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d 发帖数: 61690 | 1 人民日报刊文称部分地区城市病暴发远离宜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5日06:40 人民网-人民日报
“首都变‘首堵’,房子又贵得出奇,这北京真是没法住了。”近两个月,北京已
有过两次全城大堵车,其中一次不过是下点小雨,却导致全市140多条主要线路拥堵达
数小时,许多市民为此抱怨。
交通拥堵之外,房价高企、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无处不在的噪音……特大型
城市集中暴发的“城市病”,让越来越多的人发觉,城市似乎并没有那么美好,一些人
甚至开始逃离“北上广”。而最近发生在上海胶州路的公寓大火,更使人们对城市生活
的安全性感到担忧。
特大城市注定难以“宜居”吗?快速成长的城市将“烦恼”到何时?该如何治理已
经出现的“城市病”?
① “城市病”集中暴发,离“宜居”越来越远
为了避开早高峰,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刘文波每天6点就要出门,赶往位于东三环
的公司上班。“其实公司正常上班时间是9点,但如果7点开车出门,正好赶上早高峰,
肯定会迟到。”刘文波告诉记者。除了要早出门外,为了避开晚高峰,刘文波几乎每天
都“主动”加班,20点才下班回家。“实在不想把时间都 ‘堵’在路上。”他说。据
了解,目前北京的交通拥堵时间已经从2008年的每天平均3.5小时增加到现在的5小时,
汽车平均时速仅为15公里。
刘文波老家在河南,大学毕业后来京工作,2008年10月在北京结婚。“由于准备马
上要小孩,就想起码也要买个两居。虽然当时北京房价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
,但四环以内的房价我还是承受不了。想来想去,也只能在大兴这样的地方买房了。”
令刘文波发愁的,远不止每天要“早出晚归”。“好的商场、医院、娱乐休闲设施
都集中在市中心,平时动不动就要往城里跑。”现在他正为儿子上幼儿园发愁,京城“
入园难”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其实,除了房价高、交通拥堵、街区发展失衡这些市民们日常就能深切体会的“城
市病”外,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
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城市病”。
在北京,“十一五”规划确定2008年常住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625万人,但截至2009
年底,实际常住人口总数就已达到1972万人。上海市 2009年的常住人口达1921.32万人
,广州市常住人口也已经超过1400万,估计用不了多久中国就会涌现数个2000万以上人
口的大城市。环境污染也让人头疼。在深圳,多条河流已经被严重污染,即便地处珠江
三角洲,该城市仍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之一,2009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经下
降到20 年前的1/18。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但大多数垃圾只能简易填
埋,北京、广州等地一度出现“垃圾围城”现象。
城市的好处毋庸置疑。一方面,同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集约使用可产生更高的
收入和更多的就业;另一方面,人口的聚集使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相伴随的家庭活动
社会化的过程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活
动。但是,当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城市病”随之而来。
中国城市管理协会会长罗亚蒙认为,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是一个运
动的矛盾统一综合体,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城市有点“病”是正常的,只要不“
病入膏肓”导致城市“偏瘫”就可以治理。只是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更严重一些,治
理的需求更迫切一些。
“‘城市病’是城市化的产物。特大城市功能高度集中,而周边中小城镇功能很不
健全,从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益来看,特大城市有许多优势,也正因如此,人、财、
物等生产力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各种‘城市病’随之产生。
”中国科学院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张文忠说。
“城市病”的对立面是城市的宜居性。每个人都希望,城市既是繁华现代的又是宜
居舒适的。
罗亚蒙介绍说,宜居的标准有很多,但根据学术界普遍的观点,城市是否宜居,有
一条“红线”:环境承载力。“在人类活动强度超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之前,人类活动
强度越大,城市宜居性越高;但在人类活动强度超过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之后,人类活
动强度越大,城市的宜居性越低。”罗亚蒙说。他认为,当前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
型城市人口过度聚集,人类活动强度均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导致资源短缺、生态
恶化等诸多“城市病”,离“宜居”越来越远。
② “城市病”并非不可治理,应尽早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廖嘉明住在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北路,几乎每天她都能看到深圳市人民医院门口排队
挂号的焦急的人群。“有的人天不亮就来排队,一开始不理解,自己看了几次病就理解
了。” 廖嘉明告诉记者,今年7月份她去看牙,前后跑了两趟才挂上号,前不久去治感
冒,挂上号了还等了三个多小时才轮到自己就诊。据了解,由于大批外来人员涌入深圳
,深圳市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按2008年底深圳市实际管理人口1269万计算,该市每千
人拥有床位数1.66张,低于全国同期3.20张的水平,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64人,
仅与全国平均水平(1.62人)持平,这两项指标都排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的最末位。
北京宣武区香炉营的杜奶奶最近正在为修拉链郁闷。原来前几天杜奶奶夹克上的拉
链坏了,可找了一圈,附近商场的裁缝都只给自家卖的裤子改裤脚,谁也不接这种小活
。 “周围大商场一个挨一个,怎么就找不见换拉链的地方呢?”最后经过邻居指点,
杜奶奶搭了三站公交才找到一个换拉链的小商店。“换一条拉链要20元钱,这要在老家
,街边的裁缝店只收2元钱。”杜奶奶很郁闷。
相对于其他地区,特大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很优越,为什么反倒会出现这么多
不方便呢?
