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 发帖数: 6 | 1 《江村经济》又名《中国农民的生活》这本书1939年出版,是费孝通在英国留学时的博
士论文,也是费老的第一本书和成名之作,论文的指导老师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
夫斯基,他曾预言该书将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本书出版距今约有80年的时间,仍被在座的我们学习,可见其
的影响力。说实在的在乡组织部推荐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位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奠
基人本人和他所写的著作知之甚少,随后立即从网上订了这本《江村经济》,书到手之
后,我马上拿来阅读,才发现这不同于我以往所读的任何一本书,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
,没有太多的主观评论,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精确的数据以及用以佐证的图片。
相信对于每一个读过《江村经济》中国人来说,书中描绘的情境都非常熟悉,特别是对
于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我而言并不陌生,下面就我相对熟悉的几个场景简单说一下:
一是对于孩子,在开弦弓村父母等长辈的爱是要收起来的,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不
可以表露出来,孩子的名字要用贬义的词语,如狗剩。在教育等方面,父母基本上都是文
盲,由于村中的小学教育与实际农村工作不符合,家长都宁愿让孩子去割草等,从小就要
参与家庭的劳动,这个现象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还有一些存在的影子,当时在农村上小学
的时候还要放秋假(就是收秋的时候学校要放假,孩子们回家帮爸妈干农活)。
二是对于妇女,她们可以说是弱势群体,很多的家庭都有溺女婴的情况;那么幸运存活下
来的女孩就要跟着母亲学习担任家中事物,要学习各种养蚕、手工等技巧,为的就是可以
在成年之时嫁个好婆家。在嫁人之后,妇女的地位依然低下,不仅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
并且跟娘家也不会有很密切的联系;而在婆家,所有的行为都受到婆婆的监督,吃饭不能
上桌,如果自己赚钱了要上交给丈夫,如果妇女不能生孩子还会被休或者被改嫁,所以母
亲对孩子的感情是深厚的,不仅仅是因为天生的母爱,里面还有自己地位的成分,而蚕业
改革给妇女们带来了一丝丝的希望,有了工厂,妇女有了自己的工资,在经济上独立了,对
家庭的贡献也大了,地位也就有所提升了。
三是贫穷,是农民面对最大的问题,几乎人们的生活就是围绕在此,农民依附着土地
生活,不可以荒废农田,全家的男人都必须到田里工作,但是即使是这样,农民还是不能满
足家庭生活的需要,于是出现了穷人杀婴,富人多生,使得各家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趋向于
平均,一个家里除了农田还兼养蚕、养羊、货运、贩卖等等。佃户们更为严重,背负着
高利贷的债款,生活就等于生苦,也正是上述的情况,改革成为可能。人民开始为了恢复
原有的经济水平,他们试图发现技术上需要什么样的变革。但他们的知识有限,靠他们自
己并不能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发起和指导变革过程的力量来自外界蚕业学校就在这种
情况下建立了,乡土工厂也建立了,但依然经济落后,然而这却是走向幸福的曙光
另外《江村经济》深入社区,完全参与的调查研究方法以及力求客观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