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是谁杀死了宋教仁:疑点重重 孙中山或是真凶 文章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于 2021-04-13 19913年3月20日晚,刚刚在大选中获胜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正准备乘火车由上海启程去北京晋见袁世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5
发帖数: 1741
1
是谁杀死了宋教仁:疑点重重 孙中山或是真凶
文章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于 2021-04-13
19913年3月20日晚,刚刚在大选中获胜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正准备乘火车由上
海启程去北京晋见袁世凯,并参加4月8日开幕的新国会。此刻,不仅是宋教仁人生的最
高峰,也是中国历史上距离民主宪政最近的时候。
当于右任、廖仲恺、黄兴和陈其美等国民党大员与宋教仁话别时,突然杀出一名刺
客,对准宋教仁背后连开三枪,这位年轻的政治家随即倒在血泊之中。黄兴等人立即将
宋教仁扶上汽车,送往附近的沪宁铁路医院。医生马上动手术钳出子弹,发现弹头有毒
。两天后,宋教仁不治身亡。
宋教仁遇刺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了北京。袁世凯惊愕地说:“有此事乎?”看过电
报,又说:“确矣!这怎么好?”宋案最大的嫌疑人赵秉钧在得到消息时,大惊失色的
复杂神情更是耐人寻味,对此时任国务秘书的张国淦有详细回忆:“是日,国务院正开
国务会议,国会选举事务局长顾鳌突进会议室向赵总理报告:‘前门车站来电,宋教仁
昨晚在沪车站被人枪击,伤重恐难救’云云。总理大惊变色,当即离座,环绕会议长桌
数次,自言自语:‘人若说我打死宋教仁,岂不是我卖友,哪能算人?’各总长相顾均
未发言。少顷,府中电请总理,总理即仓皇去府。”
轻松拿下真凶
案发后,袁世凯下令江苏都督程德全限期破案,并悬赏万元缉拿凶手。破案过程则
是出奇的顺利,短短三天,凶手武士英和他背后的应桂馨双双被缉拿归案。
宋教仁遇刺后的第二天,也就是3月21日,鹿鸣旅馆的两个学生到巡捕房报案,举
报武士英。武士英原名吴福铭,只是个失业军人,在穷困不堪时,曾向同住在鹿鸣旅馆
的两个学生借钱,并夸口杀人还钱。案发当晚,武士英回来就说自己有钱了,次日便离
开旅社。3月23日,古董字画商王阿发到英租界捕房报称:一周前,因卖字画曾去巡查
长应桂馨家,应桂馨拿出一张照片,要他谋办照片上的人,愿出酬金1000元。王阿发自
然不敢答应,而宋教仁遇刺后,照片见于各报,竟与他所见照片相同,于是报案。
巡捕房立即对应桂馨实施抓捕,并在一家妓院将其抓获,武士英随后也很快被擒拿
。巡捕房在应桂馨家中搜获凶器,以及密电码三本,封固函电证据两包,皮箱一个。证
据显示,应桂馨策划暗杀了宋教仁无疑,但是这绝不是故事的结局。背后必然还有人。
从应桂馨家搜出的密码本上注有“国务院”、“应密”、“民国二年一月十四日”等字
样,而电文内容将矛头指向了国务院秘书洪述祖。
经查,洪述祖和应桂馨有大量往来电文,其中涉及宋案的有以下几条:
3月13日应桂馨在给洪述祖的电文中称:“若不去宋,非特生出无穷是非,恐大局
必为扰乱”主动提出要除掉宋教仁。同日,洪述祖回电“毁宋酬勋位,相度机宜,妥筹
