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要成就(ZT)
相关主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温总理您好。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家称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方案明年或将出台
胡锦涛对省部级干部讲话:要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专家称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方案明年或将出台zz
温家宝:政治体制改革挑战空前吴敬琏:政治不改革,经济改革落实不了!
中共三中全会闭幕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决定ZT迟福林表示财产公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决心问题
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铁路要向私人资本开放了: 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
(新华)政治体制改革:未来特区新使命 (转载)三中闭幕成立国安委 七大领域破冰 (转载)
现在常委都要在人民日报上写文章习近平关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说明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改革话题: 完善话题: 经济话题: 发展话题: 市场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v****o
发帖数: 978
1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要成就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8-3-14 阅读:103478次
------30年经济体制
改革的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
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30年
来的历程,总结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探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能够加深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进一步指导实践。
一、改革开放政策简介
改革开放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1978年,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
、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
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
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
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
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
同步进行的。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曾作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
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
、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
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

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改革和开放得到了全国人民
的拥护,「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
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
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
和商品经济40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
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
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
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
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三亿人民的温
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
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
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致历程
“1978年以前的中国的格局可能是最糟糕的局面。”美国耶鲁大学经融学教授陈志武这
样评论,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经济学界的一个共识。1978年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自守的
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的经济列车在运行了20多年后,终于
在20世纪70年代末陷入了空前的泥潭。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
入增长不到4元,农民则不到2.6元,全社会的物资全面紧缺,企业活力荡然无存。
(一)改革的初始、试点和探索阶段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又称市场取向
改革)正式起步。全会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清算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经济建设,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1979年4月
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把改革开放
放在重要位置上。
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要想变成全党的共识,成为全民的行动,尚需时间,必然会经历
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从1979年至1992年共13年时间。其中又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邓小平在1982年9月召开的
党的“十二大”指出:“今后一个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要抓紧进
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十二大报告提出,要
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
市场调节的各自的范围和界限;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行对
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按照上述方针,这个时期的改革和
开放的主要举措有: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取得巨大成就;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80
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了它业已中断20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后来又建立了公司制的中
国平安保险公司;1979年7月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特区。
第二阶段(1984~1989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4年起,经济体制改革
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为适应这种转变,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
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
商品经济。这样把社会主义经济界定为商品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的确是认识上的一
次质的飞跃。第二阶段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农业方面,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
着力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工业方面,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工资改革是1985年的重
要改革任务;对方开放方面,1984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特区时做出了“特区是对
外开放窗口”的讲话,进一步推动了开放。
第三阶段(1989~1991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年春天的“政治风波”
之后,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反复。1989年6月之后,报刊上陆续出现
批判“市场取向”、“市场化”、“市场经济”的文章。有的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
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第三阶
段虽然存在一些争论,但改革开放的步伐并未停止。主要的改革措施有:通货膨胀的出
现及其治理;继续加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开始起步并有所发展;新的社会保
障体系开始运行;在对外开放方面,1989年春夏“政治风波”之后,由于西方的“制裁
”,吸引外资有所下降,外贸增长不多。
(二)确立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决议标志着中国改革开
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巡视南方时发表了关于市场
经济问题的及其重要的谈话。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
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月12日江泽民在
十四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
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
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
的决定》。这个决定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框架的设计
是:“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
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
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密切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
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
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基本框架。”
按照上述框架设计,在各个领域各种层次上展开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开放: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推进财政、金
融体制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以完善为主题的改革开放新阶段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和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灌园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进入了以完善为
主题的新阶段。
如上所述,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初始、探索、试验阶段和确立目标模式、基本框架阶段
。应当说,我国经济体制已基本转轨,市场已开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仍
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通过深化改革去解决。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努力,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
性作用。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包产到户”、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以全面攻坚为特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步步深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实施了最严格的
耕地保护制度,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放开了粮食收购
市场,特别是把通过流通环节对农民的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
益。2005年,全国有28个省份全面免征了农业税,从2006年起,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
2.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
改革逐步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发挥
了主导作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不断完善,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
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国
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已经建立并不断健全。
3.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近几年,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改进政府监管等方面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民航、铁路、文化、出版和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政策
限制实现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4.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
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只允许劳动参与价值的分配
。在经过不断的思想解放后,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十六大报告明确提
出了各种非劳动要素也可以参与价值的分配,强调要建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
。在实践中,各地早已允许资本、技术专利、管理等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建立了把按
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机制。同时,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
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社会保障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
