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d******a 发帖数: 32122 | 1 原标题:袁世凯,保定新式教育的拓荒者
据武书连版《2015中国大学评价》,河北省只有燕山大学、河北大学入选百强,且排名
靠后。而百年前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我省新式学堂、学务资产数均居全国之首,并
多有创举——
极其重视师资队伍培养,“择优续派赴日,留学广岛高等师范,以备教员之选”
你知道吗?袁世凯在保定开设全国最早的近代省级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司”
■核心提示
戊戌告密、“二十一条”、 复辟帝制……袁世凯作为极具争议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
上多次扮演不光彩的角色。但在1901年至1907年任直隶总督期间,他在保定创办了北洋
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保定军校前身)、直隶农务学堂(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等诸多行业
的新式学堂,并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儒家学者办的学堂,主讲儒家经典。而当今中国社会的教育模式则
来自西方,在二十世纪初均被称作“西学”或“新式教育”。今天司空见惯的事,在二
十世纪初却是一个创举,而备受争议的袁世凯,正是这个“窃国总统”,却给保定新式
教育带来第一缕曙光。
1 新式学堂全国最多,当时十倍于江苏
由于20多所高校聚集,保定市被誉为“大学城”,保师附校原校长,86岁的董金义研究
保定近现代教育多年,他说,其实这个称号早在百年前就已经属于保定了,只不过当时
叫“学生城”。当时,诸多新式学堂扎堆建在保定,与袁世凯有密切关系。
袁世凯1901年接替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他将教育不发达看做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彼何以治,我何以不治?学术为之也。”清末虽然各地出现了一些新式学堂,但数量、
规模远不能和私塾相提并论。为此,袁世凯于1901年向清政府提出了6条教育新政,包
括:仿照国外学校广设新式学堂,设置军事学堂,选拔官吏学习西方政治历史等。
他还邀请具有创办新式学堂经验的严修领导全省教育工作。严修为光绪年间进士,曾自
费游学日本,回国后一年间就在天津兴办新式学堂10余所。因此,袁世凯请他抓紧在直
隶省创办新式学堂。
到1907年袁世凯离任直隶总督时,学部统计当年直隶省办有专门学堂、实业学堂、师范
学堂、女子学堂等8723所,学务资产480万两白银,均居全国之首。形成了小学、中学
、大学较完备的教育体系。
而据1909年底的统计,“苏属地区,共有新式小学校800余所,而私塾则达7000余所,
几九倍之。”就新式教育来讲,现在教育发达的江苏省当时是远远落后于我省的。
2 鼓励留学,直隶省留学生领“秀”全国
因为新式学堂师资严重缺乏,也促使袁世凯在任直隶总督后,不断选派人到日本经纬学
堂速成班学习。他也认识到速成之师是“急于造就师资起见,不能备将来之用”,主张
“择优续派赴日,留学广岛高等师范,以备教员之选”。
1903年,袁世凯就在北洋大学堂中选出王宠惠等8人赴美留学,这是新政期间中国派出
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此外,他还鼓励自费出国,以解当时因财政窘况而无法扩大留学
规模的现状。正是在袁世凯的不懈努力下,这一时期由政府派出的公费留日学生中,直
隶地区所占比例很大。1903年,全国官费留日学生279人,直隶一地就为60人。
3 多方筹款,并首捐银2万两带动官绅捐款办学
与宏伟的校舍、数量居全国之首的学校相对应的是,当时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巨大。1900
年庚子事件后,清政府需赔偿列强白银4亿5千万两,各省要分担赔款,1901年,直隶省
库仅剩白银18.5万两,洋银4万两,袁世凯曾说:“学堂经费急难筹措。”这一困局早
在光绪二十九年颁订《学务纲要》时即已见端倪:“此时各省经费支绌,在官势不能多
设。”足见财政经费的紧缺。
为了兴办新式学堂,袁世凯一方面从各项捐款、原有学产中争取官款支援,如挪用直隶
省22万余两白银办公经费建保定军校,一方面组织劝学所广泛宣传,鼓励集体或个人办
学,他本人首捐银2万两,在他的带动下,直隶官绅捐款办学者络绎不绝。
4 创设全国最早的省级教育机构——学校司
在教育行政管理上,袁世凯也多有建树。
1902年4月袁世凯在保定奏设了全国最早的近代省级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司”,内
设专门、普通、编译3处,各置总办1人,外附收支、稽查两处。学校司比中央教育行政
机关“学部”的设立(1905年10月)还早3年半。
此外,中国虽有地方学官但无实质性的地方教育主管机构。而作为最早的地方教育主管
部门的劝学所,正出现在1905年袁世凯任总督时的直隶。由于直隶劝学所成效显著,
1906年5月,学部根据直隶省经验出台了《劝学所章程》,在各省推行劝学所制度,要
求各厅、州、县应各于本地择地特设公所一处。劝学所实行学区制,境内划分若干学区
,一区之内少则二三村,多则十余村。这一创制事实上也改变了中国千余年来在县以下
不设治的传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