辨理”等语。次日,应桂馨致电洪述祖:“梁山匪魁,四处扰乱,危险实甚,已发紧急
命令,设法剿捕之,转呈候示”等语。3月19日,洪述祖回电有“事速照行”一语。3月
20日半夜两点钟,即宋教仁被害之日,应桂馨致电洪述祖有“所发急电令已达到,请先
呈报”等语。次日又致电洪述祖称“匪魁已灭,我军一无伤亡,堪慰,望转呈”。
从上述证据来看,洪述祖涉案是逃不掉的。更重要的是,上面应的电报,均有“转
呈候示”、“请先呈报”、“望转呈”。那么转呈的对象是谁?显然不是赵秉钧就是袁
世凯。不过,在此需要澄清一点,应桂馨并非根据来自北京的指示被动地执行暗杀命令
,而是自己主动提出了杀害宋教仁的计划,而且在没有得到北京方面认可的情况下,已
经自作主张地开始布置实施暗杀。
黄兴指责,赵秉钧自辩
应桂馨与洪述祖的电文公之于众后,赵秉钧便成了刺杀宋教仁的最大嫌疑人。4月
26日,黄兴致电袁世凯指出“此案词连政府”并认为“国务院总理赵秉钧为暗杀主谋之
犯”。因为“法院既在政府藩篱之下”所以建议“请大总统独持英断”。4月28日,袁
世凯复电黄兴,指出赵秉钧虽接到应桂馨、洪述祖的来电,但并未回电,而3月13日之
前往来电文,均为“解散会团及应、洪串谋挟制讹诈各事,词意甚明,与刺宋案无涉”。
袁在回电中指出,不能因应与洪的函电就认定赵秉钧是谋杀主犯,他承认应桂馨与
洪述祖图谋陷害宋教仁名声一事,并指出只是在3月13日才有“去宋”谋杀之意。赵发
给应桂馨的密码本包含了公务成分,如果凭着这一条,不经侦查审讯,仅仅根据应、洪
往来函电便将赵秉钧“指为主谋暗杀之要犯”,确实是“实非法理之凭”。不久,赵秉
钧给上海地方检察厅一封公开信为自己辩护说:“程都督、应民政长宣布宋案证据,其
涉及秉钧者,惟手书两件,然一为发给密码,一为请领津贴,均属因公”。赵秉钧的自
辩是有一定道理的,从证据看,只有一份他发给应密码本的电文,是公务行为,应桂馨
给他的电函是情报,虽然内容不堪,但他没有回复。
赵宋二总理的交情与利害
赵秉钧于4月3日在北京《新纪元报》上发表谈话,说明他与宋教仁在唐绍仪内阁时
期,一个是内务部长,一个是农林总长,既是同僚,又是至友。宋住在西直门外的农事
实验场,离城十里,有时天晚无法出城,便住在他家,彼此无话不谈。宋教仁离京南下
时,所欠五千元债务都是他替宋教仁偿还。这些话基本属实。
据国务院秘书长魏宸组所言:“宋以政客手腕,推崇赵无所不至,许以国会成立后
举其为内阁总理,甚而选为总统,赵亦推许宋为大党领袖,应组织政党内阁。宋之更事
,究不如赵,有时将党中秘密尽情倾吐,赵告以北洋底细,似亦无所隐讳”。章士钊也
曾言:“顷读陈旭麓《论宋教仁》一文,称宋以调和南北为己任,曾告蔡元培曰:‘勿
攻袁太过,且时与袁党赵秉钧、梁士诒等相周旋。’因而忆及民元吾在北京,有人为言
赵宋过从之密,谓赵不时拍宋之肩而言事,状极亲近”。
证据显示,赵秉钧确实涉案,但仅以“宋要来做总理,我往哪搁”这种理由去推论
,未免过于草率。民国初年,各种制度极其混乱,各种官职也是走马灯似地轮换,仅半
年多就换了三个总理。赵秉钧出任总理,还是孙中山和黄兴1912年7月到北京见袁世凯
,由黄兴提出的,当时有个人选是国民党的沈秉堃,黄与国民党员们商议,多数人不服
沈,折中出个赵秉钧。在国事未定、国会未开、宪法未定的情形下,总理之职是很虚的
,今天你做,明天可能他做,为此杀人,怎么能杀得过来。
宋教仁遇刺后,因为舆论反应很大,赵秉钧马上就上了辞呈,袁本来是想请唐绍仪
再出山,命令都拟好,结果一个谋士提醒他“清君侧,诛晁错”的典故,意为即便撤掉
赵秉钧,换上一个同盟会信任的唐绍仪也难以弥补双方的裂痕。袁世凯在最后关头改任
段祺瑞代理总理。可见总理之职的瞬息万变。在那样不稳定的政局中,赵为自己职位去
搞谋杀的可能性很低。
应桂馨到底是谁的人?
