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全文) (转载)
相关主题
克尔白的悬诗:苏联解体前的“南方系”(zz)中国男人与俄罗斯女人应完美交合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王立军事件及其后果zt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打台湾,关键是心理战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下)左派的声音:《求是》杂志撰文呼吁加强媒体控制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上)西方式民主对于中国是死路,唯有枪杆子才能出富强
zt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3《戈尔巴乔夫的获奖感言》
“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剖析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方向性错误
何雪飞:警惕特朗普重启“勇敢者游戏”对中国搞战略讹诈回头看看伊朗的‘民主‘进程吧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苏联话题: 斯大林话题: 历史话题: 引书话题: 列宁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g***j
发帖数: 40861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foxjone (fox),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全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16 04:24:52 2010, 美东)
作者:克尔白的悬诗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上)
当你浏览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各种出版物时,你会感到仿佛是掉进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一个百般挖苦我们祖国的过去,嘲弄战场上的阵亡者,亵渎俄罗斯的光荣,戏谑俄
罗斯的悲痛的世界。
——В·利西奇金 Л·谢列平《
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
1
毛泽东是个荒淫无耻的帝王,他杀的人超过了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总和。
毛泽东是个抄袭大师,他所有有名的著作和诗词都是别人写的,他甚至还伪造了自
己的身高。
毛岸英为了“镀金”,结果死于一碗蛋炒饭。谢天谢地,这使我们避免了朝鲜式的
世袭......
这些年在南方系和《春秋大法》等杂志控制的平面或网络媒体上,到处可以看到对
中国革命史及其革命符号的解构,耸人听闻的各种“历史真相”翻着花样地出现,而且
使很多人都信以为真。那些正直的中国人对此异常地愤怒,他们不禁要问:这个国家到
底出了什么问题!?托克维尔曾说过一句名言:“......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
很少,复制品很多。”(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P104,商务印书馆)我们不如
去回顾一下苏联的末期,看看同样是在“不断深化改革”的时代,苏联的那些“南方系
”,看看它们在那个混乱时期的所作所为以及最终产生的结果,或许我们能在莫种程度
上找到今日中国之怪现状的答案。但是需要说明一点: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类比——因
为当时的苏联与今天的中国毕竟不完全相同——而是希望能从历史悲剧中得出各自的教
训。另外,本文不是对苏联国家意识形态演变过程的分析,如果在叙述中这方面的内容不
足,敬请原谅。

2
苏联时期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曾被苏联政权认为是比索尔仁尼琴“更危险”的亚
历山大·季诺维也夫有如下的话:“1985年,还在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前,戈尔巴乔
夫曾经访问了英国。他没有去瞻仰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也是苏联意识形态、苏共意识
形态——的创始人马克思的陵墓,而是去会见了女王。就此我曾经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
候说过,一个历史性大叛变的时代开始了。”季诺维也夫指出:“叛变的首先是国家高
层领导人、党的机关的工作人员、意识形态领袖和知识分子精英的代表。”(亚历山大
·季诺维也夫《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P62~63,新华出版社)戈尔巴乔夫不知所
云的“新思维”和“公开性”打开了混乱的闸门,并且由此形成了以拥护“改革”为名
的“民主派”媒体——亦即苏联的“南方系”媒体。它们逐渐构成苏联末期的权力中心
之一:“改革时期信息战的主要结构是一个三部曲:纠错—深化—破坏。......此时,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与苏共中央并列的第二权力中心......信息心理战第三阶段一开始,
大众传媒就转到了戈尔巴乔夫的控制与指挥之下,并开始独立于中央委员会和苏共的其
他机构。所有关键岗位也逐渐转入第五纵队之手(即开始为西方所控制)。苏共中央出
版社成了印刷反民族出版物(如В·科罗季奇的《星火》杂志)的中心。大众传媒把自
由这个概念捧上了天......实际上是根据第五纵队的计划行事的。多元论的表象,掩盖
了大众媒体上开展的一场精心组织的有目的的运动。......大众传媒的做法低级庸俗。
它们需要轰动效应。性的问题五花八门,沉渣泛起。开放妓院和卖淫合法化的呼声日高
,对各种性变态兴趣陡增。一股猛烈的反文化巨浪正在袭来。它能带来利润,还能得到
拨款。而苏联曾经拥有的大量学术著作和科普读物却完全消失了。”(В·利西奇金
Л·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P225~2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严肃的剧院,舞台上竟然出现了床上戏的场面,报纸杂志上出现污言秽语已经是习
以为常,而《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居然大谈口交的魅力——这可是全苏共青团中央的报
纸啊!”(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下,P7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南方系”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论据与事实》(类似于我国的《春秋大法》杂
志)1991年发行2400万份;《星火》杂志1988年发行180万册;1989年发行350万册,
1990年发行760万册。”(利西奇金 谢列平上引书,P239)与之相比,苏联共产党的机
关报《真理报》——尽管它也试图跟上“改革”的步伐——的发行量不到《论据与事实
》杂志的一半,而且党报的所谓“发行量”有着众所周知的特殊性(维·戈·阿法纳西
耶夫 《《真理报》总编辑沉浮录》,东方出版社,P2)。民主派”媒体的如鱼得水得
益于苏共在意识形态上的溃逃。不过这种“溃逃”不单单是因为招架不住对手:“(苏
共的)意识形态专家们用形式化的、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夸
夸其谈,四平八稳,毫无实际内容,闻之令人生厌,翻来覆去地讲同一个道理,让人产
生一种动物反刍的联想。这种做法自然会引起人们反感。但这可并非在干蠢事,而是戈
尔巴乔夫分子早有预谋的策略。”与苏共意识形态专家们的那些“以......为指导,深
入贯彻落实......”起头的党八股相比,“大众传媒的典型风格却是放开了的新风格,
追求轰动效应和通俗性。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利用一切此前在我国并不为人所知或鲜为
人知,但在70年过程中西方早已发表过的形形色色反苏材料......这一情况营造了一种
气氛,使人感到意外、新鲜和真实。”“民主派”媒体和党内的意识形态专家们“在只
有一个球门的赛场上进行了一场独特的足球赛,两队球员都在往里灌球。”(上引书,
P229)值得一提的是,“南方系”媒体的头头们过去也大都是党内的意识形态专家和“
忠诚的列宁主义者”。好比《星火》杂志的科罗季奇,曾在其著名的《仇恨的面孔》中
,对美国表达过刻骨的阶级仇恨。而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他摇身一变成了“
改革”坚定的支持者,后来又进化为“极权主义”的反对者;当“极权主义”土崩瓦解
时,他终于满心欢喜地前往了那个让他曾经极度“仇恨”的美国。
艾伦.杜勒斯在其著名讲话中(1945年,在国际关系委员会上的演说)说道:“只
有少数人,极少数人,才能感觉到或者认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会把这些人
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把他们变成众人耻笑的对象;我们会找到毁谤他们的办法,宣布
他们是社会渣滓。”尽管当时作为苏共党内的高级领导人之一,并且负责意识形态工作
的利加乔夫已经觉察到情况不妙:“1987年秋,在右翼激进派报刊上,准确地说,一条
对苏联历史进行歪曲,污蔑的脉络已经清晰可见了。。”(叶·库·利加乔夫《警示》
,P152,当代世界出版社)”但他在苏共十九大的那句“你错了”(针对叶利钦)和尼
娜·安德烈耶娃的公开信“我不能放弃原则”一样,在“南方系”媒体铺天盖地对“改
革的敌人”[据利加乔夫说:“改革的敌人”一词是由“改革的施工员”亚·雅科夫列
夫发明的(上引书,P122)。它让人不禁联想起斯大林镇压时期使用的“人民的敌人”
一词]的声讨之下,“变成众人耻笑的对象”,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此后
,凡是拥护社会主义反对全面否定苏维埃历史的人,都成了“改革的敌人”,都是“保
守势力”的代表。”(利西奇金 谢列平上引书,P238)而“你错了”和公开信作为对
试图瓦解苏联的强大力量仅有的几次微弱抵抗,被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3
俄罗斯学者对“南方系”媒体的意识形态策略进行过细致的技术分析(上引书,
P43~44),摘引如下:
1.利用现有的符号空间,给稳定的、过时的符号添加新内容......
