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也俗教福音派助推美国全球扩张
相关主题
韩传教越国界 与伊斯兰国家频发摩擦韩国“邪教”渗透中国
韩国要严管公民海外传教苏丹总统称南方独立后苏丹将实行伊斯兰法
这种夏令营的小孩会不会被传教啊卡扎菲曾想用全面战争消灭以色列
基督教的确很多,感觉比穆斯林多十字路口10
做个调查:本版多少人赞成在中国实施宗教自由?韩国政府对朝鲜政府出卖更多经济利益给中国政府感到愤慨
人类需要真正的宗教自由井底望天:中国经济评述
传教士的疑惑《民运精英大起底》第十三章 民运人士当特工(一) (转载)
两名在巴被绑中国公民或被卷入海外传教,以一韩国人为首=== 武汉再爆反日示威 日首相表示遗憾 ===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福音话题: 宗教话题: 传教话题: 美国话题: 传教士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g
发帖数: 30882
1
基督教福音派助推美国全球扩张
何宗强

[摘要]基督教福音派作为持续存在的社会政治力量,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美国的
全球扩张。福音派海外传教搭建了跨文化联系,培育了全球共同体意识,促进了人权观
念的传播,实施人道主义救助,加强了美国与世界的联系,扩大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
福音派关注人权、宗教自由、国际等议题,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基督教福音派重新崛起以来,不断对美国外交提出批评和建议,引起
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福音派的政治倾向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成为美国学界关注的热
点问题。美国对外关系委会员曾就此专门召开研讨会,该智库高级研究员沃尔特?罗赛
尔?米德指出:“主流新教衰落留下的真空正被福音派所填补”,并认为“福音派可能
比自由派更关注美国例外论,他们可能比现实主义者更关注美国外交的道德性”。本文
认为,作为一种持续存在的社会政治力量,福音派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一直存在,最早可
追溯到美国早期的海外传教活动。福音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外交政策领域,而且体现在
外交活动当中。本文将以福音派社会政治运动为主要线索,从政治理念、社会实践、政
策建议等方面入手,系统探讨福音派与美国外交之间的关系,以期从整体上把握福音派
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福音派”一词,源自希腊文euayyelov,原意是“好消息”,并无派别之意。整
体看来,福音派重视《圣经》的权威性,恪守传统教义,喜欢定位为“强调教义的宗派
”。美国宗教政治学者蒂莫西?沙(Tim Shah)认为:正统基督教“要求相信圣经享有超
越其他权威的权威,如理性,宗教传统等;个人内心接受福音信息,即基督在十字架上
为人赎了原罪,因而为信徒赢得了永远的拯救;所有信众包括牧师和平信徒,应当与他
人分享获得拯救的好消息。”福音派2008年发表的《福音宣言》认为人道主义关切同样
重要,号召信徒“通过以主的名义满足他人的需求来侍奉基督”。
福音派信徒数量的增多是近年来美国社会文化的重大变化。福音派的重要组织南方
浸礼公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拥有会员1600万,神的教会在基督(
Church of God in Christ)拥有会员550万,路德会(Missouri Synod)拥有会员250
万。据估计,约有8000万民众属福音派,占选民总数的26%。
信徒数量的增长为福音派扩大政治影响提供了基础,同时,美国精英阶层对福音派
的热烈追捧,也为福音派拓展政治空间提供了机会。米切尔?林德赛在《权力殿堂中的
信仰》一书中指出,福音派政治影响力的上升与越来越多政治人物和政府官员公开声称
自己是正统基督徒有关。还有就是媒体对福音派参政铺天盖地的报道。美国媒体大多持
