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中国航天一流人才批量生产的奥秘何在?
相关主题
中国今年将发射太空实验室 神舟飞船开始批量生产高分四号:DF21和DF26打航母的瞄准镜!
中国万岁!中国今年将发射太空实验室 神舟飞船开始批量生产 转载中国卫通:中星18号卫星工作异常 正开展故障排查工作
中国运载火箭进入批量生产, 一批投产 100 发实践6号发射成功 (转载)
【中国航天2017年“开门红”: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号】着名院士称航天飞机从开始就是错的 与现实脱节
中国航天器发射安排杨利伟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生命科学学部院士
【zz】龙乐豪总师再谈登月和长九重火箭我国航天专家揽宇航界国际大奖
长征总师:如国家下决心 能在2025年载人登月“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同志北京逝世 享年95岁
中国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说,“去火星没有任何问题”。龙乐豪院士解读我国航天发展方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航天话题: 科技话题: 失败话题: 年轻人话题: 院士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g
发帖数: 30882
1
中国航天一流人才批量生产的奥秘何在?
2011-6-07 12:54 来源:光明日报
图表:嫦娥二号有望绘制全世界最清晰“全月图” 新华社发
阅读提示
-
两弹一星、神舟飞天、探月工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航天事业里程碑式的成
就举世瞩目。
拥有一支技术过硬、勇于创新、作风严谨的航天科技人才队伍,是中国航天在国际
高科技竞争中立足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队伍中,拥有30位两院院士,100位国家级专家,200位集
团公司学术带头人,350多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总指挥、总设计师,而且这些人
才基本上都是航天系统自己培养出来的。
从新毕业的大学生到独当一面的科技创新人才,中国航天实现了一流人才的批量生
产,其中奥秘何在呢?
37岁的卫星总设计师
“神五”发射成功之际,42岁的载人航天副总指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
伟成为众多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人们都在惊叹,这么大的工程,副总指挥居然这么年
轻。
其实,注重给年轻的科技骨干压担子,让他们在重大项目、重点课题中挑大梁,得
到充分的发挥与磨练,一直是航天领域培养人才的突出特点。
1992年,22岁的孙泽洲来到航天科技集团。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就先后参与了资源
一号卫星、资源二号卫星和实践五号卫星的总体工作,获得了难得的锻炼机会。
2007年,经历过众多重大工程磨练的孙泽洲,因为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被任
命为“嫦娥三号”探月卫星的总设计师。那一年,他刚满37岁。
众多的机遇,高强度的磨练,大胆的启用,让年轻的人才一个个脱颖而出,而孙泽
洲,只是他们其中的一个。许多年轻人才通过参加重大工程项目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
干,迅速地成长起来。
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300余名型号“两总”的平均年龄只有44岁,45岁以下的
占57%;科技人才队伍中,正副主任师和主管师共有9600多人,其中35岁以下的超过70%。
资料图:中国未来空间站想像图
90多岁的专家带徒弟
-
90多岁高龄的陆元九院士,至今依然深入一线到研究所的班组去指导年轻人如何做
科研,如何写论文,帮助年轻人才尽快成长。
年轻人才的快速成长,离不开老一辈航天人的传帮带。针对人才队伍新老交替的特
点,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坚持实施“师带徒”制度,要求老专家在工作中加强对青年人的
培养,将年轻技术人员“扶上马,送一程”。
“神舟”飞船发射的型号火箭研制之初,由于设计人员80%都是年轻人,使80%的图
纸不能通过工艺审查。于是“老兵”带着“新兵”加班加点,一遍又一遍地查找问题,
修改或重新设计,终于使图纸如期下厂。这样,新老结合,以老带新,使年轻人在实践
中很好地传承了老同志的宝贵经验。
为使老专家的经验更好地传给年轻人,集团下属单位第一研究院还实施“立言”工
程,要求老专家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及时总结、系统化其专业领域的经验,并将其
上升到工程理论,著书立说,即“立言”。
每天接触到的都是学术大腕和顶级专家,新人成长自然很快。在工作中,年轻人向
老一辈航天人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技术和经验,还有优良的作风和精神。在老一辈航
天人言传身教的带动下,航天人几十年形成的优良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人,每个
研制人员都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
“或许今天你看不到它(载人登月)有什么意义,但是当看到它的真正意义的时候就晚
了。”——龙乐豪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曹海鹏摄
院士也曾失败过
年过七旬的龙乐豪院士,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
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既感受过成功的喜悦,也曾经历
过失败的挫折。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点火起飞后坠地,发生剧烈爆炸,星箭
俱毁,并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龙乐豪虽然差点一夜白头,但他直面困难和挑战
,带领研制团队卧薪尝胆,在挫折中奋起,换来了火箭的再次腾飞。14年后,龙乐豪谈
起这次失败时说,“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的失败或避
免失败。”
“一个人的成长避免不了挫折,从失败中得到的东西远比成功更加深刻。”年近八
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戚发轫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是1994年,“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研制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这次事故使戚发轫永生难忘
,在此后的航天生涯中,他时刻提醒自己要把安全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多年后,戚发轫在一次政协会议上说,“科学实验要经得起失败、宽容失败,我们
现在最大的压力就在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允许失败哪有人敢创新?”
“航天事业是一个创新的行业,更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人力
资源部副部长白燕强深有感触地说,“不能因为失败扼杀创新的灵魂,宽容是为了更好
的创新。”
2007年7月5日20时0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
“中星6b”通信卫星送入太空。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奖励发给一线骨干
多年来,航天科技集团注重对年轻人才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引导他们发挥所长,做
到人岗相适。对那些科技苗子,鼓励他们沿着专业技术通道发展。比如,青年专家包为
民在12所当过室主任、副所长,如果当所长也是很好人选。但组织上认为他在专业领域
发展更好,就有意识地帮助他在技术上不断提高,结果他年仅40岁就担任某重点型号总
设计师,45岁时就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集团内设置了较好的激励机制。为了鼓励技术创新,鼓励科技人才更好的发挥作用
,专门设置了技术骨干津贴,从去年开始还设立“航天功勋奖”、“航天创新奖”、“
航天奖”等多个奖项,这些奖都有意识地向一线科技人员倾斜,把有限的资源都集中在
有成就的技术人才身上。
航天科技集团还十分重视科研条件建设,先后建成了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1
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0多个重点专业研发中心,航天科技每年投入近20亿元用于技
术研发和创新活动,还积极与3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成为年轻科技骨干
成才成长的沃土,在攻克大批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
才。2003年以来,航天科技新增两院院士9人、国家级专家47人,高级顾问孙家栋院士
2010年1月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军工航天科技首位获此殊荣的科技领军人物。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龙乐豪院士解读我国航天发展方向中国航天器发射安排
中国航天精英以辽宁人居多【zz】龙乐豪总师再谈登月和长九重火箭
着急啊!中国官方公布可重复使用火箭方案长征总师:如国家下决心 能在2025年载人登月
龙乐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说,“去火星没有任何问题”。
中国今年将发射太空实验室 神舟飞船开始批量生产高分四号:DF21和DF26打航母的瞄准镜!
中国万岁!中国今年将发射太空实验室 神舟飞船开始批量生产 转载中国卫通:中星18号卫星工作异常 正开展故障排查工作
中国运载火箭进入批量生产, 一批投产 100 发实践6号发射成功 (转载)
【中国航天2017年“开门红”: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号】着名院士称航天飞机从开始就是错的 与现实脱节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航天话题: 科技话题: 失败话题: 年轻人话题: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