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好吧,问个核武器的问题
相关主题
美称中子弹是中国最不愿公开的利器 杀人不见血可消灭对手于无形水泥航空炸弹并非是什么新鲜的概念
为何有些人认为二战海军能碾压现代海军?神奇印度!反舰导弹发射后经常不受控制,还被夸上天
中国原子弹工程里的两个关键的小人物从朝鲜看,毛主席没什么裂害的
最适合塔利班的武器系列之一 国产PF97式93毫米单兵云爆火箭虽然管理不善造成了三千多万人饿死
最适合塔利班的武器系列之一 国产PF97式93毫米单兵云爆火箭换个角度对毛刘邓的看法
最适合塔利班的武器系列之一 国产PF97式93毫米单兵云爆火箭 (转载)求教关于原子弹的问题 (转载)
现代反舰导弹可以击沉二战战列舰吗?中国新型空泡鱼雷航速达250~300节
伊朗试射导弹只有75公里弹道导弹装末敏弹白菜化+ 泛滥化,美国航母想哭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原子弹话题: 核武器话题: 爆炸话题: 研制话题: 235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8
发帖数: 7463
1
文科生不知问的问题是否过于简单
反正憋了很久了
不得不有此一问
就是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不是需要有临界质量么
临界质量达到了之后就爆了,可是这么一爆不就把炸药都炸飞了么?炸飞了不就不够临
界质量了那不就停止了么?
已经迷惑了我很多年了
狠多理科男生也搞不明白其实
求科普。
G*******m
发帖数: 16326
2
早期的原子弹,能量的利用率确实很低,5%都不到。

【在 m********8 的大作中提到】
: 文科生不知问的问题是否过于简单
: 反正憋了很久了
: 不得不有此一问
: 就是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不是需要有临界质量么
: 临界质量达到了之后就爆了,可是这么一爆不就把炸药都炸飞了么?炸飞了不就不够临
: 界质量了那不就停止了么?
: 已经迷惑了我很多年了
: 狠多理科男生也搞不明白其实
: 求科普。

G*******m
发帖数: 16326
3
广岛的核弹装了数十公斤爆炸物质,只有不到一公斤参与了裂变反应。
s**********1
发帖数: 497
4
先是定向炸药产生临界压力,达到以后引发核裂变反应释放能量,此后和炸药无关了。
d*b
发帖数: 21830
5
这问题还真没多少人能回答你。
这样说吧,这个爆炸过程很短,飞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质量比外面的电子大
很多(一个proton是900MeV,一个电子质量才0.5MeV),所以飞秒过程中,原子核都是固
定的,犹如空中的格点,只有电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格点间飞翔。。。
这个格点犹如透镜,电子飞翔是一种3维Fourier变换,可以被反射。。。

【在 m********8 的大作中提到】
: 文科生不知问的问题是否过于简单
: 反正憋了很久了
: 不得不有此一问
: 就是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不是需要有临界质量么
: 临界质量达到了之后就爆了,可是这么一爆不就把炸药都炸飞了么?炸飞了不就不够临
: 界质量了那不就停止了么?
: 已经迷惑了我很多年了
: 狠多理科男生也搞不明白其实
: 求科普。

x****u
发帖数: 44466
6
你这个问题不文科,这是核弹核心问题。
任何过程都不是瞬时发生的,所以说速度,比例需要大量的计算。

【在 m********8 的大作中提到】
: 文科生不知问的问题是否过于简单
: 反正憋了很久了
: 不得不有此一问
: 就是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不是需要有临界质量么
: 临界质量达到了之后就爆了,可是这么一爆不就把炸药都炸飞了么?炸飞了不就不够临
: 界质量了那不就停止了么?
: 已经迷惑了我很多年了
: 狠多理科男生也搞不明白其实
: 求科普。

i*****g
发帖数: 11893
7
楼上吹牛皮吧
电子以光速在晶格中运行,怎么听怎么不像
i*****g
发帖数: 11893
8
还说电子飞行是3D fluorier,
3维Fourier变换 是个描述工具
,虽然我不懂具体
真怀疑楼主是不是桥洞下的物理系,下室物理wsn
d*b
发帖数: 21830
9
我说晶格了么?不懂不要凭空想像

【在 i*****g 的大作中提到】
: 楼上吹牛皮吧
: 电子以光速在晶格中运行,怎么听怎么不像

i*****g
发帖数: 11893
10
OK,我是不懂,从来没有看过超过大学物理以上的物理。不过,依照我想象,要模拟这
个过程
把原子弹分为N个格子(N越大,描述的越精细),格子相对缓慢运动(fentoseconds)
,中子弹射
然后电子和其他粒子在中间,还有热能生成(光子)热扩散,影响格子的形状
这个过程就是计算机模拟
其实,具体细节是物理学家们不知道的。物理wsn知道把东西放在一起,轰得起爆了,
要精细改进,就得这样模拟,然后改进,做新的弹药,
美国佬拨钱,就是整天反复折腾这些,对不?