世俗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立场,福音派影响的上升引来了媒体的报道,这有助于福音派扩
大影响。再次,新教主流派(Mainlinc Protestant)的衰落造成美国公共生活中的道
德真空,这为福音派提供了机会。60年代新教主流派约占信徒总数的25%,到2003年,
这一比例下降到15%。过去美国新教主流派联合会(Mainline Protestant Churches)
全美教会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在美国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在福音派组织如全国福音派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关注
家庭(Focus on the Family)、家庭研究会(Family Research Council)拥有更大的
影响。最后,福音派领袖政治策略日趋成熟,尤其是与其他致力于相同目标的组织结盟
,导致其影响力日趋扩大,另外福音派草根动员的方式也为其扩大影响提供了机会。
福音派的神学观念是保守的,它重视正统的信仰和实践,强调个体与上帝、个体与
他人之间的关系。天主教强调共同的善和共同体的责任,与之相比,福音派是个体主义
的传统,强调个体的信仰与行为,重视个体的精神修炼。福音派的保守主义不仅来源于
圣经和正统信仰,也来自于其方法论,即强调个体甚于集体,精神甚于世俗。与其神学
观相联系,福音派的社会政治理念同样也是保守的,它强调秩序、道德和个体责任。在
福音派看来,公正来自于人们负责任地行使自由权利。自由主义强调运用公共政策和结
构改革来推进社会公正,而福音派认为,个体的改变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佳途径。福音
派相信,好人造就好社会,正统福音派信徒面临的挑战是保证人类与造物主保持正确的
关系。人的罪常见于个体和社会生活之中,尤其当权力和财富卷入其中时,因此强调个
体行动甚于政府行为,对政府发起的改革运动往往持怀疑态度。
福音派因宗教信念而相互联结,但并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福音主义只是
一种宗教趋势,信徒的宗教实践和社会政治倾向呈现多样化特征。与罗马天主教不同,
福音派缺乏完整的社会行动纲领。福音派相信个体行动比政府公共政策更有效。70年代
末“道德多数派(Moral Majority)”和80年代“基督教联盟(Christian Coalition
)”的兴起,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人认为,政府手伸得太长,政府的公共政策破坏了美国
的传统价值观。
福音派政治理念的独特之处在于重视个体的精神修炼,认为这是建立公正社会的基
础。蒂莫西?沙认为,西方传统思想是“治人先治国”,国家的核心使命是使个体向善
。福音派与之相反,采取的是“治人以治国”的策略。这一思想是对西方传统的否定。
在福音派看来,有道德的人使公正成为可能,而培养个人道德的途径是个体皈依上帝。
在实践中,福音派不断扩展社会政治议题,并提出了广泛的政治伦理标准。早在40
年代,福音派神学家卡尔?亨利就号召人们关注社会政治行动,认为这是基督信仰一部
分。其后,他利用作为《今日基督教》主编的便利,推动福音派参与政治。1987年,全
国福音派协会提出了《和平、自由和安全》的倡议,对美国国家安全,国际人权与和平
发表看法。2001年,该委员会提出《为了国家的健康--福音派关于公民职责的呼吁》
,试图推动人们从圣经的角度关注公共事务,并确定了参与政治的七大领域:宗教自由
、生命尊严、生命神圣、同情贫困者、人权保护、国际和平和环境保护。
福音派虽关注政治并态度鲜明,但并不具有完整的政治行动方案。在近几年的大选
中,福音派大多与共和党结盟,原因不是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与共和党一致,而是希望
借助共和党的力量实现自身的道德诉求。福音派认为,信仰与政治、教会与国家保持过
于密切的关系,可能会损害教徒信仰的纯真性。因此每当一些成员呼吁扩展政治议题时
,另一些成员就会警告与政党结盟的危险性。“福音派的灵魂不是用来出卖的”,因为
福音派信仰要求“比政党意识形态,经济体制和国籍更高的信仰。”“我们福音派认为
