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 发帖数: 22064 | 1 http://hx.cnd.org/?p=131216
下面是我女儿在高中三年级(2015-2016学年)选修高中《美国历史大学先修课》(AP
American History)时所写的学期论文(junior thesis)。本地高中学生一般公认高
中文科最具挑战的课程就是《美国历史大学先修课》。我女儿总体上比较爱好理工科课
程,对我这个文科专业的父亲来说,总觉得高中文科的课程也是极有意义的。然而我女
儿是一名多年参加体操俱乐部系统训练(每周要有20多小时的体操训练,还要加上外出
参加比赛的时间)的运动员,因此对选修这门阅读量很大的美国历史大学先修课程颇有
顾虑。我考虑到这门课程的对女儿的阅读,思维和写作都有很大帮助,就极力鼓励她选
修这门课程,并且“保证”如果学期成绩只能获得B也不会有所“责难”。最后女儿“
不知深浅”地选修了这门高中文科重头课程,即使在就读期间她还一直有点“耿耿于怀
”。
这门美国历史的大学先修课的教师是一位从非洲移民过来的具有博士学位的50多岁的教
师,该教师虽然在美国生活数十年,但是他的英语口音仍然比较重,虽然女儿说她并不
觉得理解老师的讲课有何困难,但是对他的幽默感不是能够完全理解和欣赏。我们为此
略感遗憾。
女儿在学期初选择论文题目时颇费周折。她最后考虑了两个论文题目,第一选择的题是
“肯尼迪总统的古巴导弹危机对策”,第二选择题是美国的早期华工历史。作为一名华
人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我当然是倾向第二个题目,并且极力鼓励女儿选择第二个题目
。最后女儿有点拿不定主意,我提议说去和任课老师商量,听取他的意见。我当时就有
一种预感,作为一名移民来美国的教师,他很有可能会鼓励女儿采用第二个题目。果然
,不出所料,他认为女儿的第二个选题很好。我主动和女儿交流了我对美国早期华人移
民的看法,有时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些“愤愤不平”的情绪,几次交谈下来,女儿有点
不耐烦了。她告诉我说:你一讲到这个题目就有点“激动”。她甚至夸张地模仿我在讨
论这个话题时的那种语气。她说“我是要写历史论文,我不要像你这样激动…。”
我生怕我的观点使她感觉到我的观点是带有“偏见”的。我就设法用比较中性的观点来
和她探讨这个问题。但是我很快意识到我在这个题目方面的知识是有限的,或许还真是
有点偏见的,因为我主要是从中文的书籍的阅读中获得的这方面的知识。我稍微查看了
一下有关这方面的英文书籍,我看到了《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的作
者张纯如(Iris Chang: 1968-2004)在她去世前的一年(2003)出版了《美国华人:
口述的历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我初步看了一下
这本书的评价,我觉得只要女儿能够在写论文时阅读了这本书,我就不在乎她最后所得
出的结论了。我赶紧帮女儿在网上订购了这本书,并告诉她一定要把这本书作为主要参
考书籍之一。女儿翻看了这本书之后同意了。这样我就放手地让她自己去考虑如何撰写
这篇论文了。
女儿最后的论文完成也是比较拖拉和艰难的,作为一篇大学先修课的论文也是不太合格
的,不过这也早就在我的预料之中。我当年就读研究生时第一次写论文时也是“难产”
。实际上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任何论文的写作都不是易事。女儿的这篇论文字数估计
还没有达到任课老师的要求,内容和论述读起来也是比较肤浅的,因此得到了“B”的
成绩值得庆幸的。但是当我认真读完这篇文章时,我还是从中感受到了它的价值。我觉
得自己虽然也算是对美国早期华人的历史比较关注的,但是女儿的这篇论文还是使我增
长了知识,受到了启发,特别是对美国的“本土主义”这种思潮的历史和现实影响有了
一点新的认识。作为第二代的华裔,女儿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了美国早期华人的
历史知识,并能够通过思考和学习比较理性地讨论了这个主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结论。
为此,我觉得女儿上这门美国历史的大学先修课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看完女儿的这篇论文后我真诚地对她说,你的这篇论文比爸爸来美国这么多年所学到的
有关早期华人移民的知识还有丰富。当然,女儿要真正对美国华人历史的深刻理解还要
有待时日,书本知识的积累和真正意义上的领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对在美国出生
成长的女儿我就不奢望她会和我同样“刻骨铭心”的看待美国早期华人的历史问题。
