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9 发帖数: 8613 | 33 湖南重点地区的1个重点区
google
湘阴县氏族移民地理研究
可以找到pdf文件
第25卷第6期 地理研究 Vol25,No6 2006年11月 GEOGRAPHICAL
RESEARCH Nov, 2006
湘阴县氏族移民地理研究 (121~ 1735年) 龚胜生, 于 颖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 武汉430079)
摘要: 历史人口迁移是历史时期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最直接的动力。通过对121~ 1375
年间 湘阴县外来氏族移民过程与空间分布的分析, 发现: 他们无论是直接迁入还是辗
转迁入, 绝 大多数都是为了土地和生存而来; 67 2 % 的氏 族祖籍 江西,
地 缘上的亲 和力和 血缘上 的凝聚 力导致了氏族移民迁出地的邻近性和 入居地的
集聚性; 69 6 % 的外 来氏族 在明代迁 入, 后唐 同光年间, 元末明初,
明末清初为三个氏族移民高峰期; 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氏族移民来源 地, 不同时期的
氏族移民入居到不同的地理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 湘阴县氏族移民入居地 从丘陵平
原向河湖滩地拓展的演变, 反映了湘阴县域乃至整个洞庭湖区从丘陵到平原再到湖 区
的区域开发过程。
关 键 词: 外来氏族; 原籍地; 迁出地; 入居地; 湘阴县; 历史时期 文章编号: 1000&
#1113089;0585( 2006) 06109611
人口迁移对空间相互作用[ 1] 、城市化[ 2] 和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3] 都有着十分
重要的影 响。没有了人口的迁移, 也就没有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 从这种意义上讲,
历史人口迁 移是历史时期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最直接的动力。正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葛剑雄先生所 说: 中国的历史是同中国人口的迁移史同时开始的 [ 4]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离开了移 民史就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史 [ 5] 。在中
国历史上, 氏族是人口迁移中的一个特殊单元, 氏族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和区域内的融
合, 是人口地理、区域开发、民俗方言等领域的重 要研究内容。
关于湖南氏族移民的研究, 早在1933年, 谭其骧先生就利用地方志中的氏族资料对 湖
南人的由来进行了分析, 主要结论有二: 空间上, 湖南人来自天下, 江、浙、皖、闽、
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 江西一省又居东方之什九, 而庐陵一道、南昌一府又居江西之
什 九; 时间上, 湖南人来自历古, 五代至明居其什九, 元明又居此诸代之什九, 而元
末明初 又居元明之什九[ 6] 。1990 年, 谭其骧先生的博士生曹树基先生利用更多地
方志中的氏族 资料对湖南人的由来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 其主要结论也有二: 空间上,
湖南移民氏族中 的 60~ 64% 来自江西, 12~ 15% 来自广东, 各有 5~ 7% 来自苏闽,
其余寥寥; 时间上, 湖南移民氏族中, 2~ 6% 迁自宋代以前, 13~ 17% 迁自宋代, 8~
12% 迁自元代, 31~ 34% 迁自明初, 13~ 17% 迁自明中后期, 22~ 26% 迁自清代[ 7]
。1995 年, 张国雄先生利 用472种族谱资料及其他史料对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氏族移
民做了更为详尽的分析, 指出 今存530个两湖氏族中, 487族(92%) 为外来氏族, 其中
