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JobHunting版 - 为什么普遍认为海外博士水平比较高?
相关主题
人生关键选择,PhD Vs Job?IT老中被阿三秒成渣,三星破格提拔年仅33岁印度天才!(转载)
也来说说读PhD VS job。给前面的讨论。兄弟们要志存高远 看这篇文章说明我们已被印度甩N条街了
签了g家的offer,可以反悔吗?担心进入黑名单社会科学faculty申请经历 (转载)
上晚班工资怎么协商?在读CS PhD 找工经历---前言
骑驴找马的危害性Tocsin 找工全传(07\' CS PhD; Faculty + Industry)
关于老中的面试问题我要不要换工作
H1B统计-平均薪水6万,56.5%印度籍发现一些国人:中国人面前装B,白人面前装孙。 (转载)
这则消息让我对中国IT赶上美国充满信心 (转载)还在争论要不要读博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博士话题: 海外话题: 社会科学话题: 科研话题: 工作
进入JobHunti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i
发帖数: 1
1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前段时间,我们分享了张启发院士2015年时写给自己博士生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
12小时,每周工作6天只是一个下限。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讨论以及争议,其实,不止张
启发院士,广为人知的蒲慕明院士的Poo lab 、施一公院士的Shi Lab,都强调了
时间付出的重要性,主张每天呆在实验室的时间的最低限是每周60个小时;
不过,也有学者不认同这种做法。Nature曾发文探讨实验室文化,文章作者,自身学术
和实验室都可称为成功典范的Maestre教授认为:“有学术带头人觉得必须严格控制每
个实验室组员的工作时间,并期望通过长时间的工作和频繁的周末加班来保持实验室的
产出。”这种观点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近日,知乎上有一个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海外博士一般朝九晚五,国内博士动辄十几
个小时科研时间。为什么普遍认为海外博士水平比较高?”很多回答很精彩,答主大部
分为认证为有海外求学经历的博士、教授,他们自身经历的分享,或许会对您有所启发。
以下选自知乎答主对该问题的高赞及极具代表性的回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
系原作者授权):
(一)
海外也要看是哪里的海外啊,欧洲这边真是清闲得很。在不同的课题组都呆过,每天博
士生们9点30晃晃悠悠过来了,下午4点就差不多要走人了。这还不包括每天上午和下午
的咖啡时间,以及他们超长的午饭时间(都不知道跑哪里聊天去了)。冬天更是迟到早退
的,跟太阳一个时间,差不多来了直接吃午饭了。老板也就四点半左右回家,也从来不
会查岗。前几天跟我说让我把实验往后推一推,因为过了圣诞实验室很冷,可能不利于
我的健康。我听到直接就懵了。
从前呆的那个课题组晚上有个小哥来赶人的,六点必须离开办公室。不过中国人都是去
找地方吃个晚餐再回来干活。跟国内的工作时间差不多。这边确实欧洲人自己出活儿特
别慢,博士毕业只要老板同意就没啥大问题,很多也就没发文章或者开个烂会就毕业了
。他们貌似不愁找工作。感觉读个博就像是个轻松的工作一样,赚得也不少,跟国内过
来的访问学者差不多。
但是据说美国就不一样了,我那些同学在美国读博的都一天到晚苦不堪言的,说老板每
天半夜11点30往实验室打电话查岗,不在的就事儿大了。但是他们的成果也是真的多啊
!所以这还是和工作时间成正比的。效率什么的因人而异,但统计上来说,还是工作时
间久了能出成果,这确实是个真理。那些美国的同学毕业都拿着一堆成果找到了好工作
