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d***3 发帖数: 75 | 1 序
萨缪尔森在他自己那本著名的《经济学》中开笔就写道:“为什么要学经济
学?”“因为他们希望挣钱。”并且是“因为他们听说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
王-是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有一个简单得让人发蒙的例子,卖辣
椒。是的,卖辣椒。辣椒刚刚上市,卖价喜人,弟弟就把地里的辣椒摘下去卖,
这时的辣椒又青又小,哥哥很心痛,后来辣椒果然丰收了,哥哥拿着大把大把的
辣椒,可是这时的价格却降了很多很多,而弟弟的地里又早已种上了其他的作
物。后来弟弟发了财,哥哥依然种着他那一亩三分地。还有一个同样简单的例
子,兄弟俩继承了同样多的财产,哥哥拿着它,买房结婚;而弟弟拿着它,买书
求学。一些年后,房子旧了儿子生了的哥哥,外搭一个嫂嫂,却不得不在弟弟的
接济下生活。这是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便是经济学。经济学就是这样一个耐
人寻味、费人心思的魔方。当然,要了解经济学,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去读穆勒
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与萨缪尔逊的《经济学》。那
可是最好的教科书。但是,你很快就会发现,那是不够的。
你面前摆着的,就是一本经济学。阅读本书,你会发现,无论从它的基本理论、
研究方法、及其表述方式,都与传统的、自亚当•斯密以降的经济学大相径庭。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本经济学批判,是对现存的经济学及其理论体
系、结论乃至研究方法的批判,它导致的,也许会是经济学的重建。
本书首先指出,现存的经济学,是一种关于价值,即关于人际关系的科学而不是
关于财富的科学,它混淆了财富与价值的概念。被人们称为资本及其载体的货币
和有价证券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维持人类生存、发展乃至追求幸福的凭借,它
们是一些要求其他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东西。它告诉人们的,乃是如何将自
己卖个好价钱或者为自己卖个好价钱,因此它将导致贫困,导致环境破坏,导致
生态失衡,甚至导致人类的终结。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常常担心“世界末日”、
社会“热寂”的原因。人们说,核热武器现存的储量,已能将地球毁灭数十次;
全球变暖、海水浸漫,北极冰融、南极空洞,人类将往何处去?科学却已经在为
精英们设计移居月球,探视火星了。富翁们说:“太空旅行如何?”可是,剩下
的人类乍办?谁来眷顾?一种始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的文化若此,不亦悲乎!
经济学认为,这一切都源于“稀缺”。稀缺吗?自从自然创生生命,生命就具备
了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否则生命则不会发生。怎么搞了数十亿年,作为万物之
灵的人类,竟然会搞到缺乏必要的生存条件的地步?甚至会缺乏作为生命之源的
水?“三山六水一份田”啦!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是作贱还是升华?稀
缺!稀缺了的不是这个无限丰富的大千世界,稀缺了的是那个自希腊苏格拉底、
柏拉图一直就在倡导的那颗“正义”的心!而盈余的却是经济学所崇尚的,那个
贪得无厌,损人利己的无限欲望。经济学把这种欲望美化为社会、乃至人的基本
属性,称之曰“经济人”。真的!个体的无限丰富性被简化为单一的自私性,并
被幻化为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在经济学上的站立,导致了以消费为圭皋的经济
学。计算的经济学又因其两种基本理论━━劳动价值论和边际理论的不可计算性
和不确定性而使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变得莫明其妙,并与它的基本架构━━均衡理
论构成悖论。
由李嘉图倡导的劳动价值论因混淆了劳动的购买价格与生产价格,尤其是一直找
不到那个可以作为计算单位而进行计算的统一的、标准的量而莫衷一是,其研究
又必然直接导致剩余价值乃至与资本主义体系的价值取向发生冲突,从而使自己
变成经济学上的“雷区”;边际研究虽然再次发现剩余而置身“雷区”,但其不
可捉摸的心理学取向━━“心理满足”却让研究者失去信赖,设定的作为计算单
位的━━“基量”的虚幻性更让人望而却步,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经济学家们无
法跨越他们自己的数理逻辑;人的不同的经历与现实生活的条件与需求不允许人
们对同一物品所感受的“满意程度”完全相同,富裕的人们会对一块面包不屑一
顾而穷人却会因此欣喜若狂,即使在抽象的理论层面上我们也无法设想出一个计
量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可以在不同的个人之间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基数效用
设想出来的效用尺度,纵使可以表示某个效用单位,而不同物品的不同效用与同
一物品在不同个人之间的不同效用可以相加,并在不同个人之间进行比较的理
论,是难以想象,也是难以成立的。更何况经济上的财产货物并不是可以无限分
割的,它们可不会像效用函数那样连续可微。“偏好”的选择也只是表示对一物
的主观满足超过了对另一物的主观满足,“序数”亦会因不同的人而不同。因
此,无论是“基数定律”或“序数定律”或者“无差异曲线分析”,都不能不带
病运行;而无论是吉逢斯还是马歇尔,也不能不陷入那个原因与结果相互决定的
循环推理的困境之中。这时,同一时间和同一过程中,主观感觉的程度既被看成
市场价格的原因,又被看作了市场价格的结果。难怪吉逢斯只好感叹:“我不敢
断言,人们早晚会掌握一些方法直接测量人们的感情,甚至是测量很难设想
的‘愉快和痛苦’的单位。”戏言,吉逢斯先生对自己的边际理论,“心理满
足”程度几何?