,初步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5.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国家计划进行调控,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特别是货币政策更是非常欠缺。经过30年的不断改革,原
来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已被现在的指导性计划和规划所取代,原来的国家计委已改为国家
发改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强。同时,我们还积累了越
来越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通过不断进行行政、投资、金融、财政、税收、外贸、外汇
、价格、流通等方面的改革,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性作用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由原来的行政手段和计划手段为主逐步抓变为以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为主以其他手段相配合。
6.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经过持续不断的价格改革,我们已将原来计划
价格“一统江山”的局面改革为市场价格起主导作用。目前,除了利率、电价、油价、
水价等金融、能源和城市公用事业领域的价格仍由国家计划控制外,绝大部分商品和服
务的价格已由市场竞争决定。除了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采取一些临时性价格管制措施
外,大部分时候都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
(二)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
年均递增7.9%。其中1979~2006年年均增长9.6%,是新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世
界同期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最近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中国的GDP以每年
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2.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
总值跨过2万亿美元台阶,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由2001年的4.2
%提高到2005年的5.0%。人均GDP则由1978年的257元提高到2006年的15930元。
3.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解放初期,我国没有一种农产品产量达到世
界第一,工业更弱。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
、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三、四位。主
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糖产量位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
油产量居第六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
,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
11759元,增长了34.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5.8元提高到2006年的3587元,
增长了26.4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210亿元增加到2006年末的166627亿元
。收入水平的增长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
2.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57%以上,农村居
民则高于60%;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农村
居民家庭为43%。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4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41辆
、彩色电视机84台;每百户城镇居民移动电话拥有量达137部,每百户城镇居民接入互
联网计算机和移动电话数达32.2台(部);农民每百部拥有电话机58.3部,移动电话50
.2部。
3.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6年末的8.8平方米
扩大到2005年末的21.3平方米。2005年,2.9%的城镇居民家庭居住单栋住宅,33.1%的
家庭居住三、四居室,住宅的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
的8.1平方米扩大到29.7平方米,其中55.9%的农户人均居住面积大于25平方米;居住在
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中的农户占31.1%,居住在砖木结构住房中的农户占58.9%,90.6%
的农户的住房拥有卫生设备。
4.扶贫工作成效明显。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降
低到2148万人。联合国和国际有关组织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
努力,使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
(一)必须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
所谓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
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许多方面:从农
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国有制经济,然后重
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先发展商品市场,然后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改革先调
后放,调放结合,并逐步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联系;生产、流通、价格等都出现计划内外
双轨制,然后向市场单轨制过渡;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地
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等等。在改革推进的方法上,也是这样。先是摸着石头过河,走
一步看一步,然后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步实行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整体推进;还有是
先易后难,先改革那些比较容易改的领域,最后搞攻坚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从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比较成功。但是,它同样有其局限性。而且
,我们也不能认为或断定激进式改革就不成功或不能成功。一切有待更长时期的实践去
检验。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制度变迁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条件不同,改革道路的选择
也可能不同。
(二)要防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我国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着相应的
改革,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
差距不断拉大。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乡居民的可统计的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扩大、在缩小、再扩大
四个阶段。1997年之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的第2轮扩张期。2003
年我国城乡居民可统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23:1,2006年为3.28:1,如果加上城
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要更大。
2.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
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慢。到2005年底,我国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
可支配收入达到18645元,是全国最高的地区;而最低的新疆陈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
支配收入只有7990元。在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区域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而且落后地区的收入差距要大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
3.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的趋势。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
1.38:1,2005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为最低行业的约5倍。
4.从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来看,据温州的一项调查,在一般的私营企业中,企业
主的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21倍,在具有百万资产以上的私营企业中,业主的年收入为一
般职工的79倍。
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导致了严重而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虽然有许多种,但是大多数居民收入低、收入分配不合理是最主要
的原因之一。多数居民虽然有强烈的需求冲动,但是没有购买力,无法形成有效需求。
收入差距的拉大灾短期内难以消除,而且随着我国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政策的实施,
这种收入差距还会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三)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改恶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从现实
中可以看出,后者是滞后于前者的。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
才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往往是推而不动或大推小动,甚至越改越令人不满意,
例如,机构改革越改越臃肿。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
阻力。
(四)技术创新落后于制度创新
这里所谓的“技术创新”是指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技术发明、创新、运用,不是科学家
的实验室或档案柜里的“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进行,可以说制度创新是明
显的。但是,技术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是严重滞后的。技术创新滞后于制度创新的后果
就是当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效率完全发挥出来之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趋于消失。
[深度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文)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
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十六届中央委员
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讨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如下
决定。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
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
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
考验。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
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
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
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
,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主
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
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
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
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
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
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
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
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
股。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
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
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发展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
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5)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
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
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
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
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非
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
监管。
(6)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
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
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
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
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
展权利。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7)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
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
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