,但欧洲的同学即使是硕士就发了顶刊的牛人,欧洲读博之后只能挑个离家近的学校拿
教职,我们从前都觉得他百分之百回来青千的,还是挺惋惜的。
我是土博,我出来都是当旁观者,没有任何利益牵扯。但是看得足够多,也就能得出一
些结论了。
(二)
国外的水准是不是相对高很难说,如果仅仅从发文章角度来说两边其实越来越接近了,
但是海外PhD在语言和思考上更接近hypothesis-driven的主流思想,至少在生物领域这
是一道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的坎。同时,海外博士工作节奏确实松很多。可能有以
下几个原因:1)PhD前期也经常10am-10pm,但后来发现这样的工作节奏并不能缩短我
的毕业时间,于是渐渐开始了9am-6pm的规律快乐生活~对自己很有要求的人依然是勤
奋的,而且我很佩服他们。但大家也要回到现实:大部分人,达到80分平安健康地毕业
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要太为难自己。2)以美帝为例,offer上写了我们这是half time
job,一周就拿20小时钱。所以老板一般也不会没事找事来考勤:考勤?20小时以外的
工资补伐啦?3)继续以美帝为例。我们系的毕业要求是一篇文章(生物领域),就这
要求还年年有人达不到。国内很多大组都是三篇起步的,要求上高了很多。当然了,达
不到文章发表要求也不能全怪学生,有些reviewer就是这么坑,比课题本身更坑。4)
人不在实验室,脑子还是在为课题服务的。我经常在跑步机上想到新的实验设计(或者
想起了今天漏做了啥回去补一下),后期写thesis的时候真的是吃饭都会想到我那几张
图…5)PhD期间我学到的很重要的事情是思考,也就是天天被老板念叨的critical
thinking。如果先想再做,往往会减少工作量,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强身健体或者用来做
下一步的思考(懒人喵vs大神,参考条目1));而先做再想…嗯相信我~永远都会有
做不完的事的。其实在我将近10年来接触了这么多实验室同学和同事之后,除了对当年
我校学姐早上10点就去五角场逛街表示瞠目外,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博士生都让我觉
得这个群体是真的优秀。离开校园后,我也越来越相信PhD时吃的苦和所花的时间,是
值得的—至少能承受那么多压力最终毕业的,心理素质得多好^_^最后祝大家顺利毕业
呀!
(三)
……是有朝九晚五的,但是普遍产出量大工作出色的PhD可不是朝九晚五……我们组里
以前的产出量最大的俩师兄,除了最后半年写thesis外加找博后以外,一样是早上十点
多到晚上吃完晚饭来这接着干的,他们一个伊朗人一个墨西哥人……目前我们组产出最
大的是我师弟,全天候在组里干活,家里网停了每天回家就是吃饭睡觉,目前已经成为
组里历史上产出最丰富的人,他是中国人……我另一个师弟,比我小两届,即使最近老
婆生了孩子依然隔三差五来实验室工作,一来就是早上九点直接干到晚上七点,这是美
国人……这些人水平都很高,要么是物理上的理解要么是实验的能力突出或者两者都非
常突出。
有没有朝九晚五的人呢?肯定是有的,甚至还有更夸张的。我们组曾经的一个孟加拉小
哥每天来办公室就是聊天玩游戏,偶尔跑一点仿真应付老板。我们曾经的伊朗博后,十
二点来了,还要我给他煮咖啡,下午四点不到就回去了。可是既然选择了做科研这条路
,有学术追求,那就多看看自律聪明又努力的人。
(四)
以偏概全地说两个极端:有一种博士是自我驱动地朝九晚五,每天起床都迫不及待地去
实验室实现自己的想法,业余时间锻炼身体保证白天精力充沛、畅快娱乐保持心态乐观
,在良好的科研氛围中迸发创造力,优秀的科研成果接踵而至。还有一种博士是老板压
榨下不得不996的科研民工,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怎么摸鱼,科研节奏被老板的杂活打得
粉碎,生活更是一团糟,心情抑郁,身体虚弱,在极度压抑的科研环境下几年憋不出一
篇SCI,随时都有因为一个导火索自我了断的风险。能一样吗?
