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T*******x 发帖数: 8565 | 1 发信人: cxjcxj256 (天汉星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经济思想的发展、演进和反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29 03:43:39 2020, 美东)
经济思想的发展、演进和反思
前言
经济学思想史可谓是一部体系庞大、学派林立的理论发展史,回顾分析经济思想史虽然
是一项比较烦难的工作,但是研究经济思想的发展历史还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因为经济
思想,起源对经济问题的思考,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经济学思想历史,从而可以清晰的
了解经济学的过去以及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经济学的理
论内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这不仅对于我们深刻了解经济学整体发展状况是十分重
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学这个学科本身的思考和理解程度。
但是如何写作这样一部经济思想史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如何才能比较鲜明地揭示
出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具体选取人物以及理论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只能说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这不是一部面面俱到的经济思想史,而是一部有所筛选的经济思想
史,主要以是否具有鲜明重大的经济理论内容,是否具有和主流经济学发展脉络比较连
贯一致的理论观点等作为选择的基本依据,所以有些经济学派比如重农学派、奥地利学
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等,就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选入。当然由于经济学思想史本身源远流
长,整体理论队伍又异常庞大,虽然已经一再努力,依然难免总有遗憾之感。
一、早期经济思想:重商主义——对财富的追求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写道:“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
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
。。。”
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莎士比亚自己可能没有意思到,他已经在用文学的语言描述出重商
主义的基本特征,即对黄金的巨大渴求。
重商主义一词是有米波拉在1763年创造的,用来描述一种支配着西方世界从16世纪到18
世纪具有类似观点的经济思想松散体系,贵金属金银及其积累是该思想体系首要关心的
问题。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又拓展了国际贸易的范围,使
得国际贸易变得越来越繁荣,尽管在土地贵族的眼中,贸易商业和商人依然是可鄙的,
但是在国家的商业活动中却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国际繁荣的日趋繁荣,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变得日益激烈,那么到底什么是
财富、如何看待国际贸易、如何看待商业活动和商人、如何让经济政策为国家利益服务
等等疑问,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作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重商主义便由
此产生了。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下:
1、金银是最佳的财富形式
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的财富等同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对黄金的巨大渴望和无限追
求可以说是他们的最主要特征。早期的一些重商主义者甚至认为贵金属是唯一值得追求
的财富形式,他们都把金银作为获取权力和财富的途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贸易顺差
就是意味着可以获取更多的硬通货,国际贸易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更多贵金属。
2、民族主义
在国际贸易中,不可能所有国家的出口都多于进口,因此,一个国家只有以其他国家为
代价才能扩大出口和积累财富,而且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攫取和控制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主导贸易规则,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得优势。从静态方面来看,整个世界的经济资
源数量是有限的,一个国家只有在减少其他国家资源的前提下才能增加自身的资源。
重商主义者的民族主义观念很自然导致国家重视军事实力,导致军国主义盛行,认为对
于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和商业舰队来说,强大的海军是绝对必需的。
3、重视顺差,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
重商主义者认为要想在国际贸易中积累财富,那么就必须要保持贸易顺差,即让贸易出
口超过贸易进口才行,贸易顺差意味着财富的积累,而贸易逆差则意味着财富的减少,
所以重商主义普遍认为国家应该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采取措施扶持和鼓励制造品出
口,同时应该限制进口,少进口或者不进口,从而通过保持贸易顺差不断积累财富。
4、强大的中央政府
重商主义认为一国内存在的各种通行费、税收和其他各种限制,严重妨碍了商业活动的
发展,而地方上的封建割据势力大大强化了这一局面,因此重商主义者普遍支持国王消
除封建割据势力,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废除国内各种不合理的通行费、税收和其他限
制,能够实行全国统一的经济政策,从而保证商人可以在国内市场上畅通无阻的从事商
业活动。
5、强调人口众多和人们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重商主义者认为人口众多、勤奋努力工作的人民,不仅能够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士兵和水
手,而且还能为经济供应充足的劳动力并保持较低的工资水平。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
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扩大出口数量,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金银贸易盈余,而且也可以减
少人们的懒惰,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劳动大军。
6、殖民地政策
重商主义者普遍赞同殖民地政策,认为攫取更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保持殖民地对宗
主国的永久依赖,通过像殖民地出售制造品和从殖民地购买低价原材料的方式,可以源
源不断从殖民地获取剥削利润,从而能够增加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
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1571--1641)是英国一位纺织品商人的儿子,也是英国重商主义最
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集大成者,其重商主义理论及税收思想集中表现
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之中。该书不仅成为英国,而且成为很多实行重商
主义政策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准则。
托马斯•曼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差额论,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
形态,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外贸要“少买多卖”,使货币流入多于支出。为
此,托马斯•曼认为,为了实现国家外贸出超,增加本国货币积累的目的,国家
要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他建议国家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
是保护性关税政策,以奖励输出,限制输入。他主张,当商品输出时,国家全部或部分
地退还资本家原先已纳的税款,同时,对输入本国的外国商品课以高额关税或禁止性关
税,保护本国工业发展,当进口商品经过加工重新输出时,国家则应退还这些商品在进
口是所纳的关税。
托马斯•曼在所著《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详尽阐述了重商主义关
于保护性关税政策的基本原则、主张和意义。在这本书的第2章“使英国变得更加富有
和增加我们财富的手段”提出了关键问题:怎么样才能使英国变得更加富有?根据他的
观点,问题既不在于生产也不在于资本品的积累,而在于获取出口盈余,也就是获取金
银。他指出,尽管英国已经很富有了,但是如果我们使用荒地来种植大麻、亚麻、树木
、烟草以及其他目前要从国外进口而使我们财富减少的产品,英国就可以变得更加富有。
但是强调贸易盈余是获取财富的唯一源泉就会导致一个奇怪的结论,那就是国内贸易不
会增加国家财富。托马斯•曼这样写道:“我们既可以在国内,也可以与外国进
行贸易,如果在国内进行贸易,国家财富将不会因此而增加,因为一个人所得到的同时
就是另一个人说失去的。但是,如果我国与外国进行贸易,我国的获利将使我们的国家
财富得到增加。”
由于托马斯•曼将国外贸易差额看作是一国财富的标准,就必然导致“财富是战
争的命脉”的“国防财政论”和“重税无害论”。
他认为:“由于国土的大小,贫富的程度和贸易差额多寡等因素存在差异,政府获得收
入的方法也随国家宪法、政府、法律和民俗的不同而大有差别。国王想要改变这些制度
是非常困难的、危险的。即使国王以重税发财致富,国民却会因此而贫穷。不过,由于
各国情况特殊,征课重税不仅是不得已的,是正当的,还是有利于国家的。因为幅员不
大的国家,靠经常性收入是不足以蓄积抵御外国侵略所需的财富的。所以,这些国家不
得不在平时课征重税,来积存现金和军火充当国防之用。非像一般所想象的那样,有害
于人民的幸福。”
托马斯•曼从国防费用赋税负担,进一步阐述他的赋税论,认为:“虽然关税与
货物税导致服装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但是劳动力的价格也与之成比例地提高。因此
国防费用赋税的负担最终转嫁到作为雇主的生产者身上。……国民靠纳税使自身安全得
以保证,所以这种纳税是既公正又有利的。但是,如果税收被国王挥霍于私人享受、属
于滥用赋税,则是国家之损失。”他认为国王在临时征收赋税时,必须取得全体人民的
认可,征课赋税必须取得议会的同意。
托马斯•曼正是从这种贸易差额理论出发,提出了他的 “财富是战争的命脉”的
国防财政论和赋税思想。马克思指出,这部书“在一百年之内,一直是重商主义的福音
书。因此,如果说重商主义具有一部划时代的著作……那么这就是托马斯•曼的
著作”。
科尔伯特
科尔伯特(1619--1683),出身于从事谷类买卖的商人家庭,他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
人物,曾经担任过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财政大臣,在担任财政大臣期间,推行了一整套
重商主义政策,被称为科尔伯特主义,曾经一度使得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
从而使法国的重商主义也成为欧洲其他各国重商主义的典范。
科尔伯特认为,一国所拥有的货币数量,决定该国的财富和军事政治实力。由于流通于
欧洲的货币总额是一定的,法国若想富强,必须设法从其他国家取得货币。同其他重商
主义者一样,科尔伯特也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主张通过关税政策
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扶植本国的工业和手工业。为了扩大可供出口的商品,科尔伯特采
取各种办法积极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如聘请外国工匠、给工厂手工业提供贷款和各
种优惠条件等等。
科尔伯特的主要观点如下:
1、鼓励本国工业手工业发展,他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工场手工业,如推行行会制度、发
放贷款、互助金及预付费用;压低农产品(特别是谷物)的价格来降低工业品成本等。
2、大力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反对对流通中的商品征收通行费和设立各种内部税收比
例,主张取消国内关卡,统一税率,改革税制,将实物税改为货币税,改善交通,便利
国内贸易。
3、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限制外国工业品输入,扩大本国商品的出口,但是鼓励原材
料进口,同时禁止本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出口。
4、主张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认为要用军事实力来保障和促进贸易的发展。他认为一
个国家的海军是同它的贸易成正比例的,因此法国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来为国际
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并大力发展航运业,建立起庞大的商船舰队来从事国际贸易活动
,建立印度与美洲的贸易公司,以发展海上贸易,尤其是远洋贸易。
5、推行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政策。他认为殖民地是购买法国货物以及向法国提供原材
料的最佳市场,因为一定时期内贸易量和商品量都是固定的,所以科尔伯特认为一个国
家要想变的更加富有就必须减少另一个国家的利益,因此贸易就是常年战争,就是国家
之间为了争夺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一场持久、艰苦的战争,在他主政期间,法国也是竭力
与英国、荷兰相互激烈争夺整个欧洲贸易。
威廉•配第
威廉•配第(1623--1687),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是一个提出了一
些新观点的重商主义者,这些新观点后来成为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来源,他在16岁之前
就掌握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数学、天文学和航海知识,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从海
员、水手到医生、音乐教授、发明家等等,1658年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他头脑聪明,
学习勤奋,敢于冒险,善于投机,晚年成为拥有大片土地的大地主,还先后创办了渔场
、冶铁和铝矿企业,获得了很多财富和声誉。
威廉•配第的重商主义观点
威廉•配第同样也认为应该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以便使它们“如果被允许在进
口国内销售,也会比进口国内生长或生产的同类产品要略贵一些”,进口原材料则应该
被征收较少的税,不过他比其他重商主义者更赞成自由的国际贸易,也反对禁止出口金
银的法律,但是总体上还是没有脱离重商主义倾向于贸易盈余的观点。
像其他重商主义一样,威廉•配第也赞成国家应该拥有大量的人口,并且强调了
人们努力工作的重要性,因为人口众多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从而减少政府统治更多人口
的单位成本,而人们努力工作就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对于那些失业的人群,他
认为政府应该雇佣他们来修路、挖河道、种树、造桥、采矿和制造各种商品,从这意义
上来说,威廉•配第也是提倡增加政府公共开支以减少失业的经济思想先驱。
古典经济学的先驱
威廉•配第很多关于经济学的新观点,已经脱离的一般重商主义者的思想范畴,
已经从商品流通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也为后来的古典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1、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命题。威廉•配第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