“民主”:在苏联,“民主”——人民当家做主——这个概念是作为正面概念进入人们
意识中的......新概念则变成了有钱人的权力,钱袋的权力......
“左派”:在苏联,它具有正面含义。传统的左派是主张限制资本权力,主张国有化的。
改革时代的新概念则完全相反,左派与右派颠倒过来了。所谓的“民主派”被称为左派,
他们主张非国有化、捍卫资本权力(戈尔巴乔夫曾称叶利钦是“极左派”——本文作者
注)。苏联解体之后,颠倒位置已经没有必要,左右派各归原位。
“垄断”:苏联时期具有负面意义,西方大公司曾被称为掠夺人民的垄断寡头......在
改革后期,开始将统一的动力系统、铁路系统、天然气系统称为垄断机构,人们对它们
有一种不好的看法,于是得出结论:必须解散它们(这给国家造成了严重后果)......
“原始积累”:在所有大学的观念中,这个词都意味着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给人的第一
印象就是骗子和小偷泛滥。苏联解体后,这个符号用来作为掩盖大规模巧取豪夺及贪污
受贿之用。言下之意是现在正经历着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必要初始阶段,以后会好起来的。
2.符号空间融合法。这是第二套典型手法,它往往熔各种互不相容的符号于一炉......
如:
木头卢布、刨花香肠时代、马克思主义是油炸水、列宁主义是蒙昧主义意识形态、七十年
代的昏天黑地、文明国家,等等。
3.符号空间改造法。可以将符号的结构看成是一块山峦起伏的原野,既有高峰、陡坡,
也有
山谷洼地。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在记忆中只留下了一些山峰,其他概念环绕在这些高
峰周围。心理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清除和消灭这些高峰。
4.符号与现实关系法。......苏共意识形态专家们以国家名义发布明显的虚假信息,使
人们
丧失了对国家的信任。
5.虚假的二分法(对比法)。符号空间包含了一种二分结构,如:天使—魔鬼,朋友—
敌人,
并在它的基础上,将符号分组归类。(比如将戈尔巴乔夫等人称为“改革派”,“民主
派”;
将利加乔夫等人称作“保守派”,“反改革派”,“反民主派””——本文作者注)
在这五点当中,今天中国的南方系和《炎黄春秋》等杂志对第四点“符号空间改造
法”情有独钟——“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所以在记忆中只留下了一些山峰,其他概念环
绕在这些高峰周围。心理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清除和消灭这些高峰”——所以它们不知
疲倦地扮演着老田所说的“揭老底战斗队”的角色。和它们相比,苏联末期的“南方系
”前辈们水平更高,成就更大:“80年代,在第五纵队的文人笔下,卫国战争时期的英
雄人物几乎全被安上精心罗织的罪名,受到诽谤和侮辱。对更加久远的俄国历史的评价
也如法炮制,其中包括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伊凡雷帝。被颂扬的只有像彼得三
世那样的低能儿。按照80年代末当时的高论,整个俄罗斯历史简直是微不足道。”(上
引书,P39)在文章的下一部分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具体的案例,看看苏联末期的“南方
系”是如何把从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一直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内的苏
维埃高峰“清除和消灭”,并且将他(她)们的尸骨挖出来鞭尸的。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下)
所有那些将普通概念重复上千遍的人,群众才会把他记住。
即使撒了谎,也要厚颜无耻地撒下去,人们乐于相信弥天大谎,
而不相信小骗术......人们有时对自己在一些小事上撒谎,但
却不敢在大事上信口雌黄。因此,他们料想不到有人这样无耻
地欺骗他们......
——阿道夫·希特勒
“心理战的手法之一是用历史的过去偷换当代问题。这一方
法于80年代末曾为苏共意识形态专家们广泛使用。他们围绕20~
30年代的种种事件,围绕斯大林问题,推出了现在的历史......
第二个手法是将现代问题导入过去从今天的利益出发,挖掘历史
论据来证明今天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三个手法是‘历史’战。
在这场战争中把俄罗斯民族引以为荣,视为民族骄傲的所有英雄
和杰出人物统统通过信息手段在道德上加以诛杀。”
——(В利西奇金 Л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
“历史”战之一: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之死
本文作者曾有个名叫“卓娅”的同学。“卓娅和舒拉”:不仅是苏联人民的红色记
忆,也是中国人民曾经的红色记忆。卓娅因反抗德国侵略者而被残忍地杀害,她的英名
留存于伟大的卫国战争史。理所当然地,苏联末期她成为“南方系”“清除和消灭”的
目标之一。
1991年,红得发紫的《论据与事实》杂志刊登了署名А·若夫季斯的文章。作者称
该文是根据已故作家Н.И.阿诺夫(伊万诺夫)的回忆而写成的。阿诺夫曾到过卓娅牺
牲的彼特里谢沃村,但却目睹了“居民们竭力回避谈论卓娅”的异常现象。在把读者的
胃口调足之后,作者若夫季斯开始了瓦解卓娅“神话”的工作:
听我说,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即阿诺夫——本文作者注)说——我有个感觉,
在这一切背后一定有个秘密,请告诉我全部真相好吗?
