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版 - 家长们,请别再对子女“催婚”又“催分” |
|
|
|
|
|
h**r 发帖数: 1 | 1 年轻人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和父母对子女幸福的期盼,都是人之常情,当二者产生冲突
时,理应相互理解、促进沟通。
每年的春节,对于在外地学习、工作的青年们来说,总是一个欢乐与烦恼相伴的时
节。欢乐的理由是,在一年的异乡生活后,终于可以回到熟悉的地方,感受家庭的温暖
;烦恼的原因是,又不免要面对父母们的种种“灵魂拷问”。除了学习成绩、工作状况
等问题且不说,婚恋问题更是父母们眼中的重中之重。
笔者今年春节回家,也未能逃过这样一场“煎熬”。当我带着苦闷去与朋友交流时
,我惊讶地发现:圈子里同龄人的情况,实在称得上“同病相怜”。有的人谈了恋爱,
告诉了父母,父母却对恋爱对象十分苛责,不支持继续交往和结婚;有的人还没找到自
己的另一半,又一回家就被父母亲戚“催婚”。令人无语的是,不少人竟然先后经历了
这两个过程——先是因家里的态度而放弃恋情,又因家里的催促安排而草草相亲、结婚
了事。
虽然从理论上说,我国公民的婚姻自由受到《宪法》、《婚姻法》的保障,但在现
实生活中,父母的干预却成了众多青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父母类似行为的抱怨,早
已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甚广,与之相关的段子、表情包在网上屡见不鲜。父母对年轻子女
的婚恋问题发表意见时,一旦采取的途径与态度不恰当,不仅可能使他们与父母之间的
关系僵化,更有可能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其实,不论是“催分”还是“催婚”的父母,其行为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当代青年
多为独生子女,父母二三十年来只养育、教育这一个孩子,对孩子的关注和期望自然比
上一代人更强。对孩子生活各方面的干预,也往往是出于对孩子未来幸福的期盼。在这
种看似“善良”的心理机制之下,“父母也是为了你好”“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等说
法几乎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共识,似乎只要孩子反对了父母的干预,就是对父母关怀的
否定。但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干预必须被一分为二地看待:希望子女幸福,固然是绝
大多数父母的初衷,但让子女幸福的方式,却不是永远正确。很多父母正是只认准了前
者,而忽略了后者,这才导致了诸多家庭悲剧的发生。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刚刚走上社会,还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心地单纯,容易受人
欺骗。因此,家长们对孩子的选择缺乏把握,更倾向于替孩子“把关”。但事实上,哪
怕最年轻的“90后”,也早已成年,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青年人必须尽快学会亲自做
出决定、处理个人事务,才能加快成熟的进程。父母一味替年轻人在私事上做主,甚至
对年轻人的终身大事横加干涉,很容易造成反效果。近年来屡见报端的“妈宝男”“公
主病”等现象,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父母大包大揽造成的恶果。
诚然,婚姻是两个家庭合而为一的大事件。在婚恋问题上,为人子女者有必要和父
母进行沟通,避免因缺乏交流而产生误会、闹僵关系。但反过来说,婚姻的行为主体毕
竟是子女而非父母。青年的择偶方向,与父母的要求未必完全吻合。如果父母不能给子
女以必要的尊重和理解,强求子女选择自己看中的“未来儿媳”“未来女婿”,不但不
能给子女以幸福的人生,甚至可能使自己与子女的关系留下难以弥合的裂痕。
年轻人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和父母对子女幸福的期盼,都是人之常情,当二者产生
冲突时,理应相互理解、促进沟通。但由于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在彼此的关系中处
于先天的强势地位,因此更应适当放下身段,与子女在平等的立场上交流。只有这样,
家长们才能与子女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年轻人回家过年时,也可以多一分欢喜,少
一分顾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