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Q*****y 发帖数: 1 | 1 香港有“四大支柱产业”的说法,分别是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和工商支援、专
业服务业。这些支柱产业,建立在几代香港人努力奋斗打拼的基础之上,也与香港特殊
的历史与地缘因素直接相关。回归祖国 20 年来,随着周边环境的巨变,香港势必要在
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探寻新的发展思路,准确定位自身。
跨越式成长阶段
对香港来说,产业的升级与迁移并不是新鲜事。
上世纪50年代,香港的转口贸易兴起。50-70年代,香港积极发展制造业,纺织、成衣
、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高速成长,并带动了工业多元化。这是一个让香港获益良多的
发展阶段,制造业占总体经济30%以上,奠定了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基础。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制造业北移,第二产业占比从1980年的31.8%降至1997年的
14.6%。香港产业结构轻型化,向服务经济转型,第三产业飞速成长。从数据上看,这
是香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阶段,人均GDP增长了6倍多,一举进入世界前十前五,也是香
港最为意气风发的年代。发展这么快,主要拉动力量是服务业,1983年以来增长率高达
17%,世界上没有任何地区可以相比。而其中,金融、保险、地产、商业服务等“现代
服务业”,增长率更是高达21%。
2017年2月2日,由香港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推行的“香港美食车先导计划”在香港文
化中心露天广场开幕(@视觉中国)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两波强力拉动,让香港成为耀眼的“东方之珠”。90年代前期,香港
GDP相当于整个中国大陆的五分之一,达到了不可想象的历史最高比值。中国改革开放
前20年,可以说受益最大的是香港,发展速度超过了内地城市。此时的香港,连文化影
响力都非常大,影视与歌曲在东亚非常流行,在全球都有相当地位。
80、90年代的超级增长,让香港成为亚太国际金融中心。超过500家银行在此聚集,世
界百大银行有85家进入香港。这里有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二大外汇市场,第三
大黄金市场。以此为基础,香港的基金管理、股票分析、融资策划、商业服务领先整个
亚洲。世界著名的顾问、法律咨询、会计公司,都将香港作为重要基地。仍然在制造业
辛苦打拼的中国大陆此时并不清楚,这些利润丰厚的现代金融行业,是经济繁荣的顶端
产物。香港抓住了这个机会,在短短20年内实现了跨越式的成长。
超级增长的背后
但是客观地说,香港毕竟体量太小,这种超级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很大程度是靠历史
机遇,而非内部产业自然升级。世界领先的银行与金融、咨询服务公司跑来香港,不是
因为香港本身的五六百万人口,而是面向整个东方世界。
此时的香港,是整个中国大陆出口全世界的转口中心,超然的地位全球独一无二。香港
制造业虽然迁出,但仍然在华南的生产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香港厂商1996年在珠三江
雇佣了超过500万工人,产业链中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部门仍然在香港,是整个香
港经济的重要根基。
但香港制造业在北移华南之前,层级并不高,即使不迁走,也很难自然发展出全球顶级
的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香港以金融服务为龙头的产业结构,表面上与纽约、伦敦
、东京类似,但是背后作为支撑的制造业、高科技行业基础,与这些顶级城市相比有不
小差距。
因此,1997年的香港虽然处于经济极度繁荣之中,却也并非没有隐忧。广为人知的是香
港的地产泡沫,短短十余年房价上涨超过10倍。1998 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捅破了人们
的乐观预期,到2003年房价下跌超过60%,许多人资不抵债甚至破产,如著名歌手钟镇
涛,自1996 年起开始炒房,在遭遇金融危机后,负债累累,并于 2002 年申请破产。
但是房价后来慢慢恢复,到现在甚至比历史顶点还高不少了。金融风暴对香港的影响,
是很多人的收入再也回不到从前,香港的营业经理,一直没有恢复1998年前的收入,比
那时要低三分之一。
香港回归之后,与其说是在寻找产业发展的新路,不如说是经济基础受到各种冲击的考
验。产业基础并不牢固的香港,面对这些考验,难言乐观。而香港寻找新发展方向的努
力,也受到基础薄弱的制约,取得的突破不多。
2003年,为扶持香港经济,中央政府与香港签定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
系的安排》(CEPA),将广阔的内地市场向香港服务业等产业开放。最明显的是“自由
行”,到香港旅游的内地游客数量连年暴增,2013年内地游客占游客总数75%,超过
4000万人次,是2003年的4.8倍。得此强助,香港旅游业在回归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2003年至2013年,过夜游客在港消费额暴增51倍,高达1527亿港币,旅游业也成为香港
支柱产业之一。但之后受2014年9月占中事件的影响,旅游业增长乏力。
香港产业的科技基因
香港回归初期,正是信息科技产业革命火爆全球之际。香港也推出了发展信息科技的产
业规划,如占地24公顷投资158亿的数码港计划。代表人物李泽楷1999年投资220万美元