404族(76%) 来自江西; 鉴 于谭、曹两位对湖南人由来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他并没有
对湖南外来氏族的来源空间进
收稿日期: 2006 0517; 修订日期: 2006 09
1113089;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40471036) 。
作者简介: 龚胜生 ( 1965 ) , 湖南涟源人,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学、历史医学地理
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6期 龚胜生等: 湘阴县氏族移民地理研究(121~ 1735年) 1097
行分析, 仅就其迁入时间做了说明, 指出湖南外来氏族中, 10 4% 迁自唐
五代, 27%迁自 宋代, 17%迁自元代, 45 3% 迁自明代, 0 3% 迁
自清代[ 8] 。应该说, 上述三位先生利用 氏族资料进行湖南地区的移民历史研究, 在
区域性移民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而 且, 他们所取得的湖南人主要来自江西
和主要迁自明代的结论, 对明末清初出现的 江西 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 [
9] 之谣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注解。不过, 他们对氏族移民的研究都是 以省域为空间单元
的, 探讨的是整个湖南的情况, 这就不可避免地掩盖了微观地理因素对 外来氏族选择
入居地的影响, 从而也就难以详细而具体地说明历史人口迁移与区域人地关 系演变的
规律关系。
令人欣慰的是, 清末著名学者、外交家郭嵩焘纂修的、光绪六年 ( 1880 年) 刊刻的
光绪 !湘阴县图志∀ 对全县氏族的来源地与入居地做了详细的记载, 使我们能够
在乡一级 的空间尺度上藉以分析氏族移民的时空过程, 从而揭示区域开发的趋势性规
律。因此, 本 文试根据光绪 !湘阴县图志∀ 所载氏族, 以清代湘阴县域为研究
范围, 对 121~ 1735 年间 湘阴县外来氏族的来源地与入居地进行时空分析, 希望通过
其人口迁移与空间开发过程关 系的揭示, 能在移民地理的理论和方法上有所突破, 并
为明末清初 江西填湖广 之谣提 供具体证据。
1 湘阴县政区沿革与地理特点
湘阴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 其境西邻益阳、沅江, 北连巴陵 ( 今岳阳市) 、洞庭湖,
南接长沙, 东界平江。湘江纵贯南北, 楼船伏波, 诸人罔不取经于此 ,
1113089; 襟山带湖, 地 当越广之冲 [ 10] , 自古就是交通要冲。湘阴设县始于刘宋
元徽二年 ( 474 年) , 此后, 湘 阴县名一直沿用至今。清代湘阴县境 绌
于西南而赢于东北 [ 11] , 统辖 4 乡 29 局, 大体 包括今湘阴、汨罗两县市 (图1)
。本文所言湘阴, 均指清代湘阴县境。
湘阴县濒临洞庭湖, 地势低洼, 每当夏秋水涨, 往往洪水漫溢, 故有 湘
阴泽国 [ 11] 之称。县域内部, 地理条件存在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大抵以湘江为界,
东部地势较高, 多山岭丘冈; 西部地势低下, 港汊纷岐。县志称 崇峦巨
障, 皆在县东 , 而 湘水以西
1098 地理研究 25卷
无高山 [ 11] , 从而形成了 山寨峙其东, 堤防障其西 [ 10] 的景观差
异和 计里均赋, 西乡 百数十里之地, 仅及 ( 东乡) 一里之半 [ 11] 的
经济差异。在湘江以东地区, 东南部无湖浸 之害, 接壤长沙, 交通方便, 土地肥沃,
县志称 大抵东、南两乡民俗纯实, 土田饶沃, 而东乡殷实之户尤多 ; 东
北部虽然也是膏田沃壤, 但 山益峻, 地益远 [ 11] , 自然条件 稍逊一筹
。在湘江以西地区, 西北部濒临洞庭湖, 水患频繁, 人烟稀少; 西南部处于湘江 尾闾,
也多水患, 但仍较西北部稍胜一筹。湘阴县域的这些自然条件差异, 对其移民分布
及其区域发展过程具有重大影响。
表 1 光绪 ! 湘阴县图志 # 氏族表∀ 所载氏族移民来源地空间分布表
Tab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cestral and outmigrating
places of immigrant clans, derived from XiangYinXian
