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d******a 发帖数: 32122 | 1 大小和卓之乱(十五)兵发库车
原创: 半路一把刀 一刀西域图志 3月15日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在北京的乾隆皇帝就迫不及待的催促兆惠、雅尔哈善等进军南疆,
但是兆惠却认为时机并不成熟。
因为首先就是季节不对,青黄不接啊。
所以兆惠提议,应该先在乌鲁木齐一带屯田,后勤补给要跟上。其次,则是要对马匹、
兵器等进行补充。前面一直在打准噶尔人,不仅军械都需要补充,士兵也需要轮换。
更重要的是,虽然准噶尔人大都解决了,但还没彻底搞定,比如有一部分流窜到山里的
所谓“玛哈沁”,也就是成为了流寇、山大王之类的准噶尔人要解决,还有一些叛清的
小股准噶尔人仍然继续作乱等等。另外就是沙喇伯勒这个地方还聚集了一万多户准噶尔
人,需要进剿等等。
沙喇伯勒,也写为沙喇擘勒,这个地方今天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了,但是当时是属于伊犁
西路,具体位置在车里克河注入伊犁河河口的西边,伊塞克湖的北面。
乾隆急着要出兵,但是兆惠又讲了这么多理由,这就让对兆惠就有这么一点不满意,觉
得兆惠有畏难情绪,但是看了兆惠等前方将领报来的折子,北疆也的确有那么多事儿需
要善后。想来想去,想起那个在巴里坤杀俘的雅尔哈善来了。
当时的乾隆还不知道雅尔哈善是杀俘,大约是觉得雅尔哈善当机立断,精明强干,是个
人才,于是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封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专门负责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
乱。
同时专门要求吐鲁番的额敏和卓协助,与雅尔哈善一同进军南疆,任命额敏和卓为办事
大臣。
那么这个额敏和卓是个什么来头呢?
额敏和卓,就是后来新疆回部八王公排行第二的吐鲁番郡王始祖,或者叫一世。今天我
们去吐鲁番看到的所谓苏公塔,就是额敏和卓的儿子苏赉满给他爹修的。
不过额敏和卓也不是一开始就被封为郡王的,后来的回部八王公都一样,都是一步步因
为工作努力、成绩突出、战功卓著、忠心不二,而逐步加封的。所以当时,额敏和卓的
爵位还只是贝子。
关于清代爵位的等级,在此前的《杨增新:一代新疆王的风云传奇》系列中曾经说过,
为了方便大家,这里再列出来一遍:
清代的爵位一共有十二级,六级以下的我们就不说了,就从辅国公这个爵位说起。
辅国公是清代爵位的第六级,也叫奉恩辅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下面还有不入八分镇国
公、不入八分辅国公)。
往上第五级就是镇国公,也叫奉恩镇国公、入八分镇国公。
第四级是贝子,全称是固山贝子。
第三极是贝勒,全称是多罗贝勒。
第二级是郡王,全称是多罗郡王,到了这一级,才是王。
第一级是亲王,全称是和硕亲王。
当然细分还有什么双亲王,蒙古人中亲王上面还有个汗的爵位等等。
那么在进军平定大小和卓之前,额敏和卓的爵位是在第四级。
额敏和卓生于1694年,其家族为鲁克察克世家,鲁克察克,也就是今天鄯善县鲁克沁镇
,实际上鲁克沁这个名字,来自汉代在这里屯田的柳中城。
额敏和卓家族是个什么渊源,史料上基本没什么记载,只知道额敏和卓的父、祖辈,都
是当地的宗教领袖,也就是阿訇。
额敏和卓最早在史料中出现时,是准噶尔时期,当时准噶尔人为了和满清争夺吐鲁番,
在吐鲁番盆地不断的拉锯战。而当时满清的皇帝还是乾隆的爷爷康熙。《回疆通志》记
载,康熙六十年,准噶尔人为了不让吐鲁番被清军占领,计划将吐鲁番变成一片焦土,
因此当时派了一个名叫阿济斯的人率队,带领着四千准噶尔士兵,强行迁移吐鲁番的维