地是财富之母。”,社会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劳动和土地。
他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一些基本原理,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工资、地租、
利息等范畴,在《赋税论》一书中他写道:“如果收获一蒲式耳谷物与制造一盎司银所
付出的劳动是相同的,那么它们的价值就应该是一致的。”,可以看出,配弟认为生产
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后来这些观点激发了古典经济学新的理论思考。
2、税收经济理论。
威廉•配第税收理论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认为税收应符合“公平”、“确定”、“简便”、“节省”四条标准。
⑵.从他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税收源泉是土地和劳动的收入。
⑶.在税负转嫁与归宿上,认为课于地主的地租税,可以转嫁给租地以及农产品消
费者。
⑷.诸税各论,配第在《赋税论》中,详细阐述了对关税、人头税、什一税、国内
消费税等税种的不同观点,。他认为,人头税是一种课于人身的税制,越穷的人,税负
越重,危害性最大,对国内消费税倍加推崇,主张实行单一消费税制,并提出按实际消
费或受益多寡课征。
⑸.认为征收关税的结果,应以进口货物不致冲击国内市场、有利于促进本国工业
生产、出口货物的售价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为原则。
⑹.指出了赋税的经济效果。
威廉•配第在《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中深刻分析了税收与国民财富、税收与
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减是赋税经济效果的主要标志。他说,
如果对从事生产和贸易活动给社会增加物质财富的人征税,社会的财富就会减少。相反
,如果对不生产任何一种物质财富或对社会有实际价值的物品的人征税,并将税收收入
转移给前一类人,将资金用于生产领域,社会财富就会增加。他指出,政府可以运用税
收指导人们去创办新的生产事业,增加社会财富。“如果一个国家迫使那些还没有得到
完全就业的人民从事生产那些一向从国外进口的商品,或者通过对这些人征税的办法迫
使这些人从事这些商品的生产,我认为,这种赋税同样会使公共财富增加” 。
3、经济统计学的思想贡献。
威廉•配第可以说是经济统计学的先驱,《政治算术》是一部用数量方法研究社
会问题的著作,在书中,威廉•配弟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英、法、荷三国进
行了国情、国力的数量对比分析,以此为依据,为当时英国社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
书的序言中他这样写道:“与只使用比较级或最高级的词语以及理性的论证相反,我采
用了这样的方法。。。。。。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表达自己想说的问题。”
4、劳动分工的思想萌芽
虽然威廉•配第没有很详细的发展研究劳动分工这一观点,但是他已经认识到了
经济发展与劳动分工之间的关系,可以也有了关于劳动分工的初步思想萌芽。例如他这
样写道:“当一个人梳毛、另一个纺纱、再一个人织布时说生产出来的布料,一定会比
当以上所有操作都由一个人笨拙地工作是生产出来的布料要便宜”,我们将发现后来亚
当•斯密更加深入地讨论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5、认识到资本、技术发明的重要性
在1691年出版的《爱尔兰政治剖析》一书中,他这样写道:“我们必须在工艺与简单的
劳动之间做出一个平衡。如果仅仅通过简单劳动,我可以在1000天内犁100英亩土地并
做好播种准备。然后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假设我花费头100天的时间来研究一种更加简
单的方法、发明犁地的工具,这100天里我们没有犁一英亩地。但是剩下的900天里我能
犁200英亩的土地。也就是说,上面所说的花100天时间发明出来的工艺值一个人的劳动
力,因为通过这一新工艺,一个人可以干以前没有这一工艺时需要两个人干的活。”
在对于经济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威廉•配第越来越重视资本、技术发明和生产的
重要性,虽然尚未完全摆脱重商主义的影响,但已经发觉到了商品生产领域的重要性,
从而给后来的古典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重商主义者曾经在欧洲各国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概而言之,重商主义在思想视野上最
终摆脱了中世纪神学对经济思想的束缚,开始用现实的标准和原则来研究经济问题,它
对经济学的长远影响主要表现在强调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商业活动和商人的重要地位以
及提倡民族主义等思想观念上面,对于现代经济学依然还存在些影响余波。但是由于重
商主义者认为财富仅仅来源于流通领域的观点,把学术研究的目光仅仅局限在商品流通
领域内,无疑是狭隘错误的,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们普遍认识到财富主要是来自劳动生
产领域而并非金银的积累,而要想一个国家变得富有,除了国际贸易盈余之外,更重要
的是更有效的使用劳动力、更多的资本积累、发现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以及更先进的技
术水平等等。
二、亚当•斯密与古典经济学:财富来自劳动
亚当•斯密(1723--1790),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建者,也是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
表人物,代表作有《道德情操论》和经济学的开山之著《国富论》。
公元1723年他出生于苏格兰,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
在格拉斯哥大学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
年间,赴牛津大学求学。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
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期间中,亚当•
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
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
论并获得很高评价,其经济思想除了影响英国本地之外,还遍及欧洲大陆、美洲乃至全
世界。
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目的,亚当•斯密是这样看的:“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
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
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
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亚当•斯密虽然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
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也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诞生的起点。
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劳动财富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批驳了重商主义的金银财富论观点,
提出了劳动财富论,认为财富不是来源于金银,而是来源于国民的劳动,从而形成了古
典经济学关于财富的新理论。那么如何才能增进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呢?他认为,国民
财富的增加主要有两条途径:途径之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主要依赖于分工的深化和
市场交换过程的顺畅;二是增加劳动者人数,而这又依赖于资本积累和适当的资本运用。
在《国富论》一书中他是这样写道的:“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全部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都来源于国民的劳动。国民生活供给情况的好坏,取决于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与消费人
数的比例大小。这一比例对任何一国国民来说,都受制于两个因素:第一,本国国民运
用劳动的熟练程度和技巧、判断力。第二,本国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
的人数比例大小。”
二、劳动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充分认识到了劳动分工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劳动生
产力上的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
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他认为劳动分工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经
济的快速增长和民众的普遍富裕,这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的重要
特征。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
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
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
,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能够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
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
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
能。
三:“看不见的手”与市场经济
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认为在是市场经济制度下,每一个人都
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受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追求自己
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也就是说,
隐藏在经济混乱表现之中其实有一种自然秩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个人的自利
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福利。
亚当斯密这样写道:“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
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
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
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从“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理念出发,亚当斯密强烈批驳了重商主义者提倡的种种政
府管制措施,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而且还容易导致腐败、低效。
他这样写道:“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判断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
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该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
要注意的问题,而且是僭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个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
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把这种权力交给一个大言不惭的、荒唐的自认为有资格行使它
的人,是再危险不过了。”
当然“政府不干涉”对亚当斯密而言,是个普遍的原则,但也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他
同时也认为除政府的三任务外:一、巩固国防,以防止外力的侵犯;二、建立司法组织
,以维持社会治安与公道;三、创设公共工程制度,以补救私人企业之不足,他还赞成
政府管理邮政、合法限制利率、国民义务教育,及一切自由业或信用业的执照考试等,
也同意用公共规章以保障国民之安全,像是采取卫生措施以预防传染病的蔓延等。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这一观点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并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继承并
发扬光大,最终演变发展成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自由市场理论。
四、价值与劳动价值论
关于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
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他进一步指出,有时候具有最大使用
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
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例如,水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来购
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来与水交换。反之,钻石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
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亚当斯密自己没有解决水钻价值悖论问题,这个问题留给了后来的经济学家,19世纪的
边际效用学派用物品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区别才比较圆满解决此水钻悖论问题。
另外一方面亚当斯密也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在一个劳动是惟一资源的社会中,一
种商品的相对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必要劳动的数量决定的。
他这样写道:“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早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
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惟一标准。例如,一般地说,狩
猎民族捕杀一头海狸说需要的劳动,若2倍与捕杀1头鹿说需要的劳动,那么,1头海狸
当然换2头鹿。”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在一个原始的经济中,劳动既是交换价值的源泉,也是交换价值
的尺度,对于拥有一种商品的人而言,如果他想用这种商品去与其他商品相交换,那么
这种商品的价值“等于这种商品使他能够购买到或可支配的劳动的数量。因此,劳动是
所有商品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当然亚当斯密也意识到资本的增长将会使得简单的劳动成本价值理论失效,在他看来,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出现之后,一些商品可以以较高的数额和其他商品、货币或劳动
相交换,但这个数额要足够高,包括工资、地租和利润。商品价值不再决定于简单的耗
费劳动,而是决定于购得劳动,它们仍然可以以“它们每一件所购买和可支配的劳动的
数量”来度量,是由几部分收入合并起来决定,这就是“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
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五、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压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