我的中文翻译是尽可能忠实于这篇文章的英文原文,并保留了原文的全部英文参考书籍
目录。原文中有些词语的选择还是值得推敲的:如对“(华人)移民”和“(华人)劳
工”的这两个含义不同的词语并没有做出比较细致的和严谨的定义和区别。我以为这两
个词语意义上的“混淆”实际上也就是涵盖了早期华人移民(或劳工)所面临的两难选
择的处境。我和女儿谈到了这个问题,她说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对她而言,我感
觉进一步的探讨对她而言从时间上和写作上来说都是勉为其难了。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向英才早逝的张纯如(Iris Chang)女士表示我最深切的怀念和崇
高的敬意。
**********************************
19世纪中国移民应对美国本土主义的策略
-沈茂(Amy Shen)
Chinese Immigrants Dealing with American Nativism in the 19th Century
*前言**
这篇论文讨论19世纪中叶在美国的经济动力驱使下来到美国的中国移民所面临的社会和
法律的挑战,他们所采取的相应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以及这些策略的有效性。第一批
中国移民是在十九世纪中叶(1850年前后)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开采金矿的。在接下来的
数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并参与了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钱的
建筑工程。当地的雇主招募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劳工勤奋工作和安
分守己的声誉,同时又可以支付他们比大多数白人劳工更低的报酬。
随后,白人工人开始觉得这些数量不断增长而且勤奋工作的中国劳工会给他们带来了威
胁,也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慢慢地当地的社会公共机构如学校也开始加入歧视中国
人的行列。此外,许多白人所拥有的企业拒绝为中国人服务。大部分的反中国移民的情
绪被这种保护本土居民利益的“本土主义”(nativism)思潮所激化。此外,当时的加
州立法机构顺应了当地白人选民的排外恐惧心理(xenophobic concerns),通过了限
制和歧视中国移民的法案,使中国移民的生活更加困难。中国移民使用各种策略来应对
他们所面临的被本土社会边缘化的局面,结果是好坏参半。这些策略中最有效的是建立
唐人街(Chinatown),也可以称之为华人移民的海外之家。华人移民的这种努力就是
试图把他们的故乡带到新世界。这一策略协助了中国移民过渡到新世界,但也延长了他
们适应主流社会(mainstream)的过程。
**到新世界寻求机会**
19世纪上半叶清朝见证了中国经济恶化和社会制度面临崩溃的局面。随后,越来越多的
中国人就开始寻找出路,逃离这种不堪谋生的社会状态。当时中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因素
是始于1839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为自己当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的逆差心怀不满,为此试
图使用武力贩卖鸦片而打开中国市场。一旦中国平民沉迷于毒品,英国就能保证赚取利
润,而且财富会像以往那样单方面流向英国。中国政府试图抵抗英国,但是他们根本不
是世界上最强海军的对手。鸦片战争延续了三年,并在1842年以两国签订“南京条约”
而结束。这个条约使中国付出了屈辱的代价,其中不利中国的条件包括中国被迫开放其
五个港口用于通商贸易,巨额战争赔款使中国政府经济上深陷债务。为了支付鸦片战争
的赔款,中国政府增加了税收,主要是针对那些低下阶层,包括小农场主和农民。税收
的增加,加上原先存在的政府腐败,导致了社会劳动阶层的强烈不满情绪。
始于1850并蔓延到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国中下阶层的的不满和焦虑在太平天国内战中进
一步凸显出来。太平造反军队在洪秀全这个基督教徒的领导下,希望推翻不公正的清朝
皇权政府,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贫穷和中下阶层的追随者。这些人发现了他们不可能支
付如此高昂的税收之后还能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贫困农民也离开他们的家园,去寻
求一个更好的生活。
