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q*******g 发帖数: 524 | 1 在民间评书《杨家将》中,潘美被丑化为奸邪疾功的“潘仁美”,说他公报私仇,
陷害忠良,致使杨业撞死在李陵碑前。
其实,历史上杨业之死,主要责任人并不是潘美,而是缺乏作战经验却大权在握的
监军王侁。据《宋史》记载,当时部队的任务是掩护各州民众撤退内地,而王侁却强迫
杨业出击。杨业自知敌众我寡,难以取胜,遂要求王侁、潘美在陈家谷口(即演义中的
两狼山)预设强弩步兵接应。
杨业是一员良将,他认为北宋军多为步兵,要对抗契丹骑兵必须依仗强弓硬弩。但
是实战中,王侁却为了争功,率领接应人马私离防地,后来发现战况不妙,又临阵脱逃
。杨业杀破辽军重围,赶到陈家谷口时,却无接应人马,“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力
战”,浑身受伤数十处后被俘,绝食而死。
根据宋史说法,潘美支持杨业的立场,只是没有制止监军王侁私离防地,并非“元
凶首恶”,这从战后的处分也得到证明——潘美是降职处分,王侁则被撤职发配。
其实潘美对宋朝功劳挺大,应该超过杨业。《宋史》中,潘美位于列传第十七的位
置,而杨业仅在列传三十一位,排名差了许多。从列传功业上看,潘美抚陕帅袁彦,协
平李重进,协征岭南,广北门役,征江南,说降陈,击北汉,战太原,抵辽军,其功绩
应远在杨业之上,而且较有政治眼光,可称得上政治家军事家了。另据非正史载,宋太
祖有私生子,不利太祖,太祖不知何为,赵普等皆劝杀,唯潘美知太祖心事,不言,太
祖执其手嘱咐,潘美收养,可见仁慈。
但是,艺术作品太厉害,经过评书、戏剧渲染,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潘美功绩,只知
道“杨家将”,形成一桩“文化冤案”。
对潘美形象的歪曲可追溯至元代,元杂剧《八大王开诏救忠》、《烬余录》以及明
代出现的话本小说《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等,为了突显杨家将的忠勇,通过虚
构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将潘美进行歪曲丑化。在历史故事的改编加工中,为了吸引读者,
作者往往用艺术性遮蔽真实性,民间的口头传播更是使故事带有了浓厚的戏说演绎的成
分,造成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歪曲和误读,这样的“文化冤案”在中外都不少见。
潘美在杨家将故事中作为反面人物来衬托杨家将的忠义勇武,招惹了无辜骂名,但
是历史上真正的潘美一生南征北战,为北宋大统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招远督办金矿为当
时的国家财政和招远的长足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历史功绩应得到肯定。戏说不等
同于历史,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将历史真实与艺术形象区分开来
,根据真实记载来评功论过,还原历史,才是真正尊重历史。 | z***8 发帖数: 461 | 2 评书之类本来就和正史两码事
【在 q*******g 的大作中提到】 : 在民间评书《杨家将》中,潘美被丑化为奸邪疾功的“潘仁美”,说他公报私仇, : 陷害忠良,致使杨业撞死在李陵碑前。 : 其实,历史上杨业之死,主要责任人并不是潘美,而是缺乏作战经验却大权在握的 : 监军王侁。据《宋史》记载,当时部队的任务是掩护各州民众撤退内地,而王侁却强迫 : 杨业出击。杨业自知敌众我寡,难以取胜,遂要求王侁、潘美在陈家谷口(即演义中的 : 两狼山)预设强弩步兵接应。 : 杨业是一员良将,他认为北宋军多为步兵,要对抗契丹骑兵必须依仗强弓硬弩。但 : 是实战中,王侁却为了争功,率领接应人马私离防地,后来发现战况不妙,又临阵脱逃 : 。杨业杀破辽军重围,赶到陈家谷口时,却无接应人马,“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力 : 战”,浑身受伤数十处后被俘,绝食而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