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j***a 发帖数: 1 | 1 《吕氏春秋》有言: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带着私心去看问题,就会什么也看不见。
带着私心去听问题,就会什么也听不见。
带着私心去考虑问题,就会使心狂没有准则。
想要让人生走得更长远,就要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公德。
私视使目盲
有句话说:
“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当一个人带着私心去看问题,就仿佛戴上了有色眼镜,无论怎么看,都不会清澈。
《列子·说符》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了。
于是,他特别留心观察那孩子的一举一动。
他观察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觉得他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
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觉得也是一副鬼鬼祟祟的样子。
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觉得肯定就是他了。
总之,在他看来,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
后来,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
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怎么看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我们如何观察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没有私心。
存在私心的人,明明看到的是白的,也许就变成了黑色;明明看到的是直的,结果却成
了弯曲;明明看到的是圆的,结果变成了方的。
看上去这像个笑话,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又何尝不常常上演呢?
一位领导因为看不惯自己的下属,明明下属很出众,也觉得一无是处;
一位家庭主妇因为认定了自己的孩子是个“熊娃”,哪怕宝宝很优秀,也觉得他干了坏
事;
一位邻居嫌弃楼上吵闹,哪怕明明是外面打雷下雨,他也觉得是邻居的错……
长此以往,和“眼盲”又有什么区别呢?
管中窥豹,终究只见一隅;一叶障目,终究不见泰山。
只有少一点私心,多一些客观,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真实和丰满。
私听使耳聋
有句话说:
“失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
意思是说,去除心中的私欲,处理公事才能公平;去除心中的成见,才能听得进别人的
忠言。
如果总是带着私心杂念,只听取片面的意见和建议,就难以得到全面准确的信息,难以
掌握真相。
秦国有一位战神叫做白起,他一生致力于为秦国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一回长平之战,他本来想顺势攻下赵国,一举解决困扰多年的难题。
没想到,范雎嫉妒白起的战功,故意向秦昭王建言,坚决反对白起继续攻打赵国。
最终,白起被迫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他从此心灰意冷,再也不想干预军政大事。
后来,秦国连续多次进攻赵国,总是攻不下。
没奈何,秦昭王只好再次请出白起,希望他出征。
但白起几次三番推说有病,不能参加。
就在这时,范雎又开始告状,说是白起目中无人,不把秦昭王放在眼里。
秦昭王一怒之下,就下令赐死了白起。
白起死后,秦昭王失去了一位得力战将,而赵国却军心大振,可以说是“长他人志气,
灭自己威风”。
为人处世,最要不得的就是偏听偏信。
鬼谷子有言:“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
意思是说,圣人不会随便苟同别人,也不会不苟同别人;不会什么都听,也不会什么都
不听。
只有秉持一颗公心,始终明辨是非,才能察实情、听真相。
学会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我们才能作出更加全面客观的判断,才能拥有不一样的未来。
私虑使心狂
俗话说得好:
“枯干的果树上,莫想摘取大甜梨;贪图私利的人,别想做出好成绩。”
人活一世,不能老想着自己。
如果什么好事都想往自己身上揽,什么名利都想往自己头上套,就难免会失了人心、丢
了人气。
少一点私心作祟,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晚清时期,曾国藩和弟弟曾国荃率军攻下了安庆,俘获了大量金银财宝。
曾国荃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和哥哥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这些金银财宝少不得有自己的
份。
于是,他就毫不顾忌地把大批金银财宝往自己老家运送。
可曾国藩知道后,却上书朝廷,把所有的战功,都归功给了其他将士。
他还要求弟弟,把金银财宝部分上交国库,部分分给将士。
曾国荃得知后,很不服气,他不满地对哥哥说:“凭什么啊?这可是我们用命换来的!”
曾国藩却告诫弟弟:
“让功于人、让名于人,才能率人。”
正因为曾国藩不争不抢,做事总是把好处留给别人,把责任留给自己,所以湘军上下都
对曾国藩特别服气。
后来,曾国藩终成为“晚清十大名臣”之一,名垂青史。
在他的教诲下,他的家族也世代兴旺、代有英才……
成大事者,最要紧一个“公”字。
越是考虑自己,越会众叛亲离;越是舍己为人,越能得人拥戴。
做人做事,要学会退一退、让一让。
少一点精明,多一点豁达;少一点算计,多一点坦然。
得失淡然、宠辱不惊,才能否极泰来、福报自得。
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
自私自利,只会故步自封、止步不前。
大公至正,才能逢山开路、所向披靡。
余生,远离私心杂念,才能成就美好人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