从16世纪开始,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省已经凭借其海上贸易而兴盛起来。广东省的
省会广州是一个商业繁华的港口城市,并有广泛的贸易网络。广东省的农田植物只能带
来可怜的一点利润,迫使大部分人口寻求第二职业来谋生。因此,在广州一个具有专业
技能的中产阶级崛起了。这个职业阶层包括了教师,医生,商人和其他行业。然而,在
1842年,《南京条约》导致当地市场受到西方商品充斥,损害了国内企业。因此,这也
就使广州地区的居民成为最愿意,也最有交通资源去穿越太平洋移民到美洲大陆。
**本土主义(nativism)和对外他人的歧视**
与此同时,本土主义在美国随着欧洲的移民的涌入而逐渐形成。尤其是大量的爱尔兰东
部和德国中西部地区的移民也在19世纪初期和中期移民大量涌入到美国,寻求更好的经
济机会和谋生环境。许多当地更早移民并定居的劳工认为这些新移民对他们的社会和政
治安全构成了威胁,并极力阻止他们行使政治权利。当时本土主义情绪非常普遍,以至
在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一个以反移民和反天主教的第三政党,也就是“美国党”(
American Party),它的绰号叫“一无所知”(Know Nothing)。这个党的成员企图延
长入籍期和限制移民的政治权利。虽然这个“美国党”不久就在选民中失去了吸引力,
但是它影响了当时主要政党有关移民的立法。大多数美国党的成员和理念最终被共和党
所吸收,他们反移民的政策和立场影响没有完全消失,并在以后的很长的年代里继续影
响制定有关中国移民法案。
当第一个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黄金的新闻在1848年传到中国的海岸时,中国人,特别是
在广东的居民被这个消息所激奋和期望。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的机会,一个帮助改善家庭
的财务状况的机会。在其后的两年中,成千上万的中国移民越过太平洋,大部分到达了
旧金山市,一个贸易和创业的中心。大批移民的结果是,旧金山人口人口从1848年的5,
000增加到1850年的30,000, 两年之内旧金山人口翻了六倍。
第一批到达美国西海岸的中国移民在这个主要是由外国移民人口组成的城市里受到欢迎
。通过出入境管理程序后,中国的移民脱掉了自己身上传统的长袍,换上了美国像牛仔
裤和靴子这类劳工服装,直奔金矿。然而,随着中国移民的大量涌进,并获得了成功,
中国劳工“接受低工资,干活勤奋且善于学习”的声誉慢慢传开了,他们变得更容易被
雇主聘用。不久,当地白人对早期华人移民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开始转变了。
勤劳的中国工人的成功使当地的白人工人产生怨恨情绪。他们开始觉得中国移民威胁到
他们的工作保障,并由此产生敌意。在现实中,中国只是比白人矿工更勤奋,更希望遇
到好运,并挖掘到金子。本土主义情绪导致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即移民矿工抢劫了本来
是理所当然属于美国人的黄金。正如19世纪70年代后期一个中国矿工所描述的:当时的
加州白人“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族裔群体和一个州的权利被轻视了,他们的社会利益和生
活必须也被忽视,所以他们可以用鄙视的态度来看待外来移民。”(译者注:这个引用
的中国矿工所讲的英文原文中有一些错别英文词和语法错误,但是这些语言现象无法翻
译和表达出来。)
随后,本土主义者开始反感并歧视中国工人,对本土主义者来说这些中国移民比欧洲移
民更像是“外国人”。中国移民的体型和文化的差异加剧了原先早已存在的以经济基础
的恐惧心理。其结果是,中国工人经常被本土主义至上的白人工人殴打和抢劫。对中国
劳工的其他恐怖行为还包括烧毁他们的房屋,并随意开枪射击。1887年的蛇河大屠杀(
Snake River Massacre)就是一个描述了中国劳工残酷经历的例子。在这个大屠杀里中
31中国矿工被抢劫杀害,甚至他们的尸体被肢解。凶手被找到送上法庭后,他们被陪审
团宣告无罪。不幸的是,这样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事实上,当地人普遍认为中国人
是劣等的。加州州议会矿工和矿业委员会曾宣称,中国人留在美国“是一个极大的道德
和社会罪恶,是一个美好脸庞上的一个不堪入目的疮疤,一个政治机构上的烂疮。总之
,中国人是令人讨厌的。”(the Chinese “presence [in the US] is a great
moral and social evil-a disgusting scab upon the fair face of socity-a
putrefying sore upon the body politic-in short, a nuisance.”)