【在 d*b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说晶格了么?不懂不要凭空想像
d*b
发帖数: 21830
11
插那,你不懂不要凭空想象,更不要篡改别人的话。谁说中子了?中子质量多少?
940MeV!是电子的多少倍?

【在 i*****g 的大作中提到】
: OK,我是不懂,从来没有看过超过大学物理以上的物理。不过,依照我想象,要模拟这
: 个过程
: 把原子弹分为N个格子(N越大,描述的越精细),格子相对缓慢运动(fentoseconds)
: ,中子弹射
: 然后电子和其他粒子在中间,还有热能生成(光子)热扩散,影响格子的形状
: 这个过程就是计算机模拟
: 其实,具体细节是物理学家们不知道的。物理wsn知道把东西放在一起,轰得起爆了,
: 要精细改进,就得这样模拟,然后改进,做新的弹药,
: 美国佬拨钱,就是整天反复折腾这些,对不?

i*****g
发帖数: 11893
12
原子弹(nuclear weapon)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
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
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称为原子弹)和聚变武器
(亦称为氢弹,分为两级及三级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
,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强中子放射以杀伤人员(如中子弹)。
目录
概况
历史
原子弹的现状和分类
研制和试验
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与原子弹
概况
原子弹(nuclear weapon)是核武器之一。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
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 原子弹
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 或钚239(厱Pu)等
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ao H,
氘)或超重氢(chuan 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
常称为氢弹。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来自碳、氢、氧的化合反
应。 一般化学炸药如梯恩梯(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自化合物的分解反应。在这些
化学反应里,碳、氢、氧、氮等原子核都没有变化,只是各个原子之间的组合状态有
人民日报报道
了变化。核反应与化学反应则不一样。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里,参与反应的原子核都
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人们习惯上称这类武器为原子武器。但
实质上是原子核的反应与转变,所以称核武器更为确切。   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
量, 原子弹爆炸
比只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8×1013焦
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约大2000万倍。因此,核武器爆
炸释放的总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药量来表示,称为梯
恩梯当量。美、苏等国装备的各种核武器的梯恩梯当量,小的仅1000吨,甚至更低;大
的达1000万吨,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
非常迅速,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
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
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
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
又产生电磁脉冲。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
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核武器的出现,对现代
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子弹主要是利用核裂变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
来起杀伤作用的一种武器。它与核反应堆一样,依据的同样是核裂变链式反应。
按理,反应堆既然能实现链式反应,那么只要使它的中子增殖系数k大于1,不加控制,
链式反应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则最终会发生爆炸。也就是说,反应堆也可以成为一颗“
原子弹”。实际上也是这样,若增殖系数k大于1而不加控制的话,反应堆确实会发生爆
炸,所谓反应堆超临界事故就是属于这样一种情况。   但是,反应堆重达几百吨、
几千吨,无法作为武器使用。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裂变物质的利用率很低,爆炸威力也
不大。因此,要制造原子弹,首先要减小临界质量,同时要提高爆炸威力。这就要求原
子弹必须利用快中子裂变体系,装药必须是高浓度的裂变物质,同时要求装药量大大超
过临界质量,以使增殖系数k远远大于1。   在讲述原子弹的结构原理之前,我们先
来介绍一下原子弹的装药。到目前为止,能大量得到、并可以用作原子弹装药的还只限
于铀235、钚239和铀233三种裂变物质。   铀235是原子弹的主要装药。要获得高加
浓度的铀235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是因为,天然铀235的含量很小,大约140个
铀原子中只含有1个铀235原子,而其余139个都是铀238原子;尤其是铀235和铀238是同
一种元素的同位素,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没有差别,而且它们之间的相对质量差也很小
。因此,用普通的化学方法无法将它们分离;采用分离轻元素同位素的方法也无济于事
。   为了获得高加浓度的铀235,早期,科学家们曾用多种方法来攻此难关。最后“
气体扩散法”终于获得了成功。   我们知道,铀235原子约比铀238原子轻1.3%,所