占腾讯20%的股份,按照腾讯最新市值 3000 亿美元计算,如持股至今,其股权价值将
达 600 亿美元。
从贸易金融向知识科技转型,是很好的想法,信息科技也确实是能取得飞速成长的极好
产业。如果香港能抓住这次机会,将会是又一次产业飞跃。可惜的是,香港虽然资本雄
厚,但缺少发展出IT大公司的能力。
回头看,香港应该利用资金优势招揽全球IT人才,面向大陆市场与全球市场发展IT能力
。但是香港产业发展历史上就缺少科技基因,投入重金建设的高校虽然有全球顶级的基
础设施与师资力量,但历史尚短,与产业难以匹配。
因此,香港的信息科技发展计划浮于表面,脱离产业发展核心。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却
抓住了IT产业软硬件发展的核心,华为、腾讯等企业成长为全球顶级企业。香港的IT企
业没有找到合适的市场,也没有开发出值得一提的软硬件产品,基本只是在本地小市场
做一些不大的应用。
2001年,李泽楷将手中腾讯的股权以 1260 万美元转让给了南非MIH 公司,这种投资眼
光的事不宜苛责。但是整个香港没有跟上IT时代,连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移动支付
、交易软件、商务软件应用都落后于内地,反应了香港的科技与产业基础存在严重缺陷。
5月23日, “支付宝 HK”在香港一家零售店进行扫码交易测试5月23日,“支付宝 HK
”在香港一家零售店进行扫码交易测试
香港面对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是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企业开始的制造业产业升级。
其实90年代末港资企业在内地制造业地位很重要,产业链上的位置也很好,如果在整个
中国的技术升级潮流中跟上形势,香港的相关企业也会有大发展。但是香港业者在内地
的制造业企业,技术层级本来就不算高,注重的又是外贸交流、品牌、营销,与内地创
业者及国企集团相比,对研发缺少原始的本能关注。随着内地制造业企业不断产业升级
,港资企业慢慢脱离技术大潮,原有的产业链优势逐渐瓦解。企业在香港招高管、经理
、销售相对容易,招研发就缺少积累。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人才资源错配,即使高
管、经理、销售也慢慢能力下降,收入下降,曾经以技艺高明著称的香港技师日渐凋零
。因为研发的退步,本就不稳固的产业基础,在回归20年以后,已经相当不容乐观了。
在亚洲四小龙中,香港几乎是产业基础表现最差的,人均GDP已经被注重研发的新加坡
超过。
5月23日, “支付宝 HK”在香港一家零售店进行扫码交易测试5月23日,“支付宝 HK
”在香港一家零售店进行扫码交易测试(@香港大公报)
香港也曾经提出“中药港”、“科技园”等产业构想,都是与数码港类似的产业园区。
但由于整个城市研发基因的缺失,发展不温不火。设想靠重金投入,凭空造出产出丰富
的科技园区,在全球来看,缺少成功的先例。以产业为依托,产学研合作共同升级是更
为自然的办法,根基是产业实践。缺少高校资源的深圳,以产业发展为核心进行的高科
技转型进展很好,成为中国最突出的创新型城市。而同一时间段,香港的制造业产业基
础悄然瓦解,科技创新虽然投入重金,也难有抓手。
再寻定位
让香港成为航运中心、区域发展中心之类的设想,并非香港单方面努力就能实现,需要
整个区域的配合。香港回归以后不久,中国加入WTO,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香港作为
航运中心其实受益极大。但是内地城市也要发展,以前依赖香港,条件具备了自行开展
贸易是自然趋势。香港集装箱吞吐量从全球第一降到全球第五,并非发展策略有问题,
而是内地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在来看,香港的优势产业仍然极为突出,金融、贸易物流、旅游等行业在全中国城市
中地位超然,与之相关的工商与专业服务也有相当优势。只是回归20年来,这些产业优
势或多或少有所减少,或者依赖内地的支援,这不免令人失望。而香港社会,也因为产
业未有新的突破,呈现了“内卷化”的趋势。香港经济极其依赖地产业务,贫富分化非
常严重,供给不足房价高涨,青年生活困苦缺少希望,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香港应该意识到,回归之前的高速发展并非全靠自身努力,而是有相当的地缘政治因素
,金融等高端产业存在基础性问题。更不能因为表面上的高端产业而自视过高,忽视与
内地经济的紧密结合。香港应审时度势,放低姿态,加入到蓬勃向上的中国经济发展大
潮中,寻找自身的定位。
中国经济在迅速发展演变,而香港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发展成就极为突出
,在资金、商业网络、金融基础等各方面的积累很多,对中国的发展仍然能发挥很大作
用。香港应该脚踏实地放弃一些没有基础的设想,也不要过于突出特别行政区的独立性
,将自己置身于中国城市之外,而是应该顺应潮流,在整个中国的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优
势。可惜的是,因为一些政治性的纷争,虽然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个大方向,香港对于
产业发展发向仍然缺少足够共识。香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纷争不断,发展受
影响不小。
展望未来,如果香港能凝聚共识,又能得到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没有理由发展不好。
香港回归以来的产业发展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只要跟上中国整体的前进步伐,未来值得
期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