(五)
坐标欧洲,在德国某研究所做过一年多的研究员。每天都能看到所里博士博后的工作。
工作时间早上9点,大多数9点半到岗。下午欧美籍的博士博后四,五点就收拾东西走了;
印度南美籍基本六点都离开了。亚洲籍尤其是中国人呆到七点(是因为七点是锁门时间
,保安会赶人。。。)论文产出方面,印度籍(三篇以上一年) > 中国籍≈欧美籍(两篇
以上一年) >> 南美亚洲其他国家(一篇或两年一篇)。所以从工作效率来看,印度人最
高,然后欧美人,最后是中国人。基本每天来工作时候都能看到印度人已经开始做实验
了,然后下午六点准时回家。欧美人每天有严格的计划,每天计划做多少实验处理多少
数据,然后做完就回家(最晚都是五点之前)。中国学生有个特点,早上来了之后喜欢喝
茶聊天和教授寒暄,真正开始工作十点半之后了。然后每天都熬到最晚,时间利用上没
有很高。by the way, 顺便说一个亲身经历的事: 刚入职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很勤奋
于是每天最后一个走,当时身边外国同事都很不理解。直到有一天早上我有点事十点才
到,被一个博后看到了,于是他很严厉的告诉我: "大家是以早来早走为荣,如果你一
定要每天最后一个走,那你必须保证早上按时到岗!"  从那以后除了必要的事情
七点走之外,基本都是每天五点回家了。。。。
(六)
我并不太了解国内自然科学博士的学术训练机制,但是我相对了解社会科学的学术人才
培养模式。就社会科学学术人才培养的思路上,也不能说中国就比海外差,我曾经跟尼
日利亚,肯尼亚,津巴布韦,安哥拉的学者交流过,感觉我们中国培养的很多社会科学
学者,都是要比海外非洲地区要强很多的。但是感觉,培养思路上来说,可以跟美国的
人才培养方案学习和借鉴很多。1.在社会科学博士培养上面,感觉是以文章输出型,而
不是讨论学习型。既中国的社会科学博士在博士期间被要求不断的去写文章,发核心和
CSSCI,感觉学习时间并不多,学习强度更是因人而异。美国的社会科学博士会更加注
重让博士们去上课,保证博士们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一种是以输出为主,一种是
以学习为主。2.因为中国博士的培养方案很大程度上是以文章输出为主——造成了中国
博士们不得不采取“样本学习”与“宏观视角”这两种方式。因为中国社会科学类的核
心偏好分析国家政策,中观和宏观类型的核心论文占据绝大多数。所以部分中国社会科
学的博士们对文字的编辑能力较强,但是对整体的哲学思考,社会科理论,国际的最新
研究前沿,理解相对较弱——微观实证能力(比如社会科学实验设计)也相对低于美国
社会科学博士生。3.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培养上课方式并不是以讨论为主,而是传统授课
为主。在美国,大部分的博士们上课其实都是讨论会,中国的博士上课上似乎缺少这种
以学生研究兴趣——而激烈讨论,交流的文化传统,造成了博士们的知识交换,个体文
化交流率相对较低。4.中国对博士规定阅读完的书籍,并没有美国对博士要求阅读完的
书籍要多。在美国接受硕士,博士训练,一个星期读完一本书是常态。但是中国大学博
士培养方案上,对此并无硬性规定。美国大部分大学在社会科学人才阅读量上,要求都
还是相对较高。5.中国的社会科学博士们对哲学框架的学术训练,和学术道德的学术训
练时间,是低于美国同类博士。6.中国社会科学博士主体语言是中文,而社会科学研究
一般的通用学术语言是英文,加剧了我们对世界前言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理解转化相对
较慢(英文学术霸权的地位短时间内很难撼动,现阶段只能鼓励中国学者们去迎合)
(七)
是什么让你有了海外博士朝九晚五的错觉?