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
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
则促进人口增加。亚当斯密反对重商主义的低工资观点,而是认为伴随着经济增长工资
也理应上升,斯密认为高工资可以增强工人们的健康和体力,可以激励工人尽力工作,
因为高工资可以给工人过上更好生活的希望。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
,却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
然致使利润率降低。
地租系指对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亚当斯密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
远近有关。
六、资本积累理论
亚当斯密将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看成是推动国民财富不断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专业化
的提高和资本积累的扩大二者共同作用不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过
来又会增加整个国家的总产出,从而让国民消费水平和国民财富得到增加。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
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
设备与机械料,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
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七、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公平: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
有的利得比例纳税。
确定:各国民应当缴纳的赋税,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
付税额,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
便利: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办法,都应该给予纳税人以最大的便利。
经济:即最少征收费用的原则。在征税时要尽量节约征收费用,使纳税人付出的,
应该尽可能等于国家所收入的。这一原则是针对当时税收制度致使征收费用过高的弊端
提出的。
古典经济学其他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
马尔萨斯
马尔萨斯(1766—1834),1766年出于英国的一个富有家庭,父亲丹尼尔是一位杰出的
乡村绅士,也是当时著名哲学家休谟和卢梭的朋友。马尔萨斯年幼时在家接受教育,直
到1784年被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录取。他在那里学习了许多课程,并且在辩论、拉丁文和
希腊文课程中获奖。
1791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并且在两年后当选为耶稣学院院士。1797年他被按立为圣公会
的乡村牧师。马尔萨斯是英国著名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学术思想深刻而影响深远
,尤其以马尔萨斯人口论最为出名。
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则》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马尔萨斯人
口论”,第一次明确地把人口问题同社会状况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他认为,人口是以几何级数比率增长,而粮食和其他生产却是以算术级数比率增长的,
因而人口增长的速度永远超过粮食同其他生产增长的速度,由此推出,人类必须控制人
口的增长,否则,贫穷将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
马尔萨斯人口论以两个假设为前提:
(1)人的性本能几乎无法限制;
(2)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
基于这两个假设,他论断人口是按几何级数,例如1,2,4,8……增加,而食物只是按
算术级数,例如1,2,3,4……n增加,因而食物供应量的增加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增加
。他认为,防止人口过快的方法在历史上有两种:
(1)积极性抑制,如饥荒、灾害、疾病、战争等;
(2)预防性抑制,如禁欲、晚婚、不结婚等。
马尔萨斯断言,人口的繁殖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自然规律
”。
在《人口原理》一书中,他这样写道:“因此,完全可以断言如果对人口的增长不加
限制,人口将以几何级数增长并且每过25年就会翻一番。对于英国、法国、意大利或德
国这样人口增长速度还不算太快的国家,假设因为它们致力于农业生产而使农产品的产
量在每25年的时间增长一倍而持续增长。那人口的增长率将不受任何现实问题的限制。
。。。。。然而农产品的产量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无论如何,它的增长必然远远不能
满足人口以几何级数自然增长的需求。”
当然,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虽然已经被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情况所否定,因为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普遍的下降局面,人口老龄化已经
成为了很多发达国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但不可否认马尔萨斯人口论也有其合理的因素
,他所提出的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的关系问题和节育、晚婚等问题,值得人们注意
和研究。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加,无疑会造成社会的沉重负担。
但是,它没有看到人口的增长不是纯生物的自然过程,而是同经济发展程度、医学科技
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都是密切相关,离开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社
会观念的变化去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性,这正是马尔萨斯人口论在理论上的主要错误所
在。
大卫•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1772年4月18日--1823年9月11日),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
代表之一,李嘉图出生于一个英国犹太移民家庭,早期是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后受亚
当斯密《国富论》一书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
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
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政府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
李嘉图是一位出色的善于推理的思想家,他一般从基础性的前提假设出发,用逻辑的方
法推理出一般性的结果,李嘉图将他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称之为经济规律,他认为这些规
律在经济学方面的作用就如同物理学规律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作用一样正确有效,他的主
要理论思想是劳动价值论和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劳动价值论
李嘉图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
理论体系,他继承了斯密理论中的某些思想观点,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
决定的原理,并批评了斯密价值论中的错误地方。
李嘉图认为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是生产它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长短,这一劳动时间不仅
包括生产该商品本身所需要的劳动,还有包括生产该商品所使用的原材料以及生产资料
所需要的劳动。李嘉图认为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被用来确定随着时间的变化交换
价值变化的原因。比如,如果一头海狸与两头鹿的交换比率经过若干年上升为用五头海
狸交换两头鹿,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捕捉海狸和鹿的劳动
时间发生变化所致。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
,后人把它称之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
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
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也
就是说,在各个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
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双方均可
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李嘉图模仿同亚当•斯密斯关于个人劳动分工的理论来分析两个国家间贸易的好
处,他假定制一单位布,英国需要50个劳动日,葡萄牙需要25个劳动日;制一单位酒,
英国需要200个劳动日,葡萄牙只需要25个。可以看出,葡国制酒、制布所需的成本都
比英国绝对低,即都处于绝对优势。不过,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中表现出的优势更大,葡
萄牙的制酒成本相对低,处于比较优势,制布成本相对高,处于比较劣势。而英国制布
成本相对低,处于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放弃生产比较劣势的酒,专门生产比
较优势的布。如此分工,两国合起来不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酒和布,英国还可以用布换
到较多的酒,而葡萄牙用酒可以换到更多的布,这样一来两国同时获得国际分工与国际
贸易的好处。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原因,也为自由贸易提
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
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
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该理论至今仍然是指导
解释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萨伊
萨伊(1767~1832),法国经济学家,他生于法国里昂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即开始
经商,曾在英国伦敦附近一所商业学校学习,在此期间了解到英国工业革命进程并接触
到斯密的学说。1794~1799年任《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主编,于该刊发表经济文章
,批评国民大会活动,后受拿破仑一世重视被委任为法官,又被派往财政委员会工作。
1803年,他出版《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宣扬斯密的贸易自由放任思想,1816年起先
后在法国阿森尼大学和工艺学院讲授政治经济学,他把讲稿整理为《实用政治经济学全
教程》(共6卷),在1828~1829年间出版,1830年萨伊还担任过法兰西学院经济学教
授,萨伊以对斯密经济学说的解释、通俗化和系统化的面目出现,不过他对经济学最主
要的贡献还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萨伊否定生产全面过剩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观点,这
就是所谓的萨伊定律。萨伊认为产品买卖实质上是产品交换,货币只在一刹那间起媒介
作用,每个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从事生产活动,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该产品的消费欲望,
就是为了将其生产的产品与他人换取产品,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
者,买卖是完全统一的。因此,产品的供给总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
定是相等的。
该定律包含三个理论要点:
1, 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 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
产过剩,而只能在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现象,但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
3, 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产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萨伊这样写道:“如果一个商人说,我不想要其他产品来交换我的毛织品,我只想要货
币,。。。。。。他将被告知,。。。。。你说,你只想要货币,我说,你想要其他商
品而不是货币。事实上,你要货币干什么呢?还不是用来购买你进行贸易所需要的各种
原材料和储备,或者各种食物?因此,你需要的是产品,而不是货币。。。。。。。即
时得到货币是为了将它储藏或埋藏起来,最终目的还是用它来购买某种产品。。。。。
。。值得肯定的是,一种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它就立即以它的最大价值为其他产品提
供了一个市场。”
也就是说,萨伊认为因为生产行为同时也提供了收入和购买能力,生产者的生产引起
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
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所以就不可能出现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发的生产全面过剩
和经济衰退。
经济学家李嘉图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
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
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句话无疑就代表了萨伊定律的本质内涵,并成为了西
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 T*******x 发帖数: 8565 | 2 八、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糅合
新古典综合派,是产生于美国一个重要的现代经济学派,该学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
济理论基础上,结合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分析理论,来构造一个和谐统一的经济理论大厦
。尽管从现在来看,这种努力并不十分成功,但是在二战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新古典综
合派对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理论二者所做的综合,使西方经济学渡过了一段相对平静和
意见较为一致的时期。
二战以后,在西方世界享受长时期经济繁荣的环境下,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开始
由对立逐渐转向了共存和相互融合,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新古典综合派”,该名词是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首创的,在1961年出版的《经济学》第五版一书中,他把自己的
