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谈谈孙经先论文说的双重户口是怎么回事
相关主题
惨烈的大下岗孙景泽:解开60年代人口变动真相,破解国家统计局户籍统计数据矛盾之谜
拿下岗说事的毛轮都没经历过"精减城市人口和职工"吧§8  关于金辉“研究”中的重大错误
过去农转非困难,现在非转农困难,很多人永远跟不上时代人口历史专家:所谓“饿死三千万”终于真相大白 用历史数字告
孙景泽先生解开户籍统计结果矛盾之谜官方首次承认“三年自然灾害”饿死3860万人
点评彭劲秀:怀疑孙经先的结论之前,最好先去测智商死亡三千万终于证明是谣言!!是西方在造谣吗?
63年的户籍改革才是文科生记者算出三千万的秘密“饿死三千万”不是事实,估计250万以下
先富党血债累累:改革开放31年来,每年人口死亡总数在800-1000万左右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饿死三千万”系谣言
毛轮歇斯底里了,连它们自己中央党史研究室写的历史也要否 (转载)饿死三千万的谎言是如何形成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户口话题: 农村话题: 人口话题: 城市话题: 万人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H****g
发帖数: 14447
1
孙经先论文的要点是,
1)一五计划以及大跃进运动期间大兴工矿企业,数千万农民当工人在城里落户,但是
由于户籍管理不严,有大约1100多万人同时注销农村户口,不少人就有了农村和城市的
双重户口,导致当年人口统计数据虚高。
2)由于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政府动员58年1月之后进城的农民回乡务农。这
其中有大约1500万人注销了城市户口,但是没有在农村办理迁入手续。再加上原来有双
重户口的1100万人注销了城市户口,只剩下农村户口,导致59年之后那几年的人口统计
数据大幅降低2654万人[1]。

理解孙文的关键,在于户籍管理。在58年1月份之前,国内是没有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
的。农村人如果在城市找到了工作,就可以落户。为了控制这一混乱局面,减轻城市压
力,58年1月份公安部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农村到城市
落户,必须到乡镇公安派出所登记,基层干部不能办理户口。目的就是控制农村人口盲
目涌向城市。
关于户籍迁移,该《条例》规定:“公民迁出本户口管辖区,由本人或者户主在迁出前
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出登记,领取迁移证件,注销户口。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
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
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这个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就
是公安部门了。
但是该条例公布初期,户籍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由于59年大跃进的原因,未能严
格执行。”不少单位为了完成大跃进任务,不顾规定大量从农村招工,加上农村地区的
户籍管理队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户口管理一度混乱“。很多地区没有严格执行户口
迁出必须通过公安部门的规定,只要拿着城市招工证明,公社干部批准,就可以到城市
落户了[2]。由于大量从农村招工,仅1958年一年全国职工人数就增加2093万人。还有
大批农民虽未被正
式招工,但也弃农从工,致使第二产业劳动者人数从1957年的2115万人猛增到1958年的
7034万人,一年时间增加4919万人”。[2]
由于户籍制度建立的初期不完善,这就带来双重户口的问题:一些农民在城市落户了,
但是老家的派出所没有注销农村户口,这就是孙文说的“迁徙重报”,表现在城市迁入
人口的数量,超过了农村户口迁出的数量。参见附图1.

59年之后,由于出现自然灾害,经济困难,中央决定精简城镇人口。精简主要对象,是
1958年1月以来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和正式工)。
据统计,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两年半时间,总共精简全国城镇人口2600万人;吃商
品粮的人数共约减少2800万人(含职工1887万人)。但是这些人,没有及时办理农村户口
,表现在城镇户口迁出的人数,超过了农村人口迁入的人数,这就是孙文里说的“迁移
漏报”,参考附图2。
基本就这样子了。如果有觉得不清楚的地方,请随时指出。
==================
1. 孙经先:《关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20/09/24830_157624412.shtml
论文发表在
http://lib.cqvip.com/qk/80453X/201106/38468293.html
全文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9780530.html
2. 《20世纪50年代农民盲目外流与现代户籍制度的形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http://www.xzbu.com/4/view-1557142.htm
s****Y
发帖数: 1004
2
致命问题是循环论证。
好比你假定 x = y+z,然后算出 y = x - z,最后再得到 x = (x - z)+z = y + z。
从x = y+z推出 x = y+z,这是什么教授,真厉害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孙经先论文的要点是,
: 1)一五计划以及大跃进运动期间大兴工矿企业,数千万农民当工人在城里落户,但是
: 由于户籍管理不严,有大约1100多万人同时注销农村户口,不少人就有了农村和城市的
: 双重户口,导致当年人口统计数据虚高。
: 2)由于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政府动员58年1月之后进城的农民回乡务农。这
: 其中有大约1500万人注销了城市户口,但是没有在农村办理迁入手续。再加上原来有双
: 重户口的1100万人注销了城市户口,只剩下农村户口,导致59年之后那几年的人口统计
: 数据大幅降低2654万人[1]。
:
: 理解孙文的关键,在于户籍管理。在58年1月份之前,国内是没有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

