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iterature版 - 《文化的本质-第三存在》
相关主题
杀伤力为10的故事相濡以沫
大千世界“生命”的第一乐章
唐宋词十七讲 第三讲 韦庄 zz徘徊于战争抽象与具象之间
《十年一觉电影梦》第三部分 (ZZ)为而不有
洋泾浜中国作家象个孩子
一个传奇的故事(5)破 开 ---- 陈染
续一本小书和一本大书有一种轻快让人惊悚
船上岸上Re: 村上春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存在话题: 人类话题: 第三话题: 文化话题: 作者
进入Literatur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3
发帖数: 75
1
《文化的本质━━第三存在》简述
本文的写作冲动源于人类对其自身进步的惊惧。十九世纪以来,一些很是不
错的人类精英先后开始叩问各学科已经成就的结论,从而引起普遍的恐慌:物质
消失了,确定性丧失了,上帝死了,人死了!“世界末日”快到了、要“热
寂”了,快要完了、没了……尤其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后,核武器、计算机(主要
是机器人)、生物工程(主要是克隆)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无不令人触目惊心;
科幻小说与影视的泛滥,更使人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作者不免发出疑
问:“这人类到底怎么啦?”这是人类濒临灭亡前的回光返照?还是人类在巨大
进步面前的惊慌失措?作者发现,每当文明嬗变、社会以超常速度发展的时候,
人类都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作者以为,这是由于科学的昌明与哲学的贫困所造成
的。
哲学,作为一种人类追求智慧的科学,常常被人误解,也常常被人利用。人
们亦常常因为贴近的利益而忘乎所以,这也可以认为是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而人文
科学相对滞后的原因。可是,没有人文科学的长足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也常常
会变成骚扰人类安宁、影响人类幸福的力量。若如是,很难有理由阻止人们提
出:我们为什么要这些自然科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不少十分壮烈而又
愚不可及的故事,有如清兵拳勇,竟会相信血肉之躯可以刀枪不入而从容舞蹈于
西方列强的枪林弹雨之中。当鲜血染红大地,一片片生命惨然倒下的时候,是否
有人问:“这是为什么”?“这是谁之过”?现在是否还有人相信,中国的武功
和日本的柔术,可以阻挡核武器的进击?如果问,这手中的核武器,该在什么时
候,向什么人发射?这就不能不是一个对核武器拥有者智慧的考验。据说堪称一
流的美国军队,就多次在战斗中用自己的导弹揍下自己的战机,对于美国军人来
讲,这也许不是愿意的,算不得是个好消息。
这世界、我们周围的一切,到底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问题,自从
有人类以来,就始终一直困扰着人类。它吸引了人类多少精英,人们争论了几千
年,人类为它发明了唯物论,发明了唯心论(姑且这么分类,这么称呼)。二十
世纪以来,又发明了分析哲学(这里含括语义哲学、符号哲学和实用哲学)。现
在,蔚为壮观的分析哲学宣称,无论是唯物论或者唯心论,都是形而上的,提出
的都是一个不能被证明的、多余的问题。当然,多余的、不能被证明的、形而上
的问题是不能被讨论了,但是,宣布唯物论、唯心论为形而上的分析哲学又是形
而上或者“形而下”的呢?问题的进一步提法是:这人类讨论了几千年的“是什
么”,“怎么知道的”是不是也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如果不是,那么它是什么?
怎么知道的?分析哲学没有告诉我们。尤为甚者,倘若我们所知道的,都要求是
经过证明的,那么问题便没有办法提出,证明也无法进行。因为倘若没有了不证
自明的东西,则任何证明都不能被证明。于是,我们便什么都不知道了,包括分
析哲学。也就是说,在传统哲学那里,尽管不怎么如意,我们还会有点什么,可
是,在现代派的后现代那里,我们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拒绝说“是什么”,拒绝
给任何东西下定义,包括他们自己。为此,我们则有必要研究起“第三存在”,
写下《第三存在》。
《第三存在》指的是人们的文化(知识)存在。作者以为:如果缺少了参照物,
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同时是它自己而又被它自己所描述。认识(这里指知识而非运
动)并非客体的“镜像”,客体亦非是主体的“被造”,主客体间在这种相互作
用时应另有一个参照物存在,否则,认识的运动便不能为人类所知晓。我们发
现,我们恰是从这个存在知晓主客体的状态、从而知道主体与客体是存在的,亦
是在这个存在的记载中,读出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运动所产生的结果(结
论)。描述它的、或者记载下这个结论的,便是我们所说的第三存在。它是文化
的、或者说是知识的。运动的不能被运动、作用不能被作用自身所描述,这就是
二元论至今无法证明主体与客体的原因。显然,我们是把“他在的”东西理解为
第一存在,而把“我在的”东西理解为第二存在的。而他我之间的运动,乃是一
个物物之间的自然的运动,其运动的结果,便是一个文化的成果。运动,是一个
实践的过程;结果,却是这个运动的函数。我们所看到的仅是这个函数,使用的
也只是这个函数。它在这里是“对象”,在那里是“工具”。不同的运动或者在
不同条件下的运动将给出不同的函数,作为对象与工具的文化便也是不同的、可
变的。因此,任何认识的或者科学的结论都会随着运动本身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昌盛的国家。这个国家在古代曾创造过令人眩目的文
化。可是在近现代以来,它一直都在转述着西方文明的成就,传播着西方文明的
思想,很少出现以中国人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和以中国人为作者的表达独立思想的
著述,这就使得渊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哑然无彩,这不能不是人类的一个巨大损
失。作者以为,传统的西方思想有两个重大的缺失:第一,不认为认识的运动是
