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超结构经济学:对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与重构 (转载)
相关主题
中国还有前途吗?当今主流文明与中国,我们奔溃的道路 (转载)日本为什么听美国的话?
[历史研究] 李约瑟之谜 (转载)财政这问题实在是个头疼的问题啊
郑和和西方征服者不同是由于制度文化不同而不同的英国的远见今天也不是盖的
凯恩斯经济理论是不是造成中国成功的理论基础?清华大学讲座:1973年以来的美国经济史 (转载)
以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视野看毛泽东时代的发展战略“建国”三十年的经济成就
秦始皇的童年真是不幸真相:中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低智商社会
霸权的反弹yc林毅夫:探寻中国经济背后的逻辑
马克思的“资本论”重新走俏zt很遗憾,中国赢贸易战是小概率事件(ZT)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经济话题: 结构话题: 发展话题: 发展中国家话题: 要素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T*******x
发帖数: 8565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xjcxj256 (天汉星星),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超结构经济学:对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与重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4 08:36:20 2020, 美东)
超结构经济学:对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与重构
一、前言
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保持长期的经济高增长,而有些国家则陷入漫长的经济停滞呢?为
什么有少数国家能在短期内经济出现突跃式的发展,如曾经的德国、日本、东亚奇迹呢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拉美陷阱真的存在么,原因到底是什么?一个落后国家该采取
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才能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呢?
要想很好的理解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发展经济学这一学科,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
的一个重要分支,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主要
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它的研
究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各方面的经济发展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国家纷纷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这些
国家都怀抱着一种迅速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强烈愿望,因此基于现实的
需要,发展经济学也就成为了现代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自从学科成立以来,发
展经济学一直在试图尽可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分析探讨国民经济增长的真正
原因以及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
当然我们的关注点不是集中在一些经济事件上,而是集中在经济学理念上面,集中在发
展经济学本身理论的发展上面,而且还是以一种反思批判的角度出发来重新梳理发展经
济学的思想脉络。诚然,发展经济学不可避免的要涉及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
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该为长期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控
制失业和通货膨胀、减少贫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提供正确的答案,可显
而易见的是目前发展经济学理论所给出有关问题的答案并不能让人满意。
二、发展经济学的早期阶段: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二战以后,为了顺应很多刚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强烈想要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实现工
业化的时代要求,发展经济学逐渐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得到了越来越
多国家的重视。
发展经济学的早期流派实际上都强调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性,并把结构的差异看作是市
场失灵的结果,因此他们都主张政府干预的观点,认为应该通过进口替代和优先发展现
代先进产业促进结构转变。在这一时期,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如进口配额和外汇管制等等
都被大多数国家使用以管理国际收支差额。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的经济学家号称为“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他们是最早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批学者,包括罗丹
(1902-1985)、纳克斯、刘易斯(1915年—1991年)、缪达尔(1898-1987)、辛格、劳
尔•普雷维什、阿尔伯特•赫希曼和霍利斯•钱纳里等人。他们深受
凯恩斯关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非均衡分析以及国家干预主义的政策主张的影响,尤其重
视凯恩斯的市场失灵理论,主张应该从结构变革角度分析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不
发达向发达状况转化的问题。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发达的经济应该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国
内经济结构得以从以仅能维持生存的传统农业为主,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的工业和服
务业经济。
主要理论内容有以下几点:
1、始终关注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过程的非均衡状态,强调其结构改造的重
要性。
他们认为,欠发达经济存在市场缺失和结构刚性的缺陷。在缺乏弹性条件下,价格的相
对变动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推动作用很小,供给与需求向均衡交叉点的运动不能自动进行
,从而市场不能结清,缺口无法填平。
总之,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自我均衡的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状态。他
们还强调部门间结构上的差异,认为尽管各个部门都会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效用的最大
化,但是对刺激的反应快慢和反应机制,各个部门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结构主义发展理论一般倾向于把经济分解为几个构成部分,去剖析经济发展的进
程,由此更能准确地理解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真实面目。例如刘易斯关于二元经济结
构与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分析,缪尔达尔分析地区间结构差异形成与
消除,普雷维什和辛格从结构差异关注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与出口制造业的发达
国家之贸易条件问题等等。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改造问题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
务。
2、发展了结构分析的方法论。
钱纳里在1975年撰文说:“在过去25年中,结构分析的方法论已从一套直觉的假设,发
展成为具有不断增长的经验效力和分析严密的多种模式。”
结构分析的演进,可以归纳为三个价段:
(1)提出假设;
(2)经验测试;
(3)建立较为完整的模式。
这里有两个结构主义概念可以说明这种演进过程:一个是二元经济的概念,研究的中心
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才能使国民经济结构从以仅能糊口的传