c***c
发帖数: 21374
3
对于从事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研究的人来说,弄清楚这些非常重要
对于普通人来说,尤其那些自己亲友有人在其中饿死的人来说,这些不重要
对于整个中国,整个民族来说,也不重要。死3000万还是300万,没任何本质区别
g*******1
发帖数: 6009
4
提两点严重反驳,
希望孙或者其他人给予解释.
1)重报有可能,是为了拿两份收益.
群体意义上漏报完全不可能,除非他不想吃饭.
没有户口没有饭吃,这是常识吧,
在城里必须有户口才能领粮票,在农村有户口才能分粮食.
2)其次,精简城镇人口是在62年7000人大会之后才正式开始.
这早过了大饥荒的高峰期,59和60,连61年都过了.
这是一个关于精简城镇人口的详细综述.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jjsh/20090828/1164863.shtml
所以孙文的论点不成立.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孙经先论文的要点是,
: 1)一五计划以及大跃进运动期间大兴工矿企业,数千万农民当工人在城里落户,但是
: 由于户籍管理不严,有大约1100多万人同时注销农村户口,不少人就有了农村和城市的
: 双重户口,导致当年人口统计数据虚高。
: 2)由于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政府动员58年1月之后进城的农民回乡务农。这
: 其中有大约1500万人注销了城市户口,但是没有在农村办理迁入手续。再加上原来有双
: 重户口的1100万人注销了城市户口,只剩下农村户口,导致59年之后那几年的人口统计
: 数据大幅降低2654万人[1]。
:
: 理解孙文的关键,在于户籍管理。在58年1月份之前,国内是没有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

H****g
发帖数: 14447
5
什么地方循环论证了?孙文的关键就是一条,户籍迁徙中的管理问题。
孙文列出来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变化的差额。理论上说,从农村迁入城市1000万人,
农村就应该减少1000万,城市增加1000万。如果城市增加了1000万,农村减少了只有
500万,那就是存在500万的虚报。
反过来说,城市迁出1000万,农村只增加了500万,就是漏报。
之所以存在这种问题,和户籍管理有关系。
1958年1月之前,农村人到城市落户,不需要通过当地派出所批准备案,只需要公社干
部同意就可以。而农村户籍的管理,是公安部门统计的。
58年1月之后,虽然发布了这一条例,但是农村户籍管理的队伍不可能一夜就建立起来
,所以仍然有不少农民只需要拿着招工证明,经过公社干部同意,就可以到城市落户。
这就带来了57-59年的“双重户口”的漏洞,人口就会被高估。
而在60-64期间,大量城市人口下放,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到公社派出所落户,就会导致
户口漏报,人口被低估。这些都有数据证实,也就是首贴的两个附图。你觉得有问题,
可以指出来。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致命问题是循环论证。
: 好比你假定 x = y+z,然后算出 y = x - z,最后再得到 x = (x - z)+z = y + z。
: 从x = y+z推出 x = y+z,这是什么教授,真厉害