1113089;TuZhi ( Records of Xiangyin County) published in
1880
氏族 湘阴县外来氏族远祖原籍地 氏族 比重 湘阴县外来氏族最终迁出地 氏族 比重
来源地
( 个)
121
17
11 10 8 4 3 2 1 0 2 1 180
( % )
67 2
94 61
56 44 22 17 11 0
6
( 个)
100
( % )
55 6
24 4 61
44 39 22 11 11 0
6 06 0
0 100
丰城37 南昌23 吉水19 吉安11 泰
丰城 32 南昌15 吉水13 吉安8 清江 3安福3泰和2高安2分宁2德兴1 萍乡1德安1 新淦1
大庾1 进贤1 奉新2宜春1 金溪1 余干1 饶州1 永丰1江西7
和3 清江2安福2 高安2 分宁2 德 江西 安1 新淦1大庾1 进贤1 奉新2 宜 春1 金溪1余
干1 饶州1 永丰1 新
昌1 江州1江西7
湖南 长沙5平江3湘阴3巴陵1湘潭1
邵阳1 益阳1临湘1 衡山1
湖北 监利5 沔阳4郢州1 黄冈1
江苏 南京4 吴县3泰兴1 武进1江都1 福建 莆田3 上杭2光泽1 福清1晋江1 河南 上蔡2
新野1太康1
安徽 休宁1 寿州1定远1
山东 阳信1曲阜1
陕西 鄜州1
广东
浙江 金华1衢州1
山西 洪洞1
合计
长沙17 平江9巴陵6 湘潭4华容2 浏阳2邵阳1 益阳1 临湘1醴陵1 监利5沔阳4郢州1黄冈
1 11
2 湘阴县外来氏族的迁入形式与来源地区
11 06 100
南京3吴县3 泰兴1 武进1 莆田3上杭1 光泽1 福清1晋江1 上蔡2新野1太康1
休宁1寿州1
阳信1曲阜1
44
8 7 4 2 2 1 1 0 0 180
鄜州1 0 保昌1
世事沉浮, 沧海桑田。朝代之更替, 自然之变迁, 人事之兴废, 都会影响到氏族人口
的变化。湘阴县地当 南北战伐之喉 [ 10] , 自古以来, 战乱频繁, 加之
壤接洞庭, 水患尤 多, 以致 田无永业, 居无恒守, 丧乱流离, 转徙相仍,
世家大族无传数百年者 [ 11] 。据 光绪 !湘阴县图志∀ 卷 17~ 18 !氏族表
8704; 统计, 湘阴县共有氏族 226 个, 其中明确记载 为外来氏族者184个, 占81%; 未
明确为外来氏族者22个, 占19%。外来氏族中, 来源 地确切者180族, 来源地不详者4
族 (见表1)。应该指出的是, 曹树基先生也曾对光绪 !湘阴县图志∀ 中的外来氏
族进行了统计, 但仅检得外来氏族 167 个, 比本文的统计少了 17 个[ 7] , 估计是其
检索不周的缘故。
2 1 外来氏族移民的迁入形式
2 1 1 直接迁入 即从原籍地直接迁入湘阴县, 迁移过程是
1113089; 一步到位 。湘阴县来源地 确切的180个外来氏族中, 直接迁入的142族, 占
789%, 远祖原籍地包括江西、湖南、 湖北、江苏、福建、河南、安徽、山
东、陕西、浙江、山西11省, 最终迁出地包括江西、
6期 龚胜生等: 湘阴县氏族移民地理研究(121~ 1735年) 1099
湖南、湖北、江苏、福建、河南、安徽、山东、陕西、广东 10 省。直接迁入中有一
种特 例, 就是某个氏族由原籍地迁到湘阴县某个地方后,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迁到湘阴
县另外某 个地方。由于我们考察的迁入地是湘阴县, 对于这样的在县域范围内的再迁
移, 这里不予 讨论。
212 中转迁入 即从原籍地先迁到
某地, 在某地经过若干年甚至若干代
以后, 再从某地迁入湘阴县, 这样,
迁出地就成了原籍地和入居地之间的
中转站 。一般来说, 中转次数与族
谱追溯的历史长短有关。湘阴县来源
地确切的180个外来氏族中, 中转迁
入的38个, 占211%。他们绝大多
数只经过一个中转站, 只有个别经历
了2~ 3个中转站。如石鼓河张氏原籍
山西洪洞, 先迁江西南昌, 后迁广西
桂林, 再迁湖南平江, 最后迁到湘阴,
中间经过了 3 次中转; 文洲围黄氏原
籍福建上杭, 清朝顺治初年迁入江西
南昌, 不久后转徙湖南长沙, 康熙二年再迁湘阴, 经过了2次中转。中转站有湖南的长
沙、平江、巴陵(今岳阳市)、湘潭、浏阳、华容、醴陵, 江西的丰城、德兴、萍乡、安
福、清江 (今樟树市), 广东的保昌 (今南雄市) 等, 其中在长沙中转的氏族12个, 平
江 6个, 巴陵5个, 湘潭3个, 浏阳2个, 华容2个 (见图3), 以上毗邻6县中转氏族30 个
, 占中转迁入氏族总数的789%。
2 1 3 回归迁入 即某个氏族原籍湘阴, 其先祖外迁若干代以后,
其后裔又迁回湘阴县。 本质上, 回归迁入是中转迁入的特例, 如果不考虑迁移过程,
回归迁入的氏族从严格意义 上来说也不是外来氏族, 因为入居地就是他们的原籍地。
湘阴县中转迁入的38个氏族中, 包括了 3 个回归氏族。