,参与政治是我们的职责,但是我们同样的职责是从不完全赞同任何政党、政党意识形
态、经济制度和国籍。”
福音派把个人道德作为社会政治的基础,虽然社会政治变迁对改善人的生存状况是
必要的,但只有当必要的精神和道德前提得以完善之后,才能实现社会的长久发展。福
音派强调个人信仰,提倡负责任地行使自由权利。福音派一直强调宗教自由,尤其是创
建和选择教会的自由,对集权性的组织和制度持怀疑态度。在对政府作用的看法上,福
音派倾向于有限政府,强调个人行为甚于公共倡议。福音派关注的议题主要是全球贫困
、气候变化、宗教迫害、人权侵犯,而对其他议题较少涉及。而且福音派倡导以小规模
个人行动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即便他们相信减少碳排放可以保护环境,他们也
不可能支持大规模的跨国倡议。相反地,他们更愿意支持在家庭和工作中节约能源。

海外传教是基督教信徒的重要使命。美国新教的海外传教活动始于19世纪初,当时
新教主流派的公理会(Congregational)、卫理公会(Mcthodist)、圣公会(
Episcopalian)开始向海外派遣传教士,并联合组建了美国对外传教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指导和管理传教活动。19世纪末共
有5000名传教士出国传教,1915年增加到10000名。“一战后新教主流派关注点转向社
会公正,海外传教陷于停滞,而福音派的活动有了长足的发展,到40年代规模超过新教
主流派,二战后发展更为迅猛。1958年,主流派有海外传教士7901名,而福音派则是其
两倍之多(13468名)。从70年代开始,主流派海外传教锐减,福音派成为传教的主力
军,1950年至1990年,福音派传教机构扩展了3倍之多(从178个发展至575个)。南方
浸礼会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1969年有2564人,2001年达到5437人。到2001年,美国全
职传教士共有44000人,其中大多属于福音派。
有关传教的社会政治影响,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传教是精神活动
,主要目的是与化外之民分享基督福音。海外传教除了传教和举办教育外,对当地社会
没有什么影响。另一观点认为,传教活动是文化帝国主义的体现,美国传教士扮演了文
化转型代理人的角色,不论传教士怀有何种美好的愿望,“传教可归纳为西方渗透和控
制的工具”。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传教士不仅是文化转型的鼓吹者,而且是文化转型的
代理人。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认为,传教士虽然不是帝国主义的工具,但他们确实促进
了当地社会文化的转型,传教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
除个别场合外,海外传教士并不承担美国政府的外交职责,但他们的活动还是间接
促进了美国的全球扩展,主要体现在:首先,在知识方面为美国外交提供帮助。福音派
要求传教士学习当地语言、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传教士往往是对海外情况最为了解的
群体,他们的知识背景常常能为美国政府提供专业性的咨询。学者米德曾经提到,麦克
阿瑟重建日本的方案主要来自于传教士的想法。二战后美国向全球的扩展得益于美国传
教士的海外经历。许多传教士子女跟随父母在国外生活,对海外情况非常熟悉。当美国
势力逐渐向外扩展时,越来越多拥有海外尤其是非西方地区传教背景的人出任外交官。
据估计,二战后约有一半的外交专家拥有传教士家庭的背景。
其次,传教活动帮助搭建了跨文化的联系,培育了全球公民社会的理念。传教士一
般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但海外经历也使他们逐渐产生了世界共同体的意识。对于
信徒来说,教会是上帝身体的一部分,所有的信徒都是上帝的子民。对于传教士来说,
社会是上帝创造物的一部分,因而也是世界共同体的一部分。世界共同体的观念最早是
由基督教思想家但丁提出的,近代以来逐渐产生了全球公民社会的理念。米德认为,这
一理念的形成应归功于基督教的传教活动,“落后国家应当而且可以发展为西方式工业
民主的观念形成于传教士中,……西方国家通过经济和其他方式帮助贫穷国家发展的观