力量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以说明该理论体系特色和理论渊源,因此“新古典综
合派”的经济理论也就以最完整、最严密的方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那本异常畅销的《经
济学》一书中。
虽然新古典综合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但是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
的综合实际上在战前就开始了。美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1937年发表的《凯恩斯先生与古
典学派经济家》一文中,以三个方程式和IS-LM模型概括了凯恩斯的理论。希克斯撰写
此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通论》和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他当时的结论是,凯
恩斯的三个方程式不过是“向马歇尔的正统经济学跨回了一大步,以致他的理论很难与
经过修订和限定范围内的马歇尔理论相区别。”所以,希克斯的这篇重要文献可谓是新
古典综合派的开始,它把凯恩斯主义综合为宏观一般均衡理论,并将它开始与新古典经
济学联系在一起。
汉森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IS曲线可以根据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学说推导出来。根
据可贷资金学说,利息率决定于可贷资金需求表和供给表的交点,可贷资金表是由个人
和企业储蓄、因货币增加而增加的可贷资金部分及退出窖藏状态的那部分货币余额组成
。由于储蓄水平随收入水平而变,因而可贷资金的供应表也随收入水平而变。这样,就
会得到不同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可贷资金表,它们可以可贷资金需求表中投资需求表相结
合,就形成了IS曲线。
经济学家帕廷金根据希克斯的一般均衡论,更深入地进行了结合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
济学的工作,他于1956年出版了《货币、利息和价格》一书,在书中,他在保留新古典
货币数量学说的同时,运用了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法分析经济。
萨缪尔森可谓是新古典综合派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他首创“新古典综合派
”一词,用以表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体系。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
《经济学》第一版,以教科书的形式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全面的综合,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综合派的正式形成。
所谓“新古典综合派”实质上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
两者糅合在一起,把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的价值论、均衡论、分配论同凯恩斯宏观的国民
收入决定论综合为一体,从而组成一个集这两者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
: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使得现代社会经济能够避免过
度的繁荣或萧条的损害,趋于稳定的增长,并实现充分就业,则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新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将再度适用。在1964年出版的《经济学》第六版中,萨缪尔森认
为,新古典综合就是总收入决定论与微观经济学经典理论的结合,因为“在管理完善的
体系中,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使得古典理论所提出的充分就业的假定得到实现时,经
典理论就恢复了原有的地位。”
萨缪尔森提出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广泛地流行于二战之后的西方经济学界,在20实际60
年代中期以前,新古典综合派事实上成为了二战后西方的正统经济学,并成为各资本主
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
美国经济学家托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既是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上的结合
,又是两者在政策上的融合。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一般强调财政政策的重要性,认为它
是缓和危机、减少失业的有力工具。而主张市场调节的新古典学派,则一贯强调货币政
策的重要作用。托宾强调指出,新古典综合派,就是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按照不同比
例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正当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自鸣得意的时候,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
出现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给了新古典综合派以沉重的打击
。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当失业存在,货币数量增长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应当保持
不变或小幅度上涨,只有在失业消除,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后,价格才会真正大幅度的
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即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失业与通胀是不能并存的,是不可能在
存在失业的情况下爆发通货膨胀的,但是这种观点无疑是直接违背“滞胀”事实的。
新古典综合派不仅在理论无法解释经济滞胀现象,同时也不能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因
为按照它的理论,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会产生自相矛盾的后果。如果扩大
赤字,刺激消费和投资来解决失业,那么有效需求的增加将会抬高物价,从而恶化通货
膨胀;反之,要是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和收紧货币政策,试图以此控制通货膨胀,那么有
效需求的降低将会使得失业率上升,从而恶化失业问题。简而言之,新古典宗派的政策
选择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之中。
理论上的无力和政策上的两难,这极大地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新剑桥学派
、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新的经济流派对它争相展开批判,并发表自己
独有的经济理论,力争推翻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经济背景和理论环境下,新古典综合派无法再保持自己对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不
得不对新的经济学派做出让步,部分地吸收新学派的理论观点。1972年,萨缪尔森在《
经济学》第8版中,悄悄收起了“新古典综合派”的旗帜,以“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一词代替了“新古典综合派”,借以突出其理论的凯恩斯色彩,以及它在当代西方经济
学各流派中的主流地位。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12版中,在原有的新古典综合派的
基础上,萨缪尔森对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三个学派的理论内容加以新
的综合,形成了所谓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托宾、索洛、莫迪利安尼、奥
肯等。
1,阿尔文•汉森(1887-1975年)
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被誉为美国凯恩斯主义的建筑设计师
。汉森1887年生于美国的南达科他州,1916年获美股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随后曾任
明尼苏达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学府的教授。1937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
直到1956年退休。汉森教授在哈佛大学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即为其弟
子之一。1938年,汉森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还担任过罗斯福政府的经济顾问、美
国国务院经济专家、美国联邦储备局经济顾问等职。
汉森原来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信奉者,对凯恩斯主义曾持有强烈的异议。但自1937年起
,在他到哈佛大学任教后便转向信奉凯恩斯主义,并在美国积极鼓吹和传播凯恩斯主义
理论,还写了一系列著作使得凯恩斯理论“通俗化”、“美国化”。汉森的代表作主要
有《充分复苏,还是停滞》(1938年)、《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1941年),《经济
政策和充分就业》(1947年),《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1953年),《凯恩斯学说指
南》(1953年),《美国的经济》(1957年),《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1960年)
等。
2,约翰•希克斯(1904年-1989年)
约翰.希克斯1904年生于英格兰的瓦尔维克郡,17岁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数学
,1923年,希克斯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数学学位的考试后,转入对“哲学、政治学和经济
学”的学习,192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硕士学位。1926年——1935年,希克斯到伦敦
经济学院任助教,后来又任讲师,期间于1932年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希克斯任
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直到1946年。从1946起到1952年,希克斯任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的
高级研究员,直到1965年退休,并于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希克斯一生发表的论著甚多,所涉及的理论范围也较为广泛,他在价值、资本、工资、
货币、利息、经济周期、福利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等理论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洞见,这在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中是较为罕见的。希克斯引进一般均衡和序数效用分析构成其价值理
论,从而使西方正统经济学大为完善。他在评论凯恩斯《通论》时所提出的IS-LM模型
,在现代经济学中广泛运用。希克斯的代表作有:《价值与资本》(1939年),《消费
者剩余理论的重建》(1941年),《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贡献》(1950年),《需求理论
的修正》(1956年),《资本与成长》(1965年)等等。
3,保罗•萨缪尔森(1915——2009年)
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综合派的集大成者,他于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波
兰裔犹太移民家庭,1923年,其家搬到芝加哥居住,1935年他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学
位,1936年获芝加哥文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
,师从熊彼特、列昂惕夫、哈勃勒和汉森研究经济学。1940年即受聘为麻省理工学院经
济学助理教授,以后提升为副教授,1947年起任教授。1960年,他被美国总统肯尼迪任
命为总统调查咨询顾问和美国国家计划局经济顾问。1970年,因发展了静态和动态经济
理论,提高了经济科学的定量分析水平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是第一个获得此奖的
美国人。
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诸多领域,几乎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均有自己的改正
、补充、精练或发展,被誉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而且他还运用数学工具对各种
经济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为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萨缪
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不仅融合了宏观微观分析,而且理论内容涉及面之广泛也多为
以往同类著作所不及,该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影响了整整一代
人的思想观念。萨缪尔森的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1947年)、《经济学》(
1948),《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与索洛、多夫曼合著,1958年)。主要论文有:《
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1939年)、《国际贸易和生产价格的均衡》(1948
年)、《资本理论的寓言和现实性:代用的生产函数》(1962年),《处于困境的自由
主义者》(1972年)等等。
4、詹姆士•托宾(1918-2002年)
詹姆士.托宾,1918年出生于美国的伊利诺斯州,1935年,托宾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四
年后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40年又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的六年时间里,
托宾受到熊彼特、张伯伦、列昂惕夫等著名经济学家的指导。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
世界大战之后,托宾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在政府任职,后应征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
托宾离开海军返回哈佛大学经济系,继续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1947年,获得哈佛大学
博士学位,1950年任耶鲁大学副教授,1955年任教授。1961年托宾担任肯尼迪总统的经
济顾问,1971年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81年,因为在经济学方法、风险理论等方
面均卓有建树,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托宾最为主要的贡献就是资产组合理论,它建立在以各个家庭和企业怎样确定他们的资
产构成的基础上,主要讨论如何进行金融资产的组合以分散投资风险,并实现收益的最
大化。托宾的代表作有:《国民经济政策》(1963年),《经济学论文集:宏观经济学
》(1947年)、《十年来的新经济学》(1974年)、《计量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和经济
计量学(1975年)等
5,罗伯特•索洛
罗伯特.索洛,美国经济学家,192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1947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学