吾尔人,大肆焚烧抢掠,顺手还杀死了额敏和卓的两个哥哥。额敏和卓等忍无可忍,在
被准噶尔人强行迁移的途中,找了个机会,杀死了押送的准噶尔人,投奔了满清。
不过大家不要以为阿济斯也是一个准噶尔人。不是,阿济斯是维吾尔人,而且就是霍集
斯的爸爸。
所以说霍集斯家族与额敏和卓家族还有血仇。
额敏和卓也给乾隆汇报过这事儿,说:“霍集斯之父阿斯呼济(即阿济斯),原系吐鲁
番头目。康熙年间大兵入吐鲁番,我两兄以鲁克察克城归附,阿斯呼济逃入准噶尔。及
大兵撤回,策妄阿拉布坦送回阿斯呼济,将我两兄戕害,迁吐鲁番、鲁克察克回众于哈
喇沙尔,又迁往乌什,故仍称乌什城为图尔璊,即系吐鲁番。”
也就是说,霍集斯的老爸阿斯呼济,也是吐鲁番人,只不过清军来了后,额敏和卓的两
个哥哥归顺了清廷,而阿斯呼济则逃到了准噶尔人那边,等清军撤出吐鲁番盆地,策妄
阿拉布坦又派阿斯呼济返回吐鲁番,不仅杀了额敏和卓的两个哥哥,还强迫当地的维吾
尔人迁往哈喇沙尔,也就是今天的焉耆县。又从哈喇沙尔迁往了乌什。所以乌什又叫图
尔璊。图尔璊,只不过是吐鲁番的另一个音译罢了。
到了清雍正年间,由于清军退出吐鲁番盆地,撤军至巴里坤驻扎,而准噶尔人则不断南
下侵扰、围困吐鲁番。额敏和卓难以坚守,于是向清政府提出迁往内地,在清政府同意
后,于雍正十年(1732)携万余维吾尔百姓定居于甘肃瓜州,清政府则专门在瓜州设头
堡到五堡,划拨土地种子和农具,提供4800间房屋进行安置,并封额敏和卓为辅国公。
乾隆年间,清政府将迁去的吐鲁番人编为镶黄旗,同时将额敏和卓晋封为镇国公。
额敏和卓在瓜州期间,一直协助清政府对准噶尔的战争,包括帮助清政府招降当时的吐
鲁番伯克莽噶里克等。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乾隆二十一年(1756),霍集斯俘获准噶尔最
后一任大汗达瓦齐之后,额敏和卓才率众返回故里,而此时,因原先的吐鲁番伯克莽噶
里克,在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降而复叛,被清军所杀,清政府便将莽噶里克所统领的吐
鲁番(今高昌区)也交给了额敏和卓管理,并加封其为贝子。
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去吐鲁番为什么高昌故城那一片有两个乡,一个叫二堡乡,一个叫三
堡乡的原因(注意,堡,不读bao,而是读pu),这就是当年他们先祖在瓜州时的地名。
因为额敏和卓归顺的早,又一直勤勤恳恳,对清廷忠心耿耿,因此深得清廷的信任,当
然,哈密回王额贝都拉家族归顺的更早,因此也更享殊荣。满清的回部八王公恰恰都是
按照归顺先后而排定次序和品级的,地理位置也是大致由东向西。
继续说进军南疆的事儿。
乾隆当时给雅尔哈善下旨,而且还不止下了一道,一再强调,雅尔哈善一定要尊重额敏
和卓的意见,凡事都要和额敏和卓商量:“额敏和卓熟悉回部情形,伊等(你们)尽心
商酌,以奏肤功(大功)。”同时要求雅尔哈善:“即今岁不能竣事,惟整兵前进,蹂
其禾稼,振旅而还,彼力自绌,将来进取更易。”
也就是说,如果今年你们打不下来大小和卓,那么至少你们也得把他们的庄稼毁了,让
他们今年没收成,这样下一步打他们就容易了。
至于兆惠,乾隆则让他专心办理进剿沙喇伯勒,但是又告诉雅尔哈善,说:“兆惠处侍
卫颇多,雅尔哈善进兵时,可咨取数人,以备差遣。”也就是说兆惠手下有不少侍卫,
雅尔哈善可以挑几个带上相助。
清代的侍卫,分为多种,我们最熟悉的可能是所谓御前侍卫,实际上还有大内侍卫、乾
清宫侍卫等等,按级别是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四级。侍卫早期都
是从八旗中的上三旗,也就是皇帝亲自统领的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中挑选,原则上
都是满蒙子弟,汉八旗中也有,但都是功勋人员家庭才有资格入选。清代很多大将、重