念同样来自于传教士群体。当前大多数国际救灾组织如红十字会,都肇始于传教组织或
具有传教背景的组织。”
再次,传教运动推动了人权观念的传播。基督教宣扬人的至高无上价值,在传教士
看来,人的尊严不是法律原则和政治意识形态。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尊严,传教就是与所
有人分享得救的好消息。传教士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倡导人道主义救助,谴责奴役、虐
待等非人道行为。举办教育是传教士致力于提升人的尊严的重要途径。20世纪以来,英
美传教士在海外共开办了94所大学,29458所中小学。费正清认为海外传教影响最大的
领域是教育。据他估计,到1935年,美国传教士在中国一共建立了313所教会大学,共
有学生5800名,255所中学,共有4.4万名学生。倡导宗教自由是福音派促进人权的另一
途径。基督教新教由于缺乏解决教义争端的机制,因此支持表达自身理解宗教的自由,
这种自由表现为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斯迪潘所说的“宗教独立于政府,政府独立于宗
教”的“双重宽容”。新教一直强调自由是真实信仰的基础,有活力的公民社会是自由
的保障。这一观念促进了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传播。
最后,传教士还通过发起人道主义救助推动美国全球扩张。人道主义救助活动的发
展是现代基督教传教运动的重大成果。19世纪和20世纪宗教组织举办的医疗、救助和发
展项目规模不大。二战后随着宗教非政府组织如撒马利亚人的钱袋(Samaritan·s
Purse)、世界救助会(World Relief)、世界宣明会(World Vision)的建立,人道
主义救助活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今大约有60个福音派组织是福音救助与发展联
合会(AERDO)的成员。随着美国政府对外援助越来越多地依靠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
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宗教非政府组织的救助活动大多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直接需求。例如2004年印度洋发
生海啸,导致23万死亡或失踪,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基督教慈善机构反应迅速,不仅提
供了数亿美元的善款,还帮助安置灾民。据估计,美国私人捐款超过16亿美元,远远超
过美国国会的援助拨款。福音派的人道主义援助是私人捐助的重要来源。为战争难民提
供食物和住处是福音派人道主义救助的另一重要任务。美国政府一直依靠宗教组织推进
人道主义目标,包括救助难民。联合国难民救济署在救助难民事务方面的作用最为突出
,但当诸如苏丹内战之类的国内战争爆发时,最先做出反应的往往是宗教组织。
二战后宗教组织与美国政府合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人道主义救援者的角色。美国
宪法有关政教关系的规定,禁止政府资助由教会和宗教组织举办的社会经济项目,但在
现实中很少限制联邦政府资助宗教非政府组织。宗教非政府组织不仅协助政府提供人道
主义服务,而且还帮助建立了“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过去几十年间,美国政府
与宗教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冷战时期,美国官方对外援助计划大多采取
政府间贷款或赠予的方式。冷战之后,美国国际发展署强调用援助家庭小规模经常性项
目的方式来减少贫困,而且越来越多地依靠宗教非政府组织和当地民间组织来推进人道
主义目标。宗教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情况证明了这一点。
宗教非政府组织2006年预算
组织名称 2006年预算(百万美元) 美国政府资助(所占百分比)
基督复临会发展与救济局 94.4 45.2
天主教救济服务团 558.4 36.5
基督教世界救济委员会 26.1 31.7