2 2 外来氏族移民的来源地区
2 2 1 近邻性 图 4 显示, 湘阴县外来氏族主要来自毗邻地区。
以县而论, 主要来自湖
南的巴陵、平江、长沙、浏阳、华容等县; 以省而论, 主要来自江西、湖北和本省。就
其 迁出地而言, 江西556%, 湖南244%, 湖北61%, 三
者合占861%; 就其原籍地而 言, 江西672%, 湖南94%
, 湖北61%, 三者合占827%。湘阴县外来氏族之所以主 要来自江
西省, 原因主要有二: ( 1) 湘阴县在地理空间上比较邻近江西。湘阴县东隔平 江、长
沙与江西相望, 中间虽有九岭山阻隔, 但沿袁水、锦江、修水溯江而上, 江西移民 都
可抵达湘阴, 在 江西填湖广 的移民运动中, 这三条河谷正是江西移民进
入湖南的重 要通道。湘阴移民史料表明, 移民来源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移民身份关系
密切: 距离最远 的一般是属于发展型移民的 官迁 , 官员入籍是造成移民
来源地分散的重要原因; 距离 较近的一般是属于生存型移民的 流迁 , 流
民入籍是造成移民来源地集中的重要因素。 ( 2) 湘阴县的农耕条件与江西比较具有明
显的比较优势。人口迁移过程是 人口粒子 在 空间上的矢量运动, 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 空间梯度力 是人口迁移的原始驱动力。在农业
图 3 Fig3
湘阴县氏族移民中转站分布图
Transfer places of immigrant clans of Xiangyin County
1100 地理研究 25卷
时代,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重要因素, 土地成
本差异所形成的空间梯度
力是人口迁移的基本驱动
力。明清以前, 江西区域
开发较湖南早, 人口密度
较湖南高, 以致江西农民
从事耕作业的生产成本较
高, 从而形成人口外迁的
推力; 而当时洞庭湖区
有大量肥沃湖地可供开发,
康熙年间还有六年之内免
征农业税的政策, 土地近
乎免费, 只要投入劳动
力就可维持生计, 这对无
地贫民无疑具有巨大的诱
惑力, 从而形成人口迁入
的 拉力 。正是这种 土
地成本比较优势 导致了
江西填湖广 的移民浪
潮。明代大学士丘浚所谓
荆湖之地, 田多而人少;
江右之地, 田少而人多。
江右之人, 大半侨寓于荆
湖 [ 12] , 就是对 江西填
湖广 移民浪潮的解释。
由于土地成本的空间梯度
取决于人口密度的空间梯
度, 以致有人把从人口高密度区向人口低密度区的移民活动称之为 人口密
度梯度决定 律 [ 13] 。其实最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土地成本的空间梯度差异。
2 2 2 集聚性 图 4 还显示, 湘阴县外来氏族集中来自少数地区
。以省份论, 无论是原 籍地还是迁出地, 江西都占绝对优势。以县份论, 江西氏族中
72%原籍丰城、南昌、吉 水、庐陵 (今吉安) , 湖南氏族中82%迁自长沙、平江、巴陵
、湘潭, 湖北氏族中82%来 自监利、沔阳, 江苏氏族中50%来自南京、吴县, 福建氏族
中63%来自莆田、上杭。最 远者来自山东阳信, 如果以湘阴县城为圆心, 以湘阴- 阳信
直线距离 ( 1100km) 为半径 作圆, 则外来氏族全部来自这个圆圈; 如果以湘阴- 南昌
直线距离 ( 370km) 为半径作 圆, 则外来氏族中的 85%来自这个圆圈, 这说明地理距
离对移民数量有着重要影响, 迁 移的难度是与实际距离成正比的 [ 5] ,
符合英国人口地理学家拉文斯坦所谓的 移民主体 距离法则 [ 13] 。如果
再过圆心划一条南北垂线, 则绝大多数外来氏族来自这个圆的东半 圆, 这与谭其骧先
生所说湖南人什九来自东方的结论是一致的。为什么湘阴县外来氏族的
图 4 Fig 4
湘阴县氏族移民最终迁出地空间分布图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atest outmigrating places of
immigrant clans of Xiangyin County
6期 龚胜生等: 湘阴县氏族移民地理研究(121~ 1735年) 1101
来源地具有空间集聚性呢? 主要原因也有两个方面: ( 1) 地缘上的亲和力。理论上讲
, 移 民集聚性就是氏族 人口粒子 在 空间梯度力 作用下定
向流动所形成的汇聚。在一定 地域范围内, 人们通过长期的社会交往, 逐渐形成了共
同的方言、共同的风俗和共同的心 理需求, 从而产生深厚的地缘感情和牢固的老乡观
