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r*****4 发帖数: 42 | 1 新文化运动的起源考证-新文化运动起源于北洋政府袁世凯的中华文化再造
新文化运动是1914年左右在当时的文化中发源于北大,在 陈独秀 ,胡适, 刘师培这
些北大教授为主体的三派代表的大知识分子文人挑起的关于国体 政体和 民粹的大论战
,进而引申到民间小知识分子和学生, 引发了自由思想的反思和进一步的学生追求自
强独立的文化运动。
一 历史背景:
实际上,从思想发展观来看, 新文化运动的广义起源应该是1903年左右留日派学生和
保皇党在日本东京宣传革新思想而开始萌芽的。期间经历了,保皇主义,无政府主义
三民主义 共和女权主义,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探讨。19世纪初期,大清渐衰, 经
过甲午战争,北洋海战, 八国联军入北京, 中国开始反思富国强国之路。军阀们如北
洋军阀和各地地方巡抚势力开始招兵买马,革命军风起云涌。革命党人也在筹备组建军
队。而文化界这出现了革命者和文人相结合,名家士人辈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 洒
鲜血。文化名人如 章太炎, 陈独秀,刘师培, 蔡元培,章士钊,则在是思想阵营上
树立了文化的大旗, 以笔为刀,其中章太炎, 蔡元培和陈独秀作为光复会的创建人物
,对于孙中山等一届同盟会只懂革命, 只搞政治的革命者是看不入眼的。在光复会旗
下, 文化大师们成立了 恒报, 天义报,俄事警聞等期刊大力介绍先进思想和民族共
和意思。作为推广白话文期刊的陈独秀,是进行民智启蒙的先驱者。在当时,由于文言
文需要有一定的私书功底和旧文学功底才可以适应, 犹如中国的拉丁文, 成文上层人
士的掌握的工具, 造成中国人文盲率很高,普通群众无法获得知识,很多基础群众只
能通过一些戏曲或者说书的来获得历史文化知识。所以他们的影响力更多的是在社会高
层和士大夫阶层。那时革命大营分为欧美归来的首领 孙中山,黄兴的同盟会和旅日代
表江浙人士成立的光复会。光复会的代表人物是章太炎, 陶成章,蔡元培,其中骨干
分子是刘师培。随着清朝政局不稳, 1911年南昌首义的发生,这些文人名士的中心才
转到革命议题上去。经历了辛亥革命, 推翻清廷并且中国的北边是北洋政府,南边是
革命党人控制的军阀混战的南方各省政府,中国出现了先秦时期的战国局面。各路文人
为了明主而积极进言, 可以说是当时的热血青年遇见了一个扬名立万的好时候。
二 政治背景
新文化运动避不开北洋政府,在1914年, 经过辛亥革命,清廷下位,民国政体渐稳,
作为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需要更大的权利来面对来自南方的革命党和南方地方军阀的威胁
, 国会和议员已经成为总统的掣肘。 袁世凯需要更大的权利才能完成统一, 进行南
伐并且扩展疆土,他需要达到当代汉武帝那样的一代明君。要想达到此伟业,袁世凯在
密谋帝制。在进行逐步思想调研后,袁世凯认定只有帝制才能就中国。由于又处于一个
思想冲撞时期, 各路人士开始站队,文化界的 章太炎 黄侃 本来在政府担任职务的,
也远离袁世凯而避之, 而军界的革命党人蔡锷等开始讨伐之, 而其他的小知识分子则
持观望态度。袁世凯退位后,北洋政府继续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并且有着完备的宪法和
国会。而纵观同盟会国民党渗透并控制的南洋政府,军阀混战, 各自为政, 孙中山本
身也几乎自身难保。 北洋时期的北方也成为继先秦之后,中国再一次出现百家争鸣式
的思想文化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作为开明政治家,袁世凯当大总统时期,在文化方面,北洋政府时期的言论自由、结社
自由,极大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文化大师都涌现于这个时
期。北洋政府时期存在着大量的独立媒体,据统计,辛亥革命之后到袁世凯称帝前,民
间办的报纸有500多份。在筹安会的建议下,北洋政府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北洋政
府时期中华民国的国歌、国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另外,在这群文人的建议下,袁
世凯曾颁布一系列尊崇伦常、尊崇孔圣文,设立的春节影响至今。对于中华文化的再造