只有一名女教师在不无犹豫地听完了阿诺夫‘此事将只有你我知道,绝不告诉
他人’的誓言之后,才吞吞吐吐地讲道:
德国人在向莫斯科发起总攻期间占领了彼特里谢沃村。村长与驻扎在另一个居
民点的占领军当局保持着联系。一天夜里,村里的一处木板房着起火来,大火把木板房
烧了个精光......过了一天或两天,纵火者被当场捕获:一个不认识的姑娘(指卓娅—
—本文作者注)企图利用浸透了煤油的破布等物点燃另一个木板房。此时正是严冬,一
个失去了容身之处的家庭不得不挤到邻居家里栖身,全村居民极为愤怒。站岗的人狠狠
地打了姑娘一顿,然后把她拖进卢克里娅的木板房,早晨村长把她解送给当局并报告了
所发生的事情。当天,姑娘被前来彼特里谢沃村执行特别任务的士兵处以绞刑......没
有德国人在此处宿营,因此也没有任何(按照官方说法)似乎被女游击队员纵火烧掉的
德国人的马厩。
我们的军队来到这里以后,村里的许多居民被逮捕并被带走,不知去向。因此,
留下来的人面对可能到来的镇压,人人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

作者最后写道:
是不是П.利多夫因受村庄里那些被吓坏了的居民的欺骗而做了错误的报道,或
者是他自己为了有利于斯大林宣传而编造了这个事件?但是不管怎么说,正是他的这种
说法出了大名并被“载入史册”。
卓娅不仅没有打击过德国人,反而烧掉了村民赖以过冬的木板房!?对于今天的我
们而言,这是多么熟悉的风格和技巧!
“我”或者“我”的某个知名朋友,来到某个“红色神话”的发源地,与某个神秘
的“老乡”或是不肯透露姓名(或已故)的“村干部”聊起了有关于“红色神话”的事
。于是乎,在神秘“老乡”或“村干部”对“历史真相”的娓娓叙述中,狼牙山和地雷
战等“神话”依次破灭了。正如俄罗斯学者对若夫季斯文章所进行的分析:“这个例证
清楚地表现了斯梅尔佳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人物,一译
斯麦尔佳科夫——本文作者注)继承者们非常巧妙的手法。他们的创作依据,都是非常
可靠的事实,如一个不认识的女教师对现已作古的作家阿诺夫以及公布这件事的本文作
者А·若夫季斯的口授资料。从这篇短文中,还可以看到希特勒分子如何主持公道,他
们对居民如何关心,还可以看到苏军占领彼特里谢沃村所带来的恐惧和凄惨,以及对斯
大林分子利多夫的揭露。这样,А·若夫季斯的文章就像一枚多弹头导弹,达到了一石
四鸟的目的。”(В·利西奇金 Л·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P271
~27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除了《论据与事实》(!)杂志的文章,有媒体还断言照
片上的那个卓娅尸体是假冒的。对此,俄罗斯联邦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所进行了相
关鉴定,最终结论是“照片上被处绞刑的姑娘是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上引
书,P273)

“历史”战之二:青年近卫军的母亲
老一辈的人应该都很熟悉亚历山大·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以及根据小说
改编的电影:主人公奥列格·科舍沃伊不屈服于敌人的严刑拷打,凛然赴死的精神感动
了无数人。1991年,《自鸣钟报》的撰稿人М·沃利娜发表了一篇名叫《科舍沃伊的母
亲在为谁哭泣》的轰动性文章,文中惊人地声称奥列格·科舍沃伊还活着!而科舍沃伊
的英雄故事完全是一场由其精神失常的母亲引发的离奇骗局:
在罗韦尼基地区的一个合葬墓穴中掘出了一些被德国人枪杀的人已经腐烂的尸体
。当时在场的叶连娜·安德列耶芙娜(沃利娜文中奥列格·科舍沃伊的“母亲”,实际
上她把名字搞错了——本文作者注)扑向其中一个有白发的老人的尸体并号叫起来:“
奥列日卡,奥列日卡!”所有人都看到了: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带白发的老头儿,可他还
在哭喊着:“奥列日卡!”没有人提出异议,于是......人们把那个不认识的老头儿再
次作为奥列格·科舍沃伊葬埋了。然而法捷耶夫却据此杜撰出,奥列格在罗韦尼基监狱
中遭受刑讯,并因此一夜之间这个16岁的男孩子竟白了头!这样,奥列格·科舍沃伊成
了小说中的主人公,而叶连娜·安德列耶芙娜则成了主要英雄人物的母亲.....

沃利娜的文章风行全国。文章发表几天之后,“一群肆无忌惮的流氓无赖在卢甘斯
克市把青年近卫军英雄半身雕像从底座上推了下来”。针对沃利娜的文章,电影《青年
近卫军》中扮演奥列格·科舍沃伊的弗·伊万诺夫在《真理报》上发表了同样名为《科
舍沃伊的母亲在为谁哭泣》的反驳文章。他用充分的证据驳斥了沃利娜,指出了她的大
量错误,并在文中提到不仅是科舍沃伊本人,他的母亲叶连娜·尼古拉耶芙娜(不是沃
利娜文中所说的叶连娜·安德列耶芙娜)就遭到过德国人的多次毒打,并导致她终身残
疾的事实。伊万诺夫在文章中总结道:“我们这里出现了一种乱翻墓石的倾向,就像女
新闻撰稿人М·沃利娜所做的那样。然而死人不可能说任何话以自卫!......应该记住
圣经中的戒条:‘不要做伪证!众所周知,靠伪证社会不能生存——它将毁灭’。”(
上引书,P274~275)
“历史”战之三:尤利乌斯·伏契克的传说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在大肆挖掘国内墓地的同时,又精力旺盛地折腾到了国外。
《绞刑架下的报告》作者,国际共产主义的著名活动家尤利乌斯·伏契克就被掘了出来

伏契克据说没有被绞杀于德国普勒岑塞监狱。“他不仅当了德国人的情报员,而且
还以这个身份被派到玻利维亚,不久就死在那里。甚至还出现了一张尸体的照片。”众
所周知,纳粹和法西斯主义势力曾在拉丁美洲有很大的力量,二战后不少的纳粹分子都
潜逃到拉美,而这就是发明这个玻利维亚传说的根由。“另外一些人不坚持‘玻利维亚
’说,但仍然断言,他终究是叛徒—情报员。至于那个著名的《报告》,则无论如何不
可能是他写的,而是后来伏契克的党内同志们伪造的......”(上引书,P276)对于这
种剥夺著作权的手法,其实也无须多说。如同希特勒说的那样,“即使撒了谎,也要厚
颜无耻地撒下去”。只要足够厚颜无耻,只要“将普通概念重复上千遍”,即使编造出
像季米特洛夫是个不能说一句整话的结巴,一样可以使大众相信。
假如伏契克泉下有知,他一定会说:
“人们,我爱你们!你们要警惕呵!”