统农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另一个是作
为平衡增长理论基础的需求互补性的概念,主张通过大规模投资来克服经济中存在的不
可分性,认为应该对工业、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民经
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摆脱贫困,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全面增长,从
而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前一概念曾有多种表述方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
一种。
刘易斯的经济结构假设
经济学家刘易斯曾就发展过程中经济的结构提出了三个基本假设:
1、技术可分为使用资本的技术和不使用资本的技术
2、在常规工资下劳动供给是有弹性的。
3、储蓄基本上由非工资收入者提供
早先提出需求互补性和平衡增长概念的纳克斯和罗丹也提出了一套经济结构假设:
⑴、恩格尔法则可以推向一般化的形式
⑵、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有限的
⑶、基础设施和基本工业的规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3、着重强调了工业化、资本积累与计划化在发展中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一,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即通过工业发展使发展中国家从一个以农业占统治地位的
二元经济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基本
都是农业,而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大多是工业,这也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和发
达国家经济的主要区别之一。因此发展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改变只
生产初级产品的地位,则由于初级产品的收入弹性比制造品的收入弹性低,加上发达国
家对国际市场控制力量强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必然日趋恶化,在国际分工和国际
贸易中只会处于不利地位。
而且另一面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基本都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工业化则可以吸收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助于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把
工业化作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根据传统的保护幼稚
产业论、普雷维希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和“中心”剥削“外围”论,以及缪达尔的国际结
构不平等理论,所以许多发展国家都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
第二,重视资本积累,即认为资本稀缺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资本
积累则是加速经济发展和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资本积累在这一时期受到经济学家们的特别重视,比如刘易斯、纳克斯、罗丹和罗斯托
等经济学家都纷纷强调了资本积累的重要性,资本积累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的原因主要
在于两个地方。一是马歇尔计划以流入资本的方式帮助欧洲经济重建的成功,这种经验
似乎可移植到发展中国家;二是哈罗德和多马二人把静态的凯恩斯投资理论推演成为动
态的增长模式,这个模式把储蓄率和增长率直接联系起来,在生产系数固定的前提下,
把资本视为增长的约束条件,增长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投资规模的大小,而其他生产要
素只在吸收资本的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从这种理论出发,人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的
问题就是资本缺乏,只要发展中国家进行大量的资本积累,那么也能取得同样的经济发
展。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和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所有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必须经过的一系列发展阶段。罗斯
托认为,根据各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需要经过传统社会阶段、
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等六个阶
段。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
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是所有阶段中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
发达状态的分水岭,起飞就是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
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根据罗斯托的理论,一个国家要想实
现起飞需要几个条件,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资本积累率要占到国民收入的10%以
上,罗斯托特别强调了资本积累在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重要性,认为仍处于起飞准备阶
段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动员国内外储蓄产生足够的资本投资以加速经济增长,使经济起飞
,然后顺利进入经济的自我持续的增长阶段。
大推进理论是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丹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在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衡增长,从
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行工业化,
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
走出困境的。大推进理论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实施是相互依存紧密
联系在一切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
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实施,工业也因
缺少基础实施条件而难以实现。罗丹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
上,具有科学依据,当然理论界对此也存在一些争议。
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还从另外两方面得到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切纳里等逐渐认识到,
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只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还有必须用来购买进口的原料、中间产
品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储备的多少。他们提出了两缺口模式,即国内储备的不足需用国外
资本的流入来填补。另一方面,舒尔茨等人从智力开发作用的分析,认为促进经济发展
的并非只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中国家需要重视教
育、重视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可以
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第三,十分强调计划化,并强调政府对市场的替代作用。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同样也重视经济发展计划化的重要性,这种看法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①单纯的市场作用已不能适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结构变化;
②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成就给了人们深刻的印象;
③市场之所以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贫困的恶性循环”,存
在着“低水平均衡陷阱”。
要从这种循环或陷阱中解脱出来,必须有“关键性的最低限度努力”或“大推进”。