, 袁世凯是梦寐以求的, 为了圆自己在少年时代的科考失意,袁世凯积极接纳各地文
人,以孟尝君自居。
北洋政府时期外局强敌,内展文化, 尊孔扶正, 著名例子有国歌为上古诗歌《卿云歌
》。《卿云歌》相传是舜将帝位禅让给禹时齐唱的诗歌,歌词为《尚书大传·虞夏传》
中的“卿云烂兮,钆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1913年,汪荣宝将《卿云歌》稍
加修改,加上舜的名言“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请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
士东谱曲,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时,《卿云歌》定为临时国歌。1915年5月,国歌改为
《中华雄立宇宙间》。1921年7月1日,由作曲家肖友梅重新配曲的《卿云歌》再次定为
国歌,直到国民政府上台后废除,改为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歌》。
在选材育人方面,在教育方面,早在1905年,袁世凯就联名湖广总督张之洞请求清廷废
除科举,推广新式教育。据学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统计,袁世凯当政的直隶省(
今河北省)共办有专门学堂12所,实业学堂20所,优级师范学堂3所,初级师范学堂90
所,师范传习所5处,中学堂30所,小学堂7391所,女子学堂121所,蒙养院2所,总计
8723所。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
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当时大
学生一年学费和生活费是200大洋。保定军事学堂和北洋大学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办学杰
作,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类思潮和主义在中国大地风行,文化理念呈
现多元化。在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之下,各种思潮自由传播,各种学说百家争鸣,极大
的促进了中国人的个性解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 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文化大师
如蔡元培、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胡适、梁实秋、辜鸿铭、傅斯年、鲁迅都涌现于
这个时期,当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是在北洋政府时期奠基的。而且
其成就当代中国人至今都无法超越。如果北洋时代的体制到现在, 那一定早早超越了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 恢复了汉唐盛世。而这些恰恰被国民党的北伐所击败,为
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国民党拼命污蔑为北洋军阀,进而形成了独裁政府,最后引入日
本侵华的外患,继而成就了苏俄和共产党。
北洋政府时期的民主氛围为思想自由提供保障,极大促进了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众
所周知,新文化运动传统认为是1915年时候陈独秀成立了新青年而开始的。而陈独秀成
立新青年则源于在1914年筹安会发表君政复古论时期为了对抗不同的思想而开始的思想
上的争论,1915年陈独秀是北大中文系学科长,蔡元培是校长。 值得注意的是陈独秀
和刘师培在1904年时期即是同事, 也是有着意气之争的朋友,在那时他们已经相识多
年,共患难也共享受过革命的成功,陈独秀非常关注这个老朋友的发展,在感觉袁世凯
要称帝后,感觉有必要从政治和文化角度振臂一呼,继续白话文的推广和苏俄战斗胜利
经验来激起人民的革命热情。正是在这样的言论自由的保障下,陈独秀得以简单快捷的
成立了新青年,对于中国的未来, 国体政体进行讨论, 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三 文化背景