士学位,1949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4-1958年
任麻省理工学院统计学副教授,1958-1973年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1973年起任
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61年被美国经济学会授予有“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
克拉克奖”,1980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87年因在研究经济增长与福利增加理论方
面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索洛的经济学贡献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他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强调
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该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理论
内容。
索洛的代表作有:《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1956年)、《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
数》(1957年)、《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多夫曼、萨缪尔森合著,1958年)、《
增长理论:一个说明》(1969年)、《资本理论与收益率》(1963年)、《美国失业的
性质与原因》(1964年)、《增长理论评注》(1969年)。
6,弗兰科•莫迪利安尼(1918-2003年)
莫迪利安尼出生于1918年意大利的罗马,1939年在罗马大学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39年,莫迪利安尼移居美国,194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巴德学院统计学讲师。1944年获
纽约社会研究学院社会学博士学位。1949年任伊利诺斯大学副教授,而后任伊利诺斯大
学、卡内基理工学院、西北大学教授。1963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67年获芝加哥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81年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1985年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莫迪利安尼在经济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公司资本成本定理
,即“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
人的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公司资本成本定理提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分析资本
结构和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新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投资决策理论。
莫迪利安尼的代表作有:《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1953年)《宏观经济学论》(1980
年)、《储蓄的生命周期假定》(1980年)、《财政理论及其他论文集》(1980年)等。
7,阿瑟•奥肯(1928-1980年)
奥肯1928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4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6年获该校的经济学博
士学位。1961年任耶鲁大学副教授,1963年起任耶鲁大学教授。1961年,奥肯被邀请担
任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1964年,他又被邀任为约翰逊总统的经济顾问委
员会成员,1968年被任命为该委员的主席,1969年任布鲁金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奥肯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平等与效率的替换关系,提出了估算潜在产出的“奥
肯定理”,所谓潜在产出是指一国经济产出的最大值,即充分就业状态下的产出。奥肯
发现了经济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
增长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
下降大约1%。
奥肯的代表作有:《繁荣政治经济学》(1971年)、《平等与效率》(1975年)、《不
公平的市场:如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不平等》(1983年)等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内容
下面逐一介绍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内容
(一)、国民收入决定论
国民收入决定论是新古典综合派宏观理论的核心内容,该学派把凯恩斯的宏观理论和新
古典的均衡论综合为一体,建立了一个新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体系,并据此提出相关的
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根据凯恩斯的总收入-总支出的理论,建立了相关的NI-AE的宏观经济模型
。NI是指总收入,从供给角度看,它等于消费C与储蓄S之和;AE是指总支出,从需求角
度看,它等于消费支出C与投资支出I之和。
如果社会经济中的总收入等于总支出,即:
NI=AE,C+S=C+I
也就是说,当S=I,储蓄等于投资时,则总需求与总供给将达到均衡。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国民收入的决定主要取决于总支出AE的水平,总支出水平AE,特别
是投资支出I的数额如何,直接决定了国民收入的水平。
社会经济并非永远处于总供求均衡的状态,因为总支出水平不总是等于总收入水平的。
当C+I>C+S时,这意味着社会有效需求增加,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出和就业量都会趋
于上升,失业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在总需求超过充分就业状态下的总供给时,过度需
求将会引发通货膨胀;当C+I
量都会趋于下降,失业增加,国民收入减少。
为了避免经济生活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与过度需求问题,新古典综合派引入了政府干预因
素。在NI-AE模型中,引入了政府支出G与政府税收T,这样总供求均衡的条件就改变为:
C+S+T=C+I+G
由于在NI-AE模型中引入了政府因素,因此就可以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来调节社会经济
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当总供求不一致时,政府就可以通过改变收支使得总供求趋
于均衡状态。
当C+S+T>C+I+G时,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有效需求不足局面,这时,政府应当通
过扩大开支,或减少税收,刺激需求,增加C、I和G,使总供求趋向于充分就业均衡状
态。
当C+S+T
采取紧缩开支,或者增加税收,降低总需求,减少C、I和G,使总需求下降与总供给相
等的地步,抑制过度需求,使总供求趋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均衡。
正如萨缪尔森所指出的:“在分析政府开支和财政政策时,C+I法具有极大的优点,它
可以非常容易地转变为完全相似的C+I+G的方法。”
新古典综合派的国民收入决定论是对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进一步拓展,该理论表
明,只要政府通过运用相关的经济政策,适当地扩大或减少政府的开支,就能通过需求
管理政策,有效应对经济衰退或者经济过度繁荣问题,以熨平经济波动,从而使得资本
主义经济保持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二)、IS-LM模型
IS-LM模型又被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1937年,希克斯第一次提出了IS-LL模型,当时
他提出此一模型,并未考虑创立一个独立的理论,而只是借此模型说明凯恩斯主义和新
古典的就业理论一样,仅是一种“特例”而不是说明“通论”。十几年后,汉森重新提
出了这一分析工具,并将LL曲线改称为LM曲线,并于1953年在《凯恩斯学说指南》一书
中予以宣扬,于是IS-LM模型开始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的核心内容,并被用来作为产品市
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性分析工具,从而得到了普遍接受和广泛流传,尽管这个模型存在
不少的缺点,但至今经济学家们仍然在使用它。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利率是联系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纽带,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描述
的是产品市场,而货币利息理论描述的是货币市场,实际上这两个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在产品市场中,总产量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和投资组成,而投资作
为利率的函数,当利率变动的时候,投资显然也会相应变动,从而对有效需求造成影响
。当有效需求变动的时候,毫无疑问就会影响均衡的总产量,即实际国民收入,而实际
国民收入的变化又会影响交易的货币需求,从而对货币市场的均衡状态造成新的影响。
由此可见,利率与国民收入水平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IS-LM模型正是对这种
关系的一种具体描述。
然而,凯恩斯有关利息率的理论有两个缺陷:
一是利率的不确定性,汉森首先指出凯恩斯的利息论中的利率是不确定的,他认为凯恩
斯所提及的与货币需求有关的三个因素中,只有满足投机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与收入水
平无关。而满足交易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却与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应于
每一个收入水平,都有一特定的货币总需求量,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的货币需求
曲线。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货币市场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均衡利息率。不同的收入水平
有不同的均衡利息率,但是除非知道收入水平,不然无法确定均衡利息率。所以,凯恩
斯的利息率具有不确定性。
二是货币市场均衡无法保证产品市场也达到均衡,而两个市场相互作用,同时达到均衡
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实现均衡的必要条件。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利息率决定于货
币总需求,货币总需求有取决于收入水平。在消费已定的情况下,投资水平决定了收入
水平,但是,如果不知道利息率的话,也就无法确定投资水平。所有这些变量都是相互
联系的,必须按照一般均衡的概念,同时确定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而凯恩斯未同时考
虑两个市场,而是避开上述问题,在讨论产品市场均衡时,假定货币市场已经达到均衡
,在分析货币市场均衡时,假定产品市场已经处于均衡状态。
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修补凯恩斯理论中这一缺陷,把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和货币
理论结合了起来,并建立起了一般的两市场均衡模型。
在产品市场中,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随r的递增而减少;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S随
收入Y的递增而递增。希克斯认为,将I=I(r)和S=S(Y)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收入与利息
率的另一种关系,形成了IS曲线,下列等式决定了均衡收入:
I(r)=S(Y)
在产品市场上,由投资与储蓄相等的点构成的轨迹形成了IS曲线,这条曲线描述了在产
品市场上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对应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各种组合,IS曲线的斜率为负,即高
利息率和低收入水平相对应,低利息率和高收入水平相配对。因此,IS曲线是一条向右
下方倾斜的曲线,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
,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息率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
在货币市场上,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货币需求量为L=L(r,Y),货币供给由政府决定,是
个既定的量,货币的需求量是利息率和收入的函数,当下式成立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M=L(r,Y)
货币供求相等点的轨迹形成了LM曲线。它表示在货币供给既定时,货币市场处于各种均
衡时所对应的收入和利息率的组合,LM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高利息率和高
收入水平相对应,低利息率和低收入水平相对应。这是因为货币需求量和收入水平呈同
方向变动,和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在低收入水平时,交易所需要货币量较小,而满足
投机所需的货币量增加,利息率趋于下降。在高收入时,交易中所需的货币量增加,满
足投机所需的货币量减少,利息率就会提高。
在利息率非常低的时候,LM曲线变为水平线,即当利息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货
币的投机性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此时,所有人都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从而都愿意
抛出债券而持有货币,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一般来说
,在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处于LM
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
将下列方程式联立:
I(r)=S(Y)
M=L(r,Y)
可求得未知数(r,Y)的解,这解就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这个交点就代表了产品
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时的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当利息率和收入水平处于此点位置
时候,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达到供求相等的状态,经济体系也就因此达到一般的均衡
稳定状态,因此我们就可得到一个关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IS-LM模型”。
现在我们来分析IS-LM模型的稳定性问题,即当利息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不在E点时,产
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不能同时实现,经济体系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它会在产品
市场的供求压力或货币市场的供求压力等内生变量的调整作用下,由非均衡状态向均衡
状态运动,最后达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状态。
