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2 发帖数: 3402 | 1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2366
周晋
今年四月二日,是英阿马岛战争(注)爆发三十周年,英国和阿根廷都举行了隆重的纪
念仪式或集会,缅怀和感念在这场二战以来仅见的大规模海空大战中阵亡和受伤的将士
。
位于阿根廷南端东部南大西洋水域的马岛是英国的海外领地,岛上居民97%为英国人的
后裔。马岛由780座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不能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超级巨轮必需往南绕
经马岛。一旦巴拿马运河被关闭,所有来往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船只均需绕经马岛。马岛
扼守着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要冲,又是通往南极的大门和前进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
位。马岛又因西距阿根廷本土最近处仅五百一十公里,东北距英国本土却远隔一万三千
公里,故英阿早就有马岛的主权之争。三十年前,国力军力士气皆不弱、占尽天时地利
人和的阿根廷却最终输掉了这场战争,令人难以理解。三十年来,马岛战争一直是各国
海空军研究的重要课题。三十年后,随着相关机密文件的陆续解禁、当事人访谈/回忆
录的相继问世,再回首当时英阿双方在这场战争中在政府决策、后勤补给、军事打击能
力诸方面的种种表现,不难发现英阿双方的输赢并不是偶然的。
阿根廷:转移国内矛盾之战,先天不足
1976年3月,阿根廷军政府上台,它在国内实行高压统治,国民经济日趋恶化。八十年
代初,阿根廷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连续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军人总统加尔铁里的示威
游行。焦头烂额的加尔铁里决定铤而走险,以占领马岛来转移国内矛盾和民众视线,顺
带塑造自己“民族英雄”的形象。
4月2日,阿根廷军队突袭并占领马岛。4月10日,数十万群情激奋的阿根廷人聚集在首
都总统府前的“五月二十五日广场”上高唱国歌欢庆胜利,阿根廷全国十多个政党也一
致表示支持政府的军事行动,总统加尔铁里的声望达到顶峰。但阿根廷政府出兵的目的
先天不足,没有与英国打大仗、打到底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却一厢情愿地认为英国
人的出兵之举不过是恐吓而已。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阿根廷在马岛战争中表现得颇
为虎头蛇尾:过于陶醉于初战的表面胜利中,没有认真策划群岛的防御作战及后勤支援
作战。当英军宣布在马岛周围建立200海里军事封锁区后,阿军又过于胆怯,既不敢派
船舰闯关补给岛上的守军,又不敢派出潜艇和航母编队袭扰远道而来的英军,更没有组
织岛上守军进行针对性的抗登陆作战演习。阿军白白浪费了英军特混舰队抵达前20多天
的宝贵时间,无所作为成为以逸待劳的代名词。尽管阿军在战争中也有相当不俗的表现
,尤其是阿根廷空军以近七十架战机的战损,共击沉七艘、重创五艘英国战舰,打掉了
英国特混舰队45%的战力,使英军差一点溃不成军,阿军的勇敢精神给世人留下了深刻
印象,但阿军在前线的一些战术上的胜利无法弥补和挽救后方决策者战略上的错误和怯
懦。加上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制裁,尤其是军事禁运导致阿根廷极度缺乏先进的武器装备
(如阿军仅有五枚攻击航母专用的“飞鱼”导弹),为阿根廷最终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英国:出兵决心、举国动员体制和军队素质
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折磨,二战后英联邦各国更纷纷独立。至上世纪八十年
代初时,“日不落国”的海外殖民体系已基本土崩瓦解,英国失去了大量海外财源和资
源,沦为美苏之外的二流强国。幸亏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是位“铁娘子”,为了
日渐没落的大英帝国的脸面,毫无军事背景和军事经历的撒切尔夫人不顾种种不利因素
,力排众议,决心与阿根廷打一仗,为此英国实施了举国动员的战时体制:英国不顾北
约的强烈反对,抽调了大部分原归北约指挥/调度的海军兵力;到处筹措战争经费,连