以,如果让这两种原子处于气体状态,铀235原子就会比铀238原子运动得稍快一点,这
两种原子就可稍稍得到分离。气体扩散法所依据的,就是铀235原子和铀238原子之间这
一微小的质量差异。   这种方法首先要求将铀转变为气体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六
氟化铀是唯一合适的一种气体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是固体,但很容易挥发
,在56.4℃即升华成气体。铀235的六氟化铀分子与铀238的六氟化铀分子相比,两者质
量相差不到百分之一,但事实证明,这个差异已足以使它们分离了。   六氟化铀气
体在加压下被迫通过一个多孔隔膜。含有铀235的分子通过多孔隔膜稍快一点,所以每
通过一个多孔隔膜,油235的含量就会稍增加一点,但是增加的程度是十分微小的。因
此,要获得几乎纯的铀235,就需要让六氟化铀气体数千次地通过多孔隔膜。   气体
扩散法投资很高,耗电量很大,虽然如此,这种方法目前仍是实现工业应用的唯一方法
。为了寻找更好的铀同位素分离方法,许多国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例如目前离心法已向工业生产过渡,喷嘴法等已处于中间工厂试验阶段,而新兴
的冠醚化学分离法和激光分离法等则更有吸引力。可以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
分离铀同位素的方法付诸实用,气体扩散法的垄断地位必将结束。   原子弹的另一
种重要装药是钚239。钚239是通过反应堆生产的。在反应堆内,铀238吸收一个中子,
不发生裂变而变成铀239,铀239衰变成镎239,镎239衰变成钚239。由于钚与铀是不同
的元素,因此虽然只有很少一部分铀转变成了钚,但钚与铀之间的分离,比起铀同位素
间的分离来却要容易得多,因而可以比较方便地用化学方法提取纯钚。   铀233也是
原子弹的一种装药,它是通过钍232在反应堆内经中子轰击,生成钍233,再相继经两次
β衰变而制得。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后两种装药是通过反应堆生产的。它们是
依靠铀235裂变时放出的中子生成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生成是以消耗铀235为代价的,
丝毫也离不开铀23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全可以把铀235称作“核火种”,因为没有
铀235就没有反应堆,就没有原子弹,就没有今天大规模的原子能利用。   有了核装
药,只要使它们的体积或质量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就可以实现原子弹爆炸了。只是这里
还有一个原子弹的引发问题,也就是如何做到:不需要它爆炸时,它就不爆炸;需要它
爆炸时,它就能立即爆炸。这可以通过临界质量或临界尺寸的控制来实现。   从原
理上讲,最简单的原子弹采用的是所谓枪式结构。两块均小于临界质量的铀块,相隔一
定的距离,不会引起爆炸,当它们合在一起时,就大于临界质量,立刻发生爆炸。但是
若将它们慢慢地合在一起,那么链式反应刚开始不久,所产生的能量就足以将它们本身
吹散,而使链式反应停息,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和核装药的利用率就很小,这与反应堆超
临界事故爆炸时的情况有些相似。因此关键问题是要使它们能够极迅速地合在一起。
这可以象旁图所示的那样,将一部分铀放在一端,而将另一部分铀放在“炮筒”内
,借助于烈性炸药,极迅速地将它们完全合在一起,造成超临界,产生高效率的爆炸。
为了减少中子损失,核装药的外面有一层中子反射层;为了延迟核装药的飞散,原子弹
具有坚固的外壳。   1945年8月,美国投到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代号叫“小男孩
”)采用的就是枪式结构,弹重约4100公斤,直径约71厘米,长约305厘米。核装药为铀
235,爆炸威力约为14000吨梯恩梯当量。   在枪式结构中,每块核装药不能太大,
最多只能接近于临界质量,而决不能等于或超过临界质量。因此当两块核装药合拢时,
总质量最多只能比临界质量多出近一倍。这就使得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受到了限制。
另外在枪式结构中,两块核装药虽然高速合拢,但在合拢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仍然显
得过长,以致于在两块核装药尚未充分合并以前,就由自发裂变所释放的中子引起爆炸
。这种“过早点火”造成低效率爆炸,使核装药的利用率很低。一公斤铀235(或钚239)
全部裂变,大约能释放18000吨梯恩梯当量的能量,一颗原子弹的核装药一般为15~25
公斤铀235(或6~8公斤钚239),以此计算,“小男孩”的核装药利用率还不到百分之五
。   铀在正常压力下的密度约为19克/厘米³。在高压下,铀可被压缩到更高的
密度。研究表明,对于一定的裂变物质,密度越高,临界质量越小。   根据这一特
性,在发展枪式结构的同时,还发展了一种内爆式结构。在枪式结构中,原子弹是在正
常密度下用突然增加裂变物质数量的方法来达到超临界,而内爆式结构原子弹则是利用
突然增加压力,从而增加密度的方法达到超临界。   在内爆式结构中,将高爆速的
烈性炸药制成球形装置,将小于临界质量的核装料制成小球,置于炸药中。通过电雷管
同步点火,使炸药各点同时起爆,产生强大的向心聚焦压缩波(又称内爆波),使外围的
核装药同时向中心合拢,使其密度大大增加,也就是使其大大超临界。再利用一个可控
的中子源,等到压缩波效应最大时,才把它“点燃”。这样就实现了自持链式反应,导
致极猛烈的爆炸。   内爆式结构优于枪式结构的地方,在于压缩波效应所需的时间
远较枪式结构合拢的时间短促,因而“过早点火”的几率大为减小。这样,内爆式结构
就可以使用自发裂变几率较大的裂变物质,如钚239作核装药;同时使利用效率大为增
。   美国投于日本长崎的那颗原子弹(代号叫“胖子”),采用的就是内爆式结构,
以钚239作核装药。弹重约4500公斤,弹最粗处直径约152厘米,弹长约320厘米,爆炸
威力估计为20000吨梯恩梯当量。   原子弹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氢弹,或称为热核武器
。氢弹利用的是某些轻核聚变反应放出的巨大能量。它的装药可以是氘和氚,也可以是
氘化锂6,这些物质称为热核材料。按单位重量的物质计,核聚变反应放出的能量比裂
变反应更多,而且没有所谓临界质量的限制,因而氢弹的爆炸威力更大,一般要比原子
弹大几百倍到上千倍。   不过热核反应只有在极高的温度(几千万度)下才能进行,
而这样高的温度只有在原子弹爆炸时才能产生,因此氢弹必须用原子弹作为点燃热核材
料的“雷管”。   氢弹爆炸时会放出大量的高能中子,这些高能中子能使铀238发生
裂变。因此在一般氢弹外面包一层铀238,就能大大提高爆炸威力。这种核弹的爆炸,
经历裂变一聚变—裂变三个过程,所以称为“三相弹”。它的特点是成本低、威力大、