比如在IS-LM模型投资大于储蓄的A点为例,我们来看一下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过渡的
调整过程。在A点,在产品市场上,由于投资大于储蓄,将使收入水平上升,在货币市
场上,此时的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将会使利息率上升,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A
点将会逐步右上方调整,显然这个过程会趋于唯一的均衡点E,只有在这一点上,产品
市场和货币市场才能保持其稳定的均衡状态。
在IS-LM模型中,IS曲线表示可以使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息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点,
LM曲线则表示可以使得货币市场均衡的利息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点,而IS-LM曲线的交
点所确定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均衡组合,会随着两条曲线中的任一条曲线形的变动而变动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某些外生变量来使得IS或LM曲线发生移动,从而得到一个新
的双重市场均衡组合,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经济政策来影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状态,从而让经济可以趋向于更合乎人类愿望的状态。
IS曲线的移动源于总需求的变动,特别是投资需求的改变。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会向
右移动,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动的IS曲线同它会相交于,一个较高的收入和
较高的利息率的均衡点上,也就是投资需求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利息率的提
高;反之当投资需求减少时候,IS曲线会左移动,情况正好会相反。
LM曲线的移动主要来源于货币供给的变动。当货币供给增加时,LM曲线向右移动,在IS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动的LM曲线会同它相交于,一个较高的收入和较低利率的均
衡点上,也就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利息率的降低;而当货币
供给减少时,情况正好相反,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显然IS-LM曲线会相交于更低的
收入和更高的利息率的均衡点上。
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经济外生变量很少单独起作用,它们总是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对
经济起作用,为了在IS-LM模型中考察这些外生变量相互影响、共同起作用的机制,所
以接下来我们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当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IS曲线
的右移,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会导致LM曲线的右移,结果IS曲线和LM曲线会相交于一个
新的均衡点,在这点上,收入有着较高的水平,利息率有较小的变动,也就是说当一个
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时,结果会导致国民收入的提高和较小变动的利息率;
当政府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候,情况正好相反,IS和LM曲线的同时左
移,会导致出现收入水平的下降和较小变动的利息率。
当一个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IS
曲线的右移,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让LM曲线向左移动,IS曲线的右移和LM曲线的左移
,结果利息率会上升,但收入水平不确定。那么当政府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
的货币政策时,情况正好相反,会导致IS曲线的左移和LM曲线的右移,结果出现了利息
率的下降,但收入水平不确定。
在LM曲线成为水平的部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显然既不能提高收入水平也不能降低利息
率,因此在这称之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的区域内,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但是在这个区域内,扩张性的财政依然会起作用,使得IS曲线右移,结果会提高收入
水平,而利息率却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在“凯恩斯陷阱”的这个区域 ,货币政策是失
效的,发生作用的只是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
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情况之中。
IS-LM模型反映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描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构成了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
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理论框架,因此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
相当重要的工具。根据IS-LM模型,我们可以分析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改变,对
经济体国民收入和利息率所起的作用,也可以了解包括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内的一般
均衡经济状态是如何变化的。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分析正是依据IS-LM模型而展开
的,因此,它毫无疑问地被普遍认为是新古典综合派宏观经济学中一个核心内容。
(三)、经济增长理论
这里我们介绍其中最有理论代表的两种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即哈罗德-多马
模型和索洛的新古典模型。
1、 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是在20世纪40年代分别由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
提出来的,因为他们分别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基本相似,故经济学界称之为哈罗德-多
马模型。
该模型假设生产中只用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而且这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率是
基本不变的,此外该模型还假设技术是不变的,即不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增长公式是:
G=S/C
在上式中,G代表的是国民所入增长率,S代表的储蓄率,即储蓄量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
比例,C代表的是资本-产出比率。根据该模型的假设条件,资本与劳动的配合比例是基
本不变的,这样资本-产出比率也就保持不变,因此根据该增长方程式,经济增长率实
际上就是取决于储蓄率了。
例如,我们假定一国的资本-产出C比率为4,储蓄率S为12%,则根据哈罗德-多马增长公
式,可得经济增长率G=12%4=3%,而要是该国的储蓄率为20%的话,那么该国的经济增长
率则为G=20%/4=5%。因此,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一国的经济增
长率直接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越高,则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储蓄率越低,则经济增
长率也就越低。
哈罗德-多马模型还用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个概念来分析经
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和增长波动的原因。所谓实际增长率是指实际上所发生的增长率
,它由实际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所决定,即
G=S/C
而有保证的增长率G(w),又称之谓合意的增长率,是指长期中理想的增长率,它由合意
的储蓄率S(d)和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C(r)决定,即
G(w)=S(d)/C(r )
最后所谓的自然增长率(G(n))是指长期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
长率,它由最适宜的储蓄率S(O)和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C(r)决定,即
G(n)=S(o)/C(r)
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在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
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者相一致,即
G=G(w)=G(o)
如果这三种增长率不一致,则会引起经济的波动。具体来说,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增长
率的背离,会引起经济中的短期波动,当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时,就会引起
累积性的经济扩张,这是因为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小于合意的资本-产出所致,企业就
会增加投资,使得这两者趋于一致,从而就刺激了经济的扩张。相反,在实际的增长率
小于合意的增长率时, 会引起经济的收缩,因为这个时候的实际资本-产出比率大于合
意的资本-产出比率,企业就会减少投资,使得这两者趋于一致,从而就引发了经济的
收缩现象。
而在长期经济增长中,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的背离也会引起经济波动,当有保
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的时候,由于有保证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
能允许的增长率,因此经济将会出现长期收缩,反之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
的时候,由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没有超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的程度,那么经济就
会出现长期繁荣。所以因为减少经济波动,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应该使这三种增长
率相一致。
哈罗德-多马模型是西方经济理论中最早的经济增长模型,它虽然比较简单,也有着很
多的缺陷,但是该模型的建立却大大刺激了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兴趣,
以后的西方经济增长模型大多是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可
以看作是对该经济增长模型的继承、发展和改进。
2、 新古典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来的,该模型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所指出的经济增长途径是很难实现的,这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
响,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者很难达到一致,索洛把哈罗德-
多马模型所指出的经济增长途径称之为“刀锋”,意指该经济增长途径的非现实性。而
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则通过假定可变的资本-劳动比率和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
作用,来使得增长模型更能符合实际经济的情况。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方程式是:
G=a(⊿K/K)+b(⊿L/L)+⊿A/A
在上式中,G代表的是产出的增长率,⊿K/K代表的是资本的增长率,⊿L/L代表的是劳
动的增长率,⊿A/A代表的是技术进步率,a代表的是经济增长中资本所作的贡献份额,b
代表的经济增长中劳动所作的贡献份额, a与b的比率就是资本-劳动比率。
新古典模型从一个简化的假设开始,首先该模型假定没有技术进步,这意味经济最终会
达到一个长期稳定的产出水平和资本水平,这种状态被称之为稳态均衡,因此所谓的经
济稳态均衡也就是指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达到静止状态之处,即⊿y=0且⊿k=0。新古典
模型先从经济如何从当时的状态向稳定均衡状态的转变研究开始,然后作为最后一步再
将技术进步加入模型中来。
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函数关系来表示
y=f(k)
其中y代表的是人均产出,k代表的人均资本,也即资本-劳动比率,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
,人均产业也会逐渐增长,但是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每一单位资本增加所带
来的产出的增加额将会越来越小,因此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最终将会趋于一个稳定数值
,此时经济就处于了前面所说的稳定均衡状态了。我们分别用y*和k*来代表稳定均衡状
态中的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的数值。
很明显,要保持给定的人均资本水平k所必需的投资,它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和资本折旧
率这两个因素。首先假定人口增长率n是恒定的,n=⊿N/N,因此经济体就需要为投资nk
来为新工人提供资本,其次假定资本折旧率是资本存量的一个固定比率d,这就使得经
济每年对新资本的需求量增加了dk。因此,根据以上的假定条件,要想保持给定的人均
资本水平所需要的投资则是(n+d)k。
接下来新古典模型又考察了储蓄和资本增长之间的关系。再假定没有政府部门、对外贸
易、国际资本流动,也假定储蓄是国民所入的一个固定比率s,因此人均储蓄率便是sy
,即可得
sy=sf(k)
人均资本的净变化⊿k是储蓄超过必需的投资部分
即
⊿k=sy-(n+d)k
因为稳定均衡状态定义为⊿k=0,并且在y*,k*满足
sy*=sf(k*)=(n+d)k* 时才会出现。
新古典增长模型研究经济从某种初始的资本-劳动比率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转变到稳态
的调整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储蓄率、投资、折旧率和人口增长率
等。新古典模型认为,当储蓄sy超过必需的投资水平时,人均资本k就会出现增长,人
均产出也会出现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状态一直会持续到实际投资和必需的投资恰好一
致的时候,此时 ⊿k=0,资本-产出比率处于即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的稳定状态之中。
因此新古典模型的一个重要含义在于,在有着相同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
的国家中,最终的人均收入水平将会趋于一致,达到同样的稳定均衡状态。在该稳态中
,k和y都是固定不变的,由于人均收入固定不变,那么总收入便以相同于人口增长率的
速度而增长,即增值率为n,由此可见,稳态增长率不受储蓄率的影响,这是新古典模型
的一个关键结论。
为什么长期经济增长率会独立于储蓄率呢?不是有很多人一直认为日本比美国经济增长
更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的储蓄率大大高于美国吗?一个将收入的20%储蓄起来用
来增加资本投资的国家,其产出增长难道不会比一个只把收入的5%储蓄起来的国家要更
快一些吗?但是根据新古典模型,这些结论是无法成立的,因为储蓄率并不影响长期的
