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h********o 发帖数: 399 | 1 中国文化喜欢把遭遇等同于生存。或者说它没有生存这一清醒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
化里,有认为人格可悲的,但却没有认为人性是可悲的。有认为生活是可悲的,但却不认
为生命是可悲的。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逃避,遭遇之下是没有清醒的痛苦意识的。所以我
说这种高尚里包涵着虚假性。福贵的形象被余华说成是一种高尚的写作,但人的存在应该
是自觉的,富贵的一生就是对自觉存在逐渐放弃的过程。余华自己曾说:“写作不是发泄
,不是揭露或者控诉,而应该是揭示一种高尚。”可我在富贵身上根本没有看见高尚。因
为中国人太有实用理性。对待世事,更多的是出现了对于历史的理智上的满足或者悲鸣,
却鲜少有美学上的感动。除了少数几个,那些先锋们对卡夫卡或者川端康成,博尔赫斯的
模仿也大多显得生硬乏味。余华是聪明的,一个不懂得变化的作家很快就会被读者抛弃。
瞧那可怜的莫言,写到现在还是没有跳出他的高梁地。
中国人喜欢温情主义,可惜这只是“皮相温情”,有时候甚至抵不过金庸笔下的那位
小流氓。不管余华是从回忆,还是从“恒久忍耐”,或是许三观的幽默去克服苦难,虽然
从中充满了你们所熟知的中国式智慧(你们可以从庄禅式的自我逍遥里 | w*********l 发帖数: 36 | 2 en, 每当有人对中国文化有所褒贬的时候,总能看到jingtan挺身而出。
那位mm的中心观点无非是说, 中国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面对生活的态度(以著名的小说《
活着》为例),更多的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承受,听天由命的遭遇,而不是对生存命运的主
动积极的努力把握。继而由小说人物推广到一般的中国人。
这其中自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就小说家而言,他的主要使命并不是去探讨生活的智慧
。譬如《活着》, 标题已经有所暗示。 “活着”只不过是生命存在最简单原始的一种状
态,剥离了一切精神层次形而上学层次的依附。在“活着”这样的层次下,生命的意义、
目的、姿态都无关紧要,重要的只是固执得近乎盲目地将生命延续下去,为此忍耐着生活
中的重重苦难。 从表面上看,富贵这样一个人物并没有什么丰富的精神内涵,没有对世
界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和认识,似乎有些浑浑噩噩。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个平凡平庸的人
物而不是象约翰·克里斯多夫那样的人杰作为主角,正是为了渲染讴歌存在于普通老百姓
身上,那种面对苦难的坚韧求活精神。而这种精神,也许是人类在经历了那么多疾病,天
灾和战乱之后仍然得以延续的原因。 在历史的长河里,这样平庸沉默,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