臣都是侍卫出身,比如索额图、鳌拜、傅恒、福康安、肃顺这些大牛。
所以清代的侍卫就是清廷的后备干部团,地位和待遇都很高。所以乾隆才会特意强调雅
尔哈善带些侍卫去南疆。
那么对于兆惠,那就先去搞定沙喇伯勒。但是乾隆也不忘敲打敲打兆惠,给兆惠施加压
力,因此专门下了一道旨,说你兆惠上折子说,等增派的士兵、口粮、马匹什么的到了
就进剿沙喇伯勒,然后再进军叶尔羌、喀什噶尔,但是又说沙喇伯勒“聚贼万户,似有
畏难之意”,所以我就让你专办沙喇伯勒,专心平定北疆的准噶尔人,但是你到现在迟
迟还没动静是个什么意思?以前成衮扎布(另一个清军将领)就是因为工作不力,已经
被惩处,你是想学成衮扎布吗?
“兆惠虽有微劳,但巴雅尔乃偶值军锋,哈萨克亦久欲归顺,究未能追及阿睦尔撒纳,
是伊等本无可自矜。”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兆惠虽然有些功劳,但其实那都算什么啊?请注意,乾隆用的词是“微劳”,
就是小小的功劳。而且你抓获巴雅尔(阿睦尔撒纳的手下),不过是刚好这个巴雅尔让
我大军给撞上了,而哈萨克的阿布赉汗归顺,也是人家早就仰慕我天朝,早就想归顺了
,你到底也没抓着阿睦尔撒纳不是?你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看了这段话,我们就知道,自古以来领导都是一个德行,反正怎么说怎么有理。事实上
要不是兆惠追阿睦尔撒纳,追到哈萨克,和阿布赉干了一仗,阿布赉怎么可能归顺清廷
?但是现在乾隆一翻脸,都不认了。
所以最后乾隆训斥兆惠,麻溜的,干完沙喇伯勒,去南疆和雅尔哈善汇合,不得互相抢
功,更不得互相推诿,精诚团结,和衷共济,“争先奋勉,何患无成?”
兆惠虽然挨了训,但是打仗这事儿拼的是真家伙,不是你怎么说怎么有理就能赢的,所
以兆惠也赶紧汇报实际困难,开头先表示领导说的对:“训旨敢不益加奋勉?待马匹、
口粮、军器一到,即速启程。”
就是说皇上训诫的对,有了您的训诫我们怎么还敢不不力奋斗?只要马匹、口粮、军器
一到,我这里就立刻启程。
但是接下来一转,兆惠开始说实际情况:“今副将哈尚德从巴里坤送羊二万五千只,沿
途倒毙一万五千六百有奇,所存九百三十余只,合之将来运到米面二千五百石,以现兵
四千五百名计之,仅足四五十日之食。若坐候全到,则更为徒费”。
就是说从巴里坤运来的两万五千只羊,一路走一路死,死了一万五千六百多只,等运到
了也就剩下九百三十多头了,而且就算两千五百石米面运到,加上这些羊,我手下的兵
也就能支撑四五十天,所以这个仗打起来就困难啊。
接下来兆惠又说了马匹不够的事儿,而现在又要增派部队,口粮更不够分的事儿等等,
但最后,兆惠表示:不过请皇上放心,就算这样,我也马上启程,绝不让皇上失望。
所以说兆惠叫苦,但是一定要有技巧,要让领导有台阶下。明着是说虽然有这么多困难
,但是我依然会克服困难,完成领导交派的工作,但实际上是让领导看看我这里有多困
难。
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到,以当时的物质条件,战争的后勤补给的确是个很头疼的问题,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无论是乾隆还是前方将领,虽然不断的增派部队,但是真到奔赴前线
去开打了,都要反复斟酌带多少人去。
按照我们的想法,那应该是能带多少就带多少,多多益善啊,但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
因为首先就是后勤补给的制约。
乾隆自然也明白前方将士的困难,但是也要找个台阶,找个背锅的啊,因此对那个送羊
的副将哈尚德,进行了严厉的处分,说你哈尚德是干什么吃的?我前面一再指示,要挑
选好羊送去,什么疲羊、病羊一律不得送去,结果你从巴里坤到伊犁一路上死了一万五
千多只羊?死了一半多?你哈尚德本身就是戴罪立功人员,现在还这么不长心?