经济增长率。
前面新古典模型的分析,忽视了技术进步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现在来考虑容纳了技术
进步后的新古典模型,在考虑了技术进步之后,长期的经济增长率显然等于人口增长率
和技术进步率这二者之和,即⊿Y=n+⊿A/A。西方经济学家通常把技术进步的代表字母
放在函数的开头,即Y=AF(K,N),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技术进步的影响是所有的生产要素
的,此时的A又被称之为全要素生产率,索洛得出了g=(⊿y/y-Θ*⊿k/k)的关系式,以
这种方式表示的g则被称为索洛剩余,它意指全要素生产率实际度量的是,不能为投入
要素变化所解释的全部产出增长。
最后西方的新古典模型得出了几个关键性的结论
(1)、决定经济增长的是劳动的增加、资本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2)、长期的经济增长率是外生的,它独立于储蓄率s ,等于人口增长率n
(3)、虽然储蓄率并不影响长期增长率,但是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率可以提高稳态收
入水平。
(4)、若允许技术进步,那么可得出长期的经济增长率依然是外生的,长期的人均收
入增长率由技术进步率决定,总经济增长率则是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二者之和。
(5)、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是可变的,这是对哈罗德-多马
模型的重要修正。
(6)、人口增长率,虽然增加了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但是却降低了人均资本和人均收
入的稳态水平,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对人口问题的重视程度,降低人口的增长率。
(7)、人均收入趋同是新古典模型的最后判断。如果两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储蓄率
和生产函数相同,那么它们最终将会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根据新古典模型的解释,穷
国之所以穷,是因为资本的缺少,但如果它们与富国的储蓄率一样,并有机会获得与富
国一样的技术,那么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它们最终会赶上富国。而且要是国与国之间的
储蓄率不同的话,那么根据新古典模型,它们在稳态中将达到不同的收入水平,但如果
它们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相同,它们的稳态经济增长率也就相同。
(四)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原理
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把投资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化率联系起来解释国民收入
周期波动的一种理论,是最具影响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原理说明了投资变动对国
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
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由于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某一个部门的一笔投
资不仅会使本部门的产出增加,而且还会对其他部门产生连锁反应,引起这些部门投资
与产出的增加。而加速原理要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能
够引起更大数额投资的变动。萨缪尔森便用这种乘数-加速原理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
动。
乘数理论
乘数理论原来是英国经济学家卡恩于1931年6月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国内投资
与失业的关系”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主要目的是阐述国家用于公共工程的支出和总就业
量之间的关系,凯恩斯在《通论》一书中沿袭了卡恩的这一观点,并通过引入边际消费
倾向这一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乘数理论。
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则有下列等式:
Y=C+I
因而可得ΔY=ΔC+ΔI
经整理可得
ΔY=ΔI*1/[1-(ΔC/ΔY)]
其中ΔC/ΔY即是边际消费倾向,1-ΔC/ΔY即是边际储蓄倾向,其倒数1/[1-(ΔC/ΔY)
]即是乘数,如果以K表示乘数,则可得下式
ΔY=K*ΔI
以上分析表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也就越大,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也
就越剧烈,反之亦然。假如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乘数K=1/0.2=5,也就是说,政府增
加一亿美元的投资额,国民总收入将会增加五亿美元。
加速理论
加速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阿夫塔里昂在1913年发表的《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
一书中提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17年发表的《商业的加速和需求规律》一文
中提出同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国民收入的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将会引起数倍的投
资变动。例如假设生产某价值一百万美元的消费品,需要投资价值三百万美元的机器设
备,即资本产出比率为3:1,。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消费支出增加一百万美元,则需要相
应增加三百万美元的投资支出。
经济学家阿夫坦利翁的经济周期观点也是建立此原理基础上的,他认为繁荣之所以会走
向崩溃,并不是资本不足,而是由于在消费品产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需求不足所造成的
。因为经济繁荣促进了对消费品的需求,由此带来了资本品生产的增长,但是现代资本
品从投资到完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并不能立即向社会提供相应的消费品。因此在消费
品需求无法被充分满足的时间内,消费品价格会持续坚挺,利润率会长时间保持在一个
丰厚的水平上,这就给相应的资本品生产部门不断发出刺激的信号,大量的资本蜂拥而
入,投资额可能因此会远超正常的社会需求水平。
“正是这样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正是这种在消费品产量获得增长以前,必须经过一
个漫长时期的情况,使得繁荣时期得以延长,也使得资本品的创建受到了过度刺激,终
于打乱了经济平衡。”
当漫长的资本品生产程序终于完成,可以向社会提供消费品的时候,当该种消费品大量
涌入市场,水漫金山一样淹没社会需求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该种产品已经供过于求
,生产严重过剩,再也无法以原先的价格出清手中的产品了,大家争先恐后地低价出售
产品,价格下跌,利润急剧减少,企业开始亏损,破产倒闭现象增多,经济崩溃局面由
此产生了。
阿夫坦利翁对此过程做了非常形象的说明:“如果有人想把屋子烘得暖和些,他在壁炉
里生起火,但是肯定得等上一会儿,他才能获得所需要的温度。当处于这一时间间隔内
,屋里仍然觉得寒冷,温度计上的记录仍然没有动,如果他没有经验,就会再添加些煤
,尽管炉子里的已经有了足够的燃料,等到全部烧着的时候,将会使他热得难以忍受,
可是他还在不断地加煤。他以当时感觉到的寒冷和温度计上的记录为依据,结果就必然
要使他获得超过他所需要的温度。”
经济周期中繁荣阶段的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建立新的生产程度时期的长短。这一见解
得到了不少经济学家的赞同,经济学家庇古和罗伯逊也认为资本创建时期在决定经济高
涨时期的长短方面,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熊彼特也持有类似观点,认为当新的生产程序
完成,新的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大量出现时,经济繁荣也就走到了尽头。
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原理说明的是投资的变动何以会导
致出现收入的巨大变动,而加速原理说明的是收入或消费的变动何以会导致投资发生巨
大的变动。但这两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新古典综合派宏观
经济学正是利用“乘数——加速数模型”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乘数——加速数模型
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只是说明了一定的投资变动如何引起收入和就业的变动
,而没有说明收入的变动又如何反过来引起投资的变动。此外,凯恩斯的理论运用的是
比较静态均衡的分析方法,没有考虑到从原先的均衡状态到新的均衡状态的动态调整过
程。他认为只有将加速数原理和乘数原理结合起来,才能解释经济周期的累积性扩张或
者收缩的过程。在1939年发表的《乘数分析与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一文中,萨缪尔
森提出了“乘数——加速数模型”,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这一模型的表述为这样一个公式:
Yt = Ct + It + Gt 公式(1)
上式中Yt为现期收入,Ct为现期消费,It为现期投资,Gt为现期政府支出。这个公式说
明了,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现期收入等于现期消费、现期投资与现期
政府支出之和(不考虑开放经济中的净出口)。
现期消费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c和前期收入Yt − 1;
Ct = cYt − 1 公式(2)
现期投资取决于加速系数(a)和消费的变动(Ct − Ct − 1);
It = a(Ct − Ct − 1) = a(cYt − 1 − cYt − 2)
= ac(Yt − 1 − Yt − 2) 公式(3)
(3)式说明了在考虑消费时,投资最终仍取决于收入的变动,即加速原理说明的关系
。
设现期政府支出为即定的,即:Ct = Gt 公式(4)
把(2)、(3)、(4)式代入(1)式则得出:
Yt = cYt − 1 + ac(Yt − 1 − Yt − 2) + Gt 公式(5)
可以通过对c,a,Gt,进行设值计算 ,就可以得到一个周期性波动的动态经济模型。
据此可得到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模型的完整含义
(1)在经济中投资、国民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如果政府支出为既定,只
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发调节,那么就会形成经济周期。周期中各阶段的出现,正是乘数
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这种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
资引起的。
(2)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引起产量的更大
增加,产量的更大增加又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产量
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
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产量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会
使经济进入萧条。萧条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产量回升又使投资增加、产量再增加,从而
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
萧条,又由萧条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过程。
(3) 乘数-加速原理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会通过加速数对投资产生加速作用,
而投资的变化又会通过投资乘数使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变化,加速数和投资乘数的这种交
织作用,便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周而复始的上下波动。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干预经济的政策
来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即利用政府的干预(比如政府投资变动)就可以影响减轻经济
周期的破坏性,甚至消除周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五)、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通货膨胀则是过度需求产生的。如
果一个社会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存在着闲置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则为了刺激有效需
求所采用的增加财政支出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其效果会使得价格保持不变或小幅上涨的
情况下,失业减少,生产扩大,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只有有效需求增加到了使得经济
处于充分就业的时候,生产资源和劳动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此时继续采用扩张性的
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造成需求过度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度的上涨,从而出现真正的
通货膨胀问题。按照这一理论,凯恩斯主义者普遍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不会同时发
生的,只要调节好总需求就可以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新古典综合派也是毫无疑义、全
盘接受凯恩斯主义的这种看法。
但是20世纪60年后期,美国社会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经济滞胀”现象,这让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无力解释,于是新古典综合在反思传统凯恩斯主义对失业和通货膨胀
解释的基础上,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论做出了一些修正,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
理论,在新古典综合派中出现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新解释,并把经济滞胀解释
成菲利普斯曲线的右移。
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经济学报》上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
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指出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
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最初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的曲线,
但是新古典综合派很快将它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中,由于单位工资成本占单位生产成
本的比例较大,所以工资的上升可以转化为价格的上升。因此,新古典综合派将菲利普
斯曲线转化为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图形,认为这两者之间同样也存在着此
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降低通货膨胀率,那么失业率就会提高;而
要想降低失业率,那么通货膨胀率也会上升。