H****g
发帖数: 14447
6
“精简城镇人口是在62年7000人大会之后才正式开始”。这个你肯定记错了。精简人口
从59年就开始了,500万;而大规模精简人口是61-63年。
“1963年7月31日,中央精简小组宣布,减少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的工作基本结束。据
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吃
商品粮人数减少2800万人。”
=========
陈云在“大跃进”后关于恢复农业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83035/83318/5746078.html
蒋永青
前面说到,陈云早在1959年初就提出了精减工人的建议(1),并为党中央所采纳,
当年9月,已减少了500万人,但反右倾斗争开展后,各地又开始招收职工。因此,不从
领导者的思想上解决问题,城镇人口是减不下来的。1961年11月,陈云在杭州对浙江省
委负责人说:“我们有些同志不懂得,城市人口的增加,要看农村能提供多少商品粮而
定,城市、工矿的发展,是要受农村的约束的,这是工农关系中重要的一条。”
为了进一步打通领导干部的思想,陈云在1961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一
篇题为《动员城市人口下乡》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陈云首先摆了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的4条办法:第一,继续调整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出来;第二,
工业大力支援农业,使化肥、拖拉机、排灌机械等的生产跟上去;第三,进口粮食;第
四,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减少城市粮食的销量。他指出,第一条是根本的,但是,由于
粮食库存减少了,因此,国家掌握的粮食,1962年度要比1961年度还要紧张。如果城市
人口不下乡,就只好再挖农民的口粮。如果对农村粮食征购数量还是那么多,农民还是
吃不饱,积极性仍然不会高,那么,为调整农村政策而制订的农业“十二条”和“六十
条(2)”就起不了应有的作用。第二三两条虽然都很重要,但有时间和数量的限制,
因为工业转产短期内不能见效,进口粮食又没有那么多的外汇和运输力量。因此,陈云
提出第四条是必不可少,非采取不可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在讲话中还分析了建国以
来的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粮食供应紧张状况的原因,指出:“这四次当中,有三次是由于
城市人口增加过多产生的,也就是说,城市人口的增加超过了当时商品粮食负担的可能
。”因此,我们面前摆着两条路: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他
说:“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
”“农村能有多少剩余产品拿到城市,工业建设以及城市的规模才能搞多大。其中关键
是粮食。这已经有了几次教训。”(3)
陈云在作了上述分析之后,又进一步分析了不动员城市人口下乡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他指出,那样,第一,灾区没有粮食,只能挖高产的省、县和社队农民的口粮,高产
不能多吃,这种平均主义一年两年可以,长期下去就打击了这些地区农民增产的积极性
,最终使高产区变成低产区。第二,农民口粮不够吃就会把牲口的饲料粮拿来吃掉,导
致牲口继续大量死亡。第三,农民吃不饱,为了吃饭,就会想方设法挤掉经济作物而多
种些自己吃的口粮,从而影响轻工业品的生产,影响人民生活日用品的供应。第四,城
市人口不下乡,一年要进口100亿斤粮食,把很大一部分外汇用在买粮食上,势必削减
成套设备和重要工业原材料的进口,从而大大影响国家工业建设。
当时,影响人们下决心动员大批城市人口下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农业恢复快慢
的估计,二是怕影响工业生产。对这两个疑虑,陈云在讲话中也给予了分析和回答。他
说:农业生产恢复得很快是不可能的,要达到1958年的水平,即使从1961年起每年增产
200亿斤到300亿斤粮食,也要三四年,而增产的手段,包括化肥、排灌机械等一下子增
加很多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让很多人在城里吃着饭等待农业的发展,还是要马上就
动员城市人口下乡以减轻农业的负担。至于动员城市人口下乡会不会影响工业生产的问
题,他说:会有点影响,但不会大。不减人,工业生产也上不去,减了人,可能反而有
好处。他在具体分析了当时煤炭生产、铁矿石开采、解决炼焦问题以及基本建设战线和
轻重工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后指出:“工业生产上得去上不去,目前不在于人多人少的问
题。”(4)
有人指出,工人下乡,也一样吃饭,不在这里吃,就在那里吃。对于这个问题,陈
云是这样答复的。他说:“在城市吃饭和在乡下吃饭大不一样。究竟差别有多大,我看
相当大。工人头一年下去,每人每年一般可以少供应一百五十斤粮食,下去一千万人就
是十五亿斤,两千万人就是三十亿斤。这是第一年的差别。更显著的差别还在第二年。
原来家在农村的工人回了老家,原来家在城市的工人到农村安家落户,参加集体生产和
分配了,加上自留地有收成了,他们就不要国家供应粮食了。这样,下乡一千万人就可
以少供应粮食四十五亿斤,两千万人就是九十亿斤。”另外,他还指出,工人回乡,总
可以生产出一些东西出来,多增产一些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
最后,陈云作出结论:“要下决心动员城市人口下乡。这个决心早下比晚下好。”
(5)
陈云认为虽然动员城市人口下乡有困难,但城市人口过多也带来了许多困难,从全
局看,这两方面的困难相比,还是城市人口过多的困难更严重。因此,只能走动员城市
人口下乡这条路,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全局,并且保证农业生产的恢复。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
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1962
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讨论中央财经小组提出的《关于讨
论1962年调整计划的报告》。会议决定进一步缩短工业生产建设战线,大量减少职工和
城镇人口,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业生产和日用品生产。会后,一系列调整国民经
济的果断措施迅速得到贯彻落实,1—8月,精减职工850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人
。1963年7月31日,中央精简小组宣布,减少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的工作基本结束。据
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吃
商品粮人数减少2800万人。由于大量地减少了职工、城镇人口和吃商品粮的人口,减少
了工资开支和粮食销量,使城乡关系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农业形势特别是粮食的困难局
面得到了大大缓解,为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提两点严重反驳,
: 希望孙或者其他人给予解释.
: 1)重报有可能,是为了拿两份收益.
: 群体意义上漏报完全不可能,除非他不想吃饭.
: 没有户口没有饭吃,这是常识吧,
: 在城里必须有户口才能领粮票,在农村有户口才能分粮食.
: 2)其次,精简城镇人口是在62年7000人大会之后才正式开始.
: 这早过了大饥荒的高峰期,59和60,连61年都过了.
: 这是一个关于精简城镇人口的详细综述.
: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jjsh/20090828/1164863.shtml

j****n
发帖数: 7636
7
讲讲孙是如何估计双重户口数量的。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孙经先论文的要点是,
: 1)一五计划以及大跃进运动期间大兴工矿企业,数千万农民当工人在城里落户,但是
: 由于户籍管理不严,有大约1100多万人同时注销农村户口,不少人就有了农村和城市的
: 双重户口,导致当年人口统计数据虚高。
: 2)由于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政府动员58年1月之后进城的农民回乡务农。这
: 其中有大约1500万人注销了城市户口,但是没有在农村办理迁入手续。再加上原来有双
: 重户口的1100万人注销了城市户口,只剩下农村户口,导致59年之后那几年的人口统计
: 数据大幅降低2654万人[1]。
:
: 理解孙文的关键,在于户籍管理。在58年1月份之前,国内是没有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

