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s******n 发帖数: 518 | 1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meisner/mao_china_and_after
_23.htm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 目录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毛泽东时代的遗产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赢得全国政权后曾许诺要进行两场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跟随其
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新马克思主义统治者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蒋介石的国民
党政权遗留(实际上尚未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1950年代初,共产党人迅速将腐朽的
、四分五裂的旧中华帝国改造成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亿万中国人有了强烈的民族认同
感和社会责任感。随着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的结束,长期停滞的土地革命划上了句号
,最终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消灭了腐朽的地主阶级,绝大多数中国人民从传统形式的经济
剥削和社会压迫中获得了解放。共产党实现了国家领土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府
和统一的国内市场,废除了农村前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为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条件。辽阔国土上蕴藏的巨大人力和物质资源,现在可以用来实现落后的、停滞不前的
经济发展,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
国民党的创建人、有“国父”之称的孙中山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曾提出他的奋斗纲领:国
家统一,民族独立,“耕者有其田”,发展现代工业。人民共和国初期取得的成就,正
是孙中山为之奋斗的目标。共产党完成了孙中山未竟的事业,他们可以当之无愧地宣布
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位最杰出人物的合法继承人。1950年代初,毛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如毛在1949年自豪地宣布的,长期(直到不久前)置身于最
悲惨、最贫穷的国家之列的中国,确实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今天,它作为一个独
立的、强大的和迅速现代化的国家屹立于世界。
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阶段,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革命的传统模式。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是在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进行的,软弱的中国资
产阶级在中国大陆的成员,既不是这场革命的领导者,也不是受益人。此外,西方资产
阶级革命的典型特征,是创造有利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
革命并非如此。城市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农村的个体农民所有制,无论在规模和存在
的时间上都受到限制,这些限制是由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目的是废除私有财产——
统治的国家强加的。在北京的共产党领导人认为资产阶级革命阶段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
完成(现在看来为时过早)后,他们毫不迟疑地开始了第二场革命。1953年,在人民共
和国成立刚刚四年之际,便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但这是在经济发展水平
低下、物质匮乏和贫穷的条件下开始的过渡。在毛时代其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继续革
命”理论的指导下,他们同步进行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建设。
许多研究者认为,毛时代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追求工业现代化的手段与社会主义目标
的统一。毫无疑问,这是毛的目标,也是毛主义的主张。但是到最后,毛泽东在经济现
代化上的成就远远胜过他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成就。当然,这种看法与现在流行的观点
是不一致的,流行的观点是,毛为了“意识形态的纯洁”而牺牲了“现代化”发展,毛
晚年为了无谓地追求社会主义精神乌托邦,忽视了发展经济。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历
史事实,历史记载表明,毛时代是一个迅速工业化的时代。在毛之后时代对毛时代的经
济发展的批评,主要是针对其经济发展中的缺陷,而不是肯定其成就。批评家们承认,
在毛时代,工业总产值增加了38倍,重工业增加了90倍。尽管中国的工业基础原来就十
分薄弱,由于外敌入侵和内战的破坏,工业产量在共和国成立时不及常年的一半。但是
,从1952年(工业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到1977年,中国工业产量以年平均11.3%
的速度递增,在现代世界历史上,与任何国家在类似的发展阶段上相比,中国的发展速
度都是惊人的。[1]在毛时代,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提高到50%以上,
农业产值的比重从58%下降到34%,[2]正如一位著名的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所说:
工业份额在国民收入中如此迅速增长(几乎是30%)的现象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在工业
化进程的最初40至50年中,英国的工业产值的比重仅仅上升了11%(1801—1841);日
本是22%(1878/82—1923/27)。在战后新典的工业化国家中,也许只有台湾在这方面
的发展速度才可与中国大陆相媲美。[3]
中国从一个基本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相对的工业化国家,反映在与现代化相关的产品的
生产大幅度增长上——至少是在“信息社会”前。从1952年到1976年,钢产量从130万
吨增加到2300万吨;煤产量从6600万吨增加到4.48亿吨;发电量从70亿千瓦/小时增加
到1330亿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几乎是零到2800万吨;化肥产量从20万吨增加到2800
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加到4900万吨。[4]到1970年代中期,中国能够生产喷气式
飞机、重型拖拉机和远洋轮船,中国还能够制造原子弹和洲际导弹,在成功地进行了首
次核试验六年后,中国于1970年发射了人造卫星。
工业化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毛时代,虽然仍有占人口的75%、约四
亿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工业劳动力从1952年的300万增加到1970年代中期的5000万
,这一数字包括在农村小工业化政策指导下,成为社办或队办工厂工人的2800万农民。
此外,在与工业关系密切的交通与建筑领域中,有2000万工人。[5]中国还建立了一支
新型的技术知识分子队伍,中国的科技人员从1949年的区区5万人(1952年为42.5万人
)增加到1966年的250万人,1979年达到500万人,其中99%是1949年后培养起来的。[6]
毛时代还兴建了巨大的灌溉和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对1980年代初期农业生产的发展高潮
起了重要的作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