因此乾隆严厉批评这个副将哈尚德:“并不实心出力,贻误军需,罪无可逭。哈尚德交
巴里坤大臣枷号示众,并勒令照数赔补,以为怠玩公事者戒。俟赔补完日,再请旨发落
。”
就是说这个哈尚德贻误军需,罪责难逃,让巴里坤大臣先把这个哈尚德戴上刑具示众,
然后死了多少羊,全都照价赔偿,等赔偿完毕,再另行处理。
其实我们细想一下,这大冬天的,从巴里坤到伊犁,一千多公里路,翻山越岭,爬冰卧
雪,有些路段,比如果子沟,别说当时了,现在冬天还动不动还困车困人呢,一路上死
了那么多羊,的确也是实际情况。只不过这个哈尚德点儿背,死的羊有点多。
后来乾隆还就此事专门询问底下的大臣,说运送牛羊马驼这些的,正常损耗到底是多少
?以前咱们有没有标准?大臣们查了一通,汇报说“并未有成例”。就是说这个并没有
标准,一般也就是根据路途远近、天气等情况临时规定。户部倒是有一个陕甘总督曾经
上报的马匹损耗标准,说是一百匹可以损耗六匹,如果超了,再根据实际情况核定,数
量都不一定,等等。
以上的这些往来公文,均出自清政府官修的《平定准噶尔方略》和《清实录》。这些内
容都是出自第一手资料,细细读起来,非常鲜活,非常有意思。通过那些一个个细节,
使我们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云烟。
不过限于篇幅,我也只能引用极少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来了兴趣要写一篇清代
后勤运输史的话,或许可以好好扒拉扒拉。
既然说到了这里,那么我在这里再多说两句题外话:其实我忍了很久了,总有那么些人
,摆出一幅很正义的样子,质疑我这里都是野史、戏说。这些人大概是教科书看得太认
真了,对于自己不知道、没见识过的东西,就认为都是不对的,所谓吴牛喘月、蜀犬吠
日,不过如此。
我之所以没有在每一段引文后标明出处,是为了不影响大家的阅读体验,我这里又不是
写学术论文。不过我早就说过,系列结束后我会一一列出所有参考书目。以前的几个系
列,我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回归正题。
不管怎么说,后勤补给这事儿,必须还是要跟上。所以我们如果打开这段时间乾隆和前
方将领、陕甘总督的往来公文,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关于调拨兵马、粮草以及屯田等等的
内容。
除了加紧调拨兵马粮草、各处屯田等等。乾隆还是一直琢磨着怎么分化敌人,能不战而
屈人之兵最好,毕竟打仗这事儿,说到底打的就是钱。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
:“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上天有好生之德,自诩为一代圣主的乾隆,
从小也是在所谓圣贤书中泡大的,自然也有这个熏陶。
所以乾隆一再指示雅尔哈善要认真留意,南疆的那些回人,是不是都是因为被霍集占胁
迫而造反?如果是,那么一定要做好策反工作,尽可能的让大部分人弃暗投明;其次一
定要区分主犯、骨干分子和普通大众。要告知南疆的回人,罪只在小和卓霍集占一人,
别人既往不咎,就算是大和卓波罗尼都,只要愿意投降,也要接纳;第三,要给南疆的
回人说清楚,我大清是真心实意的要让南疆人民过上好日子,而这场战争的起因都是因
为小和卓霍集占的忘恩负义。
而且乾隆也没忘霍集斯,专门给雅尔哈善交代,说前面那个抓获了达瓦齐的霍集斯情况
怎么样了?以我的判断,这个人应该不会反清,而且现在查明霍集斯的兄弟子侄被大小
和卓“分居四城”,额敏和卓如果能派人找到霍集斯,进行离间,应该会有成效。说不
定霍集斯还能再来一次擒获达瓦齐的翻版,把大小和卓给抓来。另外吐鲁番还有一些霍
集斯的老部下,这次也一起带上,说不定能用上。
从乾隆一道道圣旨来看,坐在紫禁城的乾隆也真是够操心的。他只要能想到的事儿,哪
怕是细枝末节,都要不厌其烦地给前方将领交代,比如后来进攻库车时,乾隆就不断的
指示:应该具体怎么围城啊,怎么守隘口啊,要注意什么啊,招降的话要怎么说啊,城
要是攻不下该怎么办啊等等,简直是事无巨细。看来皇帝也不好当,首先身体要好,精
力要跟得上。
那么就在雅尔哈善出发之前,当时的巴里坤办事大臣吴达善,向乾隆汇报,说哈密的玉
素甫,主动提出参战,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看批不批准?