放射性污染多。   还有一种新型核弹,即所谓中子弹。中子弹实际上可能是一种小
型氢弹,只不过这种小型氢弹中裂变的成分非常小,而聚变的成分非常大,因而冲击波
和核辐射的效应很弱,但中子流极强。它靠极强的中子流起杀伤作用,据称能做到“杀
人而不毁物”。   我们看到,原子弹是用铀制造的,也可以用钚制造,但钚是通过
铀而制得的。而氢弹则必须用原子弹来引。因此,归根结帮,核武器、热核武器的制造
都离不开铀。因此,在过去,在今天,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最重的天然元素之所
以重要,首先在于军事上的需要。   我国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
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
讹诈政策,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相信,作为武器的原子弹和氢弹终究是要被消灭的
。但是作为放出巨大能量的核爆炸,却在和平建设中有着吸引入的应用前景。   由
于核爆炸释放出的能量特别巨大,所以它能使许多用其它方法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得以完
成。核爆炸可以用来开山、辟路、挖掘运河、建造人工港口等。例如,有一个方案,只
需四次核爆炸就可开凿一个能停泊万吨巨轮的海港。   首先,进行一次百万吨梯恩
梯当量级的核爆炸,就可炸出一个直径300多米、深30多米的大坑。然后进行三次规模
较小的核爆炸,开出一条运河来把大坑和深海连接起来(这样的爆炸当然应尽量减少放
射性物质的产生)。只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当海潮把产生的少许放射性物质冲走后,
这个海港就可安全使用了。   又如,许多地区有大量石油沥青沙层和油页岩,靠钻
井并不能开采这种石油,但是核爆炸的高温高压能迫使这种石油流动,因而可以把它开
采出来。据称,单把美国西部一个区域内的油页岩中的石油取出来,就可供全世界使用
很长一段时间。   至于利用地下核爆炸的高温高压,将石墨变成金刚石,利用地下
核爆炸的强大中子流生产超铀元素,则已开始实践了。   核爆炸还可以改造沙漠,
使沙漠变成良田。很多干旱的沙漠地带其实也有一些雨水,但是这些雨水多半从地面流
进地下河流、流入海中,剩下的一点则很快蒸发淖了,因此地面上没有一点水分,沙漠
成了不毛之地。核爆炸可以造成巨大的积水层—“地下水库”。雨季时,雨水储在积水
层中,然后慢慢地透过多孔的泥土湿润地表,使之适合于植物的生长。   和平利用
核爆炸的前景确实是令人神往的。历史将雄辩地证明:人民将彻底埋葬超级大国的原子
弹;几代科学家的辛勤劳动成果,必将完全用来造福于人类。
历史
核武器系统,一般由核战斗部、投射工具和指挥控制系统等部分构成,核战斗部是
其主要构成部分。核战斗部亦称核弹头,并常与核装置、核武器这两个名称相互代替使
用。 实际上,核装置是指核装料、 其他材料、起爆炸药与雷管等组合成的整体,可用
于核试验,但通常还不能用作可靠的武器;核武器则指包括核战斗部在内的整个核武器
系统。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
,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
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
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
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
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
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
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
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
战。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
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
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
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
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
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
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
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
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
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
有原子弹的国家。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
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0.72%,按原子弹设计
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
、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
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
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
的方法制取。 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
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工程规
模。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
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   德国的科学
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
,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
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