从现有史料出发,应桂馨为宋案的直接策划者肯定没有问题。问题是应桂馨背后的
人究竟是谁!从应桂馨的历史着眼,他绝对是一个民党。陈其美、应桂馨和开枪杀害宋
教仁的武士英都是共进社成员,同属国民党阵营。应桂馨是陈其美的密友。辛亥革命前
,陈其美经常在应家留宿,关系非同一般。辛亥革命后,应桂馨担任陈其美的谍报科长
,孙文回到上海后,应桂馨又被陈其美派去负责接待和保卫孙。孙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
统时,即由应桂馨组织卫队,随行护卫。
但是,在宋案发生前很久,应桂馨已经因“克扣贪污公款”而被孙中山就地免职。
之后,他组织“共进会”自封会长,参与武昌兵变而遭黎元洪通缉。此时,国务总理赵
秉钧的秘书洪述祖将其收买,不但通过关系让黎元洪取消了对他的通缉令,还将应桂馨
召到北京,加封他为江苏巡查长,给予五万元活动费。回到上海,应桂馨用赵秉钧给他
的密码与北京方面保持直接的电信联系。因此,应桂馨已经从民党变为袁党无疑。
问题在于,袁世凯与应桂馨的关系并不深,如果袁世凯有意刺杀宋教仁,按理要选
择最可靠的亲信来执行。一般情况下,行刺后安全逃脱的机会并不大,宋教仁遇刺时就
走在黄兴与廖仲恺之间,武士英的逃脱实属侥幸。那么,至少要考虑到,如果刺客被俘
,必须保证自己不被供出来,在十余万北洋军人中要找这样的刺客应该并不困难。而应
桂馨本来是与革命派关系很深的人,以前是陈其美的亲信,作过孙中山的卫队长这样的
机要职位,投靠过来不过几个月,与袁世凯仅有一面之识,一贯以行事严密周全著称的
袁世凯,怎么会把这样关系全局的大事托付给相知很浅的应桂馨呢?
洪述祖与袁世凯的关系
要了解袁世凯为什么用了应桂馨,我们就必须考察宋案的另一个直接涉案人员——
洪述祖,他显然是个通天人物,洪述祖在政府中的地位虽只是内务部的一个秘书,但他
却是袁世凯六姨太的近亲。可以越过赵秉钧直接挂上袁世凯,这使得赵秉钧的处境很微
妙。从一系列电文可以看到,尽管应桂馨的情报里把对付宋教仁的阴谋一五一十地报告
给他,可赵秉钧并没有回复过一个字。赵授命洪一手处理此事,多少有不愿意沾手的意
思。因为洪述祖与袁世凯这层关系,使他也不好讲话,从而放任洪,造成了事件的失控。
早在2月2日,应桂馨汇报中称:已有败坏黄兴和宋教仁名誉的证据。洪述祖向袁汇
报后,袁世凯十分重视。在2月4日,洪述祖在给应桂馨的信中要求应以后直接与他联系
,不经国务院其他秘书。随后又表示“寄宋骗案由提票影片,籍可请款”。2月8日,洪
述祖还在电文中提到“中央对此颇注意也”。 2月22日,他又发电说明“请款总要物件
到后、国会成立之时,不宜太早太迟”。到3月6日,洪述祖对于应桂馨迟迟不能兑现诺
言而只知要钱已经不满,在信中责备道:“此刻原件无有,连抄件亦未到,殊难启齿”
。3月13日便出现了 “毁宋酬勋位,相度机宜,妥筹办理”等语。“毁宋酬勋”的“毁
”字是指诽谤,并没有杀害的意思。因此 “毁宋酬勋”是指前面一直在策划的,购买
宋教仁在日本诉讼案的证据,以败坏宋的名誉,并非指暗杀。
应桂馨夸下海口,中央极为重视,一个多月却不能兑现,无法交差。此时,应桂馨
狗急跳墙于3月13日提出:“欲为釜底抽薪法,若不去宋,非特生出无穷是非,恐大局
必为扰乱。” 次日他又发电称:“梁山匪魁顷又四处扰乱,危险实甚,已发紧急命令
,设法剿捕”。
这一次,应桂馨没有说空话,古董商人王阿发在预审中供称,他第一次见到应是大
约在宋案前十日(即3月10日),第二次见应是三日后(即3月13日),当时应桂馨就提
出以“得差事并洋一千元”为条件请王刺杀宋教仁,虽然由于王不敢答应没有成交,
说明在3月13日前后应桂馨确实开始布置暗杀宋教仁,而此时并没有来自北京的任何指
令。
收到应桂馨策划暗杀宋教仁的电报,洪述祖发现自己的处境也同样尴尬,是他把应
桂馨引见给袁世凯和赵秉钧,后来又一直是应与中央的联络人,破坏宋教仁名誉的计划
受到袁世凯的高度重视,但是应桂馨迟迟拿不来“证据”,使他没法向上面交差。于是