2014年 以袁世凯的幕僚杨度为首的筹安会六君子委托刘师培做了著名的君政复古论君
政复古论论则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构想。狭义的新文化运动即是由此发生的。
文中提出由于民智未开, 君政比民主更适合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在筹安会议论国体的
带动下,知识分子大众对于政治的热情极度高涨,各路有识之士开始对于国体和政体开
始建言,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外族势力虎视眈眈,国家极其不稳, 袁世凯开始考虑
联英美 抗日俄的外交政策, 并进一步进行专治统治。而当时的文化社区经过无数文人
意思的口诛笔伐和辩论后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阵营。
可以分为革新中的守旧派,例如章太炎,黄侃, 刘师培, 这些都是经学大师, 才华
横溢,毕生精力放在了研究中国2000多年的文史著作上去,革新派的守旧派生活中并不
守旧, 他们都是出国留洋并且对于现今的国家有着直接感悟的一群人。
而新青年和新潮派别,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年轻人迎合,杂志办的有声有色,年轻人以
新青年自居, 无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1915-1919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
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认
为 忠孝仁义廉耻已经过时,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革新派中的激进派是陈独秀以及
第二代的鲁迅 周作人,李大钊,瞿秋白等左联作家为主。逐渐他们的思想被共产党接
受,文化在延安有所发展,在新文化的大潮中,在大革命失败之前的1924年,在思想文
化领域,保守派, 新派激进派和新派中的温和派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各种文学和评论
精彩迭出。
新文化的温和派代表是胡适和追随者, 在他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说:“章炳麟
的古文学是五十年来的第一作家,这是无可疑的。但他的成绩只够替古文学做一个很光
荣的下场,仍旧不能救古文学的必死之症,仍旧不能做到那‘取千年朽蠹之余,反之正
则’的盛业。” 当时的北京大学,有名的教授,大多出之于章太炎的门下,如黄侃、
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当年二十七岁的胡适敢独树一帜,
在大师环伺的北京大学,教起《中国哲学史》,其中还对章太炎的旧学传统有所批判而
章太炎只是稍微派出了一些徒弟就已经在学术上让胡适日子很不好过, 如果不是章太
炎对于文化和真诚的包容,恐怕胡适刚入北大中文系就会被学生赶出校门。是章太炎的
弟子傅斯年手下留情才给了他这个学术天地。
这些派别的分歧是因为彼此的治学道路不同。胡适受到西洋文化的熏陶,信奉和宣扬的
是实验主义。而章太炎, 刘师培是经学出身,专门研究“小学”,擅长考证经史,学
识博大精深。但是胡适本身有比较大的人格魅力, 很适合团结文人学者,这也是他说
领导的文化领域在北大胜出的原因之一。这个在1962年他在台湾时候去世,被尊为现代
圣人,百姓夹道相送可以看出来。
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以及第二代如傅斯年,罗家伦,則反對儒家思想, 组长全盘西
化,反对苏俄馬克思主義,支持西方民主,支持白話文邉樱鲝堃詫嵱弥髁x代替儒家
學說,即為新文化邉訛E觴。成立了国潮刊物,至此 新文化运动在以北大为阵营的大知
识分子中形成了 以三派刊物《国故》《国潮》《新青年》和的三足鼎立, 而这三派的
代表人文物是 陈独秀和追随者, 胡适追随者和国故派的刘师培极其追随者。
而胡适等人则借着提出重整国故,获得成立国学研究所的机会 团结了以前的北大的章
派子弟,提出对于国故要整理,考证并疑旧,带动了钱玄同, 顾颉刚等人的积极性,
并且在这场运动中,团聚了一批思想激进的学生,进一步通过研究国学, 并批判国学