另外,一个新的发现,信息需要成本,又使得劳动价值理论再次遭到了质疑。劳
动所描述的并非是劳动力的生物状态而是它的社会状态。资本主义经典理论就研
究过级差地租及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是什么区别了同样是劳动的简单劳
动和复杂劳动呢?据科学研究,十万年前后出现的真人与我们现代人在生物学上
就没有多少区别,那么,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中,他们的区别又是什么?不难发
现,他们使用的工具不一样,他们的劳动技能不一样,一句话,也就是劳动的知
识含量不一样。由此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经济学,用劳动来作为价值的标准是不
当的,作为生物的劳动力与作为原料的其他物质在交换中是同样地被等价交换
了,这里,产生增值的东西不是劳动,而是知识,是其中的知识含量。知识通过
它的物质载体表现价值。而其他等价交换的物质部份,则是先前价值的沉量。因
此,价值的标准,不是抽象的劳动,而是具体的知识。这正如太阳、月亮以及其
他行星上的物质,只有当我们能让它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从而耗费巨大的财富
和形成新的知识时,它才具有价值一样,那时,它的价值,就等于我们在探寻过
程中投入的所有沉量的损耗和我们所创新的知识之和。
然而最为严重的问题还在,经济学设定了一个基本的公设,即在市场中交换
的商品,是等价的。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上,经济学建立起了自己自然均衡的经济
学大厦,囊括了它的一般均衡及其相应理论。经济学告诉我们,在市场上交换的
无非是自然物与劳动。自然物的转让表示的只是价值形态的转移,而“劳动”的
交换却是不等价的,不仅它的购买价格不等于它的生产价格,而且它还产生“剩
余”。攫取这个剩余,便是传统经济学的全部意义。均衡理论与价值理论由此便
构成悖论。均衡理论无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或者作为一种经济学的理论(注意,
这是一个初始设定),都将受到来自现实的挑战。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有经济
学的重建,需要不均衡发展理论,需要知识价值理论,需要重新定义劳动,还需
要解决它的格式化问题。不均衡发展理论,知识价值理论,在经济学的重建中,
具有了舍我而谁的架式。
经济学还忽略了自生产问题。由于经济学把自己变成了价值学,变成了计算
的经济数学。经济学的数学化,使得如此博大繁复的社会经济运动,受制于数学
那精致而又狭小的胸怀,从而使自己经院化。经济学不应当拒绝自己的研究对
象,不应当忽视自己所在的社会和构成这个社会的人民。是的,自生产没有交
易,无法实现它自己的价值,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创造财富,没有消费知识。经济
学的游戏在自生产所造就的巨大财富面前无能为力,无法掘进。
即使在经济学自身所研究的范围,经济学也疏于研究金融资本主义。借助于
货币与证券的翅膀,虚拟的金融资本一揽天下,把自己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以信息化、全球化为条件的金融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可以说
是一个新的时代。研究它,了解它,对于人类,将具有莫大的、不可言喻的意
义。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讨论上面的这些问题,并讨论,当信息作为一种生产力,
出现于21世纪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在以
信息化为物质条件的全球化中,是怎样出现去政府化、拟政府化和国家经济化
的,民族国家、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将以何种方式存在,它们在干些什么,有
什么意义;作为竞争主体的民族国家,它们会如何干,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势,会
发生战争吗,它们的功能与权力会发生变化吗,命运如何,他们能或者应该干些
什么,世界政府或者跨国家组织是怎么一回事,世界可能向何处去;这一切,又
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会发生何种变化,我们应何去何从。一句话,了解
我们所在的世界,或者窥视走向未来的道路。
2008年下半年,作者在出版《第三存在-文化的本质》与《从猿到人-文明的呼
唤》后,将目光转向了经济学。显然,《窥视-走向未来的道路》便是这一转向
的产物。作者相信,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被称为自然的、甚至被一些
人张扬成永恒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一种相对独立的文明
形态,或者在某个历史阶段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作者曾在《文明的呼唤》中描述
过它的发生与发展及性态,并相信这一个社会形态,终将被知识经济-信息文明
所替代。以分工与交换为前提,以财富、价值及其资源配置为内容的西方资本主
义经济学伴随和指导了这一社会形态的辉煌,也表现了它的困惑与没落。其中,