3月18日回电“应即照办,倘空言,益为忌者笑”,19日又电“事速进行”。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从洪述祖3月14日收到应桂馨电报,到18日回电四天之内,
洪述祖到底有没有请示过赵秉钧或袁世凯呢?北京警察总监王治馨在宋教仁追悼会上的
讲话透露出一点消息:“自宋被刺后,拿获应桂馨,搜出证据牵涉内务部秘书洪述祖,
应、洪又有密切关系。因此袁总统不免怀疑赵秉钧,而赵以洪时往袁府,亦疑为袁总统
授意,乃前日赵与袁面谈,彼此始坦然无疑。”
王治馨还透露,面谈中袁世凯向赵秉钧透露:宋被刺前,洪曾有一次说及总统行政
诸多掣肘,皆由反对党政见不同,何不收拾一二人以警其余。袁世凯答:“反对者既为
政党,则非一二人,故如此办法实属不可”。宋教仁被刺死,难保不是洪述祖借此为迎
合上意。
这是一段值得重视的史料,快人快语的王治馨与赵秉钧关系密切,所闻当是直接得
之于赵。其中洪述祖的话表明他不敢在总统面前直接请示暗杀,只好含混试探,而宋教
仁那一系列对政府过激的批评,袁世凯当然也会颇为不悦,这一来当然就被“善于观察
人主颜色”的洪述祖看到了,他就要“承旨”办理。
袁世凯对形势有更清楚的认识,知道刺一人引起国会多数党的全党报复,反而可能
带来极大危险,所以不同意这种鲁莽的手段。可洪述祖这样的小人物,并不能准确判断
大局,揣摩旨意对袁世凯的话作了自己的理解,认为袁世凯并没有明确反对行刺,只是
不愿意明说,自以为得到了袁世凯的含糊认可,遂于18、19两日连电应桂馨,引起了惊
天血案。
刺宋并不符合袁世凯的利益
宋教仁虽然公开竞争总理,但一直明确主张总统要选袁世凯。而宋死后,国民党内
还有孙中山、黄兴这样威望远高于宋的领袖,愤怒的国民党在国会占有多数,在正式总
统选举中把袁从总统宝座上拉下来是极有可能的,而且国民党当时确实有这样的计划,
即所谓“法律倒袁”。所以袁世凯在宋案后非常恐慌,对人说:“这是怎么好!国民党
失去了宋遁初,少了一个大主脑,以后越难说话!”
袁世凯后来还对人说不怕国民党起兵,最怕国民党合法地把他选下台,他并不能事
先料到国民党由于采取了错误的对策,导致内部分裂混乱,最后一事无成。
即使任命宋教仁为内阁总理,袁世凯仍能凭借总统的权威控制局面,没有必要冒险
刺宋。袁世凯作为总统拥有《临时约法》所赋予的公布法律、任命国务员等巨大的权力
,足够与内阁抗衡,在总统与内阁形成僵持的时候,他也完全可以指望像以往唐绍仪内
阁时期一样,在立宪派、北洋军队、多数地方都督以及社会主流舆论的支持下迫使内阁
屈服。实际上1912年8月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合并后,国民党在临时参议院已经占绝对
多数,仍然奈何不了袁世凯,无法组成政党内阁。所以袁世凯并不害怕宋出任总理,而
真正有些担心的是国民党占多数并拥有总统选举权和制宪权的正式国会,考虑到激怒国
会的严重后果,袁世凯完全没有必要为相对次要的内阁问题冒险刺宋。
当时大借款尚未成立,袁政府的财政地位岌岌可危,没有冒险决裂的本钱。1913年
初,梁士诒南下广东的时候,曾经透露中央财政最多可以支持到4月份。本来年初大借
款谈判很有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谈判陷于停顿,中央财政前景暗淡。收买政党、收
买南方军队都需要大笔的资金,即使是亲信的北洋军,也带有明显的雇佣兵性质,没有
充足的军饷,调动都很困难,不可能发动大规模战争。
如果国民党能够抓住宋案后袁世凯威望大受打击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各派势力对
袁世凯的疑虑心理,以哀兵的姿态广泛联合立宪派和地方实力派,在中央以国会和宪法
为号召,在地方结成实力雄厚的军事联盟,袁世凯所要面对的形势将会是非常被动的,
因此刺宋并不符合他的利益。
孙中山和陈其美的嫌疑
宋教仁究竟何人所杀,至今没有定论。北洋军对此也有看法。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在