玉素甫,《清实录》里写作玉素布,《平定准噶尔方略》中则写为玉素富。这位玉素甫
,正是后来哈密回王家族的第四世回王。
顺便说一下玉素甫这个名字,估计很对内地同学对这个名字头都大了,怎么叫“玉素甫
”的人这么多?
从开始叙述白山派黑山派起,就有这个名字。比如阿帕克和卓的爸爸就叫玉素甫,后来
与霍集斯路遇夏特古道的那个黑山派领袖,也叫玉素甫,现在又出了一个玉素甫。等到
道光年间,波罗尼都的一个孙子也叫玉素甫,还在新疆搞了一场“玉素甫之乱”。
新疆生活的人都知道,维吾尔族的名字,绝大多数的结构,是自己的名字在前,是第一
节,父亲的名字在后,是第二节,所以这个第二节也可以视作姓(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
例子,不展开说了)。通常为了行文方便,一般我们都只写第一节,否则一长串名字,
对内地人来说,就更记不住了。但这样做,也有问题,就是重名的太多。
比如这个哈密的玉素甫,全称应该是玉素甫·额敏,因为他爸爸也叫额敏。而玉素甫这
个名字也的确是维吾尔人中的常见名,这个名字实际来自阿拉伯的“优素福”,而“优
素福”这个名字则是来自欧美的“约瑟夫”——是不是一下高大上了许多?
其实维吾尔名字中还有“大卫”、“凯撒”、“约翰”、“杰克”、“亚伯拉罕”等等
这些名字,分别对应的是“达乌提”“凯赛尔”、“叶海亚”(一说是“江”)、“牙
合甫”、“依不拉音”等等。
那么玉素甫家族,是从玉素甫的曾祖父额贝都拉开始,便归顺清廷的。
顺便说一句,额贝都拉这个名字,按照今天规范的译写应该是阿不都拉,而阿不都拉,
也是源自一个欧美的名字:“亚当”。
关于额贝都拉家族的起源,按照《哈密王族家谱》的说法,额贝都拉的父亲是秃黑鲁·
帖木儿的七世孙,秃黑鲁·帖木儿就是前面说过的,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王。
还有一种说法则说额贝都拉的祖上是阿拉伯派过来的传教士。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足为
信。
清代史料中虽然说额贝都拉家族的渊源已不可考,但是通过清代大量的文献,我们知道
额贝都拉家族实际上是世居哈密的,玉素甫就曾说过:虽然我对我的先祖的情况不清楚
,但是我知道先祖额贝都拉居住在哈密已有十世。
所以额贝都拉家族应该就是世居哈密的维吾尔人。
额贝都拉的父亲在世时,就是哈密的阿奇木伯克,额贝都拉则继承了他父亲的衣钵。康
熙年间,准噶尔大汗噶尔丹东进,控制了哈密,额贝都拉依附于噶尔丹。但随后,噶尔
丹击败东蒙古(今内、外蒙古),兵锋直逼北京,康熙开始反击,征战噶尔丹(详见《
砍向满清的第一刀》系列),最终于昭莫多大破噶尔丹。这时候,额贝都拉趁机摆脱噶
尔丹归顺了清廷。因此额贝都拉家族,是最早归顺清廷的维吾尔家族。
前面说过,清政府对于归降的维吾尔人,是越归顺的早越信任的,因此额贝都拉家族就
成为了后来新疆回部八王公之首,级别最高,恩宠最重。
只不过,从额贝都拉一直到玉素甫参与平定大小和卓之时,额贝都拉家族都没有封王,
玉素甫在乾隆五年的时候,被封为镇国公,也就是爵位的第五级。乾隆十年晋升为固山
贝子。所以玉素甫自愿报名参加征讨大小和卓时,爵位是贝子。