弹丸之地的香港都被迫奉上十亿港币作军费。在整个马岛战争期间,撒切尔夫人连续三
个月在唐宁街十号首相官邸内每晚只睡二十分钟(周末除外),且从未换上睡衣。这不
仅是为了对战况了如指掌,为了第一时间听取战况汇报,以备有突发战况时可以立即处
理,也是因为她对前线官兵的生死十分牵挂。她的个人助理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撒切
尔夫人的决心和忍耐力实在强得令人难以想象”。没有撒切尔夫人的一再坚持,马岛这
块英国遥远的海外领地早就被收入阿根廷的囊中了。与“巾帼”撒切尔夫人面对战争时
的强硬立场相比,二战前一味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的英国前首相--“须眉”张伯伦真
应感到汗流浃背。
军队的日常训练和基本素质对打赢战争至关重要。英国海军在英内阁作出出兵决定的48
小时内就出航了,堪称大规模现代化战争快速反应之最,昔日世界第一海上强国仍然拥
有世界上最好的海军之一。劳师远征历来是兵家大忌,但英军不畏一万三千公里的遥远
航程,并在途中边航行、边收编、边补给、边训练:如特混舰队在途径直布罗陀海峡时
,收编了两艘导弹护卫舰和紧急征召的民船;抵达大西洋中部的阿森松岛时,舰队进行
了武器、燃油和给养的全面补充,两栖登陆舰上的海军陆战队进行了登陆演习;一路上
舰载机持续不断地升空进行空战和反潜战演习,耗时多日的远征变成了战前演练。与阿
军的守株待兔、毫无作为相比,英军未接战就已先声夺人。
军事技术层面的反思
与二战后几次大规模的以陆军为主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相比,英阿马岛战争
的规模不算太大。持续三个月的战争,英军阵亡255人,伤777 人,被俘210人;阿军阵
亡650人,伤1,300人,被俘却高达11,800 人(据统计战后更有400 多名阿根廷老兵因
战争失败等因素悲愤自杀)。英阿双方的海空军都大量使用各种类型和规格的导弹攻击
对方,故马岛战争也被称为“导弹时代的首次海空大战”。在这种战争中,双方军人已
很少再有面对面厮杀那种昔日战争中常见的惨烈场面,大多只能在雷达屏幕上捕捉到对
方的身影。现代化战争对军人的基本要求已从勇敢顽强转为能熟练掌握各种高科技技术
装备。
现代化战争中任何细小的疏忽和技术不熟练都是致命的。阿根廷攻击机击中英舰的多枚
千磅航弹均未爆炸,这是阿空军军械师技术不熟练所致。这些航弹的爆炸引信是为穿透
二战时战舰的重装甲板设定的,而英国海军现代化战舰的甲板很薄,航弹一下就穿透了
甲板,引信却因穿透阻力太小没有引发爆炸。如果将引信重新设定一下,这些航弹都能
正常爆炸,至少会再炸沉五艘英军主力舰,这样英特混舰队将因掩护兵力太少和支援火
力不足无法进行登陆作战。阿根廷飞行员也没有摸透航母杀手“飞鱼 ” 导弹的使用要
领,他们总是在机载雷达发现第一个海上目标后,不再予以舰型识别,按下发射键掉头
就走,让英国的两艘航母每每躲过了致命的攻击。如果阿根廷军方避免了上述疏忽和技
术不熟练,战争的天平将向阿根廷倾斜,战争的结局很可能会全部改写。
英军也有不少致命的失误。如当阿空军的“飞鱼”导弹来袭时,英海军“谢菲尔德号”
正在通过卫星通讯系统收发报文。为了避免干扰卫星通讯,该舰的警戒雷达没有开启,
没有发现“超级军旗”来袭;由于北约国家的武器装备中都采用“飞鱼”导弹,英国海
军专家在编写武器系统的控制程序时,没有考虑到阿根廷空军也会使用“飞鱼”导弹,
在控制程序中将“飞鱼”列为“己方武器”,“谢菲尔德号”的电子对抗系统就是由于
检测到飞来的导弹是“己方武器”而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应;人为的判断错误也不可原谅
。当“飞鱼”来袭时,“谢菲尔德号”的舰长萨尔特上校正在舰长室午休,他对邻舰转
来的“飞鱼”来袭的警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反倒认为邻舰“神经过敏”。在所有不
利因素的叠加下,“谢菲尔德号”不被击沉才是奇迹。
21世纪是世界各国激烈争夺海洋主权/海洋资源的世纪,中国在东海面临着中日钓鱼岛
主权和东海油气田划界之争、中韩苏岩礁主权之争;在南海面临着更为错杂复杂的领海
主权和油气资源之争;在更广阔的海域还要突破美日等国海军针对中国海军设置的第一
岛链、第二岛链封锁。详细研究英阿马岛战争这一二战后难得一遇的大规模海空一体战
,对中国海空军在上述海域应对极可能发生的海空军事冲突甚至较大规模的海空战、突
破岛链封锁具有十分重要且难得的参照意义。
(注)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马岛战争于1982年4月2日
爆发,至6月14日结束,历时74天。
(原载《争鸣》月刊2012年第5期,有改动)
□ 读者投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