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d 发帖数: 61690 | 1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 3月15日,57岁的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此时的中国
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李克强是第一位出生在新中国、并同时拥有经济学博士和法
学学士学位的总理。
过去5年间,作为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
攻坚克难,出手不凡。其敏锐的判断力,直面问题、专业果敢的工作作风深得各方赞许。
今天的中国,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同时也进入了
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把超过13亿人带入科学发展的全面小康时代,这是
人类历史上具有史诗意义的创举。在人民大会堂,面对近3000名人民代表的掌声,
李克强沉静地致以微笑,深深鞠躬,传达出一位大国总理对责任的担当,也表现出成熟
政治家坚毅、睿智的力量。
“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
外界认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化改革,无疑是李克强重要的施
政理念。今年初,他在包头市现场调研改革时提出,要把市场的手、政府的手和人民群
众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聚集更大的力量。
中共十八大闭幕后的第6天,李克强就主持召开改革专题座谈会。在这次会上,李
克强提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他强调:“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如逆
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在综合国力稳健提升的今
天,正视前进道路上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主动推进改革,体现出中国人由来已久的忧患
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感。
十八大以后推进的第一项重大改革就是行政体制改革。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机构改
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文件起草组组长,力主将国务院组成部门缩减到25个。精简高效
,体现出李克强的行事风格。改革要从自身做起,但“割自己的肉”谈何容易,以致每
一次机构改革都是一场艰苦的革命,都会遇到诸多阻力和风险,这次改革也不例外。
《欧洲时报》的评论文章指出,中国机构改革将稳中求变,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将政
治勇气和智慧转化为政治决策,释放改革红利,正逢其时。
在研究机构改革方案之初,李克强就明确提出,改革不是简单地减少机构数量,而
是要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该由市场做的要多放给市场,社会能办好的就交
给社会,政府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正是出于这些理念,这次改革方案与以往不同,
第一次将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在方案名称中并列。
在李克强领导下,文件起草组深入部门、地方、企业,开展大量调查研究,多次召
开座谈会,广泛吸收专家意见,专题研究、协调重点难点问题。
在国务院工作期间,李克强深感多个部门管一件事程序之繁、协调之难。食品工业
的产业链从田间延伸到餐桌,有十多个部门监管,责任往往难以划清。海上执法涉及多
个部门,维权力量分散,常被称为“五龙治海”。李克强力主创新变革,改变铁路长期
政企不分的状况,整合食品药品、海洋等管理机构,优化一些职能交叉的管理机构,使
一些延续多年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企业创业创新是李克强高度关注的事。在这次机构改革中,他力推减少和下放投资
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行政事
业性收费。很多人反映企业工商登记繁琐,李克强下决心改革,将“先证后照”改为“
先照后证”,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工商业者拍手称快。
李克强很关心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去年四季度,有关方面报送电煤并轨方案。
李克强看后指出,方案中市场化改革的原则很好,但具体措施中还存在计划色彩。既然
都并轨为市场煤,为什么还要对数量和价格作许多限制?这一方案被退回重新制定,修
改完善后已出台,有力地推动了电煤改革。
2012年12月28日,李克强在江西九江市主持召开长江沿线部分省份及城市负责人参加
的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新华社发
“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型”
中共十八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既与上世纪
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一脉相承,又是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难题、实现转型升
级的大手笔、关键棋。今年1月15日,李克强到国家粮食局考察时,第一次将其概括
为“新四化”。
李克强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产业升级的方向和动力。他注意到,发
达国家依靠信息技术和电力技术的结合,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比例可以达到50%,而
中国存在风电、光伏发电并网难的问题。李克强要求,智能电网不能只对大用户开放,
而要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发展小规模、分布式发电。在他的推动下,国家电网已向单位
、家庭的屋顶光伏发电开放,令人对未来能源前景满怀期待。
“新四化”中的城镇化,更是被李克强视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北
大学习期间,他深入钻研,厚积薄发,写出了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体
现出对世界潮流的洞悉和对中国国情的谙熟,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经历了20多年的
思考、实践和历练,逐步形成了今天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维。
“中国城镇化要分享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李克强说。他多次访问欧洲,对
其富有特色的城市布局、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十分欣赏。2012年,了
解到欧方在城镇化领域加强合作的愿望,他当即要求抓紧筹办中欧城镇化高层论坛。一
个月后,近600名中欧双方政要、专家学者、企业家云集布鲁塞尔,就可持续城市规
划、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全方位交流,中欧“战略性务实合作”的一个新平台就此形成。
2012年12月27日,李克强来到江西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宿舍楼,看望住在这里
的农民工和家属。 新华社发
怎样在城镇化领域实现科学发展和人文特色的内在统一,是李克强一直思考的问题
。他反复强调,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要富裕农民,造福城乡居民。重要的是要解决好
2亿多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的问题。去年12月底,他专门到江西九江市经济技术开发
区外来务工人员宿舍区看望农民工,了解他们就业、收入、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情
况,叮嘱地方同志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早在河南当省长时,李克强就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同推进
、驱动城乡发展,使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河南省走出了一条新路,成为全国经济
第五大省、工业大省,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去年已突破1100亿斤。在今年人代会
河南代表团,李克强又指出,要在“三化”协调的基础上,推进包括信息化在内的“四
化”同步。
为降低城镇化“门槛”,李克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调整服务业政策,鼓励扩大就
业,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5年来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3000多万
套,基本建成1700多万套,使几千万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李克强主张,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破解城乡之间“二元结构”形成的差距,也要
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形成的差距。在他的强力推动下,五年多来,中国累计改造
棚户区1200多万户。今年2月,李克强在内蒙古考察后,又提出将开展第二轮棚户
区改造,再解决1000万户城市贫困户住房困难,两轮改造惠及的人口规模近1亿。 |
|
|
|
|
|