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i 发帖数: 1 | 1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随着网络语言的流行,“青椒”逐渐成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一种戏称:形容年纪轻、斗
志高、精力旺。
然而,“青椒”们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纪的变老、阅历的增加和成果的丰富,逐渐
退去那些“青涩”,一步步向着“红椒”“辣椒”甚至“朝天椒”升级。
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的“青椒”来说,以上的发展轨迹只是一种奢望而已,因为,他
们根本就没有升级的希望,收获的只是“苦涩”的生活与无奈。
在这些无奈的“青椒”中,有一类就是很多年来无法逾越“副高”这道鸿沟,直到被残
忍地清洗掉或者干脆自己离开,成为人们口语戏谑的“终身老讲(师)”。
上周六下午,手机突然收到一条微信信息:
“小H,我下周一到南京出差,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周日下午4点到禄口机场,你有空吗
?咱们一起坐一坐!”
“好的,张老师,到时我去机场您!”
而这位张老师,是2004年我大二时机械制图课程的老师。由于我当时是课代表,接触机
会较多,虽然毕业后至今十几年没见过面,但仍保持着联系方式,节假日也只是礼节性
地发一条问候信息。
听说,他也是一位“终身老讲”,6年前果断放弃“副高”“正高”的梦想,转投到一
所北京研究院继续谋生。
这条微信又将思绪的画面拨回到十六年前,他第一次来上课:
当时,我们班同学一看到这位新老师,共同的感觉就是——典型的“青椒”一枚,更确
切地说,是相当“青涩”的一枚青椒。
文质彬彬,不戴眼镜,不善言谈,特别害怕与学生们直接目光对视,上课时只是埋头读
着PPT,显得有些紧张。
课下,如果不是我们主动找他聊天,他就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讲台的椅子上。就算我们
找他聊时,他也只是问一句答一句,不会主动找课题。
后来,通过交谈才了解到,他博士毕业后先在北京找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科研成果
还算不错。但他有一些“教师”情结,所以,34岁时果断放弃原来的工作,凭借着博士
学历和取得的成果被学校录用,成为一名年纪不小的讲师级“青椒”。
后来听说,这枚“青椒”在学校干了10年之后,又选择了离开学校。
说实话,与这位老师见面,我倒有些为难,因为其他在南京的同学周日晚上都有安排,
只有我一人去陪他,真怕他还是那种“问一句答一句”的状态,怕万一我也找不到话题
,冷了场就尴尬了。
见面之后,明显感到我之前还是多虑了。
虽然十几年没见,他还戴着口罩,但脸型基本不没见,只是人将近50,身材发福不少,
同时,与人交流的能力明显也跟着“发福”。
他是那种不爱喝酒的人,但他好不容易来一次南京,不能招待不周。于是,到达我预计
的南京大排档饭店后,礼貌性问他喝什么酒。
他说周一上午还要参加会议,加之酒量不行,不愿喝酒。经过再三邀请和推脱之后,最
终决定只是一人一瓶啤酒即可。
不到两杯啤酒下肚,他的脸色就红润起来,“话匣子”也随之打开,将他多年来的感慨
,向我这位十几年来还保持联系的学生倾述出来……
经过了前面的寒暄之后,他喝一大口酒后,说到:
“我真的后悔,当初跑去学校当什么老师,浪费了十年的大好时光。”
我问到:
“您在学校呆了10年,走之前应该至少是副高了吧?”
他摇了摇头,回答到:
“哪有,整整10年,一直是讲师,标准的‘终身老讲’。正是因为看到调副高毫无希望
,我才毅然选择离开。”
他接着说到: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还真是很年经、很幼稚。虽然博士毕业,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成
天在实验室做实验、写论文已经习惯了,所以,还是向往大学的生活。
有不少社会大众认为大学教师很轻松,不用坐班,各种节假日正常放,另外还有寒暑假
,更重要的是身份体面、待遇还不错。
可以说,博士毕业去高校是博士就业的主要意愿和主要流向,很多青年学子对进高校趋
之若鹜,现有一个大学教职甚至有上百人申请。
然而,真正进入高校,成为一枚‘青椒’后才发现,原来生活远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到高校就业的头几年,‘青椒’们要面临三个极大的挑战。
第一个,是职称问题。
一般来说,到高校工作的博士不用申请,即可获得讲师职称,而讲师晋升为副教授职称
则是面临的第一大槛。
这需要进行人员申报,申报资格的获得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即入职后发表的论文(一般
以入职单位为第一作者名称)及项目(需要课题结题证书,并且在项目中名字排名)。
可问题就在于,刚入职的青椒怎么会那么容易发表TOP级论文和获得项目申请?