念。一旦世居之地发生天灾人祸, 生存 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时, 他们 (家庭或氏族)
就有可能成群结队地离开故土, 转徙到同一 片地域, 并在入居地很快建立一个与世居
地相近似的社区, 因为这样既可以在迁移过程中 患难相助, 又可以在入居地相互照顾,
增加安全感。这种与移民语言风习、心理需求、地 缘情感分不开的迫使人口粒子定向
迁移的作用力, 就是 移民内聚力 。地缘情感对移民 集聚性的影响是显而
易见的, 著名历史人口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就曾指出, 移民在迁入地 的定居之所以表
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和宗族性, 主要是同乡观念使然[13]。(2) 血缘上的凝 聚力。中国
古代农村的婚配距离很小, 地缘上的亲和力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血缘上的凝聚 力。当
先批移民在迁入地站稳脚跟、安居乐业后, 尽管这时天灾人祸可能已经结束, 但如 果
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 比较成本优势 依然存在, 地缘情感、宗族观念和
血缘关系的 纽带还会吸引迁出地的民众踏着先人的足迹, 源源不断地来到先人的侨居
地, 加速移民的 定向流动, 从而形成移民迁出地和入居地的双向集聚。这种导致迁出
地向入居地持续移民 的作用力, 就是 移民惯性力 。早在汉代, 晁错就已
经注意到了这种移民惯性力, 他说: 使其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 则贫民
求募而又往矣 [ 14] 。正是 移民内聚力 和 移民 惯性力 的
双重作用, 使得外来氏族定向、持续的流动, 导致了移民来源地的相对集中。
3 湘阴县外来氏族移民的时空过程
3 1 外来氏族移民的时间分布
3 1 1 外来氏族移民的时代特征 湘阴县外来氏族多系后唐、宋
、元、明、清诸朝迁入, 迁入时间最早为东汉建光、延光年间 ( 121~ 125 年) , 最晚
为清代雍正年间 ( 1723~ 1735 年), 时间跨度达1600年。表2显示: 明代是外来氏族迁
入湘阴的主体时期, 184个外来 氏族中, 明代迁入128个(696%), 元代19个(
103%), 清代14个(76%), 宋代 12个(65%), 后唐9个(
49%), 东汉2个(11%); 后唐同光年间(923~ 925年)、 元末明初
( 1341~ 1398 年) 、明末清初 ( 1621~ 1722 年) 为氏族移民集中期, 其迁入氏族 比
重分别为49%、451%和136%, 三者合计636
%; 不同时代迁入的氏族有着不同 的来源地, 东汉氏族移民全部来自河南, 后唐至明代
主要来自江西、湖南、江苏, 清代则 主要来自湖北、福建。诸多朝代中, 以明代氏族
移民来源最为复杂。
表 2 湘阴县氏族移民的迁入时代及迁出地分布
Tab 2 Inmigrating dynasties and outmigrating
origins of immigrant clans of Xiangyin County
江湖湖江福河安山陕广不 时代 西 南 北 苏 建 南 徽 东 西 东 详
东汉 2 后唐7 2
宋6 312 元15 31
年 代 分 布 情 况
明 71 35 2 8 3 2 2 2 1 清118 3 1
2
嘉佑2 绍兴1宣和1 庆元1嘉泰1 绍定1景炎2 南宋2 宋末1
元初2 至元2元贞1 皇庆1泰定1 至正7元末5
明初21洪武50永乐2宣德1正统5景泰1天顺1明中5成化11 正德2 嘉靖11隆庆1 万历3天启
1 崇祯1明季7 明代5
顺治1康熙10雍正3
建光 1 延光 1
同光9
1102 地理研究 25卷
3 1 2 外来氏族移民集中期的成因 ( 1) 同光年间集中期。据
!益阳县志∀ 记载, 同光 二年 ( 924年) 有人 领洪州 ( 治今南昌
市) 之百户来潭州 (治今长沙市) 开垦 , 光绪 !湘阴县图志∀ 作者据此推测,
同光年间迁入湘阴的江西移民可能是随洪州垦户而来, 因 为当时迁入湘阴的移民也主
要来自洪州和与洪州接壤的吉州 ( 今吉安市) [ 11] 。这或许就是
同光年间的氏族移民主要分布在与长沙县接壤的东乡 的原因。(2) 元末明
初集中期。 元末江西、湖广地区均遭到战争严重破坏, 明朝定鼎之后, 大力推行屯田,
并组织江西无 地贫民来湖广开垦, 形成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湖广地区许多族谱中都有