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对菲利普斯曲线所描绘的这种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
的关系,都是深信不疑的。根据这一理论,新古典综合派建议政府可以采取相关经济政
策,在一定范围内选择社会可以接受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组合。但是20世纪70年代
,美国经济的滞胀现象,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局面,打破了菲利普斯曲线所描
绘的这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美妙预言,也极大的动摇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原本对
它所持有的坚定信念,连萨缪尔森也不得不改变腔调,对当时的总统福特建议:“不要
听顾问说的那些话,说什么失业率提高到6%,并保持这样的失业率两年,就能使美国的
通货膨胀率在1970年代余下的年份中不超过3%或4%。”
但是新古典综合派并为完全抛弃菲利普斯曲线,而是开始另辟巧径,开始用菲利普斯曲
线的右上移动来解释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作为对经济滞胀的解释。新古
典综合派认为不完全的市场结构和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导致菲利普斯曲线的右上移
动,使得社会只能选择更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组合。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普遍上涨现象,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往往用物价指数来表示,即成千上万种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来计算通货膨胀
率。萨缪尔森将通货膨胀区分为三种类型:
1, 温和的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且可以预测,人们对货币比较信任
2, 急剧的通货膨胀,总价格水平每年以平均几十个百分点或上百个点上涨,货币
币值贬值迅速,经济出现严重扭曲
3, 恶性通货膨胀,总价格水平每年以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上涨,货币急剧贬值,人
们疯狂抛出,经济严重混乱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需求拉动引起的,而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
胀的根源并非只有一个,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有些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
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而另一些则由供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萨缪尔森也认为现代社
会的通货膨胀,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它们都需要在内部积累能量,一旦爆发,便很难平
息下去。萨缪尔森将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区分为两大类型,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
推动型通货膨胀。
萨缪尔森认为总需求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只要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了经
济的潜在生产能力,那么就会发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以使物价上升平衡总供给和总
需求。总需求的增长通常是没有限制的,它可以年增长10%,或者20%,但是总产量的增
长却是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因此只要总需求的增长超过了总产量的增长速度,通货
膨胀就会发生。这是由于需求方的过量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拉起,由
于失业率降低,劳动力变得更加稀缺,工资也被相应抬高,所以通货膨胀会加速到来。
这一点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传统凯恩斯主义认为只有在经济已经
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下,而总需求却继续扩大,才会引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但在
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刺激有效需求,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新古典综合派
显然对这个传统观点进行了一些修正和拓展。
同时新古典综合派也汲取了货币主义对通货膨胀的一些认识,比如萨缪尔森认为,需求
拉动型通货膨胀背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长期的总需求过度,
主要原因就在于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了总产量的增长率。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使得名义
需求快速增长,而后者又使得名义价格水平快速上涨。德国中央银行在1922-1923年曾
印刷数十亿的马克纸币,这些纸币疯狂涌入市场寻求面包和住房,从而造成德国当时的
物价水平数万倍的上涨。
因此,新古典综合派认为,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经济衰退
时期需求增长过快,使得产量无法跟上造成的,他们指出美国在1965-1969,1971-1974
年,1975-1979年期间,都曾经历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固然可以解释经济从衰退状态转向繁荣状态过程中的某些通货
膨胀现象,但是却无法解释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长期的经济滞胀问题。在经
典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之中,通货膨胀必然发生在充分就业状态,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
情况下,可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滞胀现象,却对这个理论给与了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当时的美国经济中,在有20%的生产能力闲置,10%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的情况下
,物价水平还是处于继续上涨之中。对于这一点,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后
来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也包括萨缪尔森,创造性提出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来解释传
统凯恩斯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经济滞胀”现象。
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除了需求拉动型之外还有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他将之定义为,
在失业率很高而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类型。新古典综合派
认为,导致滞胀的最根本原因是总供给水平的下降,也就是总供给曲线的向左上移动,
这会导致更低的总产量水平和更高的价格水平。而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生产成本的提
高和生产要素供给量的减少,在过快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的供给量会越来越少,这
使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增大,从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从而引发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只要生产要素的供给跟不上经济增长的要求
,使得生产要素的稀缺水平大为提高,就会引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在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两次石油禁运和提价
行为,就是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石油的紧缺和油价的大幅度上涨,造
成了总供给曲线往左上方向移动,导致总产量的减少和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
了经济滞胀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是由于市场的不
完全造成的,提出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概念。他们认为,经济滞胀在很大程度上市由于
个别市场的结构不完全造成的,这种市场结构的不完全造成了工资刚性和产品价格刚性
,它们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在经济衰退时期,适度的总需求提高本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但是局部市场的价格刚性使得市场机制遭到破坏,市场结构不再是完全的。当市场需
求下降时候,工资和产品价格的刚性造成总供给曲线的左上移动,使得总产量减少,价
格进一步上涨,从而出现了滞胀。
通货膨胀的危害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货膨胀的危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们所持
有的资产和负债的种类差别造成的。假如你是个债务人,那么通货膨胀对你来说会比较
有益些,因为你要偿还给别人债务的实际价值要比你原先借来的要少,但如果你是个债
权人,那么情况会相反,通货膨胀使得你的债权相对贬值了。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有利于
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而且也不利于那些依靠固定退休年金者,但更多的时候,新古
典综合认为通货膨胀只是将众多的收入和财富搅合在一起,并随机地在全体居民中进行
分配,而不会只单单冲击某些群体,从而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怒气冲冲。
(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通货膨胀之所以损害经济效率,是
因为它会扭曲价格信号,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社会里,人们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
整体的价格变化,以至于价格体系变得混乱无序,令人无所适从。通货膨胀还会扭曲货
币的正常使用,人们为了避免手中的货币贬值,总是试图更愿意持有实际资源,而减少
货币拥有量,使得整个货币体系关系混乱。
(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新古典综合派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并不存在正相
关的关系,反而存在一些负相关的研究数据,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低通货膨胀率国家
的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的增长则较为缓慢。
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总是处于两难的困境之中,因为一个国家要想降
低通货膨胀率,主要通过采取减少产出、控制需求、紧缩货币和信用的政策来实现。萨
缪尔森曾严肃认真地考虑,降低通货膨胀政策要付出多大代价的问题,即降低一个百分
点的通货膨胀率,会使GDP减少几个百分点及会使失业率上升几个百分点。萨缪尔森认
为控制通货膨胀的努力,恰恰是造成二战后美国最大程度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造
成20世纪90年代西欧经济大滑坡的主要原因。
因此萨缪尔森试图找到一种代价较低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他认为用损失产出和提高失
业率的办法来控制通货膨胀,国家和社会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往往会产生经济衰退、
大量劳动者失业等等负面作用。萨缪尔森还认真考虑其他形式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其中
包括收入和工资管制政策、物价直接控制政策、鼓励更加自由的市场政策和新的税收政
策等等。最后萨缪尔森认为,如何找到一种可以避免以高失业率、产出损失为代价来遏
制通货膨胀摆脱两难困境的办法,仍是现代宏观经济学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失业理论与奥肯定理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就业水平是有总供求关系决定的,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
总需求不足造成总供给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下的生产量,从而造成失业。
总供给基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潜在产出,所谓潜在产出是指不会引发或增大通货膨
胀压力条件下的一个经济体所能持续生产的最大产量,它取决于一个经济体中可利用的
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投入的数量,以及使用这些生产因素的技术水平和效率水平
。二是投入成本,比如工资水平、能源、原材料价格等等,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总供给曲
线不仅受到潜在产出的影响,而且也受生产成本变动的影响。生产成本上升时,只有在
较高的价格水平上,企业才愿意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出。
新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是有弹性的,任何偏离均衡的供给或需求都能很快得到纠
正,并且在总供给或总需求受到冲击之后,能够重新回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是新
古典综合认为,短期内,由于存在像劳资协议这类刚性合同,因此价格和工资都是粘性
的。在这种经济中,由于总供给曲线相对平坦,当总需求水平上升时,产出也会随着上
升,特别是当产出处于较低的水平时更是如此。长期内,由于工资和价格有充分的时间
来对市场的冲击做出充分的调整,总供给曲线被认为是垂直的,因此长期产出是由一国
的潜在产出决定的,总需求水平变化更多影响的是价格而不是产量。
经验表明,在经济生活中,失业率通常会伴随着产出的变动而变动,新古典综合派经济
学家奥肯首先发现了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在数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密切联系,即当实
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
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约下降1%,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理,也是新古典派失业理论
中的重要内容。
奥肯定理揭示了产出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极为重要的联系,描述了实际GDP变动与失
业率变动之间的经验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为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实
际GDP增长必须保持与潜在GPD同样速度的增长率,而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那么就必
须使实际GDP的增长率快于潜在GDP的增长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