所以发展中国家大多认为依靠市场经济来实行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很小,为
了寻求能更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必须另辟蹊径,而计划正是同样可以进行
资源配置的另一个手段,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都普遍实行了经济发展的计划化。
第四,主张平衡发展战略,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健全。难以起作用,因此,
迅速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计划安排,在不同部门或不同地区同时平衡发展。
此外,结构主义发展理论还主张,应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结构的特点制定重视分配
的政策,或通过社会经济制度结构改革以推进经济发展。在对外经济方面,这一派发展
理论主张进口替代战略,以帮助实现国内生产结构的转变。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以凯恩斯主义作为研究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积极提倡政府干预主
义,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并将一系列的政府干预管制
措施作为他们理论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强调了工业化、资本积累和计划化在经济发展中
的关键作用,他们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赶上发达国家,就要在产业上赶上发达国家
,拥有和发达国家一样的现代化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的缘故,如果仅仅让市场来配置资源,那么这样的现代化产业是发展
不起来的。于是结构主义经济学家建议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实行
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通过直接动员资源、行政干预等方式来克服市场失灵,以寻求迅
速建立起现代产业。为了能够帮助此目标的实现,他们还建议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当时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遵循了这些政策建议,但是其结果却基本都
是不尽如人意,推行的结果基本都是在一段时间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之后,经济就陷入
了长期停滞了,这些国家依然与富裕、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差距甚远。
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波思潮的实践效果让人失望,于是就有了后来对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
的反思,从而产生了以华盛顿共识为基础、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发展经济学的第
二波思潮。
三、华盛顿共识和新自由主义
随着第一波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导下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失败,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和政府干预论也受到了越来越的批评和质疑,早前被一度压制的自由
市场理论又开始逐步占据上风并对后来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
在经济学领域里,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挑战。
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顺风顺水过了二十多年后,美国经济却出现了“滞胀”局
面,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而这一现象却是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也无力解决的
。按照传统凯恩斯理论,出现通货膨胀问题,说明经济过热,总需求过盛,总供给跟不
上总需求水平,此时就不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更不会出现大量失业,而现实却是通货
膨胀与大量失业并存。
而且更无奈的是,面对“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不仅理论上无法解释,而且实际上也
根本无法开出有效的药方,因为要想抑制通货膨胀,那么政府就要实行打压需求的紧缩
性经济政策,而这同时无疑将会加深经济衰退程度;而要想摆脱经济衰退状态,那么政
府就要实行刺激需求的扩张性经济政策,但是这肯定又会让通货膨胀如脱缰之马,更加
难以遏制,因此陷入尴尬境地的凯恩斯主义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而这些批评者大多认为,正是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越来越强化的凯恩斯式的干预政策
,才是导致经济陷入“滞胀”的幕后黑手。他们认为政府作用的不断扩大,是美国经济
绩效减退的主要原因。比如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处置失当,造成了总产出的不稳定和
通货膨胀;政府的过多规章制度造成了生产力的低增长;低储蓄率和投资增长缓慢,也
是税收制度、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不断扩大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反映。
在凯恩斯主义面临极大理论和实践困境的情况下,原先潜伏着的种种反对凯恩斯主义的
经济学派又开始逐渐走上前台,它们纷纷抨击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理论,新古典主义的
自由市场论又开始逐渐复苏并占据上风。
在这种学术环境和国际发展大背景下,发展经济学当然也会受到同样的影响。很多经济
学家开始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经济发展不理想,原因不是在于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
灵,与发达国家相比,它们的政府干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结果不但没有建立起完
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反而严重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政府机构也变得越发腐
败低效,从而导致了资产配置效率的下降和经济效率的降低,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以
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也就因此自然而然的诞生了。
所谓华盛顿共识,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根据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
由化的经验,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核心内容就
是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
该共识包括以下十个方面内容:
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
②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
和基础设施);
③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
④实施利率市场化;
⑤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
⑥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
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
⑧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
⑨放松政府的管制;
⑩保护私人财产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作为第二波发展
经济学思潮提出的转型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政策组合,在拉美地区、俄罗斯与中
东欧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行。90年代初,在俄罗斯、东欧等转型国家中,尽管人们都承
认,建立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是转型的总体目标,但是对于用什么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