这次移民运动的记 载, 如江陵县 !胡氏族谱∀ 云: 洎乎元明革命,
赣省兵燹迭见, 人民不遑宁处, 其由江 右而播迁荆楚者, 几如江出西陵 ; 黄冈县 !孙
氏族谱∀ 也说: 以元末汹汹, 湖广正当其 冲, 蹂躏特甚, 其存留老
户, 止残余逃匿之万一耳, 地广民稀。前明定鼎, 下诏抽迁江右 士庶以实兹土 [ 8]
。湘阴县在元朝末年由于 往来战伐, 一以湘阴为冲 [ 11] , 战争破坏尤
为严重, 明朝定鼎之后也接收了大量移民, 明初洪武年间就迁入氏族71个, 占湘阴县历
代迁入氏族的386%。(3) 明末清初集中期。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 湘阴县
一带的垸田 开发就已经开始; 此后一直到清代乾隆年间, 湘阴县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垸
田开发。垸田开 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但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 湖广地区
杀戮之惨, 仅次于四川 , 劳 动力资源锐减, 到处呈现出一派 城无完堞,
市遍蓬蒿 的景象[ 15] 。明末李自成率众十 万战至湖湘时, 巡抚章旷驻
军湘阴, 建水寨于营田以抗 [ 10] ; 迄清初康熙年间 三藩之 变, 阻洞庭
为险, 积二十余年 [ 11] , 洞庭湖地区劳动力损失十分严重。平定吴三桂后, 清 政府
招徕民众来洞庭湖区开垦湖田, 湘阴县也因此成了移民汇集地。特别是康熙三十六年 (
1697年), 湖北汉江大水溃堤, 江汉平原大批难民进入洞庭湖区谋生, 清朝政府为安置
这些流民, 准许他们在洞庭湖滨兴修垸田。后来, 福建、江西、两广等省无地流民也闻
讯 而来, 掀起了洞庭湖区移民入迁和垸田开发的高潮[ 15] 。正由于此, 清代迁入湘
阴县的外 来氏族主要来自湖北的沔阳、监利和福建、江西、广东诸省。表 3 反映的只
是清代雍正朝 (1735年) 以前湘阴县的移民情况, 实际上乾隆年间还有许多外来氏族迁
入湘阴从事垸田 开发。据记载, 明代万历、崇祯年间, 湘阴筑垸4个, 垦田21187亩;
康熙二十八年至五 十三年 ( 1689~ 1714 年) , 湘阴筑垸 12 个, 垦田 31489 亩; 雍
正十二年至十三年 ( 1734 ~ 1735年), 湘阴筑垸3个, 垦田7150亩; 乾隆元年至十一年
( 1736~ 1746年), 湘阴筑 垸50个, 垦田107249亩[11]。
3 2 外来氏族移民的空间分布
3 2 1 不同时代氏族移民入居地的空间演变 移民入居地的分布,
与移民个体的主观愿 望、目的, 入居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 以及当时的移民政
策密切相关。一般情况 下, 移民总是首先入居那些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经济和社会条
件允许, 但又是当地居民不 很看重的地方。因此, 不同时期的移民分布往往可以反映
移民入居地的区域开发过程。图 5显示, 湘阴县外来氏族的入居地具有以下特征: 后唐
时期, 外来氏族主要入居县东南四 局, 这里是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错区; 宋元时期, 外
来氏族入居地向西扩展, 东南低山丘陵 和平原交错区外, 还包括县中南部的湘江东岸
平原; 至于明代, 外来氏族的入居地几乎遍 及全境, 但以县域中部为主, 开发最晚的
西北部和开发最早的东南部移民很少; 清朝初 期, 外来氏族大多入居湘江以西地区,
尤其是水网纵横的西南部, 西北部濒临洞庭湖, 雍 正以前移民仍很稀少。不难看出:
历史时期湘阴县外来氏族的入居地明显具有由地势较高 的东南丘陵地区向地势较低的
西北河湖滩地发展的空间演变趋势, 反映出了湘阴县从丘陵
6期 龚胜生等: 湘阴县氏族移民地理研究(121~ 1735年) 1103
氏族移民 入居之局
表 3 湘阴县不同时代氏族移民与不同来源氏族移民的入居 地分布
Tab 3 Distribution of settled places of immigrant clans in various
dynasties and from various origins of Xiangyin County
东乡9局 南乡4局 西乡4局 北乡12局 白丰申高熟铜界武新附中樟文文仁百临三石营归
凤黄桃穆磊浒大长 合计 水仓明坊塘盆都昌市城段树家洲和马资峰子田义凰谷林屯石田
荆乐