实践的,而以为它是理论的,或者尽管也说它是实践的,却对它作理论的研究和
描述。第二,认为真理是绝对的或者是确定的,而忘记了它只是认识的实践的运
动的函数,从而因相信了真理的确定性而忽略了认识本身的实践性。显然,产生
上述缺失,是应归因于西方哲学物我二元的本体论及其相应的认识论的。
如是,我们将拥有如下观点:
1、认识的运动是物物的,而不是物“我”的。我亦一物,为特别物。认识是物
物(我)相互作用的自然结果,因此,认识运动的问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不
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2、认识的结论表现为知识,为文化。人类的知识和文化伴随了人类的整个历史
过程,并与每一历史过程相适应,为表里。人类不断地把实践的结论充实到自己
的文化中去,形成新的文化。具有了新文化的人类,则携带着新的文化,进行着
新的实践。因此,人类的认识是动态的,其文化则是历史的,同时也是与现实共
生的。
3、在所谓认识的过程中,认识总是以其结论为对象,即以其文化表现为对象,
并以知识为工具的。我们接触到的,实质上是人类的文化。
4、物我概念的设定,一来囿于文化的传承,二来基于陈述的方便,它们都仅只
是认识论的。其实,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它们是混一的、一元的,其表现是第三
存在的。
人类智慧与第三存在已多次邂逅相遇,而又多次茫然相向。作者认为:科学所引
起的恐惧和环境的污染可以证明,当信息文明潮涌之际,人类的准备是何等的不
足。其中,最为人所担心的则不能不是思维的缺失和人文的贫困。作者所作的,
只是希求踹破这最后的障碍,而所作出的拼命一跃。
作者力图尝试,通过东西方哲学、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历史学、经
济学、法学、美学等各学科的讨论,整合人类二十世纪以来的思想认识成果。本
文在写作过程中首先求助于古代东方哲学,以《易》为全息造影的宇宙微缩模
型,《道》为无有相生、名实相乘和《佛》为色空我空、空空放下的精神以建立
第三存在的文化精神,然后跟随维特根思坦走进对至十九世纪的哲学反思,利用
数学、物理学的成果和困惑,对死亡现象的探讨,对弗洛伊德的追问,对休谟问
题及怀疑论的追寻,走进基督教神学的世界,往返于各学科之间,探索第三存在
的存在方式和证明。作者终于相信,提出了人类一个久悬未决、至关重要的问
题,并以此求教于海内外师友。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作者不辞浅陋,在各个不同的学科中,都写上了自己的心
得,自己的见解。不少还反对了该学科中的主流意见,权威著作。作者就此致以
歉意,但决不收回那些意见、那些见解,尽管它可能错误,甚至可笑,但它毕竟
是作者的,除非作者觉悟到,是他自己错了。因此,作者也不会拒绝,有益乃至
无情的批判。
本书的目的在于,竖起一个靶,引起一片枪声,以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
也许,这一片枪声,将美若烟花。
陈经纬 于长沙湘樟园
二00六年八月一日
附:我们所理解的文化的本质━━第三存在
《文化的本质━━第三存在》是一本书,它所描述的对象是第三存在。
所谓第三存在,按照作者的意思,是指人类的一切知识和文化。
作者以为,由于物质和精神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的问
题,尤其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是它自己而又同时被它自己所描述,因此,我们所拥
有的,只有第三存在,也只是第三存在,第三存在是我们所指称的那个实践的运
动的函数。物质的或者精神的以及它们相互间的那个实践的运动是我们从第三存
在中读到的。
作者以为,第三存在作为一种能力,它是我在的;而作为一种对象,却是他在
的。
如果问,这文化,这知识源于何处?作者告诉我们,它是历史的,它与人类是共
生的,它形成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在这长河的每一河段中,各具形态。我们不
能确切地知道,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变成人,古代猿人或者现代人,又怎
么知道,知识或者文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成为我们现在所指称的知识和文
化呢?发展是一个过程,提取任何一个瞬间,需要凝固它的所有历史和未来。第
三存在是历史的,它具有历时性,也具有共生性。被称为真理的东西都是具体
的,可错的,它需要接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丢却了时间的东西是死的,一个事
件被描述,它便已被禁锢于被描述的时空中,无数个凝固的时空,便使我们有理
由相信,描述的、那只是对象的一偶,一瞬。对象是丰富的,它在生成着或者败
亡着,并且是自洽的、自足的,它具有无限多的多样性,因此它可以被无尽地描
述。不足的,只是描述。被描述的,就是第三存在的。
显然,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
这是一个首次以中国人为作者所提出的哲学体系。
批判它吧,看它是否能够站立。
培育它吧,看它是否能够成长。
是时候了,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拥有五千年持续不断的文明的中国人,对人
类应该有较大的贡献。
杨文 陈畅
二00七年元旦于美国哈佛大学
注:《文化的本质-第三存在》先全文选刊在《当代思想宝库》中,后以《文化
的本质》出版于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0.)和《第三存在》出版于知识产权出
版社(2008.6)。
1 (共1页)
进入Literatur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Re: 村上春树洋泾浜
[转载] Re: 不管那土人是法国籍还是中国籍一个传奇的故事(5)
高行健: 我的创作观续一本小书和一本大书
高行健: 我主张一种冷的文学船上岸上
杀伤力为10的故事相濡以沫
大千世界“生命”的第一乐章
唐宋词十七讲 第三讲 韦庄 zz徘徊于战争抽象与具象之间
《十年一觉电影梦》第三部分 (ZZ)为而不有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存在话题: 人类话题: 第三话题: 文化话题: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