张文忠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城市人口的过快增加消化了基础设施发展的效果,公
共交通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据测算,北京市每增加1人,日交通出行量就要增加2.64次
,“十一五”期间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增长了一倍,客运量却翻了两番。另一方面,
城市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管理不科学导致利用率不高。比如,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低于
纽约、东京,但堵车现象却比它们严重得多。“在服务设施方面,大城市也不能只有大
超市、大商场,城市是一个多阶层群体共同维护的系统,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不同群体的
生活需求,尤其要考虑低收入、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保障其生活空间和生活条件。”
张文忠强调。
廖嘉明、杜奶奶的感受,表明了广大市民对城市基础设施便利度和舒适度的迫切要
求。这正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病’并非不可治理。随着城市居民对宜
居期望的增高,城市发展应当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罗亚蒙说。
罗亚蒙主张,国家应当控制特大城市规模恶性膨胀。他说,即便按7亿人居住在城
市、人均100平方米标准估算,城市用地也只需要7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规
划用地和开发区规划用地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即便不再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只要盘
活现有土地,优化利用,也能满足未来城市化的需要。
值得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在提升城市化质量方面迈开脚步。11月20日,根
据北京市规划委在“首都第十七届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上的展示,地铁6号线和10号
线将在呼家楼站实现“平层换乘”,CBD核心区一期近10栋高层建筑将采用空中连廊串
联,并共享地下车库。“希望地铁的路线和换乘设计能不断改进,也希望地面堵车现象
有所缓解,让市民出行不再受‘堵’。”在北京打工的湖北姑娘石丽珠长期以来饱受“
换乘之苦”,她对此非常期盼。
③ 改变城市发展“指挥棒”,专家建议,不妨设置“婴儿车指数”
什么样的城市算宜居?2007年,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单位牵头完成的《宜居城
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司验收。根据该标准,可从
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和综合
评价七大项来评价一个城市的宜居程度,综合宜居指数在80以上,就可称之为“宜居城
市”。
“这个标准只是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不是强制性的行政技术标准,因此,对城
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尚不具备约束力。”该课题研究的负责人罗亚蒙对记者说。他认为,
由于缺乏此类城市化质量评价标准的约束,“当前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领域,
理想和现实最大的矛盾就是资源承载力与‘唯GDP论’的冲突。”他介绍,长期以来,
GDP是我国评价考核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核城市管理者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
“唯GDP论”直接导致城市发展走上规模扩张之路。
常年关注区域经济地理发展的张文忠教授认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城市管理的基础
和关键。他介绍,总结国际许多特大型城市规划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城市规划应当完善
周边区域功能,尽量减少职住分离现象,减少“钟摆式”通勤;城市规划应当疏散主城
区功能,尽量减少人流、物流在中心城区的高度集中;应当按照人口比例等合理配置公
共资源,促进高品质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要把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不能头痛
医头,就事论事,要通盘考虑城市发展、功能布局。”张文忠说。
目前,一种城市综合管理新模式,正在一些城市兴起。在广州附近的清远市,新成
立的城市综合管理局承担了过去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城市照明、城市桥梁、城市道路
及其配套设施、市容市貌综合管理和城市监察等多个部门的职能,城市管理重心前移,
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社会教育等环节化解矛盾。
“城市规划缺乏严肃性和稳定性,许多城市往往是一任领导一个规划,也是导致城
市管理混乱、‘城市病’加剧的原因之一。”张文忠认为。他主张,我国有明确的“城
乡规划法”,必须强化它的法律严肃性,不能随着领导的更换,而改变规划;规划的出
台也要吸收公众参与,广泛征求各方和各阶层的意见。
区域不平等的文化基因对“城市病”的形成也发挥着一定作用,罗亚蒙分析道。刘
文波这个在北京工作的外地青年的经历印证了他的观点。“每次回家,亲戚朋友都把你
当做贵宾,父母也觉得很有面子,大家不是因为你挣了多少钱,只是认为能混到北京就
很了不起。”刘文波说,“与在老家焦作工作的同学相比,我的房子比他小、房贷比他
贵、工作压力比他大,但大家就是认为在北京比在焦作好。”“这种心态就是区域不平
等的文化在作祟。”罗亚蒙分析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特大城市人口不断膨胀。
罗亚蒙认为,要防治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病”,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
问题,因此,宣传区域平等的理念,尽可能避免区域不平等理念在法律、法规以及区域
发展规划的制定中作祟,对于防治“城市病”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刚刚结束的上海世博会上,许多专家探讨了城市宜居的问题。其中,上海市建交委
副主任沈晓苏的一个看法格外引人关注,他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 “婴儿车能在街
头任意出现”的城市。因为,婴儿车能不能上街,其后边包括相关设施是否无障碍、道
路是否畅通无阻、空气是否足够清新、市民是否有休闲的时间和空间。
中国的城市还在不断长大,长大了的城市街头是不是能有市民悠闲地推着婴儿车?
热爱城市的人们在期盼。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