《辛丙秘苑》一书讲述了自己从1911年到1915年的见闻,书中披露,袁世凯多次派密使
与宋教仁接洽,欢迎他北上,宋教仁接受了袁世凯的邀请。在北上临行之前,陈其美、
应桂馨等人询问宋教仁关于国民党内阁的组织办法,宋教仁说:“我只有大公无党一个
办法”,听了宋教仁的想法后,应桂馨就骂宋教仁是叛党,并企图当场杀害宋教仁,但
被在场的人劝阻,宋教仁见此举动,便说:“死无惧,志不可夺”,最终大家不欢而散。
孙、宋不睦是人所尽知,民国成立之后,宋教仁坚持内阁制,而孙中山坚持总统制
。再之后,宋教仁醉心政党政治,拉拢小党,组成国民党,试图通过控制国会实行内阁
制。而孙中山一直冷眼旁观。
随着国民党的大胜,宋教仁路线似乎占了上风,如果宋教仁组阁成功,甚至推动内
阁制成功,那么宋教仁就会成为国民党当仁不让的领袖,宋教仁路线会成为国民党主流
路线,已经边缘化的孙中山就会成为一个象征性的领袖。这对孙中山这样的人来说,是
不可容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孙中山也有杀宋教仁的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孙在二
次革命后,要求党员按手印,是对宋教仁路线的一种清算。
陈其美是孙中山嫡系心腹。很显然如果孙中山被边缘化,下场最惨的就是这些犯组
织错误跟错老大的人。宋教仁路线如果成为主流路线,并成功上位,那么宋教仁系就会
分到最大的大饼,而他们这些跟错人的就会慢慢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对陈其美这种野心
勃勃的人来说,可能比死还难受。所以说,陈其美或孙中山出手杀死宋教仁也未可知。
涉案人员的离奇死亡
武士英:落网后不久,武士英就从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转到上海地方当局中国人
自己的监狱。移交不久,他吃了应桂馨的朋友送的毒馒头,暴毙狱中。
应桂馨:被移交中方监狱后,应桂馨竟逃出监狱,躲到青岛。“二次革命”之后,
他公开发出请“平反冤狱”的通电,又公然从青岛到北京向袁世凯索酬,终于惹恼了袁
世凯,1914年1月,应桂馨在逃往天津的火车上被军政执法处人员郝占一和王双喜乱刀
砍死。
赵秉钧:宋教仁遇刺案发生后,赵秉钧引嫌辞职,不久调任为直隶都督。应桂馨在
火车中被杀时,他正在直隶都督任上。当他获知应桂馨的死讯,不请示袁世凯便发出缉
捕凶手的命令,并在长途电话中向袁世凯抱怨:“应桂馨如此下场,以后谁还敢替总统
办事”。不久,赵秉钧在天津督署内中毒,七窍流血而亡。
洪述祖:宋案发生后,洪述祖离开北京后就躲进德国租借地青岛。1917年,洪述祖
终于被捕,直到1919年被判死刑。洪述祖从未以作公务员传达袁、赵指令为自己辩白,
在洪的供词中并未牵连袁世凯和赵秉钧,而此时无论赵秉钧还是袁世凯都已死去多时。
w**********5
发帖数: 1741
2
从一战爆发看中美要怎么才能走向战争
来源: 朱头山
现在国人都很兴奋,经过耻辱百年,连美帝国主义也承认,中国是它们的头号对手,俄
国只是个小混混,拜登都懒得理它。这和朝鲜战争时不一样,虽然当时出人命的是中国
,美国还是没把这笔仇记在中国头上,中国只是俄国的爪牙。能混上世界头号强国的头
号对手,是中国一百多年努力的结果,国人能不兴奋吗?如果能打败美国,那更是一个
令人向往的梦想了,就像陈微将军说的那样,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要想胜利,就得向历史学习。在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最大的转折点。俄国革
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都是源于这次大转折。但一战的起因,不像二战那样有个清
楚的脉络,至今历史学家对此依然争论不休。让我们回顾一战的历史,来看中国要采取
什么样的对策,才能避免或加速战争的发动!