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
、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
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
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
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
曼哈顿工程区”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
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
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
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
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   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
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
学家Г.Н.弗廖罗夫和Κ.А.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
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И.В.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
。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
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
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氢弹试验,使
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 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在50
和60年代也各自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   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
严重困难。 同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
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
"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
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
,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
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原子弹的现状和分类
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 胖子原子弹
原子弹
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
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导弹、 巡航核导弹、 防空核导弹、反导弹核导弹、
反潜核火箭、深水核炸弹、核航弹、核炮弹、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导
弹,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导弹,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将
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
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
“战役战术核武器”。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
分严格的。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战
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核导弹也划归这一类。   已
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按核战斗部设计看,主要属于原子弹和氢弹两种类型。至于核
武器的数量,并无准确的公布数字,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按近几年的资
料综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战斗部50000枚左右,占全世界总数的
95%以上。其梯恩梯当量,总计为120亿吨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
日本投下的炸弹,总计约200万吨梯恩梯,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氢弹的当
量。从这一粗略比较可以看出核武器库贮量的庞大。美苏两国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包括
洲际核导弹、潜艇发射的弹道核导弹、巡航核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在数量和当量上比较
,美国在投射工具(陆基发射架、潜艇发射管、飞机)总数和梯恩梯当量总值上均少于
苏联,但在核战斗部总枚数上多于苏联。考虑到核爆炸对面目标的破坏效果同当量大小
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另一种估算办法是以一定的冲击波超压对应的破坏面积来度量核
战斗部的破坏能力,即取核战斗部当量值(以百万吨为计算单位)的2/3次方为其“等效
百万吨当量”值(也有按目标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击规模大小等不同情况,选用小于2/
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种核战斗部的枚数累计算出总值。按此法估算比较美、苏两国
的战略核武器破坏能力,由于当量小于百万吨的核战斗部枚数,美国多于苏联,两国的