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国有
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
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等的监管制度。
(8)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
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
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
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并适应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改进发挥作用的方式,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
者依法行使职权,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并同市场化选聘企
业经营管理者的机制相结合。中央和地方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
子的管理。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继续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创造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9)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有
条件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推进和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
革重组。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
分开。对自然垄断业务要进行有效监管。
四、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10)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
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
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
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按
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
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时给予农民合
理补偿。
(11)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
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
,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放开粮食收购
市场,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建设。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
。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1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
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各项政策,取消农业特产税,加快推进县乡机构和农村义务教
育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在完成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切实减轻农民
负担。
(13)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
,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推进乡
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
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
,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
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
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
义务。
五、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14)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强化市场的统一性,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
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
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废止妨碍公
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
地区封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
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
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
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15)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
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
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
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建立统
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
市场。规范发展产权交易。积极发展财产、人身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1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
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
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按照完
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
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
六、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7)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
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的主要依据。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
用,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等因素对社会供求的影响。完善统
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
高宏观调控水平。
(18)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
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
研究和制定,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
展,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
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
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
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
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19)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
收益、谁承担风险。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
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其他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
,依法办理用地、资源、环保、安全等许可手续。对必须审批的项目,要合理划分中央
和地方权限,扩大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决策权,完善咨询论证制度,减少环节,提高效率
。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国家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
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
七、完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
(20)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
进税收改革。改革出口退税制度。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
,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完善消费税,适当扩大税基。改进个人所得税,实
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
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
理权。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
(21)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进
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深化部门预算、国
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凡能纳入
预算的都要纳入预算管理。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
审计监督。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对或有负债的有效监控。加
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政府预算的审查和监督。
(22)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要成为资
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
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深化政策性
银行改革。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
造。在加强监管和保持资本金充足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完善农村
金融服务体系,国家给予适当政策支持。通过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
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企业。
(23)健全金融调控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
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
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和完善统一、高效、
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改进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
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系统性风
险。
(24)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有序竞争,有效防范和化解
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
置机制,依法严格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强化金融监管手段,防范和打击金融犯罪。增强
监管信息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监督。处理好监管和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鼓励金融企业探
索金融经营的有效方式。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
政部门的协调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八、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5)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
体化进程。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确保
各类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强化服
务和监管职能,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便利程度。建立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
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26)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
遇,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多地引进
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继续发展加
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
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吸引外资
加快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力争再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
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
(27)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鼓励国内企业充分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
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继续实施“走出去”战
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
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九、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8)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
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
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
紧密结合。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
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
特殊困难群体就业。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9)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
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强
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完善和规