哈密回王家族被封王,其实是从玉素甫开始的,事实上就是因为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乾
隆对玉素甫非常认可,非常满意,因此等大小和卓被平定后,玉素甫正式被乾隆封为郡
王。
也就是说,哈密回王家族之所以能成为回王,实际上都是因为玉素甫,从这个角度来说
,玉素甫才是哈密回王的真正始祖。
说到这里,清代新疆的回部八王公已经登场了三个了,分别是级别最高的哈密额贝都拉
家族,排行第二的吐鲁番额敏和卓家族和即将被封的库车鄂对家族。实际上,除了这三
个家族,还有两个家族的始祖已经在前文出现了,是谁呢?往下看慢慢就知道了。
那么玉素甫眼见清军要进军南疆,因此主动提出,带兵100名,随军参战。乾隆很高兴
,这才是为领导分忧的好下属啊。因此下旨,说玉素甫是回部的望族,现在主动要求军
前效力,再好不过了,“深可嘉奖”,就按照他说的办,同雅尔哈善、额敏和卓一同进
军回部。
雅尔哈善这边呢,也赶紧给乾隆汇报,说不光是玉素甫要随军参战,我这里还有新归附
的原库车伯克鄂对、原乌什伯克色提巴尔迪、原拜城伯克噶岱默特也积极要求随军参战。
鄂对我们不用说了,噶岱默特就是前面给兆惠当参谋,觉得南疆不对劲的那个。而色提
巴尔迪,也译为塞梯巴勒氐、色提卜阿勒氐等,这位在后来的新疆也一直是非常有存在
感,为人为官都颇为正直、清廉。比如后来土尔扈特东归,他主动救助,而他做的最大
的一件事是后来举报了乾隆的小舅子高朴在南疆贪赃枉法,私采玉石,不仅导致高朴掉
了脑袋,还差点掀翻了大半个满清官场,也牵涉到了鄂对(详见《从乾隆嘴里夺食》系
列)。
但当时,乾隆无论是对鄂对,还是噶岱默特、色提巴尔迪,都不了解啊,所以并不是很
放心。因此乾隆要求将鄂对等人均拨派到额敏和卓手下,“令其招降旧属”。就是主要
让鄂对他们招降自己的老部下。
而对于城池攻占下来后由谁镇守,雅尔哈善的意见是,由鄂对等人分别守城,但是乾隆
不同意。乾隆的意思是一定要让玉素甫守城才放心,所谓:“玉素富为人诚实,自必善
守”。而对雅尔哈善建议由鄂对等守城表示一万个不放心,因此专门问雅尔哈善:“鄂
对等系何处头目?因何投顺?伊等本处更有何人?妻子现在何处?”注意这里的妻子不
仅仅是老婆的意思,而是妻、子,老婆和儿子的意思。
乾隆不仅要求雅尔哈善将这些情况详细奏明,同时又告诫雅尔哈善:“回人性情虽不同
厄鲁特,而近年与厄鲁特杂处,不免渐染习气,未可深信。取库车等城后,伯克鄂对等
亦未当专令看守,仍听玉素富节制,再留我领队大臣一员弹压,始为周密。否则恐似厄
鲁特等,于大兵前进之后,乘间复行叛,亦未可定。”
这段话就是说:回人(维吾尔)虽然和厄鲁特人(准噶尔)人不同,没有厄鲁特人那么
反复无常,但是这么些年来,他们一直杂处在一起,回人也不免会跟着厄鲁特人学坏,
所以也不能深信。等库车等城拿下来了,就算派鄂对等人去守城,也是要在玉素甫的领
导之下,由玉素甫总负责,同时还要留一名大清的领队大臣,有什么事儿,可以和玉素
甫一起弹压,这样才周密。否则就跟咱们前面平定厄鲁特人一样,前面大军一走,后面
又降而复叛。这都是很可能的。
这一段话,很清楚地表明了乾隆当时的心境。
因为此前乾隆就是对归顺的准噶尔人毫不怀疑,归顺者都给予了加封和信任,结果没想
到准噶尔人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然后再降再叛,搞的清军非常狼狈,乾隆是颜面大失