教会世界服务团 77.2 33.0
同情国际 258.0 0.0
粮食救助会 73.1 46.4
路德教世界救济会 34.6 9.9
国际机遇 45.7 5.6
撒玛利亚人的钱袋 281.5 0.0
世界救济会 54.7 45.8
世界宣明会 957.0 23.0

福音派影响美国外交最为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外交政策建议。福音派建议的内容大多
与其道德价值观有关,如保护生命、重视家庭、保护儿童、宗教自由与国际和平等。冷
战时期福音派认为共产主义是无神论,与基督教信仰相背离,因而大多持反对立场,但
现实中很少提出政策建议。70年代末,福音派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这一情况发生了转
变。1986年,全国福音派协会发表《和平、自由和安全的研究》的建议,这是福音派影
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开端。福音派此举与新教主流派尤其是天主教积极关注核武器问题有
关。1983年,天主教教士联盟(U.S.Conference of Cathlic Bishops)发表了有关
核威胁的《和平的威胁》牧函,此信函被认为是对当时复杂外交政策问题的权威性道德
分析。全国福音派协会提出建议的目的在于,鼓励福音派信徒“对有关我国安全问题的
辩论做出独特的、必要的贡献”,并“推动建立自由社会安全,不以战争解决冲突的世
界。”约瑟夫?奈认为,此建议“令人印象深刻”。与其他呼吁和平与军备控制的建议
相比,此建议关注人权、全球秩序和国际安全等议题。此建议只是为福音派的立场和行
为提供了原则性指导,对政治行动的实际影响有限。
真正引起福音派关注的事件是所谓的苏联宗教迫害问题。80年代末,随着福音派对
苏联境内东正教徒关注程度的提高,他们开始呼吁美国政府采取行动,要求苏联政府同
意东正教徒移民国外。从90年代中期到2005年,福音派关注全球性问题,并在一些领域
推动了政策的转变。这些问题包括宗教自由、苏丹和平进程、减免低收入国家债务、医
疗援助尤其是非洲艾滋病防治。这些倡议获得成功离不开与其他组织包括犹太教和世俗
组织的合作。草根动员是福音派获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天主教由于其宗教传统和等
级制组织结构的特点,经常就某一问题发表权威性的指导意见。福音派没有公认的道德
传统和组织机构指导信徒的思想和行为,但福音派拥有主流派和天主教所缺少的独特资
源,即草根运动所具有的参与精神。90年代初,世界福音派兄弟会( World
Evangelical Fellowship)关注宗教迫害问题,它指定一天为“国际为受迫害教会祈祷
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它鼎盛的90年代末,福音派领袖如詹姆斯?杜布森、帕
特?罗伯森、查尔斯?科森、葛培理(Franklin Graham)等人采取发送教会信函、电视
节目和广播等形式,动员了数百万信徒参与到运动之中。为了论证福音派影响外交政策
的有效性,下文将分析福音派在国际宗教自由、苏丹和平进程两个重要议题上的作用。
国际宗教自由是福音派关注的重要议题。80年代,福音派在全国福音派协会的推动
下开始游说美国政府向东正教和其他受歧视的宗教人士提供庇护,敦促苏联政府允许东
正教徒移居国外。不久,苏联政府允许教徒离境,一部分移民进入美国。福音派在帮助
安置移民上做了大量工作。然而,除此之外,福音派对其他宗教迫害事件并不是特别关
注,新教主流派同样也是如此。他们关注的议题是全球不平等、武器控制和种族歧视。
直到90年代中期美国宗教自由办公室负责人、犹太律师米切尔?豪尔维兹提出关注苏联
东正教徒的命运时,福音派这才开始关注国际宗教迫害问题。1996年,豪尔维兹和尼娜
?希亚(Nina Shea)召开会议号召关注国外受迫害的基督徒。其后全国福音派协会强调
宗教迫害问题,要求美国政府关注。著名的宗教学者保罗?马歇尔发表《他们在流血》
-文,推动了福音派参与宗教自由的立法过程。
1997年,由众议员弗兰克?沃尔夫和参议员艾伦?斯拜各特提出的宗教迫害议案在众
议院获得通过。这一议案附加了经济制裁的条款,因而遭到了工商集团的反对。参议员
邓?尼克尔和约瑟夫?里普曼(提出了一份较为温和的议案,众议员沃尔夫表示同意并于
次日通过表决。克林顿最终予以签署。法案通过之后,宗教群体和宗教非政府组织继续
监督法案的执行。他们广泛传播宗教迫害的消息,游说决策者执行法案。传教士和宗教
