劝宋找机会
到学校念书,将来回国容易找到理想职业。在他们的鼓动下,宋嘉树不愿再当店员,可
是堂舅不同意。后来几经周折,宋终于如愿来到北卡州的三一学院进修。一年后,转学
至田纳西州的范德比特大学神学院。三年后(1885),宋嘉树毕业。此时,该校校长马
克谛耶主教正担任上海美国南方卫理工会布道团的负责人,他要宋回国后到上海传教。
于是1886年1月,宋抵达上海。
刚到上海,宋嘉树在中国人眼里,是穿洋装说洋话的外国人;在美国人眼里,是黄
皮肤黑头发的矮个子中国人。所以小孩叫他“洋鬼子”,大人则叫他“小矮子”。那段
日子,宋嘉树人地生疏,情绪低落,生活中有着太多的不如意。
正在他感到前途渺茫之时,牛尚周像救星一般出现在他面前。昔日的朋友牛尚周已
经从美国回到上海,开初在电报局任职,现在已是江南制造总局的帮办,并且结婚成家
。无巧不成书,后来宋的另一位朋友温秉忠亦娶妻于倪家。牛、温俩人由表兄弟而成为
连襟(有史料说牛、温是表兄弟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温秉忠是一位不可小觑的重要人物。温氏祖籍广东,生于上海。父亲
温清溪是基督教会中的名人,亦是道济会堂、公理会和礼贤会的创办人。从美国回来后
,温先后出任北京海关总局负责人、苏州海关监督等职务和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僚,官至
清政府二品大员,还是受慈禧信任的教育官员,曾二次率团访问美国。正是第二次出访
美国时,他将宋庆龄、宋美龄姐妹俩带到美国留学。
重逢之后,牛尚周逐渐知道了宋嘉树的现状。牛比宋年长,十分理解他的处境,也
相信他的潜力,决定给他介绍老婆,从而改变其处境。牛尚周与妻子商量后决定把姨妹
倪桂珍介绍给宋嘉树。封建的中国,女子从小缠足,然而三小姐桂珍一缠足便发高烧,
于是倪母便不再强求三小姐缠足。可是在那个年代大脚是女子找夫家的绊脚石。桂珍爱
读书,5岁习汉字,8岁上女校,14岁进入上海培文女子中学,17岁中学毕业。在女婿的
极力劝说下,倪家同意了这门亲事。1887年,宋耀如与倪桂珍成婚。
婚后,宋嘉树带着新娘倪桂珍前往昆山布道。1890年,宋氏夫妇迁往川沙城借住内
史第。今日内史第所展出的音像资料中还保存着宋庆龄回忆童年时代在内史第的生活故
事,诉说眼角处伤疤的来历。新中国《川沙县志》也在倪桂珍传中记载:……婚后随宋
氏去昆山布道。十五年同回上海。次年举家迁川沙城,赁屋于内史第西侧(今城厢镇南
市街、新川路交岔口),在此办福音堂……十九年,倪桂珍生女庆龄,后又生美龄。二
女幼时曾先后在其家附近诸氏私塾(业师诸其耀,字文伯)、沈氏门馆(业师朱元襄,
字佐尧,三王庙人)就读。(近年来关于宋庆龄出生地的问题,研究界一直争论不休,
“川沙说”即为其中主流说法之一。)
通过婚姻,传教士宋嘉树就此跻身上层社会,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外加一份丰厚
的陪嫁,这一切正是他在上海打拼所急需的。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加上宋嘉树的个人
能力和倪桂珍的帮夫、助夫,以及与孙中山、蒋介石、孔祥熙的联姻,宋家一跃成为中
国20世纪上半叶数一数二的家庭。
可以这样认为,倪氏家族是宋氏向上攀登至“宋家王朝”的第一个台阶。
偶然中牵扯上的名门望族
历史,往往有诸多的偶然事件所组成。内史第也在偶然中,牵扯上了黄家、宋家、
倪家、胡家(中国著名学者胡适祖上在川沙镇开设胡万和茶庄,其时因遭火焚,一度曾
借居于内史第)等几多名门望族。
偶然中,孩提时代的牛尚周与曹吉福同乘一条船赴美留学;偶然中,牛尚周、温秉
忠在异国他乡与宋嘉树为朋友;偶然中,曹吉福的女儿嫁给了倪家,而倪家的两位女婿
又与曹同是留美幼童;再扯开去,偶然中,曹的又一女儿嫁于闻名于上海滩的颜氏三杰
(即颜家三兄弟:颜惠庆,外交家,曾任国务总理并摄行总统职务;颜德庆,铁道专家
;颜福庆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是中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公共卫
生学家、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在湖南期间曾给毛泽东夫人杨开慧治过病。)之一的
颜福庆。
然而,许许多多的偶然蕴含着其中的必然。上述家族大多信奉基督教,就是当时不
信西教的黄家,也与基督教有着一份至深的关系。1903年黄炎培在浦东新场进行反清演
讲,遭清政府拘捕并将杀头之时,正是基督教上海总牧师步惠廉的鼎力相救才得以脱险
。共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留学文化背景,使他们聚集在一起。家族与家族之间的联姻
,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更为巩固。
今天,主流舆论或民间将川沙内史第定义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浦东的标志和象征。今
天,我们是否还可以说,川沙内史第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浦东的转向点、中西文化的交融
点?