, 在文化领域和苏俄的十月革命思想对抗,同时引用了国学的精彩部分。至此, 学术
之争已经完全变成了政治派别和思想文化派别之争。,傅斯年 顾颉刚皆因靠近胡适靠
近国民党的政治而官员恒通, 今儿在国民党同意全国抗战的趋势下,彻底倒向了蒋派
国民党一方。
这些派别之间互有争论, 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 老子,韩非子,子子为
圣。
而纵观新文化运动的公认的领袖共产党认可的陈独秀和国民党认可的胡适。他们的人生
也间接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在显示的境遇。陈独秀是秀才造反, 至情至理,铁肩担道义
。有着戊戌六君子一样的执着。但是在组织能力上,曲高和寡, 围绕着他的忠实的弟
子不多, 更多的是图一时之快的基层激进青年。陈独秀毫无疑问由于过多的摄入了政
治,而无处理各色各类复杂事物的圆滑, 最终离开北大,并且成为了清党后被国共双
方指责的悲剧。被各路诸侯说成是是天生就是有了反骨的人。
而胡适则曲折圆润,天生适合名仕官场,懂得营造导师范围, 能聚集一批文化上的弟
子,部分人士如 钱玄同, 傅斯年 在运动中齐了很大作用,胡适在学术和领导艺术上
有着张之洞的智慧和滑头。在政治上反贪官而不反皇帝,对于最高统治者是作为君臣关
系的批评关系, 这也是为何蒋介石可以容忍并且热待他们的原因。
从历史观角度来看 胡适是一个魏征那样的好宰相或者帝师,或者成为
一个翻译家, 但是胡适绝对不会是一个革命家,更不会是成为一个文学家。更多的我
们看到的是胡适的耳提面授的顺从和中国文化对于是大夫的温文尔雅的要求。
然而从学术的角度
出发,纵观这派文化运动的文人,跟随蒋介石的国民党到了台湾后所立足的根基依然是
以前的国学基础,已整理国故的姿态出现,例如 林语堂 梁实秋等人。后来在评价他们
的学术成果时候, 人们认为依然是以前的国学的根底才能让他们的散文有一些出众之
处, 不可谓是一种嘲讽。例如胡适,傅斯年梁实秋,用毕生所反对的为矛, 攻击毕生
反对的国学这个盾。
而另外一派的代表人物刘师培不得不要说一下,他年轻有为,曾经在19岁入举人,1903
年他刚满20岁,刘师培就在《国民日日报》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年号制,同时也
反对康有为等保皇变法派主张的孔子纪年。同时他还有很深的国学功底,还撰写了《攘
书》、《中国民族志》、《中国民约精义》、《两汉种族学发微论》等著作集中宣传其
汉民族主义思想。后與蔡元培合辦《俄事警聞》,鼓吹「拒俄邉印梗岣摹毒娙請蟆
罚瑸橹鞴P。當年《警鐘日報》遭清政府查封,至浙江平湖避難。1905年的正月,鄧實
等在上海創辦《國粹學報》。劉師培為之撰稿,實與章太炎、梁啟超等人同為近代中國
「國粹邉印怪l起者與骨幹。
刘师培认为,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民族主义的源头活水,必须利用汉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
的文化遗产来激发民族思想。統一的文字、儒教的信仰和高尙的習俗会让中华民族复兴
。刘师培与蔡元培等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旨在"激国民自立之精神,而进之以文
明攘夷之举动"。刘师培采用以史鉴今的隐晦手段来宣传其革命主张,多写论古之作,
目的在于“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
逝水流年,他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遇到光复会和同盟会决裂后的革命挫折和人生挫折
后逐渐发生了变化, 他思考的更多的不是革命而是如何让中国文化更加适合社会的发
展,在驱逐了清廷,安抚了各地的起义军后, 袁世凯的名声在中国如日中天, 成为一
代开明大总统,在阎锡山的介绍下, 刘师培成为袁世凯的幕僚, 在袁世凯的帝师杨度
的带领下成立了筹安会, 为当时的民国总统袁世凯北洋政府执政提供文化领域和思想
领域的参谋。并发表了君政复古论,此论辞藻华丽,洋洋洒洒,一蹴而就。跟秦汉时代
的政论文有一比, 乃是千古名篇, 辞藻华丽,用文言文书写了北洋政府并吞八方,一
阵汉族的宏图大志,“夫国无强弱,视乎其政;政无良窳,视乎其人,是故千里之胜决
于庙堂,万化之原基于用舍。至于创制天下,宾属四海,至大之统,。。。。。。”此