我当年为了赶一个国际顶会的演讲机会,整整两个月997。为了工作效率中午睡一个小
时觉,剩下的时间都在死磕代码。博士论文答辩完是下午三点,我出去买了瓶酒,然后
就开始工作到晚上八点跟日本人开会。就算是平常,我星期天也是全天工作的,一周只
有周六一天休息。至于为什么海外博士水平高?说白了还是科研环境。海外博士不需要
给老板洗衣做饭带孩子,不需要叫老板爸爸被老板pua。甚至很多时候,老板为了效率
会身先士卒跟你一起做一些杂务。我们lab刚成立的时候,我老板带着我和两个本科生
趴在地上擦地板,四个人一人擦四分之一。圣诞节前一天我们都在家休息,我老板一个
人在实验室干了五个小时把遮光系统做好。他做这些的时候也没想自己身份尊贵,就是
想赶紧弄好然后实验能正常进行而已。作为学生,你的评价标准也不是你能喝多少酒,
多会跟别人拉关系,而是实打实的科研成果。你做得好,很多人都会欣赏你,愿意给你
写推荐信,让你的职业生涯更进一步。上下一心,将士用命,赏罚分明,此取胜之道。
这样的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有科研能力也有科研决心的,而不是被生活和人
情世故压弯了腰的千老。
(八)
文章产出基本上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不管海外还是国内,都一样。
海外博士并不是都早九晚五。早九晚五的人,99%的人文章少的可怜,就算能
毕业,也基本上连博后都找不到,遑论教职。
国内博士也不都是每天科研十几个小时。有的人读博就是混个学位好走选调或
者进企业,根本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在科研上。
评价一个博士的水平,一定要针对个人评价,他是国内还是国外,排名高还是
排名低的学校毕业,完全不能代表他的科研水平。这一点和评价本科生有本质上的区别。
有没有每天混日子,文章还多的?偶尔会有。要么就是老板是巨牛,拾人牙慧
,占了便宜。要么就是天生bitch,用身体换文章,踩着男人上位。要么就是学阀二代
,老爸把自己实验室可怜的博士们的文章强行安在学阀二代的儿子身上。

(九)
首先指出两个事实性错误:海外的博士未必朝九晚五,国内博士每天十几小时也未必是
在做科研。海外的博士未必朝九晚五:其他海外的组我不知道,至少我们组(Alan
Yuille组)的学生都是非常勤奋的。每到周末,能容纳30-40人的办公区里,基本上我
们组的学生(大多中国人)到岗率能有50%以上(人均加班1天),而其他组的学生(大
多外国人)几乎没见来过。至于工作时间,虽然大家来得都比较晚(一般是11点左右)
,但是晚上走得也晚——只要没有牌局,多数人都会在9点以后离开实验室。当然我们
组的情况跟组里比较强的peer pressure有关系,而且中国学生一般都比较焦虑,恨不
得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考虑自己的毕业时间,所以只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传统,大部分人
都会表现得很拼命。国内博士每天十几小时也未必是在做科研:这个就不必说了,项目
缠身的博士生不在少数。更重要的是,如果被逼着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即使完成了项
目,也很难有精力和激情投入到真正科研里去了。当然并不是说国外没有被逼着做项目
的情况,只是这种组在国内不会很有名罢了。回到问题,至于海外水平比较高这个事,
从平均意义上来说,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工作时间,而
是客观资源。国内主要欠缺的,还是优质的导师资源。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入行选题
是非常重要的,而如果导师的视野有限,就会拉低博士生产出的期望。虽然这些年国内
势头不错,但是海外毕竟有着长期的积累,从惯性上还是保持着一定的优势。至于还要
保持多少年,依领域而定。像人工智能这种学科,两边的差距就比较小,但是某些后发
学科差距就会比较大。
(十)
1、因为国外博士的朝九晚五不是真的朝九晚五,国内博士的996不是真的996。我们这
算是国内顶尖实验室了,我们这从老师到学生全都是996工作制,听起来很累,实际上
远没有企业里996辛苦。实际上:周一到周五:早9点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到5点半,晚
上7点到9点半工作。加一起也就8个小时左右。周六上午工作2个多小时,下午开个组会