s****Y
发帖数: 1004
8
这不就是循环论证么!!
你假定说农村和城市的人口变化是户籍迁移产生的,然后说我们根据这个来进行计算,
太扯了吧?
人口自然增加呢?军队数量呢?
还有重报自然是可能的,但哪里可能漏报??!!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地方循环论证了?孙文的关键就是一条,户籍迁徙中的管理问题。
: 孙文列出来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变化的差额。理论上说,从农村迁入城市1000万人,
: 农村就应该减少1000万,城市增加1000万。如果城市增加了1000万,农村减少了只有
: 500万,那就是存在500万的虚报。
: 反过来说,城市迁出1000万,农村只增加了500万,就是漏报。
: 之所以存在这种问题,和户籍管理有关系。
: 1958年1月之前,农村人到城市落户,不需要通过当地派出所批准备案,只需要公社干
: 部同意就可以。而农村户籍的管理,是公安部门统计的。
: 58年1月之后,虽然发布了这一条例,但是农村户籍管理的队伍不可能一夜就建立起来
: ,所以仍然有不少农民只需要拿着招工证明,经过公社干部同意,就可以到城市落户。

g*******1
发帖数: 6009
9
61年5月陈云才有这个讲话.
为了进一步打通领导干部的思想,陈云在1961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一
篇题为《动员城市人口下乡》的讲话
一直到62年7000人大会召开之后,中央上下一致认为形势严峻,在真正大力推行.
-----------------------
为了解决职工人数急剧膨胀与农副产品供应紧张的矛盾,1962年2月7日,周恩来在扩大
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精简职工人数,减少粮食供应,是调整工作的重要环节。2月
23日,中央决定成立“国家机关编制小组”和“中央精减小组”,领导全国精简职工、
精简城镇人口工作。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再次提出要把城镇人口减少到同农业提
供商品粮、副食品的可能性相适应的程度,要求将全国职工再减少1056万到1072万人,
城镇人口再减少2000万人,精减任务要在1962年、1963年内完成。1962年10月,大中城
市和重要企业减少职工任务基本完成。1963年6月,全国减少职工与城镇人口的工作基
本结束。从1961年初到1963年6月,共精减职工2887万人,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人。大
量职工和城镇人口下乡,减少了商品粮的供应量,减轻了农民负担。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精简城镇人口是在62年7000人大会之后才正式开始”。这个你肯定记错了。精简人口
: 从59年就开始了,500万;而大规模精简人口是61-63年。
: “1963年7月31日,中央精简小组宣布,减少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的工作基本结束。据
: 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吃
: 商品粮人数减少2800万人。”
: =========
: 陈云在“大跃进”后关于恢复农业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83035/83318/5746078.html
: 蒋永青
: 前面说到,陈云早在1959年初就提出了精减工人的建议(1),并为党中央所采纳,

H****g
发帖数: 14447
10
“在农村有户口才能分粮食“。你提的这个质疑很有道理。
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户口条例是58年1月通过的。也就是由当地公安部门管理户
口。但是不可能很快就建立起来户籍管理队伍。也就是说,那时候的户口管理,并不是
后来那么严格。估计很多人都不一定清楚回老家要去派出所登记户口,这种可能性还是
很大的。
“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一条例在全国
得到真正实行要有一个过程,这一条例的真正落实是在1960年。(孙经先,2011,p.70)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提两点严重反驳,
: 希望孙或者其他人给予解释.
: 1)重报有可能,是为了拿两份收益.
: 群体意义上漏报完全不可能,除非他不想吃饭.
: 没有户口没有饭吃,这是常识吧,
: 在城里必须有户口才能领粮票,在农村有户口才能分粮食.
: 2)其次,精简城镇人口是在62年7000人大会之后才正式开始.
: 这早过了大饥荒的高峰期,59和60,连61年都过了.
: 这是一个关于精简城镇人口的详细综述.
: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jjsh/20090828/1164863.shtml

相关主题
63年的户籍改革才是文科生记者算出三千万的秘密孙景泽:解开60年代人口变动真相,破解国家统计局户籍统计数据矛盾之谜
先富党血债累累:改革开放31年来,每年人口死亡总数在800-1000万左右§8  关于金辉“研究”中的重大错误
毛轮歇斯底里了,连它们自己中央党史研究室写的历史也要否 (转载)人口历史专家:所谓“饿死三千万”终于真相大白 用历史数字告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s****Y
发帖数: 1004
11
”估计很多人都不一定清楚回老家要去派出所登记户口,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这个说法不正确。58年的时候建国已经十年整,已经经历了土改,农村户籍不可能混乱。