文一出,全国顿时洛阳纸贵,当时被评为可以和六国论 出师表。李斯《谏逐客书》《
行督责书》《狱中上书》《谏逐客书》、《过秦论》、《六国论》《甘泉赋》、《长杨
赋》《论贵粟书》、《贤良对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谏逐客
书》、《谏太宗十思疏》 盐铁论 论衡 这些先秦 两汉时期的政论是文言文中的绝唱
等名篇相提并论的绝世政论文。,北洋政府至此也尊孔注教, 联美英而攘日俄。实现
了外交和政治的重大胜利。
随着袁世凯称帝失败,刘师培1917年应蔡元培,陈独秀邀请刘师培进入北大当中文教师
。教授中国古代文学。
1919年1月26日,《国故》月刊社在刘师培宅正式成立,这是一个“以昌明中国固有之
学术为宗旨”的月刊。黄侃出任《国故》总编辑,陈汉章、马叙伦、康宝忠、吴梅、黄
节、屠孝屠孝寔、林损、陈钟凡出任特别编辑,张煊、薛祥绥、俞士镇、许本裕等十名
同学出任编辑。而国故派初期收到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的尊重,并且积极扶持,并成为和
新青年语言博伦的阵地。但随着时间和国家形式变化, 随着北洋政府的倒台, 日本侵
华战争的进行,而跟随者逐渐被淘汰出政界,只是在学界有影响,进而逐渐在政坛默默
无闻, 到了中共建政则失去了在大陆和台湾的根基, 处于默默无闻被打压的状态。文
革初期的批判武训传, 批判海尔罢官,批判孔家店, 无不是针对儒家里面的仁爱。至
此没有一个国学大师敢于再出头尊孔尊教。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焚书坑儒的文化大
革命的破产,到全面反思中国文化,直到全盘西化再次被否定,在 学术上才可以开放
探讨中国的古代的文化和精神, 国故再次走向中国的文化讲坛。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华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四 百年反思-中国古典文化回归
随着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国共内战,中国的中心转移到了乱世武将马上夺天下的时
代, 各路武人争天下 英雄辈出。文化的思潮开始退居二线,只是作为当权派的政治贮
备。而马下治天下一直到了50年代后期的稳定时期,才开始有所发展。文化大革命也是
某种意义上五四运动在共产党一方的继续延伸。从跟英美断交,到文化革命,从章太炎
墓, 到孔府都被砸个一塌糊涂。胡适及其追随者去了台湾避开了此劫,否则也是扬骨
搓灰的命运。
观胡适在大陆和去台湾前思想都很表现得非常一致,他的著作40而立并无看到太多的人
生新意。 从他对婚姻大事于媒妁之言的从一而终,到对于民族和民主的看法, 一直到
对待君臣关系例如对于蒋介石的态度和仁义道德的理解, 胡适无不落入中国国粹和国
故的时代烙印中去。正如他对于文言文的批判态度, 胡适也不落俗套的将自己的身心
作为纳入到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的轨道中去。最后1962年在台湾去世反而被尊为圣
人, 可见到底是新文化还是国粹对他的影响大。
而纵观中国处在古文化复兴的状态, 儒家思想再次被抬出来作为思想的指导,章太炎
和刘师培对于胡适的判断和学术的评论也非常有预见性的说明了这一点,古文学的衰退
, 文言文的退潮,并不代表者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衰落。 酒瓶装新酒, 纵使日常
生活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也不代表着古文学的衰落, 更不代表着中华文化的衰落。
文化上中华民族的文化纵然经历了民主革命 共和发展, 无数的精神和文化的诉求还是
来源于中国佛道儒的文化渊源。纵观当代和现在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从文化道义中吸取营
养,得以发扬。
转眼100周年到了,中华民族是否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呢?自由的思想是否带来了再造
中华的结果?至少全盘西化在中国已经被否定了, 是否古老的文明可以换发新的青春
呢? 是否伟大的民族可以复兴呢? 只是靠着科技可以复兴吗?这都要留待后人验证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