就这样,本土主义者的情绪进入了加州州议会。1852年加州州议会通过了外国矿工税。
这个法案要求所有外国出生的矿工每月要支付20美元以保有继续开采矿山的资格。但是
事实情况是加州刚刚于1850年建立,它在税收制度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法院和执法体
系来保障实行。因此,政府执法行为中的腐败十分普遍,尤其是在税收制度方面,税收
官员使出各种肮脏的手法从外国矿工身上收钱。通常情况下,税收员能够利用矿工欠缺
的英语能力故意开出无用的收据,随意更改许可证日期,或者谎骗矿工他们还没有支付
特定的月费。在这种方式下,许多中国移民被剥夺他们的黄金开采许可证,因此他们不
得不回到旧金山。这时的旧金山作为一个城市已经拥有各式各样的机构和众多的中国商
人。为了避难和寻求谋生机会,华人劳工不断涌进了旧金山,也为中国城的发展作出了
巨大贡献。为了阻碍中国移民的涌入,1852年加州又通过立法对那些帮助中国移民跨越
太平洋的商家额外增税。这样帮助移民的运输船船长通常也会以此增加移民海运费用,
所以移民最终为此付出代价。他们缴纳的税收用于资助公共的医院和学校。具有讽刺意
味的是,中国移民往往被剥夺享受这些社会服务的机会。
**应对策略求生存**
中国矿工为了应对疏远隔离,以及各种类型的种族主义暴力行为,他们经常在工地住在
一起,往往挤在一个小帐篷里。中国人对逃避税收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在中国就已经有
经验了。中国移民建立的定居点连接在一起,当收税人员赶到村里时其他定据点就会及
时得到通报。即便如此,绝大多数中国工人并没有在金矿发现和开采方面获得成功,他
们被迫到别处找工作。
随着金矿开采工作慢慢减少,许多中国劳工就到其他地方的农场,工厂,以及最重要的
是,到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建设工地寻找工作。除了以前雇来的矿工,数以千计的中国
移民过来后形成了新的一波求职劳工。中国劳工是雇主最欢迎的廉价劳动力。一个
Mission Woolen Mills的制造商说,我们支付白人工人的工资是中国工人工资的两倍。
在铁路建筑工地上,中央太平洋公司(the Union Pacific)从加州的萨克拉门托(
Sacremento)开始向东修建铁路,与联合太平洋公司(Union Pacific)正在建设的铁
路相连接。 中央太平洋公司刚开始时主要招收爱尔兰工人。但是这些白人工人的行为
举止比较粗野,拿了钱就走人,又是动不动就要罢工。对此,中央太平洋公司雇用了数
千名中国工人,同时告诫这些白人工人,你们不是不可替代的。正在罢工的白人工人立
即停止罢工,因为他们知道铁路公司可以以更低的费用来继续雇佣移民工人来取代他们
。相比于开采黄金,铁路建筑工作是更加危险。由于使用炸药来清理山脉通道,在山区
工作时还不得不应对经常发生的造成生命危险的雪崩。
日趋严重的情况最终导致中国劳工也开始罢工。但是这些罢工的结果基本上没有产生积
极的影响,因为雇主通常以各种方式惩罚中国劳工。一个很好的实例就是发生在1867年
的夏天。当时中国劳工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条件而举行罢工抗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
提出的每月工资增加4美元,也就是每月的工资是$ 35。但是中国工人并不满足于此加
薪,他们要求每月的工资增加到45美元。 1867年6月25日,中国工人开始罢工,引起了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董事会的注意。此外,中国工人也要求在危险隧道较多的地段工作
日时间每日不多于10小时。然而,与白人劳工不同的是,中国劳工只是使用了非暴力手
段抗议。正如工程承包商查尔斯·克罗克说,“如果是白人工人,这个数字不是一个问
题,我们也无法控制他们。” 这意味着中国劳工的申述并没有受到重视,只是因为他
们不是白人。所以克罗克干脆断绝供应到营地的食品和物资。他一个星期后回来告诉罢
工的中国工人:如果你们现在回来工作,你们只会被罚款一个月工资。这些又累又饿的
中国劳工就停止了罢工。
美国国会在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完全禁止所有中国人移民美国,此时美国的本土主
义思潮也到达了顶峰。同时1882年的排华法案也阻止了已经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获得美
国国籍。最后,法律禁止中国民工的家庭成员移民美国。该法案是美国国会第一个以种
族为基础来确定加入美国国籍的法案,这个法案也为美国政府在处理移民人口方面开启
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先例。
然而,本土主义论者对中国移民的非议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中国劳工和移民绝大多
数是由年轻人组成,他们很贫困,并也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赌博和吸食鸦片等等。
晚上在帐篷里,许多白人矿工也抱怨中国民工的粗暴和吵闹的音响。由于高度不平衡的
男女性别比例,中国民工帐篷里还有妓女光顾。这就引起一般社会对于中国民工,特别
是中国女性的大量批评。厌恶中国女性最早出现在旧金山,当地的报纸描述“东方习俗