亚当•斯密经济学概略了它的基本思想之精髓,凯恩斯经济学、马歇尔给济学补
充了它的运行理论,而马克思经济学和熊彼特经济学却宣布了它的的末日。后两
种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是马
克思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方式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而熊彼特认为是“创新峰
聚”和“创造性毁灭”。显然,上述经济学可以被看成资本主义最有创意的经济
学,其著作也可以被看成为现有的经济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纲领性文件。当
然,《第三存在-文化的本质》便是其普适的思想。三本书合在一起,就叫做
《我们的世界》。
本书将分下面五个部份予以陈述:
“第一章:资本主义经济学概说”。概说言者,就是介绍资本主义经济学的
精神、历史及其学术成就。作者注意了,每一个学说都有自己的学术背景,每一
个著作家都有自己的成才之路,作者采取了陈述与闲谈的散文方式,就是不想把
它写成严肃的“史”或者让人头痛的“论”,并突出“教育”与“训练”的思
想,展示出每一个大师之所以成才的原因并还其普通一人的本来面貌。读者在阅
读本章时会发现,分期虽然采取了编年的形式,但它的分期实际上是以学术内容
为标准的。当然,在叙述大师们的学术思想时,会打上作者的烙印,并时有短小
的评议与点缀。“第二章:资本主义社会与经济危机”,描述的是资本主义社
会,尤其是金融资本主义社会的面貌,本章写了许多的证例和故事,文体转用杂
文方式,无非还是想让读者轻松一些,读时不至太累,希望读者在读后能想一
想,并把它们串起来。我们可不是真的在扯谈,讲故事,我们是在描述一个社
会。“第三章:困惑与探寻”,讲的是人类对当今世界一些重大问题的探讨,求
索。文体换用了读书笔记,并尽量引用原文。这是因为,我们相信,对这些问
题,让在这方面卓有成效的专家来谈,会比我们自己谈得更好。于是,我们借用
了他们的智慧,来陈述我们想要陈述的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笫四章:
未来及其他”,包括两部份,均为直陈。“如是说”是人家曾这样说过,“其
他”是我们这样说,讨论的是世界的未来及其我们所面对的几个现实问题。“第
五章: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探析”,是关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批判及经济学
重建的一些主要观点,兼及民族国家在当下可能而应有的动作。这都是我们的观
点,亦为全书的重点。这些观点,在全书中,字里行间,俯仰可拾,重提而已,
就其梗概。这样就构成了学问、社会,问题、希望、意见的一体结构。对错与
否,价值如何,这不是我们所能回答的问题。我们的责任是把它提出来,以求为
那些勇于为人类探寻那一条可能的、最少折腾的、最为经济的道路和方法的人
们,提供一点借鉴。
陈经纬于长沙香樟园
2010年6月25日 | y*******8 发帖数: 1693 | 2 看不懂……顶一下
最底下是你的名字?长沙香樟园是哪里啊?
【在 d***3 的大作中提到】 : 序 : 萨缪尔森在他自己那本著名的《经济学》中开笔就写道:“为什么要学经济 : 学?”“因为他们希望挣钱。”并且是“因为他们听说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 : 王-是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有一个简单得让人发蒙的例子,卖辣 : 椒。是的,卖辣椒。辣椒刚刚上市,卖价喜人,弟弟就把地里的辣椒摘下去卖, : 这时的辣椒又青又小,哥哥很心痛,后来辣椒果然丰收了,哥哥拿着大把大把的 : 辣椒,可是这时的价格却降了很多很多,而弟弟的地里又早已种上了其他的作 : 物。后来弟弟发了财,哥哥依然种着他那一亩三分地。还有一个同样简单的例 : 子,兄弟俩继承了同样多的财产,哥哥拿着它,买房结婚;而弟弟拿着它,买书 : 求学。一些年后,房子旧了儿子生了的哥哥,外搭一个嫂嫂,却不得不在弟弟的
| d***3 发帖数: 75 | 3 这是一部经济学新作。它质疑经济学的一般结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
,分析经济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比如提出知识价值论以替代劳动价值论,提出经济学资
本主义部份的关于生产的资本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关于消费的资本主义的理论-新古典
主义和关于金融的资本主义理论-货币及理性预期理论(尚未完成)及其与之对应的商
品资本主义,市场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的分期理论,指出现行经济学混淆财富与价
值及其在自生产面前无能为力,GDP不能描述社会经济的实在状态和经济学迥避自己的
研究对象-社会与人民,拘泥于数学的狭小胸怀,从而使经济学经院化的极端现象,呼
吁经济学的重构。你所引出的两个例子是说明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第一个例子说产销关
系,边际理论;第二个例子说的是资金与资本的区别。
长沙香樟园在中国,我在甘孜维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