的最佳方法,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和截然不同的观点。向市场经济过渡办法的讨论,集
中在是否实行“市场原教旨主义”方面,很多人都认为,要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与其分开几步改革才到位,还不如一步到位来得干脆利落,即应该实行一步到位的休
克疗法,立即全面实行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的建议,把政府干预和计划经济所造成
的经济扭曲一次性的彻底消除掉,从而建立迅速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因此独联体和中东欧国家当时大都采取了类似休克疗法的转轨战略,这一转轨战略反映
的是这些国家多数执政者当时的主导思想,它也得到很多专家学者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在前苏联和中东欧等转型国家中,俄罗斯、捷克
和爱沙尼亚是“休克转轨的典型”,俄罗斯前总理盖达尔、波兰前副总理巴尔采罗维奇
、捷克前总理克劳斯等人都是新自由主义学说的追随者和推行者。
曾被称为捷克转型设计师和新自由主义代言人的克劳斯,在1990年上半年首先提出并在
捷克实施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经济转轨政策。这一政策之所以在捷克得以实现,
其中一个主导论点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和带来经济繁荣,就必须迅速实现市场化
、私有化、自由化改革,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从而给企业以真实的价格信号,这
样才能够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最大化的效率和快速经济增长的轨道,从而实现“能够
建立在本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增长”。捷克前总理克劳斯制定的转型政策以及实施,在
当时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计划轰动性的胜利,随后,在其他一些转型国家,也纷纷倡导
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柱的“休克疗法”式的转型,采取被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
转轨战略与政策。
这样,新自由主义学说在一些转型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并受到普遍推崇,“休克疗法”作
为激进转轨的重要政策工具组合也成为转型国家的主流观点,而被一些国家的政府用于
经济转型的实践。科勒德克针对波兰转轨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末波兰改革的早期,深
受“华盛顿共识”等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普遍认为市场化首要的是企业的自由化与私
有化,自由化和私有化越快越好,越多越好,并且要紧缩银根,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对
税率及汇率加以合理管理调节,这样市场经济就可以获得成功。所以,新自由主义学说
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政策,被广泛运用于俄罗斯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
型,并且曾对转型过程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但是以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这套新自由主义改革方案,也没有达到预
期的乐观效果,虽然在某些国家有些成效,但是却也让很多国家陷入经济危机、长期低
迷的状态之中,尤其是俄罗斯、拉美和东欧一些国家的经济表现更是让人失望,俄罗斯
曾一度陷入经济崩溃的境地,后来还长期陷入经济低迷状态,而很多拉美国家也都纷纷
爆发了债务危机,经济也一蹶不振,不得不说以“华盛顿共识”为基础、以新自由主义
为理论依据的发展经济学的第二波思潮实际效果同样也是不甚理想。
四、新结构经济学
新结构经济学是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提出并倡导的研究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的理论
,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以一个经济体在每一个时点
给定、随着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为切入点,来研究决定此经济体生产力水平的
产业和技术以及交易费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等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决定因素和影响
,其主张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应从其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出发,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
的发展。
对于为什么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原因,林教授是这样解释的: “我之所以提出新结构
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是希望有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来帮助我们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这个新的理论体系应该回答前面所讲的几个问题:成功的国家为什么都
是出口导向的?成功的国家为什么是政府跟市场共同作用的?”
比起东欧和拉美一些国家,新结构经济学注意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上的耀
眼成就,而这几个经济体共同的特色是采取“出口导向战略”而并非“进口替代战略”
,从那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产业开始发展,靠出口产品赚取外汇
,积累资本,从而一步步地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这种在上个世纪60年代被普遍认
为错误的政策,却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而且这些经济体在推行市场经济的同时,它
们的政府也都发挥了积极有为的作用,而不是像早期发展经济学那样片面强调政府的作
用忽视市场,或者像新自由主义那样片面强调市场的作用而忽视政府。
当然要想更好、更深刻的理解新结构经济学,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经济学里的比较优势理
论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1817年,经济学家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成
本贸易理论,也称之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
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比较
优势原理,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也就说
,即时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比起另一个国家均处于劣势,但仍可能有互利贸易
,因为这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
对较大的产品,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得贸易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好处。
李嘉图是这样来解释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
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
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吗?”。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就算一个国家在产品生产上比起另外一个国家来说都处于绝对劣势
地位,但只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在不同产品生产上的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地位
的国家在产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产品生产方
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两个国
家也可以进行贸易专业化分工,分别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
较劣势的产品,这样两国都能从贸易中获利。
比较优势理论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解释了贸易产生发展的基础,大大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