“历史”战之四:“斯大林森林惨案”
按照“符号空间改造法”的理论,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毫无疑问是苏
联时代的象征,高峰中的高峰;苏联历史的光荣与悲剧都在斯大林时代得到了最深刻的
体现。
“1987—1991年国内几乎没有一家报纸,没有一家杂志,没有一个电视频道看不到
指责斯大林及其时代的材料的。”(Ю·叶梅利亚诺夫《斯大林:未经修改的档案——
在权力的顶峰》,P608,译林出版社)虽然“非斯化”运动在斯大林去世后就已开始,
但在“想象力夺权”——这句五月革命时期的经典口号讽刺性地被苏联末期的“南方系
”成功实现了——的时代,“非斯化”运动到达了它登峰造极的境界。党的最高领导人
米·谢·戈尔巴乔夫对这一运动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在戈尔巴乔夫执政中期,他向记
者和社会学家公开了在苏共中央委员会马列研究所的中央档案馆中曾受到特别保护——
1987年之前任何人不得调阅——的斯大林档案资料中的部分文件,“其目的在于扶持反
对斯大林的势力,因此只公开了能证明斯大林是一位血腥暴君的资料,例如:与党内政
敌的斗争,30年代镇压运动的经过。那些中性的,特别是缺乏揭露性的材料仍被封存。
”而仍被封存的资料中则包括了斯大林对当时的“个人崇拜”表示反感等内容(Н·津
科维奇《二十世纪最后的秘密》,P53,中国书籍出版社)。
和中国的南方系对毛泽东时代“锇死”数千万和“整死”数亿人的指控一样,斯大
林时代的历次镇压自然也成了这种数字操纵的对象:“例如,很多人的意识中,已经沉
淀下了几百万农民背井离乡,作为‘富农阶级’被流放的说法。奥·普拉东诺夫说:‘
在集体化和消灭富农阶级的岁月里,约有700万~800万农民被流放,数百万农民被关进
集中营和监狱’”。对此,俄罗斯研究意识形态和心理战的著名学者谢·卡拉—穆尔扎
质问道:“‘700万~800万农民被流放’?连家属加在一起,那可是3000万~4000万人
啊!”而后来经过对当时史料和数据的认真研究,“事实是:1930~1931年间,总共
381026个家庭计1803392人被特别遣送(所谓‘富农阶级流放’)。占农户总数的1.5%
(约3%农户被官方划定为富农)。”(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下,P546,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是反对斯大林和“极权主义
”的巨大图腾,是“南方系”在对苏联历史进行审判时的权威证人:“在他的笔下,古
拉格‘岛民’历年的动态,包括徒刑死刑、释放调转、患病死亡等方面的情况,逐年均
有详尽研究,列表资料也堪称卷帙浩繁。”不过正像此书的副标题——《艺术性研究尝
试》一样,“索尔仁尼琴的数据亦当以艺术夸张视之,而整个文化界的人士则几乎是把
这些东西作为集中营社会学学术研究资料来看待的。他所造成的意识裂变真可谓令人拍
案惊奇:一个人读了那种似乎言之凿凿的纪实材料,就会听而信之,而且更会相信他那
‘4000万人被枪毙’的说法。”(上引书,P549)即使是激烈批判斯大林的罗伊·麦德
维杰夫,也撰文指责索尔仁尼琴“过于经常地对事实进行明目张胆的歪曲、篡改和有意
的回避”(李辉凡 张捷《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P447,青岛出版社)历史学家泽姆
斯科夫用近10年的时间系统整理了反映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古拉格)各方面情况的档
案资料,并且发表了各类被镇压人员状况的详尽汇总材料。“他虽非斯大林主义者,但
是尊重事实。”但是“民主派却刻意竭力不理睬他,也不和他论战”,少数应战者如安
东诺夫—奥夫谢延科也都立即露了大怯。泽姆斯科夫指出他的论敌在引用他本人并未见
过的1945年秋季全苏集中营和劳教所资料时犯了一个“小错误”:安东诺夫—奥夫谢延
科“漏掉了”一个小数点(МЛН.),其结果就是把160万人变成了1600万人。“多么
轻而易举,拿掉小数点,再通过传媒扩散开来,而亿万人竟然信以为真。当一种思维范
式已经形成的时候,操纵家就不在乎理智的论据了。”“操纵家们也正是为了对想象力
而非理性施加影响,才会如此夸大数字的,有时会夸张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恰恰是这
种非要夸大真实数量不可的意图,才能成为操纵的一种特征”。(卡拉—穆尔扎上引书
,P549)
不久之前曾闹腾过一阵“卡廷森林惨案”事件,我国的南方系也是不甘人后,积极
响应。然而早在1988年的苏联,就发生过一个轰动全国的“库罗帕特森林惨案”事件,
据当时的“南方系”媒体报导:
在明斯克郊区库罗帕特森林发现大批牺牲于斯大林大恐怖时期人士的遗骸,这场
恐怖是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机构在1937年至1941年6月期间制造的。
媒体称这个惨案的死难人数约为数十万。国外的传媒也不遗余力地进行大肆宣传
——这是斯大林及其极权制度嗜血成性的又一罪证。最后,在对这个“库罗帕特森林惨
案”事件进行了仔细调查后,得出如下结论:
内务人民委员会各机构与所谓库罗帕特森林受害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在扎斯拉
夫公路和明斯克环路之间丘陵地带的戈迪谢镇附近,安葬着不少于30万希特勒种族灭绝
暴行的牺牲者(“库罗帕特森林案:时代的篡改”,《军事史》杂志,1991.No.6,转引
自В利西奇金 Л谢列平上引书,P267,)
正如俄罗斯学者指出的:“库罗帕特这个地名在白俄罗斯地图上就从来没有过。杜
撰名称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情感的力量,影射斯大林在这里枪杀人就跟杀山鹑[俄语
“山鹑”的发音为“库罗帕特卡”(Куропатка),故有此说——本文作者注
)一样无所顾忌。库罗帕特森林案只不过是整个虚伪报道庞大体系中的一个事例而已。
”(上引书,P267)在苏联末期的混乱岁月里,尽管一些谣言被揭穿,但谣言总能淹没
真相:制造大量新谣言的速度永远要快过被动地对旧谣言的逐个驳斥。关于斯大林,“
有人写的东西甚至已经离谱到了让人想瞧一瞧还能编出什么玩意儿来的程度......出现
了大量编造斯大林是沙皇暗探局特务的文章。有的文章说,流放中的科巴(斯大林早期
的党内别名)袜子臭不可闻,几乎所有的精神病他都有;他只不过是个神学校里不学无
