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i 发帖数: 1 | 1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在读博时期就曾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和导师的第一
次见面时,我就注意到了他桌上厚重的项目申请文本,此后便加入了项目研究组。科研
项目有效支持了我的学术研究进展,在临近结题前的一段时间里,我更是挑灯夜战,核
对报告,最终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此外,我也参与了科研项目的设备管理、财务报
销、结题答辩等环节,初步体会到在项目研究之外,仍有颇多需要操心的事务性工作。
博士毕业后,我进入高校工作,科研项目在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占据了更重要的地
位,这不仅关乎学者的学术研究,也与职称评定、薪酬职位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此时
,由于研究方向的调整,我希望在一个较新的领域尝试交叉性研究,但我很快就发现自
己在项目申请上缺乏积累和经验,好在经过一些努力,这个工作也算有效完成了。回顾
自己这段成功取得科研项目的经历,有不少心得想分享:
首先,在那些项目评审机制中,有一些显性或隐性的职称门槛,申报书中的“既往研究
基础”一栏就让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缺乏研究成果积累的我十分为难。看到前辈学者的
论文成果多到需要缩小字号、跨页填写,我却连已有的空行都填不满,以至于对项目能
够评审成功心怀忐忑。这其实也是许多年轻科研工作者面对的尴尬,没名气没头衔,很
容易被挡在项目申报的门外。
其次,项目申报程序较多、手续复杂,如何运筹、规划好“申报体”文字,就是一门大
学问。项目申请表中大都要详细填写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预期结果,我在填表时,
便颇费了一番功夫。
在连续几个月的准备和等待后,我终于成功申上了项目,开始进入研究进程。在项目实
施中,我也花了不少功夫来配合项目的实施。比如,与项目相关的评估、检查和审计,
均有大量的材料、文书需要花费精力撰写;项目经费的报销手续仍比较繁琐,所需的设
备、耗材超过一定数额,需要走招标流程。对于青年学者而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人
近中年的生活负担,还有挥之不去的考核压力,都考验他们的耐力和毅力。而现行的项
目报销制度,对科研工作者也有不小的现实压力。
因此,作为置身其中的科研工作者,我十分感谢项目提供的资源和经费,为自己首次独
立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帮助,但我也同时期待科研项目申请工作中能少一些不必要的琐
碎流程。在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注重研究质量和创新性的评审导向,突出
同行专家学术评价,尤其是对首次申请同类课题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可否放宽既往研究
成果要求,适当扩大“青年项目”在项目总数中的比例。与此同时,应该在制度上鼓励
结合自身学科基础和研究兴趣,探索创新性研究领域,鼓励学科交叉,鼓励符合条件的
青年学者担任首创性课题的负责人,释放科研潜力。
与此同时,可否减少非必要的申报材料板块,推进线上申报、线上审批,加强各主要科
研基金管理单位的申报系统兼容和科研基础数据共享,使得基本信息填报尽可能实现“
一键导入”,避免反复填报和复杂的纸质表格制作。在申报系统的设置上,应该注重体
现不同学科大类的差异性。对于具有“填白性”的研究,提供具有灵活性的专项评审设
计方案。
另外,在科研项目的评估和经费使用上,应当尊重研究规律,合理设置评价程序,避免
科研时间碎片化。我建议,高校可以适当增加项目负责人的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加快
推进财务助理、学术助理在科研过程中的常态化设置。
当前,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对于建设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激发人才创
新活力的论述让我备受鼓舞。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科研工作者在职业生涯初期,在经
过调整、精进的科研项目制度的支持下,能够更专注、从容地开展研究工作,扎根脚下
的土地,做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内容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
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删除处理。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