,说明了各个国家就算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生产成本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每个国
家也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参加国际贸易,虽然该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
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两国比较优势差距越大,则贸易的发展也就越大,那么当前国际
贸易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但现实情况是国际贸易主要是发生在
发达国家之间,不过尽管有些局限之处,比较优势理论仍是解释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理
论原则,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此给予了
高度评价,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一书,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理论,代
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理论。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被视为
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基石。由于俄林在其著作中采用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1919年用
瑞典文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的主要论点,因此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也被称为赫克歇尔—俄
林模型(H-O模型)。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比较成本差
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所谓生产要素禀赋,指的是
各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一般说来,一个国家丰裕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就便宜,反之
,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当然就高些。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是产生比较
成本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各国都生产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
商品以供出口,这样,双方都可获得利益。
另一个是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亦即不同商品生产的要素密
集度不同。根据商品所含有的密集程度大的生产要素的种类的不同,可以把商品大致为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不同
类型。即使生产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组合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同样生产
大米,泰国主要靠劳动,而美国则主要靠资本和技术。不论是生产不同的商品,还是生
产相同的商品,只要各国生产商品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例不同,就会产生比较
成本差异,从而产生贸易分工的基础。很明显,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
某种商品的生产中多用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能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
俄林论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思路是: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价
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
素的价格比率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则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
同。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的基础。一个国家出口
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
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各国比较利益的地位是由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程度来决定的,用俄林的话
来说,就是:“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生产要比在别的地区便宜。在每
一个地区,出口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拥有的比其他地区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
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地生产的商品。简言之,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
的商品,而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俄林因此获得了1977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但是,经济学术界对这一理论也一直存在一些争论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考虑到过去数十年中经济增长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一种新古典
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动态发展过程,它认为一个经济体的经济结构
内生于它的要素禀赋结构,持续的经济发展是由要素禀赋的变化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
的。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任意特定的时刻是给定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是可变的,它决定了
一国的比较优势并从而决定了该国的最优产业结构,一个特定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求
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即由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裕的结构,升级到资本相对丰裕的
结构和新技术的引进,同时基础设施也要相应改善以有利于经济运行。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国禀赋结构升级的最佳方法是在任一特定时刻根据它当时给定的
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它的产业。 经济将最富竞争力,经济剩余将最大,资
本积累和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也将是最快的。为了让一国的私营企业进入该国具有比较
优势的产业,要素相对价格必须充分反映这些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同时这些要素价格
只能在运行良好的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决定。因此市场应该成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
对于新技术的引进,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借鉴或采用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从而
将它们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与之相反,发达经济体必须在全球技术前沿上进行生产,并
必须持续在研发方面进行新的投资以实现技术创新,因此发展中国家有潜力实现高于发
达国家数倍的技术创新率。
然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基础设施的相应改善,需要协调投资行为,并对由先行者产生的
无法被私营企业内部化的外部性予以补偿。没有这样的协调和对外部性的补偿,经济发
展的进程将放缓,因此政府应主动设法缓和协调问题和外部性问题,从而促进结构转变。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包涵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一个经济体的产