术的学生而已,等等,等等。布尔什维克一词居然成了一句骂人话......在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携带斯大林画像参加群众大会被认为是低能儿;大众传媒曾经专门在各地群
众大会上寻找携带有斯大林肖像的人,以便表现他们的浅薄和粗俗。”(上引书,P266
)“一个穿网眼针织背心的人坐在电视机前。——人们在街上游行,脸上带着喜悦。他
手指荧光屏上斯大林时代那些缺心眼的人,笑得前仰后合,说不出一句话来。”(上引
书,P243)(笔者在此想插入一件事情:去年,某城市的一位收藏者——他是毛泽东时代
的人——举办了一场关于毛泽东时代的影像与图片展。一个在改革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年
人热心地从外地赶来参观——他对那位收藏者感叹道:“你办的这个展览很好,很有意
义,像这些我的父母那代人都经历过的;你看那些人(指毛泽东时代广场上的游行者)
,都像是发疯了一样,像机器一样。”收藏者听完后说:“我们当时对于领袖和国家的
热爱都是出于肺腑的,并不像你说的那样,是失去了自己意志的表现。”谈话由此陷入
了尴尬。)
斯大林在世的时候,如同从天而降的巨神,其威望甚至超过了列宁。然而他身后的
历史命运又是如此无常,甚至显得凄凉。1953年在斯大林的别墅里,贝利亚、马林科夫
、赫鲁晓夫等人看着斯大林生命垂危,却迟迟不去叫医生;斯大林刚死,“非斯化”的
运动就随即展开:先是贝利亚——如果不是他在党内斗争中被击败,也许就轮不到赫鲁
晓夫来做那个轰动一时的秘密报告了——接着就是赫鲁晓夫的高潮戏。赫鲁晓夫先是斯
大林狂热的吹捧者,后来又是斯大林狂热的反对者。在他与中国交恶的时候,甚至愤怒
地声称要“把斯大林的棺材直接送到北京来!”到了苏联末期,在所谓“公开性”政策
和势大滔天的“南方系”的力量之下,“非斯化”运动终于进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
卡廷森林惨案”也好,“库罗帕特森林惨案”也罢,其实斯大林早就被一次次地拖进了
名叫“斯大林”的历史森林里,遭到了无数次的审判和枪决。
“历史”战之五:“回归列宁”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时代在社会意识中被一笔勾销之后,苏维埃国家的缔造者列
宁的名字仿佛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最后一座桥梁,它象征着几代人之间的继承性。因
此,损害业已形成的列宁的形象诋毁他的活动,就成了把整个苏联时期说成是黑暗和愚
昧时代并使人们离开社会主义的一个必要步骤。”(上引书,P169 )
在苏联还没有走向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末日之前,为了非斯大林化,必然要借助列
宁的威名,列宁代表了苏维埃国家的终极真理。正如赫鲁晓夫提出的“回归列宁原则”
那样;戈尔巴乔夫在“改革”初期也曾化身为列宁的忠实传人。而在苏联末期的大混乱
到来后,所有苏维埃国家的偶像与禁忌一个个被羞辱被打破;当苏联全部的历史都成了
被“清除和消灭”的对象时,列宁这个最后的禁忌也就不能幸免了。所谓“回归列宁”
的意义,可以看作是一步步地把所有的都清算完之后,最后必然来到的总结性清算。
“列宁是德国间谍”,“列宁是毁灭俄罗斯文化的罪人”,“列宁是俄国人民的刽
子手”“列宁是美好的沙皇俄国的破坏者”,这些都是老调重弹了。到了这个阶段,连
编造历史的工夫都可以省去,而直接使用“纯文学”风格了。《自鸣钟报》的“政治评
论家、诗人”——总是这号人物不是吗?——A·伊万诺夫断言:“总的看来,我们的
领袖和导师是死于梅毒。”而1990年的另一篇奇文《崇拜的诞生:列宁是典型的神话》
(М·魏斯科普夫,《波罗的海时报》)这样写道:
大约是1924年,克里姆林宫的下水道经受不住布尔什维克的猛烈冲击,终于跑
水了。陵墓里灌满了污水,一名神甫(好象是大牧首本人),这样说:“圣尸上也是要
涂油的。”
......那副傻瓜表情、那颗秃头 、那张喝得醉醺醺的电报员也差不哪去的
鬼脸......打旱地里冒出来的一颗苗苗儿:要模样没个模样,要气派没个气派。
瓦洛佳搞俗家的科学也在行。他虽说没有一点诗才,但只要老师吩咐,就可
以立刻“用正确的六音步长短短格来翻译荷马史诗”。
他的房间保持着修道院式的整洁。一个中学生正在做笔记,笔记本上密密麻
麻写满了一个个小耗子似的字母——字虽然写得紧紧巴巴,倒不妨碍思想驰骋。这个中
学生写满了一个又一个本子,若有所思地瞅着墙壁,眼前是两片画着斑斑点点的大屁股
似的东西半球——苏联国徽的原型......
最后,终于有机会谈一谈那个与大救星联姻的她——娜杰日达(指列宁的妻
子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本文作者注)——的问题了。想不到吧,这个讲起话来
跟马卡尔·杰武什金一副腔调的、党内绰号叫“鱼”的革命的女修道院长,居然不乏抒
情的想象力......而在那围着灰毛皮围脖、像东欧平原一样扁平乏味的胸膛里......居
然还有一颗监狱未能使之丧失慈爱的心在......跳动?(上引书,P268~269 )
与此文那种妙语连珠,油腔滑调,下流无耻地嘲讽伟人的水平相比,我国那位说
毛泽东的字像“狗扒似的划拉出来了”的小京油子实在只能算是托儿所的程度了。
在“清除和消灭”列宁这座最后高峰的运动中,著名的斯大林传记作者德米特里·
沃尔科戈诺夫上将(我国的“辛同志”可以看作是他的翻版)是一个代表人物。这位担
任过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苏联国防部军史研究所所长,曾在斯大林传记中指责
斯大林违背了伟大的列宁及伟大的列宁主义的党内军内的权威理论家,也终于发现了与
“极权主义”做斗争的必要性。“特别是他在自己全盘否定列宁的著作的封面,为强化
对读者的负面影响,登载了一幅重病患者的照片,那张脸被痛苦折磨得已经变了形,实
际上当时人已处于濒死状态。”有人指出:“书的封面是对死者的粗暴侮辱(不论大家
对列宁的态度如何),故尔他必遭报应。”沃尔科戈诺夫在书出版后不久,就患病并很
快死去了。不管这是不是报应应验,对列宁的诋毁还是见出了成效。《论据与事实》杂
志1991年就“列宁应当躺在什么地方”向路人提问。莫斯科一位15岁的少年季马对此回
答道:“应该把他从这里扔出去......嗯,不是扔,应该是运出去。他做过什么好事吗
?他把全国都搞乱了,现在却躺在这里。把他埋到某个墓地去吧!”(上引书,P270)
“把苏维埃墓地全掘开......”