……在加利福尼亚州中国女性带来的恶劣影响”,“毒化本地社会的道德风气。” 诚
然,这些坏习惯也取决于中国民工本身的长期打算,他们缺乏努力与美国文化同化,对
美国文化也缺乏吸引力,事实上,当时大多数中国工人没有打算留在美国,大多数只是
希望赚到足够的钱寄回家,最终回到中国落叶归根。这些意图也解释了中国移民男女性
别比例失衡等问题,因为很少有男人在美国成立自己的家庭。因此,许多中国劳工甚至
没有考虑与主流社会同化,这样就进一步延长了被主流社会排斥的时间周期。
**六家公司及其与唐人街角色**
虽然中国劳工移民通过各种应对机制来应对他们所面临的偏见和恶劣环境,建立唐人街
这样的社区定居点可以看成是中国移民对付本土主义思潮和行为的最有效策略。中国移
民建立的的第一个这样的社区就是位于旧金山。旧金山的唐人街就是在六家当时比较成
功的中国商业机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它们是:Ming Yung, Hop Wo, Kong Chow, Yung
Wo, Sam Yak, 和 Yen Wo。它们被合称为“六家企业”,这些企业同时也发挥移民慈
善组织的功能,并帮助华人民工与主流社会沟通。这些富裕的华人商业公司在华裔民工
的的生活中发挥出显著的效用,如帮助新移民找食宿地,并在求职方面提供帮助。作为
回报,这些新移民加入这样的自救自助协会,并缴纳会费,这也有助于该商业公司所经
营的社会服务机构。
六家公司也出资帮助唐人街的公共建筑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如中国传统的剧院,在那里
男人们可以去参与一些传统的娱乐,有些机构也被称为“公所”,在那里人们也可以去
做祷告和祭拜。中国城也有自己的邮局和医院,因为当时许多白人拥有的企业拒绝为中
国移民提供服务。此外,六家公司帮助华人的葬礼,这是一种很得人心的民事礼仪服务
,特别是帮助把遗体运送回他们的家乡。这些多项华人社区的服务资源也帮助六家公司
在中国城树立自己的名声并广泛受到尊重。除了六家公司的帮助,唐人街还提供了一个
市场使许多移民拓展自己的企业,如土特产杂货店,餐馆服务,家庭食物和茶馆。当时
唐人街普遍缺乏做家务的妇女人,在旷野的西部清洗衣服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这也使
中国的劳工得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地方。此后也导致在唐人街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为众人
服务的洗衣房。
旧金山唐人街的这六家公司还担任解决法律纠纷等问题和促进华人本土社会的和解。当
时的加州法院系统还是初建时期,六家公司还寻求解决华人移民的地方纠纷。有一个例
子是,1853年,六家公司的联合法律顾问委员会出席了加州采矿和矿山利益听证会,他
们抱怨说: “他们的证词被法院排除在外……而同时加州政府根本负担不起他们华人
利益的保护。” 为了换取法律上的平等,法律顾问只得为华人付出更高的牌照税。正
是这些原因,这六家公司也是对中国移民在司法系统方面提供了法律支持。
除了这六家公司,唐人街还有根据家族村落血统而成立的地下的松散的团体,它们也对
扩展了会员之间的联络和互通友情很有帮助,并且帮助新移民获得合法移民文件和社会
服务。因为当时的法律在排华法案生效之前是对移民规定并不严格。在另一方面,有些
团体不是公开出现的,有些是由来自其他协会开除的成员的秘密组成的社团。有些团体
甚至从事商业犯罪,如进口妓女,但仍然在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服务方面帮助自己的会
员。在加州的排华法案的通过之后,这些团体开慢慢开发了非法移民的业务,它们在华
人社区中的影响相应增长了。
**唐人街及其遗产**
如今,位于旧金山的中国城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并继续担任其初始
的华人移民垫脚石作用,特别是帮助那些许多教育程度较低的中国新移民在美国社会的
生存。然而唐人街在庇护华人新移民免遭本土主义思潮的苛刻措施时,也使他们无法很
快加入主流社会,并延长了他们主流文化的适应期。今天,美国仍然是文化熔炉之地,
怀有本土主义思想的公民继续认为带有不同文化的种族移民是难以接受的。虽然在过去
一个半世纪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那些外来族裔的美国公民继续面临来自深信本土主义者
公民的歧视。研究诸如美国排华法案可以解释许多影响至今的政治思想,如未来的总统
候选人之一支持的限制穆斯林民族法令的可能性。总而言之,本文提供了深入了解美国
的文化多元化,以及多种族中,如华人的传统与本土主义的信仰是是如何互动,冲撞,
以及由此产生的应对措施。
参考书目:
Newman, John J., and John M. Schmalbach. United States History: Preparing
for the Advanced Placement Examination. Third ed. New York, NY: Amsco School
Publications, 2015. Print. BL
◾This reference sourc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legislation
concerning Chinese immigration.