差距并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在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核武器上的发展,这一
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对点(硬)目标(见点目标)的破坏能力,则核武器投射精度起
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仍处于优势。   除美、苏、英、法
和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一般认为,掌握必要的核技
术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及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完全有可能制造原子弹。
研制和试验
除铀235、钚239等核材料的生产外,核战斗部本身的研制,必须与整个核武器系统
的研制程序协调一致。研制过程大致如下:从设想阶段开始;经过关键技术课题和部件
的预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试验要求、
研制工期、经费等内容的几种设计方案;再经过论证比较和评价,选定设计方案,确定
战术技术指标;然后进行型号研究设计、各种模拟试验;工艺试验与试制,通过核试验
检验设计的合理性,最后达到设计定型、工艺定型与批准生产。进行这些工作,要有专
门的科技队伍,并配备必要的试验场所,包括核试验场。武器交付部队后,研制和生产
部门还要提供维护、修理、更换部件等服务工作,按反馈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改进,并负
责其退役处理或更新。   要做好核战斗部的设计,必须深入了解其反应过程,弄清
其必须具备的条件与各种物理参数,掌握其中多种因素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规律。为此,
要进行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高温高压凝聚态物理、超音速流体力学、爆轰学、计算
数学和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而核战斗部的研制实践又会反
过来带动和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在研制过程中,以下环节起着重要作用:①要用快速
的、大容量电子计算机进行反应过程的理论研究计算,这种计算应尽可能接近实际情况,
以便从多种设想或设计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从而节省费用与减少核试验次数。20世纪
40年代以来,推动电子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于核武器研制的需
要。②要按照方案或指标要求,反复进行多方面的模拟试验,包括化学炸药爆轰试验,
材料与强度试验,环境条件试验,控制、 点火与安全试验等。 这些都是为达到核武器
高度可靠和安全所必不可少的。③要进行必要的核试验。无论是电子计算机上的大量计
算,还是相应的模拟试验,总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地符合核武器方案的真实情况。特别是
氢弹聚变反应所必需的高温条件,还只能由裂变反应来提供(利用激光或粒子束的惯性
约束技术来创造这种模拟试验条件,直到80年代初仍处于研究阶段)。因此,能否达到
设计要求,还必须通过核装置本身的爆炸试验进行检验。当然,核试验所起的作用并不
限于此。正是由于核试验在核武器研制中起着关键作用,美、苏两国为限制其他国家研
制核武器,于1963年签订了一个并不禁止进行地下核试验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
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74年又签订了一个仍然适合它们需要的限制地下核试
验当量的条约。
发展趋势
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
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
了显著提高。例如,美国在长崎投下的原子弹,重量约4.5吨,威力约2万吨;70年代后
期,装备部队的“三叉戟”Ⅰ潜地导弹,总重量约1.32吨,共8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
头威力为10万吨,其比威力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相比,提高135倍左右。威力更大的热核
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还更大些。但一般认为,这一方面的发展或许已接近客观实际所
容许的极限。自70年代以来,核武器系统的发展更着重于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
度,如美国的“和平卫士/MX” 洲际导弹、“侏儒”小型洲际导弹、“三叉戟”Ⅱ潜地
导弹,苏联的SS-24、SS-25洲际导弹,都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其次
,核战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险分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适应各种使用与作战环境的能
力,也有所改进和提高。美、苏两国还研制了适于战场使用的各种核武器,如可变当量
的核战斗部,多种运载工具通用的核战斗部,甚至设想研制当量只有几吨的微型核武器
。特别是在核战争环境中如何提高核武器的抗核加固能力,以防止敌方的破坏,更受到
普遍重视。此外,由于核武器的大量生产和部署,其安全性也引起了有关各国的关注(
见核武器安全)。   核武器的另一发展动向,是通过设计调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
要,增强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增强辐射武器”与“减少剩余放射性武器
”都属于这一类。前一种将高能中子辐射所占份额尽可能增大,使之成为主要杀伤破坏
因素,通常称之为中子弹;后一种将剩余放射性减到最小,突出冲击波、光辐射的作用,
但这类武器仍属于热核武器范畴。至于60年代初曾引起广泛议论的所谓“纯聚变武器”
,20多年来虽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例如大功率激光引燃聚变反应的研究,80年代也仍
在继续进行,但还看不出制成这种武器的现实可能性。   核武器的实战应用,虽仍
限于它问世时的两颗原子弹,但由于40年来核武器本身的发展,以及与它有关的多种投