“不仅仅战争年代,而且整个70年苏联历史都逐渐被迅速蔓延开来的污点所覆盖,
许多历史画面简直就是一幅讽刺性漫画。其中对曾经支持过苏维埃政权的作家们的态度
即为一例。按照各种报刊媒体的说法:阿·托尔斯泰是贪财鬼和酒徒,马·高尔基是一
个虚伪的,名不副实的人,弗·马雅科夫斯基是发育不全者,米·肖洛霍夫则是抄袭他
人作品的人。甚至很难数得清针对《静静的顿河》作者究竟有多少造谣中伤。”(上引
书,P277)“从‘民主派’的宣传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整个苏联时期的历史上是一批
不合格的人在活动,他们以自己的‘极权政治’威胁西方的伟大民主。”(上引书,
P308)B.伊柳欣在《控告总统·起诉状》(1992年)中说道:“在他(指戈尔巴乔夫—
—本文作者注)的统治下,整个国家都被变成了考古发掘地。”(上引书,P283)
人们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苏联末期大众会轻易地相信那些荒唐无稽的政治谣
言?由于这涉及到具体的苏联意识形态蜕变问题,并且不是本文的主题,所以在此仅简
单地谈以下一点。苏联官方在对其自身历史的解释上有着一个非常不好的倾向——这也
并非是苏联独有的问题——即用庸俗化的历史观念去解释苏联史上所发生的诸如党内斗
争在内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在1953年清算贝利亚问题的苏共“七月全会”上,苏共中央
书记赫鲁晓夫的发言就是这种庸俗化历史观的典型:“......早在斯大林生前我们就知
道贝利亚是个大阴谋家。他是个奸诈的家伙,是个狡猾的钻营之徒。他用自己肮脏的爪
子牢牢吸在斯大林同志的内心,他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斯大林同志......我们大家
都尊重斯大林同志。不过岁月不饶人,最后一段时间斯大林既不能看文件,也不能见人
,他的健康状况不佳。贝利亚这个卑鄙小人狡猾地利用了这一点,非常狡猾......贝利
亚对党的态度跟希特勒没有区别......贝利亚不是党员,而是钻营之徒,可能还是间谍
,在这方面还要再挖一挖......”赫鲁晓夫等人用一套忠臣/奸臣——明君/昏君的模式
去向人民解释贝利亚问题,甚至用庸俗化了的阶级斗争观念把贝利亚与希特勒并列——
而此人就在不久前还是和自己很亲近的同志。“妖魔化贝利亚的形象,把他描绘成悄悄
混入党的领导层的家伙——这都贬低了社会进程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创立了用某些个体
的不良意愿解释苏联历史事件的先例。”(Ю·叶梅利亚诺夫《未经修改的档案:赫鲁
晓夫传》,P309,译林出版社)赫鲁晓夫在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苏联的“三十
年”——尽管他后来出于政治原因又多次反复——把大肃反时期的镇压描绘成是“暴君
”对那些无限忠诚于党的“老干部”的迫害,而掩盖他本人就曾是一个积极的镇压者,
掩盖了党的“老干部”们对他人的迫害行为以及确实存在的反斯大林的密谋等等事实。
正如斯台芬·茨威格所说:“热月九日之所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并不是因为罗伯斯庇
尔被处以死刑,而是他的继任者采取这种怯懦虚伪的态度(指将罪过推在罗伯斯庇尔一
人身上——本文作者注)。因为直到这天为止,革命无论采取任何行动,全部理直气壮
,同时也心安理得地承担一切责任”(斯·茨威格《约瑟夫·富歇——一个政治性人物
的肖像》,P70,华夏出版社)这种对待历史随心所欲和胡作非为的态度,使苏联官方
的历史解释逐渐失去信誉。勃列日涅夫虽然没有宣布赫鲁晓夫是“希特勒”,但整个勃
列日涅夫时代的意识形态语言完全是由连篇的废话和貌似正确无比的空话与套话构成的
。戈尔巴乔夫及其“意识形态专家”延续了赫鲁晓夫的精神。但是他们嫌后者对斯大林
时代“刨”得还不够彻底,于是决定直接往祖坟上刨:“现在请想象这样一种情景。罗
马教皇走到罗马的圣彼得广场,对围拢来的人说了下面一番话:亲爱的教徒们,我必须
向你们宣布,没有什么上帝,天主,教会只是一个犯罪组织,我把它解散了。您会怎么
评价这位教皇的行为呢?须知苏联的意识形态专家们正是以这种精神表述的。”(亚历
山大·季诺维也夫《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P64,新华出版社)苏共官方的历史解
释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终于土崩瓦解:既然老一套已经令人厌烦,那为什么不去
听那些更新鲜、更刺激的故事呢?而苏联末期的“南方系”进行的大量历史发明,融惊
险、侦探、色情、科幻等所有吸引人的要素于一炉,正好满足了大众的心理欲望。当然
,这并不是苏联末期“南方系”能够大获全胜的惟一内因,但至少是重要的内因之一。
《零城》的意义
1996年俄罗斯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举办了一个为期半年的讲习班,“专门研究破
坏社会‘文化核心’的技巧。”参加者包括了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专家。讲习班
在最后的几次会议中,重点地讨论了卡伦·沙赫纳扎罗夫(其父格·霍·沙赫纳扎罗夫
曾是戈尔巴乔夫的心腹助手之一)的影片《零城》(1988年)。与会的专家一致认为《
零城》准确地预见到了苏联社会“文化核心”被破坏的过程。
《零城》讲述了莫斯科的工程师拉瓦金在“零城”出差时遭遇到的怪异和恐怖经历
:拉瓦金刚到“零城”时,前往一家工厂找厂长,结果竟然“见到女秘书在接待室全裸
地坐着。人们进进出出,把紧急要打字的材料交给她,但对怪诞却视若无睹......出门
的时候他病了。那些习以为常的秩序的标志物——列宁像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榜呀—
—再也抵御不住迷乱的局面了。”只有裸女或者只有列宁像的社会都是一个——意识形
态意义上的——“秩序的社会”。而当裸女和列宁像在同一个时空中并存,甚至裸女和
列宁像被奇妙地拼接在一起,难分彼此的时候,则标志着“秩序的社会”开始走向混乱
和崩溃之路。
在《零城》的尾声部分,“零城”的“整个匪帮——官员们、地下企业家们、作家
,还有好多浪荡女人——纷纷扑向一颗象征政权的‘俄罗斯国家树’,开始摧毁它,撕
掳它的枝叶。”(卡拉—穆尔扎上引书,P720)
h***i
发帖数: 89031
2
南方系哪有那么牛
苏联跨了还是因为阿富汗的士兵在挨饿,军队因此
不情愿镇压反对派
南方的几个破编辑,根本不用坦克,开辆警车去都尿裤

【在 g***j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发信人: foxjone (fox), 信区: History
: 标 题: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全文)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16 04:24:52 2010, 美东)
: 作者:克尔白的悬诗
: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上)
: 当你浏览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各种出版物时,你会感到仿佛是掉进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 ——一个百般挖苦我们祖国的过去,嘲弄战场上的阵亡者,亵渎俄罗斯的光荣,戏谑俄
: 罗斯的悲痛的世界。
: ——В·利西奇金 Л·谢列平《

s**r
发帖数: 6678
3
背后有主子,开个坦克还真不好对付。

【在 h***i 的大作中提到】
: 南方系哪有那么牛
: 苏联跨了还是因为阿富汗的士兵在挨饿,军队因此
: 不情愿镇压反对派
: 南方的几个破编辑,根本不用坦克,开辆警车去都尿裤

s**r
发帖数: 6678
4
俺老来给个摘要吧:
当你浏览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各种出版物时,你会感到仿佛是掉进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一个百般挖苦我们祖国的过去,嘲弄战场上的阵亡者,亵渎俄罗斯的光荣,戏谑俄
罗斯的悲痛的世界。
——В·利西奇金 Л·谢列平《
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

【在 g***j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发信人: foxjone (fox), 信区: History
: 标 题: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全文)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16 04:24:52 2010, 美东)
: 作者:克尔白的悬诗
: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上)
: 当你浏览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各种出版物时,你会感到仿佛是掉进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 ——一个百般挖苦我们祖国的过去,嘲弄战场上的阵亡者,亵渎俄罗斯的光荣,戏谑俄
: 罗斯的悲痛的世界。
: ——В·利西奇金 Л·谢列平《

h***i
发帖数: 89031
5
土工的坦克就是镇压人民用的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背后有主子,开个坦克还真不好对付。
s**r
发帖数: 6678
6
从现在看,当年镇压的那批不算人民。

【在 h***i 的大作中提到】
: 土工的坦克就是镇压人民用的
c***c
发帖数: 21374
7
当代种种事件不同于历史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们会产生什么后果。回溯既往,我们
可以评价过去事件的意义,并追溯它们相继导致的后果。但当历史正在进行时,它对我
们来说就不是历史。它带领我们进入未知的境域,而我们又难能瞥见前途是什么样子。
假如我们能够运用来自先前见闻的全部知识,把同样的事件重新经历一番,情况就会不
相同了。对我们来说,事情将会显得多么不一样,我们现在很少注重的变化将会显得多
么重要,而且往往是多么令人惊讶啊!人们从未有过这种经验,而且对历史必然遵循的
法则毫无所知,也许是一件幸事。
然而,尽管历史本身从来不会完全重演,而且正是因为事态发展并非不可避免,我们才
能在某种程序上接受以往的教训,避免相同过程的重复。人们无须成为一位预言家,才
能意识到迫在眉睫的危险。经验和利益的偶然结合,往往会向人们揭示出事件中人们还
很少了解的方方面面。
以下文字是一种经验的产物,这种经验相当近似于重新经历了一个相同时期——至少也
是对一种颇为相似的思想演变过程的再观察。虽然这是一种人们不可能在一个国家获得
的经验,但在某种情形之下可以通过长期轮流居住在不同的国家获得。尽管在绝大多数
文明国家中思潮所爱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但它们不一定在相同时间或以相同
速度发生作用。因此,通过从一个国家迁居到另一个国家,人们有时可以再次观察到类
似的精神发展阶段。那时他的感觉就会变得特别灵敏。当人们再次听到他在20年或25年
前首次接触到的主张或方策时,它们就有了新的意义,成为一种明确趋势的征兆。它们
意味,事态的发展如果不是必然地、至少也是可能地会经历类似的过程。
F.A.哈耶克
g***j
发帖数: 40861
8
民主派”媒体和党内的意识形态专家们“在只
有一个球门的赛场上进行了一场独特的足球赛,两队球员都在往里灌球。
c***c
发帖数: 21374
9
南方系是党内民间资本和外资/买办的代言
是党内斗争的体现
w*********g
发帖数: 30882
10
里根的确是美国总统里面比较出色的一位。他以其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苏联实力体系有崩
溃的趋势,从而确定了对苏强硬这一指导方针。面临着激烈的军事对抗,苏联试图挽救
自身实力体系崩溃的行动自然有很大的阻碍。苏联经济的一个结构性问题就是重工业在
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过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然加强在国民生活资料生产领域内
的投入。然而,里根的强硬政策让苏联不得不继续维持高昂的军事投入,从而使本来就
完全扭曲了的苏联经济得不到一丝喘息的机会。
在冷战持续了几十年之后,单方面缓和对抗对于苏联无疑意味着意识形态的崩溃。
苏联政府单方面的削减军备几乎等于向苏联国民宣告其几十年的竞争是失败的。在美国
日趋强硬,而苏联的改革又不得不进行的时候,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长期在两难中
徘徊。可是苏联的经济形势已经不允许苏联领导人这种无作为的现象继续下去。历史走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后,苏联的解体乃是历史的必然。无论戈尔巴乔夫以何种方式应对美
国的强硬政策,苏联最终都难以逃脱解体的命运。掩盖了几十年的民族矛盾早已经日益
凸显。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只需要一根导火线就能引爆俄国人恶性扩张所埋下的
定时炸弹。苏联最大的矛盾在于实力的巨大差距与对抗的无法后退。实力对比很明显要
求俄国人后退了。后退又是万丈深渊。这两个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后来,事实证明了这
一点。戈尔巴乔夫默认两德统一的这一举动就直接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历史进
程的加速。
当布什把里根作为自己努力方向的时候,冷战思维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布什的一个重
要理论基础。冷战需要明确的对手。虽然暂时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能够
和美国抗衡,但是这却不能影响美国人寻找对手。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力决定了美国说谁
是对手谁就是美国的对手。中国非常荣幸地成为了美国的下一个对手。在美国人确定亚
洲作为其战略的重心的时候,其想法毫无疑问地展现出来了。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宣
告着中美两国的竞争将会加剧。世界也受到了这种影响,一份份的国际评论都诉说着所
谓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一词汇原本是用在苏联和美国身上的。一个非常
清晰的问题是,只有世界上的头号国家和二号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才有资格被称为世界
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笔者并不敢夸口说中国的实力就是世界第二,可是世界已经以这
样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却是不争的事实。
布什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他的目的很明确,他认为美国的力量不能被任何国家赶上
以至于超越。因此,中国这样一个对手显然是美国意图实现全球霸权的最大威胁。可是
,布什的政策是否具备现实意义的基础呢?