在1914年之前,欧洲处于自己的巅峰时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然后这个
黄金岁月忽然结束,欧洲开启了地狱模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动荡,一直折腾到1945
年,才算大致尘埃落定。
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底怎么打起来的?有很多种解释。比如说有种传统说法,说垄断
资产阶级发动了这场战争,好攫取巨额利润。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时候,就有很多
人这么说,但这个解释经不起推敲,现在主流学术界很少这么说了。事实上,在战争爆
发的时候,大部分银行家和企业家比老百姓更反战。比如说罗斯柴尔德银行董事长又是
托关系,又是花钱,希望《泰晤士报》发表一些反战文章,但是《泰晤士报》根本没有
理他,热情澎湃地呼吁出兵。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各个大国为了争夺殖民地、争夺海外市场、原材料供应,而发动的
世界大战。这个说法有点道理,但也禁不起推敲。
我们还是回到事件现场,看看战争怎么爆发的。最粗略的一个线条,就是:奥匈帝国要
打塞尔维亚;俄国说奥匈你要打塞尔维亚,我就打你;德国说俄国你要是敢打奥匈帝国
,我就打你。然后其他国家一个一个被拖下水。
奥匈帝国根本没有殖民地。德国只在非洲有点殖民地,跟俄国离着十万八千里。这几个
国家完全没有海外冲突。如果要是为了抢夺海外殖民地,英国就应该跟法国开战。它们
俩的殖民地犬牙交错,很容易有冲突。1898年,双方就在非洲闹过一次大的。英国想要
从北到南打通非洲,把英属殖民地连起来;法国想要从东到西打通非洲,把法属殖民地
连起来。结果在两条线的交点上,双方发生了严重冲突。不过法国很快就让步了。没过
几年,英国和法国还成了铁杆盟友。
事实上,对欧洲大国来说,海外殖民地并不那么重要。唯一的例外可能是英国。其他的
国家并不怎么需要那些殖民地。就拿德国来说,它的殖民地基本都是赔钱货。搜刮的那
点税还不够养活派去的士兵呢。德国外交部殖民司的司长,在1907年提出的宏图远略就
是让殖民地能不亏损。德国想要占领殖民地,主要不是为了经济目的,喀麦隆的黑人也
买不了多少德国机床。它主要出于一种虚荣心:别的大国都有殖民地,那我也得有。管
它有用没用,反正抢了再说,说不定哪天就有用了呢?对于1914年的欧洲列强来说,殖
民地和海外市场只是边缘利益,不足以挑起世界大战。所以,这个理由也不能成立。
那么还有一个很常见的理由:英德矛盾。英国是老牌霸主。德国快速崛起,经济力量超
过了英国,所以双方落入了修昔底德陷阱,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很多历史书上都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核心矛盾就是英德矛盾。这个理由很抽象,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德国的崛起确实引起了英国的不安。尤其是德国海军扩张,更是让英国极为厌恶。但是
,在1913年的时候,德国把兴趣转移到陆军上了,海军竞赛大致告一段落,英国和德国
没有太多矛盾。在协约三国里,英国是最不愿开战的一个,拖拖拉拉一直拖到最后。法
国总统急的都要崩溃了,英国还不紧不慢地在议会里辩论。至少就这次战争而言,英国
和德国并没有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然是很多因素的合力。但论起最重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两个
:地缘政治和极端民族主义,如果要再加上一条,那就是政治家的误判。
先说地缘政治。要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要追溯到1870年的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中,
法国惨败,德意志帝国就此建立,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同时,它也附带产生了一件影响
极其深远的事件: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洛林。
这件事是俾斯麦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他在其他时候都很克制,比如打败奥地利的时候,
就坚持不要一点领土。但是在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上,他没扛得住国内的压力,逼着法
国割了这块领土。
这属于触及到核心利益了。领土不像赔款。普法战争后,法国赔款50亿法郎,折算成白
银的话,大概是7亿多两,比中国辛丑条约赔的钱多多了。但是这笔钱法国很快就赔完
了,时间一长也就忘了。钱能忘,可是丢掉的领土不会忘。法国人只要一看地图,就会
怒火上冲。所以从割地之后,法国就永久地恨上了德国。以后欧洲各国关系变来变去,
只有一件事不变,那就是法国是德国的敌人。这是欧洲地缘政治的定海之锚。
土耳其帝国衰落后,巴尔干半岛出现了很多小国家吗。这些小国家在地理上离奥匈帝国
近,但是在民族性上离俄国近,都是斯拉夫人。离奥匈帝国近,奥匈帝国就要向它们伸
手;民族性上离俄国近,它们就要向俄国求援。而同为日耳曼人,德国最后决定与了奥
匈结盟,于是俄国和法国结盟。欧洲的地缘政治导致了两个互相对立的盟约形成,剑拔
弩张!