首先,做科研需要有物理空间,但很多新人刚进校时,实验室都还没有落实,只能“蜗
居”在别人的办公室。
其次,做科研需要经费,但普通青椒获得的启动经费往往并不宽裕,而且是分批调拨的
,这显然不利于及时购买或者搭建实验装置,等装置齐全了,已经过了几年时间,出成
果又要好几年。
再次,职称评定取决于多种因素。国内高校评职称就像‘计划经济’那样,由人事处把
名额‘分配’给各院系。因为,一般情况下,副教授和教授的指标是当作‘特殊福利’
,用来吸引海外归来的学术精英,留给本校老教师的名额本来就不多。
另外,评职称并不一定取决于你能力有多强、成果有多少,而是取决于院系分到几个名
额、你的竞争对手有多强。有时候即便你很强,但遇上名额少、竞争对手多且强的情况
,也会铩羽而归。更何况,还存在着‘论资排辈’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因素。
第二个,是待遇问题。
高校普通教师的待遇主要是依照职称来定的,而不同级别职称之间的待遇差别很明显。
更何况,副高、正高职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平台,能够申请到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的
各类横向和纵向项目,随之而来的也是经济利益。
而作为刚入校的青椒,很难有独立申请项目的机会与资源,所以,最初几年只能靠着微
薄的工资度日。
但是,日常的生活开支却不是小数目,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住房
压力相当的大。有很多青椒还住在教师公寓,或者在外面租房子,每个月工资有可观的
一部分被用来交房租。
而对于那些已经买房的青椒,还贷压力也很大,每个月几乎是一个人的工资全部丢进去
了。
第三个,是家庭问题。
做科研的人都明白,做科研并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如果别的研究者在‘动’,而
你‘不动’,那就落后了。并且,要想获得更多的科研资助,就必须‘出东西’,因此
,晚上、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常常需要加班。
但这样必然在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上‘加了一把盐’——晚上和周末你到底是陪家人,还
是去学校加班?
往往,青椒在忙着家庭事情时,对自己的工作进展会有一种焦虑,又会有一种被现实掣
肘的无力感,特别是想到别的同事正在实验室‘浴血奋战’。而如果去学校加班,那么
对家人又会有一种愧疚感。
同时,有很多青椒家庭,都有亲人在付出甚至牺牲。”
他说到这里,我插问了一句:
“您的儿子多少岁了,应该已经大学毕业了吧?”
一听到这个问题,他脸上有些窘迫的表情,我立刻意识到自己不该问这个问题。
他沉默了一分钟,充满自责的回答到:
“我儿子今年22了,但平时我和他妈都比较忙,没时间管教,所以,处于青春期的他出
了一些问题……”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我也没有再去追问,只是又敬了他一杯酒,他一饮而尽。
这顿饭局持续了三个小时,把他送到酒店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
回家的路上,回想起他关于“青椒”的那些话,不禁感慨颇多。
我虽然不是高校教师,但在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经工作了一年多,与那些教授、副
教授、讲师、助教都有接触,也参与了他们评定职称、申请课题、项目执行、学生答辩
等各种活动。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学术圈两极分化现象非常极端,好的是越来越好,差的就没有机会
。总之,青椒们博士毕业后应该先奋斗几年,最好进学校时就以副高入职。否则,讲师
级别的青椒晋升路途将会非常凶险。
并不是青椒不优秀,而是青椒们所处的环境改变了。
目前,中国有上百所高校,而985高校只有39所。因此,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集中在这
些非985高校中,大部分的青椒也都集中在这上百所非985高校中。
然而,即使是对大部分的985、中科院高校的毕业生,除了极个别的相当优秀的学生或
者嫡系弟子可以留在本课题组,大部分的博士毕业生都流向了这些或多或少给点安家费
的省属高校。
省属高校大部分的定位仍旧是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单位,并不像985、中科院那种机构能
够得到国家大部分的科研资金,所以,这些青椒们日后的科研之路可想而知。
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分配也是平均的,有限的资源也会被优先分配到能最大化利用它
的地方去。
青椒们一边在贫困线上痛苦挣扎,一边又担忧科研成果会被教授拿走,整天惶惶不可终
日。只有评上高级职称才有可能免去后顾之忧,但职称之路何其难也,充满了血腥味。
只有拼命去写论文、做课题,青椒们才能在高校中有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但是,论文
和课题只是必要条件而决非充分条件。即使有了这些,你还得等学校的指标,按部就班
地等待排队,估计都要排到十年之后了。
即使是这样,每年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毕业博士选择进入高校就业,其中不乏名校博士、
海龟博士和双料博士。这样的背景下,青年教师市场已经彻底变成了买方市场。
学校有个教授跟我说,青椒选择这个岗位,有的并不看重钱。但是,我想说,目前的大
部分的青椒还达不到不看重钱的地步和境界。一个连房子都买不起、父母孝敬不起、老
婆娶不起,却成天想着发CNS的人,是多么可悲!
当然,我不排除有个别人真的是热爱科研,从而选择走上了青椒之路,我真的见过2~3
个心无旁骛、文献作枕的博士。但是,大部分博士只是把青椒作了一个谋生的岗位,因
为人都要活,当作谋生岗位也没错,但非要把这个岗位用体面来形容,那就是沐猴而冠
、自欺欺人了。
所以,无论是出于对教学或学术的热爱,还是对职业自豪感,亦或把象牙塔的高校作为
自己的避风港,博士们做出选择高校的决定之前,最好还是要仔细思量一番才是。
正所谓“The one trying to wear the crown must withstand the weight!”
饭局最后,我那位“终身老讲”的老师说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
“青椒的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压力和遥不可及的希望。为我那逝去的10年
青春干杯!”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公众号或微信搜索:未名人才
扫码关注未名人才Facebook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