业结构也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每一种产业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
有形的和无形的)来促进它的运行和交易。

第二、经济发展阶段并非仅有穷与富(或发展中与工业化)这种两分的情况,而是一条
从低收入的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的后工业化经济的连续谱,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都
是这条连续谱上的一点,因此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改善的目标,未必就是发
达国家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状况。

第三、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上,市场都是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基本机制。然而作为
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以产业升级以及硬件和软件(有形的和无形的)
基础设施的相应改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这种升级和改善需要一个内在的协调机制
,对企业的交易成本和资本投资回报具有很大的外部性。这样,在市场机制外,政府就
需要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是,一个经济体在每一个时点上的经济结构是由其在那个时点
上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决定的。处于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其要素禀赋的相对丰富量
是不一样的,发展中国家通常是资本比较稀缺,但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而发达
国家一般资本相对丰富,但劳动力相对稀缺,要素禀赋的结构决定了要素的相对价格,
相对多的要素,价格就相对便宜,相对少的要素,价格就相对昂贵,这样处于不同发展
程度国家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的相对价格就不一样了,而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
就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比较优势。比如,在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短缺的经济体,
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生产成本就会比劳动力相对短缺、资
本相对丰富的经济体在这个产业上的成本低,这样就具有了竞争优势。因此,竞争优势
的前提是比较优势,如果一个经济体所有的产业都是根据这个经济体的比较优势来发展
,那么这个经济体一定是最有竞争力的。当然对于每个经济体而言,要素禀赋及其结构
在每一个时点上是给定的,但它随着时间的变化是可以变化的。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除了市场之外,还需要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来推动经济发展,因为经
济发展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不断完善的结构变迁
的过程,那么就必须在要素禀赋变化后,有先行者去采用新的符合要素禀赋特性的技术
、进入新的比较优势的产业。但是先行者实际上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对先行者而言,失
败的成本和成功的好处是不对称的,不过他的成功或失败都会给后来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因此在这种状况之下,政府就要给敢于创新的先行者提供一定的激励,补偿先行者所
产生的信息外部性,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另外,先行者是否
能够成功还取决于新产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是否进行了相应的完善,这些都
需要政府发挥了一个积极有为的、因势利导的作用,才能顺利进行。
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如下:
1、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认为政府应该解决外部性问题和
协调问题,以帮助企业进行产业升级。
2、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很难成功发展先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是由其要素
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
3、新结构经济学主张在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世界上,通过进行产业多样化并建立符
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从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并在开放的、全球化的世界上通过利
用后发优势来实现经济收敛,发展中国家就有可能逆转不利的历史趋势。
4、新结构经济学抛弃了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认为该战略依靠在低收入、劳动或资源
密集的经济中运用财政政策或价格扭曲来发展不符合本国比较优势的、成本较高的资本
密集型产业,它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过程,必须与该国比较优势的变化相一致
。而政府的作用应该被限制在提供关于新产业的信息、协调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关联
投资、为先驱企业补偿信息外部性,孵化鼓励投资来培育新产业以及改善基础设施等方
面。
5、在财政政策上,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比起发达国家,在反经济衰退的财政
刺激政策上有着更好的效果和更大的回旋余地,发展中国家可以对基础设施和其他社会
事业进行投资,不仅增加了短期需求,而且也提高了长期经济增长率。
6、在货币政策上,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衰退和产能过剩时期,
以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经常是无效的,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利率政策完全有可能
被用作反周期的政策调控工具,也完全有可能在经济衰退时被用作鼓励基础设施投资和
产业升级投资的工具。
7、在金融发展上,新结构经济学认为金融系统的发展对于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但
强调在转轨过程中要同时实现经济稳定和快速增长,金融自由化的政策顺序就很重要,
每个给定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可能取决于当时的主导产业结构、平均企业规模和企
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而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内生决定于当时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
8、在外国资本上,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跟其他形式的资本流动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对
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因为它的目标投资方向往往就是与这些国家的比较优势相一致的
产业。而且外商直接投资一部都会带来技术、管理、市场渠道和社会网络,这些正是发
展中国家所缺乏的,也是其产业升级所必需的。
9、在贸易政策上,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进出口内生取决于经济体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
比较优势,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后发优势,达到比处于世界技术前沿的国家更
快的技术进步速度和结构转型速度。开放对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收敛至
关重要,然而新结构经济学也认识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攀登产业阶梯的时候,往往面
临着旧结构经济学进口替代战略所留下的诸多扭曲,因此新结构经济学建议贸易自由化
应该采用渐进法。
10、在人类发展上,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资源禀赋的组成部分,但