入居族数 5 7 12 8 3 2 6 1 5 14 16 6 7 11 3 9 11 6 10 9 12 4 2 4 0 1 1 3 6
184 东汉11 2
后唐 11121 1 1
宋1111 21 12 1 1
元 11 1 112121 132 1
明45862 2 39115461754 8 8 12 4 2 3 清134213 14
江西35651131374343 372
湖南1133212 1163241311 江苏112112
湖北 12 1113 11 11
入 居 时 代
迁 出 地 点
19 12
11
1 19 1 6 128
8 6 832 2 1 3 2 1
11 3 5 100 1 44
福建 12111 河南2 1 1 山东11 安徽2 广东1 陕西1
不详11 1
8
1 7 4 2 2 1 1 4
1
到平原再到湖区的区域开发过程。
聚落是移民空间经济活动的足迹。据研究, 两湖平原的城镇发展具有从平原外围向中
心辐合的空间变迁规律[ 16] 。湘阴县移民入居地的上述分布变迁规律正是两湖平原聚
落从 外缘向腹心推进的具体反映, 这是因为, 中国古代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赖
以生存的 土地, 湘阴县外来氏族入居地的空间演变过程, 实质上体现了洞庭湖平原由
外缘地区转向 腹心地区的区域土地开发大势。五代时期, 湘阴县域人口相对稀少, 在
比较利益原则驱使 下, 移民选择那些地势较高、不易遭受水患但又灌溉便利、宜于多
种经营的丘陵平原交错 区进行农业定居; 到了宋元明时期,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 对
于谋求新的居地的外来移 民, 丘陵平原交错区土地开发的比较成本优势已经远远不如
湘江河谷平原, 所以外来氏族 主要入居湘江河谷平原; 至于清代, 湘江河谷平原人口
也已经相当稠密, 外来移民在这里 进行农业定居的比较成本优势已经极少, 他们不得
不把湖滩水网地区作为安居乐业之所。 水网地区尽管水患灾害频仍, 但土地肥沃, 赋
税较轻, 又无主客之争, 一旦垦辟, 便成 永业 , 对于失地流民来说, 仍
不失为是比较理想的入居之地。正是由于这样的缘故, 在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掀起了洞庭湖区垸田开发的高潮。
3 2 2 不同来源氏族移民入居地的空间分布 移民对入居地的选
择, 除考虑入居地的自 然条件外, 还要考虑入居地的社会环境。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
对移民入居地的选择具有重
1104 地理研究 25卷
大影响, 移民的来源地不同, 其入居地也有很大的差异。图6显示: 江西移民的入居地
几 乎遍布湘阴县全境, 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 江西人是今日湘阴和汨罗两县市的主要
拓荒 者; 湘阴县城附近及其中南部是外来氏族移民最密集的地区, 这里不仅江西移民
甚多, 而 且湖南、江苏、河南、福建、湖北、山东等省移民也多分布于此, 这一方面
与其自然条件 相对优越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其处于县城与省城之间的交通区位有关,
许多因官入籍的氏 族都分布在这一带; 湖北、福建两省及湘阴邻县移民大多是为开垦
垸田而来, 因而主要分 布在开发较晚的湘江以西的垸田地区。
4结论
本文根据清末著名学者、外交家郭嵩焘等纂修的光绪 !湘阴县图志∀ 所载氏族,
以清 代湘阴县域(约包括今湘阴、汨罗两县市) 为研究范围, 从乡级空间尺度对公元
121~ 1735年间湘阴县外来氏族的移民过程与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主要结论是:
( 1) 湘阴县 226 个氏族中, 184 个为外来氏族。外来氏族的迁入形式有直接迁入、
中转迁入、回归迁入三种类型。在 移民内聚力 和 移民惯性
力 的作用下, 地缘上的 亲和力和血缘上的凝聚力导致了氏族移民迁出地的邻近性和入
居地的集聚性。直接迁入的 氏族主要来自江西丰城、吉水、南昌、庐陵 ( 今吉安) ,
湖南长沙、平江、巴陵 ( 今岳 阳)、湘潭, 湖北监利、沔阳 (今仙桃) 等县。长沙、
平江、巴陵、湘潭、浏阳、华容是 湘阴县外来氏族的主要中转地。以氏族远祖之籍贯
论, 外来氏族中672%来自江西, 15 5%来自两湖, 7 3
% 来自苏皖, 5 5% 来自闽浙, 其余来自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 明代 &