70)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在农村有户口才能分粮食“。你提的这个质疑很有道理。
: 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户口条例是58年1月通过的。也就是由当地公安部门管理户
: 口。但是不可能很快就建立起来户籍管理队伍。也就是说,那时候的户口管理,并不是
: 后来那么严格。估计很多人都不一定清楚回老家要去派出所登记户口,这种可能性还是
: 很大的。
: “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一条例在全国
: 得到真正实行要有一个过程,这一条例的真正落实是在1960年。(孙经先,2011,p.70)

g*******1
发帖数: 6009
12
显然
没有户籍制度之前,农村已经完成了人民公社,
出工才能分粮.
孙这篇文章唯一的可算比较确实的论点只有一条,
58年大跃进期间存在双重户口.

乱。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估计很多人都不一定清楚回老家要去派出所登记户口,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 这个说法不正确。58年的时候建国已经十年整,已经经历了土改,农村户籍不可能混乱。
:
: 70)

j****n
发帖数: 7636
13
没有人否认户籍登记不准确的可能性。问题是这个误差能不能完全解释那几年人口的减
少。说说看孙是如何证明误报的数量正好可以解释总人口变化的。他是如何估计误报数
量的。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61年5月陈云才有这个讲话.
: 为了进一步打通领导干部的思想,陈云在1961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一
: 篇题为《动员城市人口下乡》的讲话
: 一直到62年7000人大会召开之后,中央上下一致认为形势严峻,在真正大力推行.
: -----------------------
: 为了解决职工人数急剧膨胀与农副产品供应紧张的矛盾,1962年2月7日,周恩来在扩大
: 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精简职工人数,减少粮食供应,是调整工作的重要环节。2月
: 23日,中央决定成立“国家机关编制小组”和“中央精减小组”,领导全国精简职工、
: 精简城镇人口工作。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再次提出要把城镇人口减少到同农业提
: 供商品粮、副食品的可能性相适应的程度,要求将全国职工再减少1056万到1072万人,

z**********3
发帖数: 11979
14
为什么中国人就接受不了人无完人的事实
大跃进的错误,不能抹灭毛的历史功绩,即使错误大了些;
同样的,64的血腥,也不能抵消邓的,即使错误影响也不小。
要承认两人都是伟人,积极意义大于消极,也都犯了错。
H****g
发帖数: 14447
15
什么叫”不可能混乱“,刚刚建国10年,大部分人人还都是文盲呢。
一个牵涉到全国六亿人的户籍法律,刚一宣布大家就都知道了?可能吗?
哪怕现在,wsn拿了绿卡或者入了籍,国内户口身份证怎么处理,你能说的一清二楚吗
?这还是因特网时代,还都是高知呢。你指望大字不识的几亿农民一夜之间都清楚怎么
办理户口?

乱。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估计很多人都不一定清楚回老家要去派出所登记户口,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 这个说法不正确。58年的时候建国已经十年整,已经经历了土改,农村户籍不可能混乱。
:
: 70)

j****n
发帖数: 7636
16
s****Y
发帖数: 1004
17
那你的意思是说建国直到你那部啥子58年户籍法律实施前,一共十年,中国农村不存在
户籍制度?
你这样给我共抹黑,太离谱了吧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叫”不可能混乱“,刚刚建国10年,大部分人人还都是文盲呢。
: 一个牵涉到全国六亿人的户籍法律,刚一宣布大家就都知道了?可能吗?
: 哪怕现在,wsn拿了绿卡或者入了籍,国内户口身份证怎么处理,你能说的一清二楚吗
: ?这还是因特网时代,还都是高知呢。你指望大字不识的几亿农民一夜之间都清楚怎么
: 办理户口?
:
: 乱。

s****Y
发帖数: 1004
18
这就是那位大教授循环论证的地方了。他假定所有的户籍变化都是户籍迁移产生的,然
后证明了所有的户籍变化都是户籍迁移产生的,逻辑极其强大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没有人否认户籍登记不准确的可能性。问题是这个误差能不能完全解释那几年人口的减
: 少。说说看孙是如何证明误报的数量正好可以解释总人口变化的。他是如何估计误报数
: 量的。

H****g
发帖数: 14447
19
主贴里引用的第二篇论文,对此有详细的介绍。你看一下就明白了。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你的意思是说建国直到你那部啥子58年户籍法律实施前,一共十年,中国农村不存在
: 户籍制度?
: 你这样给我共抹黑,太离谱了吧