冷战开始是有其历史背景的。苏联,总怀有相当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又是模
糊的。这一点,从苏联成立开始就是如此。即便列宁这样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也在这一问题上犯过错误。这一问题延续到了斯大林以至于苏联后来的多位领导人。他
们都相信这样一点,那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想通过战争消灭苏联。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二三
十年代,这种想法显得尤其奇怪。从后来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至少大多数资本主义国
家在二三十年代是没有要消灭苏联的倾向的。倒是真正有消灭苏联倾向的德国反而和苏
联打得火热。就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24小时中,竟然还有多列运载物资的火车从苏联开
往德国。
苏联这种模糊的不安全感使得苏联以自己的国力极限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二战德
国对于苏联的侵略又让苏联领导人进一步确信了这一种不安全感的正确性。苏联对外表
现出来的强大武力就是在苏联领导人的这种不安全感中造就的。只有苏联领导人自己清
楚,他们的国家机器被他们在超负荷运转。在外界看来,只能认为苏联是意图以战争传
播意识形态。为了应对整个资本主义阵营,苏联几乎毫无疑问地必须投入所有可能的资
源在军事建设上。因为他的假想对手实在是太强大了。俄国的工业基础在欧洲并不是特
别雄厚。连列宁自己也认为,革命首先在俄国实现的条件并不是很成熟。以当时的工业
基础来看,德国的确是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某种程度上
又要求社会主义的经济水平大大高于资本主义。从列宁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武装输出革
命还是经济竞争,当然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更有优势。
然而,当革命首先从俄国开始之后,那种不切实际的过分的受威胁感就更是极端不
利于苏联的发展。压倒众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谈何容易。也许中国人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了
俄国人让拿破仑失败和苏联人让希特勒失败的问题上。可是我们应当看到,把敌人“放
进来”的战略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大片土地沦丧,无疑会对社会经济结构造成严重
的破坏。俄国那么大的国家规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一点,俄国也仅仅
是一个虚弱的巨人。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的结果就证实了俄国的中小规模战争能力
是有限的,无法发挥国家的潜力资源和幅员优势。
就是这样一个虚弱的巨人,想要成长为一个有力量的巨人,正规途径当然是非常困
难的。于是苏联人选择了一个类似药物注射的方法。苏联这样做的必要性先不探讨,可
以肯定的是这是透支的做法。苏联的最终覆亡与这种透支有着极为密切的因果关系。
透支之后的前苏联真正成为了一个暂时性的巨人。他所希望的能够战胜所有对手的
努力已经有了初步成效。庞大的苏联陆军虽然不说能够把资本主义国家全部横扫了,但
是西欧地区看来是岌岌可危了。当苏联可以抗衡资本主义阵营的时候,先不提美国,至
少西欧任何一国在苏联面前都不堪一击。他们为了生存,必然以一切办法抗衡苏联。一
方面,他们抱成一团,另一方面,他们引入美国的力量。
二十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都是两大集团军事竞争的结果。失败的一方实质上也就是军事竞争失败的一方。
一战二战都是两大军事集团在不断加强军备之后必然发动的战争。双方在当时的机制下
甚至不能在一些细微的问题上达成妥协。联盟内的任何国家的任何妥协都可能被视为对
联盟的背叛。这种情况下,没有力量可以平衡权力,双方不可避免地向战争越走越近。
事实上,德国人也犯了和苏联一样的错误。德国的总参谋部以同时和主要邻国开战为假
想制订军事发展规划和军事计划。邻国对此必然感到恐惧,只能联合起来抗衡德国的力
量。
在二战正式开战之前,英法对德国的绥靖主义政策吃了大苦头。因此,当苏联以社
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东欧地区再次组成一个稳固的阵营的时候,西欧国家无疑把历史联
系到现实,自然地产生了与其纵容,不如错杀的心态。这种心态被美国所利用。英国也
为了保持自己世界第三大国的地位,由丘吉尔首先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铁幕演说的
最直接效益就是让英美加强了对欧洲大陆国家的控制力。
苏联在军事竞赛中的不遗余力,更让西欧国家认定这是苏联试图以刺刀下的革命来
传播意识形态的证据。从而,任何一方都不愿意退缩,形成了一种“走向毁灭”的机制
。不同于两次大战,双方力量差距太大,导致最后毁灭的是苏联。而第三次世界大战直
到苏联解体也没有真正打起来。
当时苏联几乎就是共产主义的代名词。苏联的军备政策带来的是意识形态上的恐惧
。资本主义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当成社会主义战车的组成部分。事实上也有恰恰类似于
这种看法。从而才在欧洲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西欧主要国家的全面
一边倒,苏联未必会在军备竞赛中输得那么容易。
苏联的失败让西欧松了一口气。世界也看到了国家强大的意义绝对不仅仅是军事力
量的强大。只有健康、稳定的经济才能支撑军事力量的持续正常发展。因此,军事力量
发展的实质是为经济利益护航的。当军事建设超越经济利益的范畴的时候,就是政策失
调了。从长远角度看,如果没有特别现实的军事威胁的话,国家盲目将资金投入到军事
建设上是不明智的。包括美国,在其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历史中也是缩减军事开支。需要
指出的是,美国的军事力量是作为美国实现其全球权力的最用要手段存在。军费的削减
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在那一个阶段政策的迷茫,以至于对于军事力量的需求有所
减少。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回头看看伊朗的‘民主‘进程吧苏联末期的“南方系”(上)
从苏联灭亡能够看到什么及西奴捧戈zt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3
白宫评价习近平:“特别冷静”且“深思熟虑”,而且“知识渊博”“宪政”本质上是一种舆论战武器
南方汉奸掌握四大门户,中华民族灭亡之日不远矣何雪飞:警惕特朗普重启“勇敢者游戏”对中国搞战略讹诈
克尔白的悬诗:苏联解体前的“南方系”(zz)中国男人与俄罗斯女人应完美交合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王立军事件及其后果zt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打台湾,关键是心理战
苏联末期的“南方系”(下)左派的声音:《求是》杂志撰文呼吁加强媒体控制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苏联话题: 斯大林话题: 历史话题: 引书话题: 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