范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
币化。
(30)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
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
老保险。建立健全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基金,在完善市级统筹基础上,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的基础部分全国统筹。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企业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
生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同步改革,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
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继续推行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
障制度改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采取多种方
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大征缴覆
盖面,规范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
养老、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有条件的
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
(31)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
人才。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
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一批高
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加强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开发,建立促进优秀人才到西部、基层和
艰苦地方工作的机制。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形成优秀
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促进人才流动
。积极引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
(3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
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为各类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条件。必
须由国家支持的从事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重要公益研究领域创新活动的研究机构,
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面向
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要坚持向企业化转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
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实现国防科技
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科学和自
然科学协调发展。
(3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
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
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巩固和完善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
育管理体制。实施全员聘用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
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完善国家和社会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
(3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
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
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
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
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
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
国际竞争力。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深化体育改革,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健全竞
技体育体制,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增强全民体质。
(35)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
健全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快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改善乡村卫生医疗条件,
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搞好环境卫生建设,树立全民卫生意识。健全卫生监管体系,保证群众的食品、药品
和医疗安全。
十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36)继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
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
编制的法定化。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
力、履行职责。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
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
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37)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
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方面的管理责权。属于全国性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事务,由中央管理,以保证
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属于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事务,由地方管理
,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行政活力。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事务,
要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分清主次责任。根据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责权的
划分,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
(38)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着眼于确立制度、规范权责
、保障权益,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使各类市场主体真正
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类
产权权益。完善市场交易法律制度,保障合同自由和交易安全,维护公平竞争。完善预
算、税收、金融和投资等法律法规,规范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
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劳动者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领域和可持续发
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9)加强执法和监督。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解释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
司法审判和检察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按
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
障有力的执法体制,防止和纠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相
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实行执法
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十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奋斗
(40)党的领导是顺利推进改革的根本保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
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是对全党新的重
大考验。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
问题,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要自觉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谋全局、把方向、
管大事,进一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现代
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
力的组织保证。要着眼于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改革的力
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工
作有序进行。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
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
体制改革相协调。
(41)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建立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必须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进
一步抓好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
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思想道德教
育,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务必继续
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
气的侵蚀,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2)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要积极
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壮大爱国统
一战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大力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
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
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周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q********8
发帖数: 372
2


【在 v****o 的大作中提到】
: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要成就
: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8-3-14 阅读:103478次
: ------30年经济体制
: 改革的成就
: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
: 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30年
: 来的历程,总结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探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能够加深
: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进一步指导实践。
: 一、改革开放政策简介
: 改革开放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1978年,党

l**i
发帖数: 8144
3
热烈祝贺! 邓小平万岁!

【在 v****o 的大作中提到】
: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要成就
: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8-3-14 阅读:103478次
: ------30年经济体制
: 改革的成就
: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
: 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30年
: 来的历程,总结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探讨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能够加深
: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进一步指导实践。
: 一、改革开放政策简介
: 改革开放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1978年,党

b*********w
发帖数: 1486
4
已经死了,就别喊万岁了。

【在 l**i 的大作中提到】
: 热烈祝贺! 邓小平万岁!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习近平关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说明中共三中全会闭幕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决定
美国的体制还不够好,不能保证谁当总统都一样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
苏联的改革 (转载)(新华)政治体制改革:未来特区新使命 (转载)
发改委:三年内免谈房产税说法不代表官方立场现在常委都要在人民日报上写文章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温总理您好。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家称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方案明年或将出台
胡锦涛对省部级干部讲话:要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专家称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方案明年或将出台zz
温家宝:政治体制改革挑战空前吴敬琏:政治不改革,经济改革落实不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改革话题: 完善话题: 经济话题: 发展话题: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