射或运载工具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通过上千次核试验所积累的知识,人们对其特有的
杀伤破坏作用已有较深的认识(见核武器杀伤破坏效应),并探讨实战应用的可能方式
。美、苏两国都制订并多次修改了强调核武器重要作用的种种战略。   有矛必有盾
。在不断改进和提高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性能的同时,美、苏两国也一直在寻求能有效地
防御核袭击的手段和技术。除提高核武器系统的抗核加固能力,采取广泛构筑地下室掩
体和民防工程等以减少损失的措施外,对于更有效的侦察、跟踪、识别、拦截对方核导
弹的防御技术开发研究工作也从未停止过。60年代,美、苏两国曾部署以核反核的反导
弹系统。1972年 5月,美、苏两国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不久,美国停
止“卫兵”反导弹系统的部署。1984年初,美国宣称已制订了一项包括核激发定向能武
器、高能激光、中性粒子束、非核拦截弹、电磁炮等多层拦截手段的“战略防御倡议”
。尽管对这种防御系统的有效性还存在着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美、苏对核优势的争夺
仍将持续下去。   由于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和独特的作用,与其说它可能会改
变未来全球性战争的进程,不如说它对现实国际政治斗争已经和正在不断地产生影响。
70年代末,美国宣布研制成功中子弹,它最适于战场使用,理应属于战术核武器范畴,
但却受到几乎是世界范围的强烈反对。从这一事例也可以看出,核武器所涉及的斗争的
复杂性。   中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即发表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
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
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此后
,中国政府又多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并就如何防止核战争问题一再提出了建议。中国的这些主张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
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中国科学院与原子弹
中国科学院与原子弹   毛泽东确立积极防御战略 原子弹爆炸
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我在中国科学院任党组书记和副院长。早在50年代中期,党中
央和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研制原子弹的决策。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确立
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毛主席决定,为了防御,中国也要搞原子弹。我们不首先进攻
别人,但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这就是说, 如果有人进攻我们,我们要有办
法对付他。这是毛主席一贯的战略思想。别人如果用原子弹轰炸我们,我们也要有办法
回击他。所以,中央决定我们也要研制原子弹。当时,总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
外援为辅。要靠自己研制,同时,要争取外援 。那个时候西方国家封锁我们,中苏关
系比较好,我们想争取苏联给我们一些援助。但是,有一条界线,只是争取援助,而不
是搞合作、不搞共有。也就是说,搞原子弹的科研单位、工厂、各种设备与技术都是中
国自己的。你来援助我可以,我欢迎你、感谢你,但是,你不能与我共同拥有,共同使
用。这是维护我们国家主权的大问题。所以,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你不
要和我一起来共同管这个单位,管这个事情。我理解这就是中央当时搞原子弹的方针,
是毛主席高瞻远瞩确立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科学院接受党中央下达的任务
中央决定以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原子弹,这件事太重要了。后来又决定自力更生为主研
制导弹和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统称“两弹一星”。   原子弹和氢弹是二机部负责,
导弹是国防部五院(后来的七机部)负责。毛主席对原子弹研制有一个批示:“要大力协
同做好这件工作。”中国科学院就是按照中央确定的“大力协同”和“三家拧成一股绳
”的精神,主要承担原子弹和导弹研制中一系列关键性的科学和技术任务,包括理论分
析、科学试验、方案设计、研制以至批量制造所需的各种特殊新型材料、元件、仪器、
设备等。至于人造卫星,则从构思到建议,都是由中国科学院提出,先后两次上马(
1958年、1965年)。由以周恩来总理为主任、罗瑞卿为秘书长具体领导这项工作的中央
专门委员会批准后,在国防科委的统一组织下,由中国科学院负责整个系统的技术抓总
,并负责研制卫星本体,七机部负责运载工具,科学院和四机部共同负责地面测控系统
。   科学院对党中央下达的“两弹一星”任务非常重视,党组决定由我负责,并由
裴丽生副院长具体抓“两弹一星”研究工作的安排落实。为了便于工作,我在每一个研
究所都安排几个拔尖的中年科学家作学术秘书,我通过他们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再找
其他科学家谈工作。所以,我对这段历史情况包括科学研究的情况,都比较清楚。
当时,中国科学院为了落实“两弹一星”的研制任务,把管理机构分为两个口:一个
是计划局,管不承担国防任务的单位;一个是新技术局,管承担国防任务的单位。新技
术局管的单位虽然不及计划局多,但是,它管的所都是大所,参加“两弹一星”研制任
务的科学研究人员占全院科研人员的三分之二。谷羽是新技术局局长,宋政是副局长,
陆绶观是处长,帮助谷羽工作。老同志都知道,谷羽是胡乔木同志的夫人,乔木是毛主
席的政治秘书,住中南海。谷羽很热心、活跃、能干。她对国家计委和中央各部比较熟
悉,去谈工作,互相支援、协作,很方便。有时候毛主席向她问起科学院与“两弹一星
”的有关情况,还可以向毛主席当面反映。   那时,新技术局除了项目所需的经费
、器材优先得到保证以外,还有很多非标准设备可以安排到各产业部门协助加工制造。
我们的研究室、实验基地用的非标准设备,由科学院研究所设计,由各有关产业部门按
时制成,保证质量,按时交付使用。由国防科委统一管这方面的工作,派军代表驻厂监
督,提出设计的研究所也可以派员驻厂监督。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我