#1113089; 江西填湖广 之说名副其实。
(2) 湘阴外来氏族有籍可查者, 最早迁自东汉建光年间, 但绝大多数系五代以后迁 入,
其中696%迁自明代, 其余依次是元代 (103%)、清初 ( 7
1113088;6%)、两宋 ( 65%)、 后唐(49%)、东汉(11%
)。后唐同光年间(923~ 925年)、元末明初(1341~ 1398 年)、明末清初(1621~ 1722年)
是三个主要的移民集中期, 其迁入氏族比重分别为 4 9 % 、 4 5
1113088; 1 % 和 1 3 6 % 。
6期 龚胜生等: 湘阴县氏族移民地理研究(121~ 1735年) 1105
(3) 湘阴县外来氏族的入居地具有从东南丘陵平原向西北湖滨滩地扩展的空间演变 趋
势。后唐时期, 氏族移民主要入居东南部的丘陵平原交错区; 宋元时期, 氏族移民主要
入居中部的湘江河谷平原地区; 明清时期, 氏族移民主要入居洞庭湖的湖滨湿地区。
入居 地的空间演变反映了洞庭湖区 丘陵岗地∃河谷平原∃河湖
湿地 的由易到难的区域开发 大势。
(4) 农业社会的移民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劳动力投资过程, 土地成本的比较优势 往
往是移民选择入居地的首要因素。湘阴县的氏族移民由于入居原因和目的的不同, 其入
居地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特征: 江西氏族遍布湘阴县境; 县城附近及其中南部的移民
构成 最复杂; 西北部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北、福建和本省其他县市。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王铮 人口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地理研究, 1991, 10( 1)
: 48
蔡建明 中国省级人口迁移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地理研究, 1990
, 9( 2) : 122
陆玉麒 人口移动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动 地理研究, 1990, 9( 1)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发凡 历史地理第九辑, 1990
1113088; 130
葛剑雄 中国移民史( 第一卷)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1113088; 75, 29, 31
谭其骧 湖南人由来考 长水集(上册) 北京:人民出版
社, 1987 (原刊!方志月刊∀1933年9期)
曹树基 湖南人由来新考 历史地理第九辑, 1990 129
, 115
张国雄 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
1113088; 5, 30, 35, 16
魏源 湖广水利论 魏源集( 上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阎肇烺, 黄朝绶, 徐鋐 道光湘阴县志 ( 卷 4 疆域志; 卷 5 形
势志) 道光四年( 1820) 刻本 郭嵩焘光绪湘阴县图
志(卷4赋役志;卷19山志;卷17氏族表上;卷28兵事志;卷22水利志)
;光绪六年 ( 1880) 刻本
丘浚 江右民迁荆湖议 见: 陈子龙, 徐孚远, 宋微碧等
1113088; 明经世文编 ( 卷 72)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1113088;
安介生 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若干规律的探讨 地理研究, 2004
, 23( 5) : 672
班固 汉书 ( 卷 49 晁错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2288
龚胜生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1113088; 30~ 31; 86
龚胜生 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空间过程 地理学报, 1996, 51( 6) :
489~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