非政府组织对国外的情况最为了解,是驻外使领馆收集宗教情况的主要来源。
苏丹和平进程是引起福音派关注的另一重要议题。苏丹国内长期存在着部族和宗教
冲突,1983年,苏丹总统尼迈里在全国实行伊斯兰法,引起南方人的强烈抗议,南北之
间爆发冲突。世界救援组织向南部提供人道主义救助,苏丹政府予以阻止,并对南部政
权进行镇压,200万人死于非命。福音派认为,这场战争是苏丹政府迫害不皈依伊斯兰
教的基督徒,监狱团契(Prison Fellowship)、撒马利亚人的钱袋、关注家庭(
Forcus on the Family)的领导人呼吁关注苏丹宗教迫害问题,福音派信徒发起了大规
模的运动,要求政府做出反应。由大约200个教会组成的中部教会联盟(Midland
Ministerial Alliance)披露了大量有关苏丹南部宗教迫害的情况,对这一运动起到了
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消息的进一步传播,福音派、人权组织组成了松散的联盟,游说国会和总统采
取行动。布什总统任命前参议员丹佛为特使出访苏丹,2002年10月,国会通过《苏丹和
平法案》,对苏丹政府施加压力。此法案决定向南部地区提供经济援助,要求南北进行
谈判,并授权总统如果南北双方不进行和谈,将冻结其石油收入。003在外部压力下,
2004年,南北双方签署《全面和平协定》,规定南北双方停火,分享石油收入,建立联
合政府。南北双方还同意于2007年进行人口调查,2009年大选,2011年举行公投决定南
部是否独立。联合国为协助苏丹实现和平派出了由10000名士兵组成的维和部队进驻苏
丹。


基督教福音派对美国全球扩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海外传教活动搭建了跨文化的
联系,培育了全球共同体意识,传播了人权观念,为美国的全球扩张奠定了文化基础。
福音派实施人道主义救助,加强了美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联系,扩大了美国的全球影响。
福音派的全球参与和美国的全球扩张相伴而行。
福音派没有完整的社会政治理论,但这并不妨碍其发挥影响力。福音派强调个人精
神和道德提升作为实现社会公正的策略,帮助美国传播了人权观念。福音派在推进人道
主义关怀时,一直强调精神甚于物质,正如葛培理所指出的,“撒马利亚基金会主要不
是一个救济和发展组织,相反地它是带有援助和发展性质的传教组织。”福音派对政府
在社会治理上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但在人权、宗教自由和国际安全等公共领域与政府展
开合作。福音派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有限,但如果坚持其传统原则,仍然会在美国外
交上打上自己的烙印。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72期,摘自2011年3月《国际论坛》)
x******g
发帖数: 33885
2
世界末日不是昨天吗?
w*********g
发帖数: 30882
3

前天。边看新闻边等了两个小时,啥都没有。
谁咋呼世界末日的,还我青春!

【在 x******g 的大作中提到】
: 世界末日不是昨天吗?
m*****5
发帖数: 23482
4
早说了,在世界末日这方面,虾蟹比MTA老人靠谱多了
m***6
发帖数: 8479
5
反正就是邪教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 武汉再爆反日示威 日首相表示遗憾 ===做个调查:本版多少人赞成在中国实施宗教自由?
《民运精英大起底》第十三章 民运人士当特工(一) (转载)人类需要真正的宗教自由
李登辉其人其事 转载传教士的疑惑
一些经济学家缺乏良知两名在巴被绑中国公民或被卷入海外传教,以一韩国人为首
韩传教越国界 与伊斯兰国家频发摩擦韩国“邪教”渗透中国
韩国要严管公民海外传教苏丹总统称南方独立后苏丹将实行伊斯兰法
这种夏令营的小孩会不会被传教啊卡扎菲曾想用全面战争消灭以色列
基督教的确很多,感觉比穆斯林多十字路口10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福音话题: 宗教话题: 传教话题: 美国话题: 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