,一个劲儿的被打脸,所以都留下病根了。
不过,乾隆虽对鄂对三人不大放心,但人家毕竟是积极要求随军参战,你总不能说不信
任人家,因此照例,要进行加封。在看了雅尔哈善汇报上来的鄂对等人情况后,乾隆二
十三年二月,加封鄂对为散秩大臣,加封色提巴尔迪、噶岱默特为三品顶戴,俱戴孔雀
翎。
乾隆同时强调,如果鄂对等三人能够招降旧部,那么不仅还让你们统率旧部,还要进一
步加恩封赏。
散秩大臣,级别是从二品,理论上是管侍卫的官,一个散秩大臣手下管理6名侍卫。但
事实上是一个并无定员的官职,就是这个官可多可少,根据情况加封,“散秩”的字面
意思就是闲散、不一定的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官职更主要的是享受一种待遇,表
示一种身份。
而从二品这个级别,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或副省级、副部级,也就是享受省部级待遇。
至于色提巴尔迪和噶岱默特,封为三品顶戴,更是没有具体实职,只是享受三品大员的
待遇。
而孔雀翎,也是一种品级的象征。
乾隆当然也没忘了额敏和卓,特意加封额敏和卓为“贝勒品级”,或者叫“领贝勒衔”
,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贝子享受贝勒待遇。为此乾隆还怕额敏和卓不明白,专门给额
敏和卓下了一道圣旨,告诉额敏和卓,你现在是贝勒品级了,手下应该配备长史、户外
、司议等官员,那这些职位,你有权自己选你的人来当,朝廷都认。
结果雅尔哈善与额敏和卓的大军还没开往南疆呢,乾隆二十三年四月,乾隆又下了一道
旨,连“贝勒品级”也不说了,“著加恩实封贝勒”,直接任命为贝勒。
对于进军南疆的具体政策,乾隆也有指示,说:如果南疆的这些回人能够归降,就一概
接纳,让他们的头目随军征讨,其他人“仍居本地”,但是,如果有人抵抗,“稍有抗
拒者”,就进行剿灭,以振军威。
同时乾隆认为,维吾尔人都有固定的房子、田地,不像准噶尔人,说跑就跑了,所以应
该容易降服。
而此时,南疆的小和卓霍集占,已经自称为巴图尔汗。巴图尔这个名字在满语、蒙古语
、维吾尔语里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英雄、勇士的意思。
而霍集占本人并不在库车,而是与波罗尼都分别守在叶尔羌和喀什噶尔。库车则是派他
的一个心腹阿卜都克勒木镇守。
乾隆这边,出兵前自然要写一篇檄文,表明态度、威慑敌人。
乾隆的这篇檄文很长,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一是说自己为天下共主,一视同仁。前面之所以第一次发兵准噶尔,是因为“准噶尔变
乱,自相戕害,厄鲁特等俱不聊生,不忍坐视”,所以才出兵伊犁,而第二次发兵准噶
尔,则是阿睦尔撒纳忘恩负义、反复无常,天理不容,不灭他不行,而且这些事儿,你
们这些回部的回人也都很清楚。
二是专门谴责小和卓霍集占,说灭了准噶尔后,本来是准备加封大小和卓的,但是霍集
占趁着厄鲁特变乱,率众跑回南疆,原以为霍集占是因为惧怕战乱,情有可原,但没想
到后来竟然连大清派去的使臣都给杀了,还“僭称巴图尔汗,情尤可恶,若不擒获正法