民族主义一直就有,但是到了一战前夕,它和黑格尔的“世界精神”、尼采的“权力意
志”,还有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这些思潮搅和在了一起,有了强烈的进攻性。在1914
年的欧洲,大家喜欢把“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法兰西民族”、“日耳曼民族”、“
斯拉夫民族”挂在嘴上,认为每个民族都非常独特,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彼此之间是
尖锐的竞争关系。以前战争就是战争,为了得到具体的利益,实现具体的目标而作战。
现在战争却是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利益可以妥协,目标可以改变,但是民族的生
死存亡怎么能妥协呢?如此一来,就切断了大家的退路。
而且,世界变小了。以前,欧洲可以向外扩张,现在扩张已经达到了极限,力量不得不
转而向内。于是,欧洲就成了一个刘慈欣笔下的“黑暗森林”。那世界是不是个黑暗森
林呢?也说不是,也说不上不是。因为它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只要大家认为自己身
处于黑暗森林,那么世界就算原来不是,也会变成一个黑暗森林。
这个转变大致发生在1880年到1890年之间。没有人能说得清准确的变化过程,也没有标
志性事件。它好像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1890年之后,欧洲的整个气氛都变了,大家
的思想模式也变了。大家普遍有一种“战争迟早会来”的感觉。
有些人是欢迎战争的,他们把战争当成一种冒险,一种奇遇,一种打破枯燥生活的途径
。和平久了,人是会有这种妄念的。还有一些人倒是害怕战争。但是老觉得恐惧,时间
久了,神经绷得太紧,反而会有一种“既然逃不过,还不如早打早省心”的感受。所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参战各国的老百姓往往有一种兴奋感,或者是一种如
释重负感。
不光是老百姓,最高层也收到了思潮的影响。在以前,外交家们可以相当随意地谈判,
可是到了一战前夕,他们收到了舆论的巨大压力。谁也不敢随意退让,否则很容易垮台
。七月危机到来的时候,俄国沙皇就非常担心,自己如果向德国让步,国内会爆发革命。
在当时,殖民地可以谈判,关税可以谈判,经济利益可以谈判,巴格达铁路可以谈判,
这些东西在大家眼里,并不是特别重要。最无法谈判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盟友。地缘
政治的形势咄咄逼人,谁也不敢抛弃盟友,因为孤家寡人无法在黑暗森林里存活。哪怕
强大如德国也不行。再有一个就是面子。一个在敌人面前丢面子的国家,根本顶不住舆
论的压力。
最后就是政治人物的错误,首当其冲的是德皇威廉二世。威廉二世是个奇葩。他胆子并
不大,绝非希特勒式的人物。但是他性格轻浮多变,喜欢出风头,到处惹事。而且还特
别楞。楞到什么程度呢?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保加利亚国王是到柏林做客,正在窗口眺
望风景。大庭广众之下,威廉二世走过去,伸手往人家屁股上一拍:老哥,弄啥嘞?保
加利亚国王视此为奇耻大辱,愤然离开柏林,恨了他一辈子。
威廉二世对复杂的世界局势缺乏洞察力,就像个愤青一样夸夸其谈,把局面搞得一团糟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集体合力导致的一场悲剧,但如果要细分责任的话,威廉二世的责
任是最大的。他有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德国被英、美两个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从海
洋上封锁住了。为了打破封锁,他提出了一个“世界政策”。但这个政策到底是啥,包
括他自己在内,没人知道。
德国其实没有太多的领土需求。威廉二世没想大肆扩张。他可能想在非洲再多捞块殖民
地,在土耳其多点影响力,其他就没有太多想法了。但是他的口号很吓人:德国的世界
政策!听上去好像要制定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你可以提出具体要求,殖民地也好,关
税也好,巴格达铁路也好,都可以谈,但是这样一个模糊的东西是没法谈的。美国作家
塔奇曼就说,“俾斯麦追求的目标很清晰,志在必得;威廉二世却海阔天空到处伸手,