,晚上可以休息下。当然有时候做实验或者赶项目偶尔晚上也会通宵。工作强度没有早
九晚五那么轻松,但也跟企业里高强度的996比不了的。我自己觉得强度约等于企业里
的976吧国外说是955,晚上和周末你不赶进度,真的能毕业么。。。所以大部分人还是
会自觉加班的。其实算下来国内外总体上的工作强度不会差很多。2、为什么普遍认为
国外博士水平高?我觉得有这么几种原因1、往往是成绩不错的学生才会选择出国读博
。相对于国内的博士来说生源本身智商就高一点。此外出国读博的学生一般是对自己有
较高期望的,自身也会比较努力。另外只想着镀金的学生很少会读博,一般也就读个国
外硕士,因为国外的博士很难毕业。2、出国读博一般都会去专业内较为顶尖的实验室
,辣鸡实验室谁会去啊。实验室的平台和水平一般很高,国内可能只有数十个实验室能
与之媲美。这也拉高了国外博士的眼界和水平。3、在科研界,国内外很多领域确实还
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很多精密的仪器都是从国外买,虽然贵但是可靠性高,国内的确实
达不到标准。国内外对比就像国内985和211一样,大家肯定普遍觉得985的厉害一些。
当然细分到具体领域国外可能不如国内,但是会给大家造成国外更厉害的平均感受。4
、科研界很多地方招人都硬性要求需要海外经历,这也提高了海外博士的地位。解释一
下:国内要海外经历 一是你在好的实验室学习过你才知道怎么把自己的实验室建设的
更好。二是国外工作过你才有资源进行国际合作,不然你怎么和国外合作。
(十一)
别管是海内外,也不论是不是读博,想成为站在塔尖的那么一群人,势必付出比平均水
平高得多的代价,除非你的天赋特别高,否则这个代价很可能就是时间和精力。有人可
能觉得这是所谓的内卷,可读博士毕竟和打工不一样,成果绝大部分都是回报到自己身
上,如果你没有勇气跳出这个圈子,又想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996很可能是你的
归宿。国内外博士我也见过一些,要说国外好一些的地方,大部分还是实验设备基础好
,有专门的实验人员配备,在统计学上导师功利性没有太高,会解放一些博士的时间和
压力。但想成果很多,除了运气好有前人的基础,年轻老师的帮带,确实是需要投入时
间啊。有些问题,你想20分钟想不明白,2个小时想通了。量变引起质变这个道理不复
杂,但有很多人一味想着“高效率”解决问题,又不得其法,硬骨头却也不想啃。我个
人不鼓吹在科研上的大量垃圾时间投入,但我也不否认,通往顶端的路,绝对少不了高
质量高强度的投入。至于这个提问,太过笼统和以偏概全了,反而没有太多回答价值。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得到哪些,同时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清晰的认识。
你怎么看?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内容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
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删除处理。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e***a
发帖数: 1661
2
主要因为在海外,眼界和思维会变得宽广。
1 (共1页)
进入JobHunti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读博是不是比工作累多了?骑驴找马的危害性
求定位或者推荐,谢谢关于老中的面试问题
请教读博的问题H1B统计-平均薪水6万,56.5%印度籍
请问Transfer 读博之后,想工作怎么办啊?这则消息让我对中国IT赶上美国充满信心 (转载)
人生关键选择,PhD Vs Job?IT老中被阿三秒成渣,三星破格提拔年仅33岁印度天才!(转载)
也来说说读PhD VS job。给前面的讨论。兄弟们要志存高远 看这篇文章说明我们已被印度甩N条街了
签了g家的offer,可以反悔吗?担心进入黑名单社会科学faculty申请经历 (转载)
上晚班工资怎么协商?在读CS PhD 找工经历---前言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博士话题: 海外话题: 社会科学话题: 科研话题: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