H****g
发帖数: 14447
20
孙文的第68页,
”户籍迁移人数=户籍人口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数,这也就是当年市镇与农村之间的
户籍迁移人数,正数为迁入,负数为迁出。
以 1958 年为例,由表3可知:我国市镇人口按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的增长数为251 万
人,但户籍人口增长数为772 万人,这两个数之差521 万人就是当年从农村迁移到市镇
并办理了户籍迁入手续的人数。由表4可知:1958年,我国农村人口按人口自然增长率
计算的增长数为875 万人,但户籍人口增长数为569 万人,这两个数据之差306 万人就
是当年从农村迁移到市镇并在原籍办理了户
籍迁出手续的人数。”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相关主题
官方首次承认“三年自然灾害”饿死3860万人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饿死三千万”系谣言
死亡三千万终于证明是谣言!!是西方在造谣吗?饿死三千万的谎言是如何形成的
“饿死三千万”不是事实,估计250万以下愚公你不懂,桑海、鳖精、少民地区都饿不死人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s****Y
发帖数: 1004
21
不明白的人明明是你。说穿了就是中国农村户籍在那几年根本没可能产生如此规模的误
报/漏报,你却强词夺理说有。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主贴里引用的第二篇论文,对此有详细的介绍。你看一下就明白了。
H****g
发帖数: 14447
22
你看孙经先的论文了没有?请回答。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这就是那位大教授循环论证的地方了。他假定所有的户籍变化都是户籍迁移产生的,然
: 后证明了所有的户籍变化都是户籍迁移产生的,逻辑极其强大

g*******1
发帖数: 6009
23
521-306=215万.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孙文的第68页,
: ”户籍迁移人数=户籍人口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数,这也就是当年市镇与农村之间的
: 户籍迁移人数,正数为迁入,负数为迁出。
: 以 1958 年为例,由表3可知:我国市镇人口按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的增长数为251 万
: 人,但户籍人口增长数为772 万人,这两个数之差521 万人就是当年从农村迁移到市镇
: 并办理了户籍迁入手续的人数。由表4可知:1958年,我国农村人口按人口自然增长率
: 计算的增长数为875 万人,但户籍人口增长数为569 万人,这两个数据之差306 万人就
: 是当年从农村迁移到市镇并在原籍办理了户
: 籍迁出手续的人数。”
: “

s****Y
发帖数: 1004
24
毛,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大多数日本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清楚,照样精确地完成了全
国户籍统计,用的还不到十年。
毛轮就是口口声声为了人民群众,结果在他们心中人民群众全成了文盲,这也干不成,
那也干不成,连清楚的户籍都不可以有。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什么叫”不可能混乱“,刚刚建国10年,大部分人人还都是文盲呢。
: 一个牵涉到全国六亿人的户籍法律,刚一宣布大家就都知道了?可能吗?
: 哪怕现在,wsn拿了绿卡或者入了籍,国内户口身份证怎么处理,你能说的一清二楚吗
: ?这还是因特网时代,还都是高知呢。你指望大字不识的几亿农民一夜之间都清楚怎么
: 办理户口?
:
: 乱。

s****Y
发帖数: 1004
25
不看哪能发现如此强大的循环论证啊?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你看孙经先的论文了没有?请回答。
s******r
发帖数: 2876
26
即使是现在的中国,户籍也做不到完全准确吧。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毛,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大多数日本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清楚,照样精确地完成了全
: 国户籍统计,用的还不到十年。
: 毛轮就是口口声声为了人民群众,结果在他们心中人民群众全成了文盲,这也干不成,
: 那也干不成,连清楚的户籍都不可以有。

s****Y
发帖数: 1004
27
更加做不到 几亿人口就要误差三千万 这种程度。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即使是现在的中国,户籍也做不到完全准确吧。
j****n
发帖数: 7636
28
也就是说双重户籍的人最多200万。对吗?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孙文的第68页,
: ”户籍迁移人数=户籍人口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数,这也就是当年市镇与农村之间的
: 户籍迁移人数,正数为迁入,负数为迁出。
: 以 1958 年为例,由表3可知:我国市镇人口按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的增长数为251 万
: 人,但户籍人口增长数为772 万人,这两个数之差521 万人就是当年从农村迁移到市镇
: 并办理了户籍迁入手续的人数。由表4可知:1958年,我国农村人口按人口自然增长率
: 计算的增长数为875 万人,但户籍人口增长数为569 万人,这两个数据之差306 万人就
: 是当年从农村迁移到市镇并在原籍办理了户
: 籍迁出手续的人数。”
: “

g*******1
发帖数: 6009
29
现在自由度这么大,人口误差也不会差出几千万去.
而当时人没有独立性,
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依附于一个集体/单位中,才能吃上饭.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即使是现在的中国,户籍也做不到完全准确吧。
H****g
发帖数: 14447
30
对啊,215万就是58年拥有农村和城市双重户口的人数。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521-306=215万.
相关主题
孙经先和曹树基关于“饿死三千万”的激烈辩论 (转载)拿下岗说事的毛轮都没经历过"精减城市人口和职工"吧
大饥荒的救灾过去农转非困难,现在非转农困难,很多人永远跟不上时代
惨烈的大下岗孙景泽先生解开户籍统计结果矛盾之谜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s*****V
发帖数: 21731
31
孙文前面就给了一个例子,2009国民经济简报给出1-14岁总共2.58亿,2010年第六次人
口普查出来是2.22亿,减少了3600万。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现在自由度这么大,人口误差也不会差出几千万去.
: 而当时人没有独立性,
: 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依附于一个集体/单位中,才能吃上饭.