但是真正想要什么,自己却并不知道。”但越是这样,别人越吃不准你,却吃不准你,
越觉得你恐怖。
再加上威廉二世是个大嘴巴,想什么说什么,有点像推特上的特朗普。他到处嚷嚷:大
英帝国啊,我要挑战你!英国雄狮啊,见了我,你的尾巴要卷起来了!他始终没搞明白
一件事:德国国力太强了,无论他说什么,别人都会特别认真地对待。比如“世界政策
”,对他来说,可能只是一种抒情的表达,但是对于其他国家,它们都会从这四个字里
感到真实的威胁。威廉二世一直有点委屈。英国和法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奥匈帝
国想要在巴尔干扩展;俄国想要得到君士坦丁堡海峡;德国呢?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
西,也没有怎么扩张,可是在别人眼里,它却成了充满威胁的头号大坏蛋。
归根结底,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因为经济原因打起来的,也不是因为贪婪打起来的。它
是一场根源于恐惧的政治性战争。
现在世界的局势和一战前有的一比,而中国特别像当时的德国。
地缘政治:虽然中国实际上并没有取代美国的意思,中国政府也反复如此表白,但实际
上的一些行为,让美国极其担心:中国要在经济上取代美国,还要建立一套自己的“世
界秩序”。虽然中国领导人自己觉得很冤枉,觉得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也没有怎
么扩张,可是在别人眼里,它却成了充满威胁的头号大坏蛋。这和当时的德国一样,由
于中国的个头,你韬光养晦别人尚且狐疑,你还战狼,人家早吓得结盟了。
亚洲四国联盟就像当年针对德国的三国协约,中国唯一的同盟对象就是俄国,就像当时
的奥匈,伊朗则像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未来的世界大战,大约会发生在中俄伊为一方
,盎格鲁撒克逊同盟(五眼),北约和亚洲民主国家(日印韩澳台)为另一方之间。中
国也有个像威廉二世一样的二世,也是一个变数!
但是在民族主义方面,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不如一战前那么强烈。中国民族主义最起
劲的都是些社会下层,韭菜,而上层都和西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没有为了民族尊严
开战的意愿。如果这第三次世界最后也因为政治恐惧而打起来,此方(中俄伊)与彼方
恐惧的东西不一样。
尝到了通过意识形态打垮苏联的好处,美国是想重复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故事的。西
方对集权制度的妖魔化已经深入人心,例子也比比皆是,纳粹的集中营,古拉格的故事
,红色高棉的恐怖,文革的残酷.....在这点上,连中国自己的媒体也不否认,那些黑
苏联,黑文革的作品,在中国也没列入禁书。而中国自己的宣传,则完全是防御性的,
还搞出什么“污蔑英雄罪“,对英雄事迹表示怀疑就要坐牢,怎么能伏人心。在中国人
心里,gcd就是邪恶,干部就是腐败,你再禁言也没用,也无法赢得道德高度,政权也
因此缺乏合法性。在意识形态上,中g是多么绝望,多么无助。俄国和伊朗尽管有选举
制度,但也同样陷入不民主,无人权的话语权陷阱。那里的人民由于网络封锁不如中国
搞得那么好,知道得更多。对此,三国的领导阶层是非常恐怖的,他们下台后不会如西
方政治家那么逍遥,可能面临齐奥塞斯库那样的被满门抄斩的命运。因此,此方的恐惧
主要是统治阶级对失去权利的恐惧。
彼方的恐惧,则主要来自人民,由于被集权制度的恐怖往事所吓坏,人民害怕集权国家
会发动战争,从而把集权制度施加于全球,建立起1984式的老大哥专权的制度。人民的
恐惧,会迫使政府加强军备,甚至采取主动攻击,先发制人消灭敌方。如最近透露出来
的美韩战争计划,如果朝鲜的核弹数量高于50枚,美国将发动先发制人的斩首攻击。
因此地缘政治和政治恐惧,仍将是下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如果中国想加快战争的到来
,就采取加剧地缘紧张的措施,加大恐惧的力度,美国也一样。至于有人认为,因为有
核武器的存在,不会有世界大战了。热战,也许对,但冷战和新式作战,则一定有。苏
联崩溃就是一场政治战,也是一种战争模式,以后还有网络战,金融战,斩首战,代理
战,要打,总是有办法的!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