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iterature版 - 杨绛 写完人生这部大书(转载)
相关主题
杨绛先生去世,享年105岁家——读杨绛的《我们仨》
再别文海杨绛先生《干校六记》《我们仨》写得都不怎么样
[转载] Re: 《我们仨》发行信息李敖访谈--“打开天窗说亮话,脱了裤子谈思想”
(ZZ)我们仨 (1)柏杨 我们要活得有尊严zz
(ZZ)我们仨 (2) 请戈宝权、钱钟书当编委
(ZZ)我们仨 (3)为谁声辩
ZZ 《我们仨》(中)钱钟书的博士论文
ZZ 《我们仨》 (下)Re: 最近看了《围城》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钱钟书话题: 人生话题: 这部话题: 出版话题: 大书
进入Literatur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y
发帖数: 41
1
“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
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96岁高
龄时,杨绛清醒而冷静地写下这些思考,她把人必然的归宿称为“回家”。
如今,这位与辛亥革命同年,走过105载风雨的老人,终于写完人生这部大书,留
下她的文字,她的思考,她的风骨与情怀,任后人沉思与缅怀。
作品跨度长达80年
2014年,9卷本《杨绛全集》出版,卷首的“出版说明”中,编者写道:“这些跨
度长达80年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时代的演进轨迹,也 展示了一个爱国知识
分子的心路历程。”的确,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杨绛
创作的散文、小说、戏剧、文论和翻译的作品在读者中影 响广泛。
抗战期间,生活在上海沦陷区的杨绛就写下喜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她曾
谈到写作缘起:“如果说,沦陷在日寇铁蹄下的老百姓,不妥协、不屈 服就算反抗,
不愁苦、不丧气就算顽强,那么,这两个喜剧里的几声笑,也算表示我们在漫漫长夜的
黑暗里始终没丧失信心,在艰苦的生活里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 神。”
杨绛一生笔耕不辍,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建德眼中,在漫长的20世纪,杨绛与钱
钟书一起在维护着汉语的“圣所”。他们心态非常开放,有跨文化交 流的广阔视野;
同时,他们对汉字有无穷尽的追求。杨绛的文字是朴实的,叙述从不夸张、渲染,可文
字表现力是如此之强。看杨绛手稿,从她涂掉的手迹,能看到 她总在追求文字的准确
、洗练,精益求精,她在用写作守护中国文化。今天讲“工匠精神”,讲强烈的社会文
化责任感,正是如此。
“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
1932年,杨绛与钱钟书相识。多年后她这样写道:“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
。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一见钟情,
姻缘前定。从此两人不离不弃,相濡以沫,走过半个多世纪,他们的爱情与婚姻,成为
世人眼中的传奇。
在她的眼中、笔下,钱钟书“非常孩子气,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她在散文中
,写了许多与钱钟书互敬互爱的趣事,正是从这些文字中,读者窥见了 这一对大知识
分子自甘淡泊甚至苦中作乐的日常生活。她说自己:“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只有一件
事终身不改,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她这样描述眼中 的丈夫:“我爱丈夫
,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
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 解愈深,感情愈好。”
在《我们仨》中,杨绛写道:“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
,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过日子。’”1997年春,女儿钱瑗去世。 1998年岁末,钱钟书
去世,唯余杨绛孤身一人。她将3人的点点滴滴,写成长篇散文《我们仨》。“我只能
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 聚。”这部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至今畅销不衰。
万人如海一身藏
晚年的杨绛闭门谢客,不问世事,在斗室中写作。“万人如海一身藏”,如她在《
隐身衣》中向往的,“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 小的野花隐藏
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但身在陋室,
她仍心怀天下。她的大部分作品是在70岁以后创作的,所谓 “庾信文章老更成”。她
的写作,她设立“好读书”奖学金,都表明,她在以一种特殊的姿态,关注着时代,思
考着人生。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她和钱钟书的名义在母校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捐出两
人的部分稿费,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努力学习,成才报 国。记者从人民
文学出版社了解到,该社出版的钱钟书的《围城》、杨绛的《洗澡》《洗澡之后》以及
文集的稿费近年都是直接汇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总额已近 两千万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也谈道:“我们曾影印出版了一套《复堂师友手札
菁华》,是杨绛家珍藏的一批晚清文人的信札。这批东西很珍贵,她捐 给了国家历史
博物馆。我们听说后就跟她商量是否能出版,我们说,文物归国家,文化归大众,杨绛
支持我们的观点。她没有跟我们要一分钱的底稿费,只提了两点 要求:第一把书做好
,第二定价不要太高,让普通读者能够买得起,读得到。”
1 (共1页)
进入Literatur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Re: 最近看了《围城》(ZZ)我们仨 (2)
灵感--钱钟书(ZZ)我们仨 (3)
钱钟书:一个偏见ZZ 《我们仨》(中)
钱钟书与杨绛二三事zZZ 《我们仨》 (下)
杨绛先生去世,享年105岁家——读杨绛的《我们仨》
再别文海杨绛先生《干校六记》《我们仨》写得都不怎么样
[转载] Re: 《我们仨》发行信息李敖访谈--“打开天窗说亮话,脱了裤子谈思想”
(ZZ)我们仨 (1)柏杨 我们要活得有尊严zz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钱钟书话题: 人生话题: 这部话题: 出版话题: 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