H****g
发帖数: 14447
32
1958年这一年215万。还有别的年份呢。
年份 双重户口人数(万)
1956 61
1957 302
1958 215
1959 494
合计 1072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也就是说双重户籍的人最多200万。对吗?
g*******1
发帖数: 6009
33
这个可不能简单相加.
可以按照最高年份,这个起码能自洽.
简单相加就说明共产党的公社干部都是白痴,
人都外流几年了,都不知道.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1958年这一年215万。还有别的年份呢。
: 年份 双重户口人数(万)
: 1956 61
: 1957 302
: 1958 215
: 1959 494
: 合计 1072

H****g
发帖数: 14447
34
你忘了coarsening的自述了?他父亲是劳改右派,就能偷偷坐火车跑到了东北舒兰煤矿
,就是58年的事情,没有身份,没有招工指标,不是一样当了工人,在当地落户。原因
就是各地大跃进,都要招人,所以连劳改犯都能找到工作。
罗平汉所著《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应该会有这方面的更详细的介绍。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现在自由度这么大,人口误差也不会差出几千万去.
: 而当时人没有独立性,
: 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依附于一个集体/单位中,才能吃上饭.

g*******1
发帖数: 6009
35
他外流的第一年可能.
外流几年,公社干部还算他工分/户口.
你真把共产党的干部当白痴啊.

绍。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忘了coarsening的自述了?他父亲是劳改右派,就能偷偷坐火车跑到了东北舒兰煤矿
: ,就是58年的事情,没有身份,没有招工指标,不是一样当了工人,在当地落户。原因
: 就是各地大跃进,都要招人,所以连劳改犯都能找到工作。
: 罗平汉所著《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应该会有这方面的更详细的介绍。

H****g
发帖数: 14447
36
从利益的角度分析呢?村干部注销空户对自己有利?还是留着空户有利?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可不能简单相加.
: 可以按照最高年份,这个起码能自洽.
: 简单相加就说明共产党的公社干部都是白痴,
: 人都外流几年了,都不知道.

g*******1
发帖数: 6009
37
注销空户显然对自己有益.
分粮食的人头少了.
所以不管从智商分析和利益分析.
外流人口不可能挂在那里几年不处理.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从利益的角度分析呢?村干部注销空户对自己有利?还是留着空户有利?
s*****V
发帖数: 21731
38
公分跟户口毛关系没有,大队专门有人统计。你空有户口,没有人给你计算公分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他外流的第一年可能.
: 外流几年,公社干部还算他工分/户口.
: 你真把共产党的干部当白痴啊.
:
: 绍。

H****g
发帖数: 14447
39
从杨继绳的采访看,生产队干部不注销这些进城农民的农村户口,可以多留下“食品和
布匹等生活资料”。
“王维志也曾向我介绍,中国的人口数据最基层是由生产大队的会计或文书上报的,他
们不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上报的数字就不太准确。总人口是按生产队留粮人口和油票、
布票的供应人口上报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是上报时回顾的——生产大队干部在一起
回忆一下:今年死了几个人,生了几个孩子。迁出数、迁入数也是上报时回顾的。在食
品和布匹等生活资料按人口供应的情况下,总人口和出生人口有多报的情况,死亡人口
有少报的情况。”
杨继绳: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hina/2012/09/17/cc17yangpreface/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从利益的角度分析呢?村干部注销空户对自己有利?还是留着空户有利?
H****g
发帖数: 14447
40
你这个分析站不住脚啊。
人都走了,跟谁分?就是多留下来“粮食布匹”,没走的人可以多分嘛,吃空饷了。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注销空户显然对自己有益.
: 分粮食的人头少了.
: 所以不管从智商分析和利益分析.
: 外流人口不可能挂在那里几年不处理.

相关主题
孙景泽先生解开户籍统计结果矛盾之谜先富党血债累累:改革开放31年来,每年人口死亡总数在800-1000万左右
点评彭劲秀:怀疑孙经先的结论之前,最好先去测智商毛轮歇斯底里了,连它们自己中央党史研究室写的历史也要否 (转载)
63年的户籍改革才是文科生记者算出三千万的秘密孙景泽:解开60年代人口变动真相,破解国家统计局户籍统计数据矛盾之谜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g*******1
发帖数: 6009
41
每个人都是利益相关人.
你的邻居都可能揭发你.
分东西的人少了

【在 H****g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个分析站不住脚啊。
: 人都走了,跟谁分?就是多留下来“粮食布匹”,没走的人可以多分嘛,吃空饷了。

H****g
发帖数: 14447
42
生产队留粮食的份额,是按人头算的。多一个人,就可以多留下来些粮食。
分的时候,是按照实际人头算的,所以队员们都可以多分。呵呵,这大概是农民的本位
主义,属于瞒产的一种了。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每个人都是利益相关人.
: 你的邻居都可能揭发你.
: 分东西的人少了