们搞原子弹,怎样贯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自力更生为主,就
是主要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开展科研。当时研究核科学与核技术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国科
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还有一些分散在中国科学院的20多个研究所和其他部门的研究机构
与大专院校。争取外援为辅,主要是苏联答应帮助我们在北京某地建一个7000千瓦的实
验性原子能反应堆。这个反应堆全部归我们管。此外,在另一个地方建一个浓缩铀工厂
,造原子弹的关键原料是浓缩铀。   制造原子弹的原料是铀-235。一天,毛主席找
到地质学家李四光,他当时是地质部部长,也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毛主席问:“中国
有没有造原子弹用的铀矿石? ”李四光说:“有!但是,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
子弹原料的成分只含千分之几。”要从矿石里把这千分之几的铀提出来,再浓缩成为原
子弹的原料,最重要的是要搞浓缩铀工厂。   宋任穷到科学院搬兵   为了搞原子
弹,中央专门成立了二机部,宋任穷任部长。他比我大四、五岁,我叫他宋大哥。我们
在安徽一起工作过几个月,那是在百万大军过长江的时候,中央决定成立安徽省委,他
当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我当省政府副主席。   我到科学院工作后的一天,宋大
哥打电话说要到我家拜访我。我说:“你不要来,我去,你是大哥呀。”他说:“不行
。我一定去你那儿!”因为搞原子弹,自力更生为主,主要靠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为
了工作的方便,中央决定把这个所整建制交给二机部,但是对外还叫中国科学院原子能
研究所,名义上由科学院和二机部双重领导。由于研制原子弹的任务繁重,科研力量不
够,于是对任务作了分解,除了原子能所承担较大一块任务外,很多重要任务还要由科
学院的各研究所来承担。当然,二机部也找中央各部来承担一些任务。不过,那时中央
各部的研究机构刚刚建立不久,科技力量不强,有的能承担,有的承担不了,任务还是
落在科学院肩上。原子能所整建制转到二机部后,骨干力量还不够,还要科学院支持,
我们又从其他所调给他们一批科技骨干。   科学院原子能所1956年建在中关村,是
当时中关村建筑最好的楼。原子能所交给二机部以后,由苏联援助建实验性原子能反应
堆。原子能所分为两部分,大部分人迁到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那里。当时科学院搞原子
能的有两个姓杨的科学家:一个杨承宗,从法国留学回来的;一个杨澄中,从英国留学
回来的。他俩的名字有些音同字不同。为了区别,我们叫他们“法杨”、“英杨”。“
法杨”是搞放射化学的,当时放射化学很关键。我们最重要的措施是把杨承宗等一批科
学家调到原子能所原子能反应堆那里去(“英杨”杨澄中留在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负
责配合原子能所工作)。原子能所的另外一部分人留在中关村搞理论工作。原子能所交
给二机部后,我给他们打招呼说,以后科学院开会你们就不要来了,你们到二机部开会
去。他们党委书记、所长却每次都要参加科学院的会,因为我们当时研究科学政策、科
学家政策、知识分子政策问题很多,他们非常愿意听,一定要参加我们的会。当时,科
学院很有吸引力。还有从大学调去的化学家汪德熙也到了二机部。   搞原子弹,最
重要的问题是浓缩铀的提炼问题,矿石里能提出的天然铀,同位素235含量只有千分之
几。此外铀的提炼也很重要。所以,化学方面的科研任务很重。当时科学院有四个最知
名的化学研究所都有优秀科学家担任所长,号称“四大家族”:一个是上海有机所庄长
恭老先生;一个是长春应化所的吴学周先生;还有北京化学所的柳大纲先生。此外,大
连化学物理所也是非常强的,那里有张大煜先生。我对三强说,科学院几个化学所承担
你的任务, 哪个所能够承担什么任务你都清楚,让哪个所承担什么任务你提出来,我
们安排,都选最好的人为你做工作。   当时上海有机所只有研究力量没有生产力量
,不能够提供产品。我到科学院以后,让各所建立小工厂,上海市委还送给我们若干小
厂,给研究所当实验工厂。而且,还选最好的老师傅。我从铁道部吕正操部长那里请来
了许多老工人,很不错。我说你铁道部有几千人的机车车辆厂,选一批最好的工人老师
傅,来支援科学院吧,我们各个研究所里也搞附属工厂。我们需要的仪器设备不自己搞
不行。要建立研究室,要研制设备。有的买得到,有的买不到,要自己做。另外,还有
很多非标准设备,科研人员设计图纸,让工厂做才行。所以,我们从铁道部选了不少老
师傅。我在北京中关村专门召开老工人会,我说你们是金手艺,手是金的,能做出好多
好东西!老工人听了非常高兴。另外,从部队技术兵种的复员兵中,挑选了数千名有技
术的战士当工人,他们起了很大作用。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退专家。
当时受影响最大的是浓缩铀厂,关键材料苏联不给了,整个厂就停顿了。最紧迫的关键
技术问题有三个:   此外,原子弹爆炸试验数据的采集,科学院也做了很多工作。
那个试验主要是在空旷无人的地方进行,可以试验它的破坏力,针对各种建筑物、各种
生物,包括铁笼子里面的猴子、兔子等等。因为原子弹有放射性,看它们受放射性的危
害程度有多大。中国科学院有好多所,都派人到基地参加试验了。[1]
i*****g
发帖数: 11893
13
美苏发神经啊
要是外星人来地球,要灭亡地球蛮族
最简单的办法,发生强烈诱导电波(以他们那种技术,多半很容易),强制核武器发射
一下子,地球蛮族死光光
耗费成本就是一些电磁波发生器,一些能耗而已,一些知识而已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弹道导弹装末敏弹白菜化+ 泛滥化,美国航母想哭最适合塔利班的武器系列之一 国产PF97式93毫米单兵云爆火箭
中国要向伊朗出售WS-2:美防长紧急造访中国最适合塔利班的武器系列之一 国产PF97式93毫米单兵云爆火箭 (转载)
关于导弹打航母现代反舰导弹可以击沉二战战列舰吗?
美称中国试射新型DN-2导弹 使用动能战斗部伊朗试射导弹只有75公里
美称中子弹是中国最不愿公开的利器 杀人不见血可消灭对手于无形水泥航空炸弹并非是什么新鲜的概念
为何有些人认为二战海军能碾压现代海军?神奇印度!反舰导弹发射后经常不受控制,还被夸上天
中国原子弹工程里的两个关键的小人物从朝鲜看,毛主席没什么裂害的
最适合塔利班的武器系列之一 国产PF97式93毫米单兵云爆火箭虽然管理不善造成了三千多万人饿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原子弹话题: 核武器话题: 爆炸话题: 研制话题: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