“Political Party Timeline: 1836-1864.” PBS. PBS, n.d. Web. 15 Feb. 2016.
◾A web page that chronicles the rise and fall of past political
parties.
Salyer, Lucy E. Laws Harsh as Tigers: Chinese Immigrants and the Shaping of
Modern Immigration Law. Chapel Hill, NC: U of North Carolina, 1995. Questia
School. Web. 2 Nov. 2015. BLBibliography
Brinkley, Alan. “The Conquest of the Far West.” American History:
Connecting with the past. Boston: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12. N. pag
. Print. BL
◾This referenc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experience that the
Chinese immigrants had in America.
Chang, Iris. 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New York: Viking,
2003. Print. BL
◾A historical narrative that chronicles Chinese accomplishments while
also considering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history.
“Chinese Im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s – 1866–1898 –
Milestones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Chinese Im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s – 1866–1898 – Milestones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n.d. Web. 02 Nov. 2015. ART
◾This source examines the US political scene and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ese government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1866-1898).
“The Chinese Workers’ Strike.” PBS. PBS, n.d. Web. 10 Mar. 2016. ART
◾This web page details the events of a Chinese strike on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in June, 1867.
Coolidge, Mary Elizabeth Burroughs Roberts Smith. Chinese Immigration. New
York: H. Holt, 1909. 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 Web. 3 Nov. 2015. BL
◾This book discuss the one “American Public Problems”— Chinese
immigration. It goes in depth on the periods of open immigration,
restriction and exclusion, and competition and assimilation.
Li, Tien-Lu. Congressional Policy of Chinese Immigration, Or, Legislation
Relating to Chinese Im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Diss. Vanderbilt, 1916
. Nashville: Publishing House of 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 1916
. Web. 10 Dec. 2015. ART
◾This book discusses the legal actions taken on Chinese immigration
and how the era shaped future immigration policies.
Shearer, Frederick E., and J.R. Bowman. The Pacific Tourist. J.R. Bowman’s
Illustrated Transcontinental Guide of Travel, 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Pacific Ocean … A Complete Traveler’s Guide of the Union and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s … Frederick E. Shearer, Editor … New York: J.R. Bowman,
1882-83. 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 Web. 3 Nov. 2015. PS
◾This is a traveler’s guide published in the 19th century that
introduces the developing western lands and history. It mentions the Chinese
work on the railroad as well as observations on Chinese culture and
behavior.
Wantor, J.A. “J.A. Wantor Letter to Father and Mother.” Letter to J.A.
Wantor’s Father and Mother. 20 Mar. 1879. Berkeley, CA: Bancroft Library, U
of California, n.d. N. pag. 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 Web. 3 Nov.
2015. PS
◾A letter written by a Chinese worker to his(most likely)parents
concerning the gold rush and political feelings from newly proposed state
Constitution.
The Wide West [San Francisco] 25 Dec. 1854, Illustrated Holiday Edition ed.:
1, 5+. California Digital Newspaper Collection. Web. 6 Dec. 2015. PS/ART
◾A historical newspaper with some articles detailing some
peculiarities as well as odd and disgusting habits of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