,则回众终不得安生”。所以才发大兵征讨。
三是积极分化敌人。说南疆变乱都是霍集占的主意,就连波罗尼都也是被迫胁从,罪责
没那么重。所以对于波罗尼都和霍集占兄弟二人,我们也是要区别对待的。如果对亲兄
弟我们都能这样,那么你们这些回众,就更没有关系了,“岂有株连扰害之理?”因此
,“此次兴师,特为霍集占一人”,罪也只在霍集占一人,你们如果将霍集占擒获献上
,那么“自必安居如旧,永受殊恩”。但是如果你们执迷不悟,那么大兵所至,玉石俱
焚,“不分善恶,悉行剿除”,到时候后悔就晚了。
乾隆二十三年四月十七日,雅尔哈善的大军终于抵达喀喇沙尔。
根据雅尔哈善的一份报告,我们得知当时除了雅尔哈善、额敏和卓、玉素甫之外,随军
的将领、官员还有顺德讷、爱隆阿、马得胜、阎相师等四十一人。先锋队伍是索伦兵
450人、吉林察哈尔兵230人、绿旗兵600人、回兵(即额敏和卓、玉素甫所率的维吾尔
兵)400人;大部队是吉林察哈尔、阿拉善、喀尔喀以及新归附的厄鲁特兵(反正全是
蒙古兵)800余人,绿旗兵4000余人等,合计大概六七千人。
五月初六,清军抵达库车东面的雅哈托和鼐,这个地方现在位于库车县牙哈镇的托克乃
村,距离库车只有23公里。在这里,雅尔哈善发现有“回众迁移踪迹”,但是没当一回
事儿。
五月初七,雅尔哈善率领的大兵,终于抵达库车。
按照乾隆的意思,雅尔哈善首先是派手下的副都统顺德讷,在城下宣谕:只要投降,既
往不咎。
顺德讷宣谕完毕之后,没想到库车城头上出来一个人,自称是守城主将弟弟,当下这位
对顺德讷说:这个宣谕,我们都听了,如果真如文中所言,招降之后,既往不咎,那当
然不错。我们决定,先给喀什噶尔、叶尔羌那边汇报一下,请示请示大小和卓,所以能
否给我们宽限五天时间。而且我们光这样汇报上去,空口无凭,能否给我们给一份招降
文书,也就是正式文件,我们好往上汇报啊。
顺德讷一听对方的语气,觉得有戏,这说不定南疆就不同打了。好,就给你一份招降文
书。
当下顺德讷便派遣手下的一个维吾尔人,也是个被加封为散秩大臣的伯克,叫托克托,
还有一个守备叫马英德、一个笔帖式,也就是秘书叫官住,一共三人,拿着维吾尔文的
招降文书,来到城门下,而城门中也出来两个维吾尔人来接取文书。
就在双方交接文书的时候,忽然,接取文书的两个维吾尔人一把抓住了托克托,就往城
里拽,马英德、官住二人还没反应过来呢,库车城内便瞬时冲出二十多人,骑马直奔马
英德、官住而来。
那么,托克托三人的安危如何?霍集占将如何救援库车?又将如何对待鄂对的亲人?雅
尔哈善又将怎样啃下库车这块骨头呢? | Y**M 发帖数: 2315 | 2 文章写得甚好,但有一个事导致我强迫症发作了,呵呵。
“今副将哈尚德从巴里坤送羊二万五千只,沿途倒毙一万五千六百有奇,所存九百
三十余只,合之将来运到米面二千五百石,以现兵四千五百名计之,仅足四五十日之食
。若坐候全到,则更为徒费”。
就是说从巴里坤运来的两万五千只羊,一路走一路死,死了一万五千六百多只,等
运到
了也就剩下九百三十多头
这个数再怎么算,也是剩下九千三百,不能是九百三十。这要是阿拉伯数字,没注
意少敲个零,也就罢了。还是中国数字,作者还重复了一遍。直接诱发我的强迫症,非
回帖不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