H****g
发帖数: 14447
43
但是,为什么61-63年精简下放之后,大批回乡的人没有及时在农村落户,这个还需要
研究。
y**c
发帖数: 6307
44
我很同意好蛋的说法,大规模群体性漏报基本上不可能。
我想这里肯定很多人还记得粮油票,我读书的时候还用过,没有户口就没有你的粮食,
在那个社会结构下很难活下去。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提两点严重反驳,
: 希望孙或者其他人给予解释.
: 1)重报有可能,是为了拿两份收益.
: 群体意义上漏报完全不可能,除非他不想吃饭.
: 没有户口没有饭吃,这是常识吧,
: 在城里必须有户口才能领粮票,在农村有户口才能分粮食.
: 2)其次,精简城镇人口是在62年7000人大会之后才正式开始.
: 这早过了大饥荒的高峰期,59和60,连61年都过了.
: 这是一个关于精简城镇人口的详细综述.
: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jjsh/20090828/1164863.shtml

H****g
发帖数: 14447
45
61-63年大批回乡职工没有及时落户的原因很可能还是农村的“本位”主义,上了户口
,农村就要给这些人分地分粮食,估计有抵触情绪。
所以中央出台了一份文件,《关于热情接待下乡职工的宣传要点》,其中第三部分要求
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要热情接待和妥善安置城镇精减下乡的职 工,并附加说明这些下
乡的职工国家会给以一定的补助,他们的口粮在新粮下来之前由国家负责,打消农村干
部和群众的思想顾虑等。
这份文件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政府给这些精简下来的职工补助,口粮由国家负责。这
反过来印证了落户是有困难的,农村不太欢迎这些城里人。
当然了,这可能只是一个原因。还需要更多的资料。
s*****V
发帖数: 21731
46
当时一切不完善,很多东西不一定就是按照规章来。 农村里的记录按照杨继绳的说法
就是几个生产队干部回忆一下,有疏漏再正常不过了。

【在 y**c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很同意好蛋的说法,大规模群体性漏报基本上不可能。
: 我想这里肯定很多人还记得粮油票,我读书的时候还用过,没有户口就没有你的粮食,
: 在那个社会结构下很难活下去。

s*****V
发帖数: 21731
47
61年以前,人民公社吃食堂,人不在自然不会吃掉东西

【在 g*******1 的大作中提到】
: 每个人都是利益相关人.
: 你的邻居都可能揭发你.
: 分东西的人少了

B**W
发帖数: 2273
48
九十年代以前,中国根本就没有完整的农村户籍系统,农业户口没有任何用处和好处,
也没有信息化,谁去关心那个户口。另外,都是一个村子的,都是一个大家族的爷爷,
叔叔,堂兄弟什么的,人从城里回来了,你就不给人口饭吃?你这完全不了解中国过去
的乡村结构,全是闭门造车地瞎推理。

乱。

【在 s****Y 的大作中提到】
: ”估计很多人都不一定清楚回老家要去派出所登记户口,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 这个说法不正确。58年的时候建国已经十年整,已经经历了土改,农村户籍不可能混乱。
:
: 70)

y**c
发帖数: 6307
49
你在农村呆过没?
农村也有粮油票的。

【在 B**W 的大作中提到】
: 九十年代以前,中国根本就没有完整的农村户籍系统,农业户口没有任何用处和好处,
: 也没有信息化,谁去关心那个户口。另外,都是一个村子的,都是一个大家族的爷爷,
: 叔叔,堂兄弟什么的,人从城里回来了,你就不给人口饭吃?你这完全不了解中国过去
: 的乡村结构,全是闭门造车地瞎推理。
:
: 乱。

H****g
发帖数: 14447
50
粮油票按户口发,所以不销户就可以多领。

【在 y**c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在农村呆过没?
: 农村也有粮油票的。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饿死三千万的谎言是如何形成的点评彭劲秀:怀疑孙经先的结论之前,最好先去测智商
愚公你不懂,桑海、鳖精、少民地区都饿不死人63年的户籍改革才是文科生记者算出三千万的秘密
孙经先和曹树基关于“饿死三千万”的激烈辩论 (转载)先富党血债累累:改革开放31年来,每年人口死亡总数在800-1000万左右
大饥荒的救灾毛轮歇斯底里了,连它们自己中央党史研究室写的历史也要否 (转载)
惨烈的大下岗孙景泽:解开60年代人口变动真相,破解国家统计局户籍统计数据矛盾之谜
拿下岗说事的毛轮都没经历过"精减城市人口和职工"吧§8  关于金辉“研究”中的重大错误
过去农转非困难,现在非转农困难,很多人永远跟不上时代人口历史专家:所谓“饿死三千万”终于真相大白 用历史数字告
孙景泽先生解开户籍统计结果矛盾之谜官方首次承认“三年自然灾害”饿死3860万人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户口话题: 农村话题: 人口话题: 城市话题: 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