【参考书目】
民国《川沙县志》、新中国《川沙县志》、《大清留美幼童记》(钱钢、胡劲草著
)、《西学东渐记》(容闳著)、《浦东新区地名志》、《顾路志》、《上海通志》等。
s*******w
发帖数: 2257
2
关于"庚款留学生"。
来源: 继开 于 2010-08-14 17:51:04 [档案]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
阅读:1079 次 (3407 bytes)
字体:调大/重置/调小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本文内容已被 [ 继开 ] 在 2010-08-15 08:15:2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
论坛管理删除.
近代史上,中国政府第二次有计划地大规模向海外派出留学生,是本世纪初的庚款留美
学生的派遣。
1900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北京爆发了“庚子之乱”。当时,几十万号称“刀枪不
入”的义和团入京围攻各国使馆。不久,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弃都而逃。
1901年,李鸿章被迫与各国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四亿伍千
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
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
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
来。
1909年、 1910年和1911年,在北京三次从全国招考庚款留学生。当时对考生的要求除
了通晓国文、英文外,还须“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
第一次招考是1909年8月举行的, 630人应考。先是初试,考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
取68人;再复试,分别考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
诸科。连初试带复试,一共考了七八天。最后放榜,录取了47人。
这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同年10月赴美,赴美时,另外加上了3名贵胄子弟,共50人。他
们所学专业大多是化工、机械、土木、冶金及农、商各科。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就是其中之一。
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考试仍分初试、复试。初试先考国文、英文,其中国
文试题古色古香,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而英文试题则颇为时髦:“借外
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复试则考了西洋史、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几何和世
界地理等科。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
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胡适,他当年考了个第55名。同榜
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一年后,即1911年,又招考了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庚款留美学生,一共有63人。
三批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为中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许多
新学科的创建者大多来自这些留美学生。
19ll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也因这一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而又一次中断。
19ll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
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
与此同时,自1912年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渐渐形成了高潮。由吴敬恒、蔡元培、汪精
卫等人组成的“留法俭学会”,利用当时法国因欧战而急需劳工的机会,组织中国青年
赴法,以工求学。勤工俭学的计划立即得到了青年们的热烈响应,赴法人数逐年增加。
到1920年左右,在法的中国学生已达2000多人。
从20年代中到30年代末,中国社会在经过近百年的战乱之后,终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
的时期。…
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
那一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留学事业再一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当年政府留学生派出的
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这种冲击的强烈程度。从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自1932年起,留
学人数逐年增加,并于1935年,达到高峰1033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宣布了留
学限制的暂行办法,留学人数立即锐减,于1941年跌至谷底,全年只有57人。
1942年,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政府开始放宽留学政策。先是废止了留学限制规定,然后
在1944年举行了英美留学奖学金考试。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1946年7月,举行了全国公费留学考试。一时应考者多达4463人。而这一年,留学总人
数也已回升到730人。
但是,紧接着,中国又经历了另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
就要开始。
h***i
发帖数: 89031
3
弱智机器人

主题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庚款留学生"。
: 来源: 继开 于 2010-08-14 17:51:04 [档案]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
: 阅读:1079 次 (3407 bytes)
: 字体:调大/重置/调小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 本文内容已被 [ 继开 ] 在 2010-08-15 08:15:2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
: 论坛管理删除.
: 近代史上,中国政府第二次有计划地大规模向海外派出留学生,是本世纪初的庚款留美
: 学生的派遣。
: 1900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北京爆发了“庚子之乱”。当时,几十万号称“刀枪不
: 入”的义和团入京围攻各国使馆。不久,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弃都而逃。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清朝那些赔款真的赔了吗?宋嘉树有心机吗?
常公最搞的是宋庆龄:一见孙文误终身
如果中国自己出兵把山东从德国手里抢回来,岂不就没54了我看宋庆龄这一生
咸丰的辅政八大臣为啥没能斗过慈禧?zt: 对照原始电报看<历史的回顾>
蒲实:容闳- -耶鲁人,中国人中国的精英集团
大清留美幼童 (转载)马家军为什么和西路军过不去
中国近代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及中国幼童留美运动的帖子合集 (转呵呵,有人贴过吗?老佛爷的历史贡献
讲述中国留美幼童故事的纪录片《幼童》李鸿章和中国海军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宋嘉树话题: 留美话题: 幼童话题: 川沙话题: 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