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必须与物质资本的积累和产业升级保持齐头并进,而一套精心设计的
人力资本开放政策应该是一个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对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的经验和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解,新结构经济学还提出了一个增
长甄别和政府因势利导的六个步骤的基本框架。
第一步:发展中国家在使用产业政策以促进非资源型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时以找一个目前
人均收入比自身高一倍、顶多两倍,并已维持了20~30年快速经济增长的国家作为参照
与学习的样本为宜。
第二步:在找到一些可能符合本国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后,要看国内是否有一些企业已
经自发地进入了。如果已有企业进入,不过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或是金融支持不够等原
因造成交易费用高昂,政府此时就应该帮忙解决那些造成交易费用高的问题。
第三步:有些产业可能完全是新的,国内根本就没有企业进入那个产业。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可以采取特定措施,鼓励高收入国家的企业来本国投资于这些产业,以利用本劳
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政府还可以设立孵化计划,扶持国内的企业进入这些行业。
第四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还应该密切关注本国成功实现自我发展的其他私人企业,并
为这些产业扩大规模提供帮助,政府要做的就是帮助企业克服瓶颈限制,降低交易费用
,使其进一步发展。
第五步:在发展中国家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普遍欠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
设立工业园、加工出口区、经济特区等方式,改善园区内的软硬基础设施,以吸引可能
愿意来投资的国内外企业。
第六步:政府应该给那些先行者提供一定的激励,以弥补它们的投资所创造的非竞争性
公共知识。因为先行者实际上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不过他的成功或失败都会给后来者提
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在这种状况之下,政府就要给敢于创新的先行者提供一定的激励,
补偿先行者所产生的信息外部性,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
发展。
发展经济学的现状和发展中国家对摆脱贫困的现实需求无疑都呼唤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来
思考发展问题,而新结构经济学可以说是丰富了人们对经济发展议题的研究,深化了人
们对经济发展本质的理解,这也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寻找到一条通向长期增长、可持续
、包容性的经济繁荣之路。
对于新结构经济学的争议
自从林教授提出新结构经济学、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说以来,中国学术界就围绕新结构
经济学、政府职能和产业政策展拉开了一场大辩论,关于该理论的讨论之声就一直不绝
于耳,有支持赞同的,也有批评质疑的,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几个比较著名的质疑观点。
1、提倡自由市场理念,质疑政府干预论。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
取得这么好的经济增长成就,恰恰说明了自由市场理念的正确,总体而言政府管的越来
越少,虽然中间有所反复,目前之所以还有很多问题,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他们认为
市场才是能够有效发挥比较优势的制度,而并非政府干预,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
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发挥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市场的作用被否定,存在市场的时候,无
须政府干预,每一个人都会想尽办法利用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自然而然就能发挥出来,
他们认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这包括基本人权、财产权和知识
产权,而不是干预具体经济活动。
2、质疑有为政府概念,提倡有限政府。有些经济学家认为采用“有为政府”这样的名
称,大众就很容易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也可能会被政府部门误用、滥用,从而容易导
致出现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甚至有可能演变成政府主导局面。因为有为政府概念并
没有对政府的权力边界加以明确的界定。相反,更应该提倡的是有限政府概念,那就是
:市场能做的,让市场做,市场不能做的,政府才需要去发挥作用,只有在市场失灵的
情况下,政府才应该有为,简言之,有限政府就是起到维护和服务的作用。
3、对产业政策持谨慎甚至否定态度。有些经济学认为对一些具有巨大正外部性的行业
,需要发展的新兴行业,影响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如制定适度的产业政策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不应该轻易使用产业政策,反而应该
是需要营造公平公正和有利于激发人们营商、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大力鼓励发展民
营经济,这就需要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发挥好的、恰当的
而不是多的作用。
还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由于人类的认知局限和激励机制的扭曲,技术和新产业是不可预见
的,因此产业政策注定是失败的,而实际上产业政策不过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这些
产业政策同样阻碍着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产业政策还容易带来寻
租和腐败行为,回顾历史,产业政策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4、提倡企业家精神,认为有为政府论会打压企业家精神。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社会进步
和人类富有的本质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
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来源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市场的主角,发现和
创造市场交易机会是企业家的基本功能,正是因为企业家的创新,市场才能不断地发展
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并且由此推动了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有为政府论会
自然衍生出来赶超战略,则企业家精神就容易会受到打压,个人权利和市场活力也会受
到压制。
5、质疑比较优势论,提倡技术赶超理论。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产业政策的基础应该是技
术赶超理论而并非比较优势理论,他们批评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政策有很
多局限性,只会让发展中国家长期定格在跟随者的角色上,他们认为产业政策更应该以
技术赶超理论为基础,主张技术赶超是中等收入国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因素,倡导中国应该从价值链高端和核心技术入手实施技术经济赶超战略,而并非一味
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新结构经济学因中兴事件而轰然倒塌以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视野看毛泽东时代的发展战略
邹恒甫:无形资本投资不足比所谓“经济过热”害处更大秦始皇的童年真是不幸
全球化中的不平等问题霸权的反弹yc
俄罗斯未来将变成中国的加拿大 谈俄罗斯转型为发展中国家的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论”重新走俏zt
中国还有前途吗?当今主流文明与中国,我们奔溃的道路 (转载)日本为什么听美国的话?
[历史研究] 李约瑟之谜 (转载)财政这问题实在是个头疼的问题啊
郑和和西方征服者不同是由于制度文化不同而不同的英国的远见今天也不是盖的
凯恩斯经济理论是不是造成中国成功的理论基础?清华大学讲座:1973年以来的美国经济史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经济话题: 结构话题: 发展话题: 发展中国家话题: 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